天宝战争之后,原来归属唐王朝的南诏,为何转而投靠了吐蕃?

南诏是唐朝一手扶持下建立的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皮逻阁在统一洱海地区建立南诏国以前,已经跟唐朝友好相处了数十年之久。

天宝战争之后,原来归属唐王朝的南诏,为何转而投靠了吐蕃?

一、天宝战争的起因

南诏建国以后,由于统治阶级的扩张欲望,与唐王的冲突势不可免。当时中原正值天宝年间(742-756年),唐玄宗沉缅酒色,不理朝政,宠妃杨贵妃的兄长杨国忠专擅,朝廷腐败。直接管理南诏事务的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骄横暴躁,他的部属云南太守张虔陀是专门欺侮少数民族的墨吏。终于导致了天宝年间的唐诏战争。

748年,南诏王皮逻阁去世。南诏军权落入一贯跟随皮逻阁征战南北的阁逻凤手中。阁逻凤虽是皮逻阁的过继儿子,但在南诏国内,却没有别的力量能与之抗衡,因此,他是王位的当然继承人。况且,这时阁逻凤正率军在滇池地区打击诸爨势力,统一云南的大业也将在他手中实现。对阁逻风的力量,唐朝廷是深有认识的,因此命他袭皮逻阁的云南王封号。

天宝战争之后,原来归属唐王朝的南诏,为何转而投靠了吐蕃?

而云南太守张虔陀却偏要在南诏王位继承人问题上节外生枝。他借阁逻风是过继儿子这一理由,要求立皮逻阁嫡子诚节。但皮逻阁生前就不喜欢诚节,并因他“不忠不孝”而“贬在长沙”(这个“长沙”应该是南诏国境内的地名,不是湖南的长沙。但在今何地,无考)。皮逻阁死后,张虔陀却向皇帝上奏章,要求诚节从“长沙”回大理来(继承王位),遂与阁逻凤结下怨仇。

天宝战争之后,原来归属唐王朝的南诏,为何转而投靠了吐蕃?

二、“阁逻凤议政图”的造像

在剑川石钟山石窟群中有一窟可称为“阁逻凤议政图”的造像。全窟雕有十六个人物,场面宏大,表现了阁逻凤坐朝情景,是整个石窟群中人数最多的一窟。此窟形似一间华丽的厅堂,雕有外檐三重,檐内为高高挂起的人字形幔帐。大厅中央阁逻凤端坐在双龙头椅上,身躯伟岸,头戴圆锥形王冠,身着圆领宽袖长袍,相貌堂堂,尊贵威严。

在阁逻凤座前左右侧站着持剑的武将,座后面是手执长柄扇、戴兜鍪的武士。右侧曲柄伞下,结跏趺坐着王弟阁陂大和尚。窟门两侧对坐文官各一人。阁逻凤在位期间,是南诏极盛时期,这一窟石雕,充分显示了他的尊贵威严和赫赫武功。

天宝战争之后,原来归属唐王朝的南诏,为何转而投靠了吐蕃?

三、阁逻凤杀死朝廷命官,唐朝决定兴师荡灭南诏

750年,即王位不久的南诏王阁逻凤携妻子往成都谒见鲜于仲通。途经姚安,云南太守张虔陀不仅想侮辱阁逻凤的妻女,还要勒索财物,遭阁逻凤拒绝。张虔陀就派人辱骂他,并向朝廷上奏章,告发南诏的扩张行为。阁逻凤愤怒之余,点起兵马,围攻姚安,杀死了张虔陀。

现存的《南诏德化碑》列举了张虔陀的六条罪状:一是勾结唐朝宿敌吐蕃,企图灭我南诏二是想让“不忠不孝”的诚节回来(当王),离间我南诏三是收容爨崇道来对付我南诏四是凡与我交恶者都授官职,凡与我友善者都遭到压制,目的在贬抑我南诏五是筑城、练兵、习武,密谋袭击我南诏六是苛捐杂税,军粮倍征,苛求无止境,企图搞垮我南诏。这样的官吏,当然该杀了。

南诏势力日益壮大,控制了滇池地区后,唐王朝早拟从安南进兵,以抑制南诏势力的进一步扩张。现在,阁逻凤杀死朝廷命官,唐朝决定兴师荡灭南诏。

天宝战争之后,原来归属唐王朝的南诏,为何转而投靠了吐蕃?

四、南诏投靠吐蕃,唐朝征南诏军队全军覆灭

翌年,唐朝派鲜于仲通率领八万大军进攻南诏。军队到达曲靖,南诏感到大事不妙,派使者前往军中谢罪求和。并说明,南诏和朝廷产生猜忌是由于张虔陀的挑拨结果。现在吐審对南诏“或以众相威,或以利相导”,如果唐、诏发生冲突,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不许求和,就只有归命吐蕃,那么“恐云南非唐有”了。

鲜于仲通不答应南诏求和,还因禁使者。随后,唐军很快到达洱海附近。南诏又再三求和,鲜于仲通仍不许和。并派将军王天运带精兵上点苍山西面,准备“腹背交袭”王都太和城。

​在这十分危急的情况下,阁逻凤即派杨利等到洱源向吐蕃御史论若赞求救,吐蕃立即派兵支援。在诏、蕃联合夹击下,唐军“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战后,南诏转而投靠吐蕃,阁逻凤被吐蕃封为“赞普钟(王弟)南国大诏”

,赐为“兄弟之国”

唐朝征南诏军队全军覆灭以后,杨国忠公然欺骗皇帝,还庆祝“胜利”,并推荐败将鲜于仲通为京兆尹(相当于首都长安市长)。另一方面,又偷偷派兵修筑姚州城(今姚安),使朝臣们误以为已经收复失地。同时,杨国忠又在中原“分捕北地人为兵”,由侍御史剑南留后李宓率七万士卒,再犯南诏。

天宝战争之后,原来归属唐王朝的南诏,为何转而投靠了吐蕃?

五、二次唐诏战争的影响

754年,李宓军到太和城外。阁逻凤据险守城,避而不战。唐军水土不服,军中蔓延瘟疫,加上粮食已尽,未战就饿死、病亡十之七、八,李宓只好退兵。南诏军队趁机追击,两军在太和城外激战,李宓本人“沉江而死”,唐军全军覆灭。被俘兵士大部分和当地白族先民通婚定居下来,他们的后代在晚近时期还奉李宓为“本主”,进行祭祀。

天宝年间的第二次唐诏战争后,南诏仍顾念它和唐朝的臣属关系,收集唐军阵亡将士尸体,在下关“祭而葬之”。事隔多年之后,阁逻凤还在首府太和城内立《德化碑》,再次表白南诏不得已而叛唐的心情,希望以后再归属唐朝为臣。

天宝战争违背了中原人民和云南各族人民友好相处的愿望,遭到人民的反对。天宝年间对南诏两次用兵,都是“只轮不返”,国库消耗极大,军队力量削弱,朝野鼎沸。第二年(755年)终于发生了“安史之乱”,玄宗狼狈西逃。从此唐朝一蹶不振。南诏得到现固和整理内部的机会,使一个初具规模的国家机器更加完善。

天宝战争之后,原来归属唐王朝的南诏,为何转而投靠了吐蕃?

参考文献:

宋伯胤《剑川石》,文物出版社

李家瑞:《石宝山石雕王者像三窟试释》,《大理白族自治州历史文物调查资料》,云南人民出版社

《南诏德化碑》碑文

天宝战争之后,原来归属唐王朝的南诏,为何转而投靠了吐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