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历史上还存在过一所跟清华、北大齐名的广文大学啊

目前潍坊政府大力开展招引名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工作,教育事业关系民族发展,为此点赞。其实,在近代历史上,潍坊曾拥有一所很牛的大学—广文大学。清朝末年,义和团运动失败后,1902年,清朝和西方列强签订《辛丑条约》,其中美国将得到的清朝的“庚子赔款”的银两在中国援建不超过8所高校,有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其中一所是广文大学,百年过去了,清华北大成为中国最为盛名的高校,而广文大学湮没在滚滚历史红尘之中。潍坊与其到全国各地招引高等院校,也要把咱们自己的老牌子学校——广文大学复兴起来。

潍坊历史上还存在过一所跟清华、北大齐名的广文大学啊

广文大学旧址

当年广文大学的主体部分迁到济南,在济南一同组建民国时期盛名的“齐鲁大学”,齐鲁大学的教学和培养人才硕果累累,在民国时期的中国教育界曾与燕京大学一起素有“南齐北燕”之称。新中国后,作为教会大学的齐鲁大学在“院系调整”浪潮中被拆分,甚为遗憾。实际上,广文大学的历史根脉没有断绝,当年迁走后的广文大学在潍县剩余的一小部分——医护科,建国后发展成为“潍坊卫校”,2010年潍坊卫校和益都卫校合并重组,即今天的潍坊护理职业学院,潍坊医学院创办于此地。

潍坊历史上还存在过一所跟清华、北大齐名的广文大学啊

广文大学旧址教学楼

“广文大学”小资料:

中文名:广文大学 简称:广文

英文名:ShantungChristian University

建校时间:1904年(文华馆始于1883年)

校训:厚德广文 笃志强身

专业:文科、医科、神学、工科、理科

校址遗址:山东省潍坊市乐道院(今潍坊广文中学、潍坊人民医院、潍坊医学院虞河校区周边区域)

历史沿革:广文大学—齐鲁大学—各学科分别并入其他各个院校,遗存山东医科大学——山东大学。

潍坊历史上还存在过一所跟清华、北大齐名的广文大学啊

广文大学旧址

1883年,美国基督教牧师狄乐播传教至潍县,创设乐道院,它是北美长老会差会在中国建立的规模最大的一个传教基地,集教堂、医院、学校为一体,位于县城东南5里,现今这里是潍坊广文中学和潍坊市人民医院。乐道院设文华馆,狄乐播自任校长,于次年招收男生开学。在义和团运动中,乐道院被焚,文华停办。1902年从庚子赔款中获银十万两,重修乐道院。狄乐播继夫人狄珍珠创办文华馆,自任校长。素有“书斋县城”之称的潍县交通便利,东可至烟台、青岛,西可去济南、淄博,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最后选定潍县这一古老县城作为自己的宣教基地。

潍坊历史上还存在过一所跟清华、北大齐名的广文大学啊

1904年,登州文会馆与青州广德学院合并到乐道院,成立广文学堂,称作广文大学。又聘美国人卫礼士任校长,文华馆先后改名为文华书院、文华学校,民国四年(1915年)改名为文华中学。文华馆是春季始业,实行六年制,第一届学生到光绪十六年(1890年)学习期满毕业。文华馆更名为文华书院和文华学校后,学制改为3年,在校学生从高年级到低年级,依次编成甲、乙、丙三个班。

1895年又创设专收女生的文美院。1902年,美国长老会得到清廷部分的庚子年赔偿,加上新收进的捐款,将乐道院重建成为山东半岛中部的教会、教育和医疗卫生中心。此时,德国筑胶济铁路即将完成,潍县恰在青岛和济南的中间,长老会遂决定将登州文会馆的大学部迁到潍县乐道院。

潍坊历史上还存在过一所跟清华、北大齐名的广文大学啊

广文大学女生部

1902年6月13日,美国长老会和英国浸礼会在青州举行的联席会议,商讨进行高等教育方面的合作,最终决定联合成3个学院——文理学院、神学院和医学院,同时决定成立一个联合管理委员会,并将这3个学院命名为“山东基督教大学”,中文名称为山东基督教共和大学。1904年秋,狄乐播的长兄北美长老会宣教士狄考文创立的“登州文会馆”连同所有大学教学及实验设施就全部搬迁至潍县乐道院,与英国浸礼会1885年创办的青州广德书院合并,成立文理学院。文理学院在乐道院期间,俗称广文大学、广文书院,官方名称为“广文学堂”。

潍坊历史上还存在过一所跟清华、北大齐名的广文大学啊

广文二字分别来自广德书院和文会馆、文华馆、文美馆的第一个汉字。第一任校长是柏尔根(Pall D. Bergen,1860年~1915年),为美国基督教北美长老会宣教士,1904年潍县后出任广文学堂校长,至1915年病逝于潍县。广文学堂的美国藉教员前后有十六名全为专业,其中还有潍县的宣教士兼职的多位。其中有一位对乐道院重建及齐鲁大学初创工程多次前赴美国募款最多(约三十万美元)劳苦功高的是路思义牧师(Henry Winters Luce,1868-1941)。

1904年至1915年“文华馆”先后改名为文华书院、文华学校、文华中学。

1913年,专收女生的“文美院”更名为“文美女子中学”。为适应文美女中师范实习血药,1922年又建模范小学,后改名为培基小学。1917年,按照大学联合管理委员会的意见,文理学院和神学院迁往济南医学院校园,正式组成齐鲁大学。1931年,文华、文美、培基三校合并,取名为广文中学。

潍坊历史上还存在过一所跟清华、北大齐名的广文大学啊

1938年1月,日本侵略军占领了潍县城,广文中学和小学被迫停课,部分师生流亡到内地。日本人大肆吞并潍县的民族工业和手工业,欲将潍县建成“支那的名古屋”。

1940年后,日寇将美籍校董芮道明、医院院长梅仁德和外籍教师、医生、护士及家眷全部驱逐回国。

1942年3月,驻潍县的日本宪兵队长汤本宣典率日本宪兵和伪军强占乐道院,把所有人员赶出,将房屋和区域依次编号,将此前学校、医院以及生活设施俱全的乐道院进行拆除改造,用以关押侨民,昔日绿树成阴、环境优美的乐道院,顷刻间变成了一座阴森恐怖的人间地狱。

1952年11月26日,潍县私立广文中学收归国有,1984年地改市后,学校划归市属。

广文中学是潍坊市最早对外开放的单位之一,与20多个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共600多人次先后来校参观访问,美国花旗银行副董事长司马雷先生的夫人在该校设立了“司马雷夫人奖学金”,奖励每年中考的优秀生。

潍坊历史上还存在过一所跟清华、北大齐名的广文大学啊

与广文大学同经历的哈佛大学历史:

1620年,五月花 号航抵美国。 建立社区以后,首先即兴筑教堂,作为聚会的场所。每逢主日,各家庭相率同往教堂聚会,也是教育的地方。于是,家庭,教会,学校,合而成为坚固的"金三角”。1636年,哈佛牧师(Rev. John Harvard, 1607-1638)在新大陆建立第一所高等学府,学生一百二十名,属教会管理。后来为了纪念其创办人,命名"哈佛学院”(Harvard College)。发展成为著名的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

美国东北部海岸一带,是早期英国移民首先登陆的地方,所以称为新英格兰地区。以后发展成为文物荟萃之区;早期的国外宣教士,多出自那里。晚至十九世纪,美国全国的学校教师,还是有百分之八十以上,来自新英格兰地区。

潍坊历史上还存在过一所跟清华、北大齐名的广文大学啊

中国的山东省,与美国的新英格兰相似,称为齐鲁之邦,因为是孔孟的故乡,二千多年来,在中华文化上占重要地位。及至十九世纪,西方宣教士东来,山东半岛成为西方文化的发昫地;特别是在两个庚子之间的六十年 (清道光二十年至光绪二十六年,1800-1900),可谓独领风骚,曾是催动中国现代化的温床。

1860年,北京条约,开放登州等口岸为商埠,并准洋人入华传教。基督教美北长老会,差派倪维思博士夫妇(John Livingston Nevius, D.D.,LLD. 1829-1893)来华。他们于1854年先赴宁波及杭州工作,后于1861年到登州。1862年,所办的女子学校开学,仅有两名寄宿生,以后才逐渐增加。这在当时的中国北方,已经是创举。1863年,宾州的狄考文博士(Calvin Wilson Mateer,D.D.,LL.D., 1836-1908)夫妇,偕郭显德博士(Hunter Corbett, D.D.,LL.D., 1835-1920)夫妇,由长老会差遣,同乘机帆船,自纽约至上海,转往烟台,再抵达登州。初到的一年,潜心苦学中文并了解中国文化。

广文大学文美女中部

1864年,倪维思因夫人重病,返国就医。狄考文夫妇刚好赶上接替他的工作,掌理登州教区。狄考文的同乡郭显德;狄考文夫妇留在登州。还只有二十八岁的狄考文,正是青年有为。在美国的经验,是教会与教育并重;这也是自中世纪以来,在欧洲的作法:教育就是宗教教育,理当是教会的事业。现在,他心目中的负担,更是科技教育:于是,将已成立的女校,迁往督察院北,交由汉学教习于锡晋长老管理;狄考文夫妇则集中力量,在原观音堂四合院的地址,创办男校蒙养学堂:"蒙”是启蒙,"养”是寄宿并教养,为将来的学院立下根基。是为1864年。

在中国译员和学生协助之下,中国有了第一批现代教科书。在那时的中国,物理,化学,都没有课本,横行左起的书籍排列,还未见过;甚至数学的阿拉伯数字(实是印度数字),更没有流行。这是说,连这些基本的东西,都得从头一一开始教导。狄夫人邦就烈女士(Julia Brown Mateer), 除教授史地课程外,还为中国开辟了西方音乐的途径。她编写了乐理启蒙,制订了乐谱,音符,教导学生欣赏,演唱,以至创作歌曲,并收集民间曲调,配以新词传唱。

潍坊历史上还存在过一所跟清华、北大齐名的广文大学啊

中国第一所大学

在学校初创时期,不仅免收学费,还免费供应学生饮食,住宿,衣物,书籍,文具,以至回家路费等,以吸收贫苦学生就读。即使这样,学生往往因为早婚,未毕业而退学,甚至弃学"逃亡”;现在听来简直是奇闻,当时却不乏其例。也有的庸劣不堪造就,而勒令中途退学的。但狄考文与其同工教员,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办学认真,艰苦卓绝;对学生则教导有方,亲爱如同子弟。

1875年,英国浸礼会宣教士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 与狄考文商谈,协议将在登州的房产让与长老会办学,而长老会则将其在青州伙巷的的学校,让予浸礼会。以后,1881年由怀恩光(John Sutherland Whitewright, 1858-1926)开办中学名为培真书院;继由库寿龄(Samuel Couling, 1859-1922)接任发展,改名为广德书院。李提摩太热爱中国,精通中文,向差会建议在中国每省设立一所基督教学院,不获接纳,后悒悒离开英浸礼会差会,专从事文化工作。

潍坊历史上还存在过一所跟清华、北大齐名的广文大学啊

1882年,决定增设高等科,创立大学,定名为"文会馆”(Tengchow College);取以文会友的意思,"馆”字除馆舍的意思外,还是College的音译。经美北长老会批准,并筹维经费。是为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

那时,狄考文已差派毕业生在山东各地传道兴学,建立中小学六十余所;郭显德则在胶东各地,创设中小学四十余所。所以文会馆成立,学生来源已不再成为问题;许多邻近州县的学生,闻名前来求学,也有少数来自省外。

潍坊历史上还存在过一所跟清华、北大齐名的广文大学啊

文会馆的成就,引起中外人士瞩目。美北长老会予以重点支持;不仅增加物力的投入,也有人力支援,差派杰出学者来华。狄考文的四弟狄乐播(Robert M. Mateer, 1853-1921)夫妇在其兄感召动员之下,于1881年至登州,从狄考文学汉语,并汲取办学经验。狄乐播在1883年,去到潍县(今山东潍坊),开办格致院和文华馆,完全采用文会馆的教材和体制;并购地建校,成为以后广文大学的基础。赫士(Warson McMillen Hayes, 1857-1944),于1882年到登州,在文会馆任教, 后且接任馆主(校长)。柏尔根博士(Paul D. Bergen, D.D.)继来,加他们的二位夫人,与郭显德,梅理士(Charles Roger Mills, 1829-1895) 等人,教师阵容坚强。路思义(Henry Winters Luce, 1866-1941)较迟1897来到;其子鲁斯(Henry Robinson Luce,1898-1967)创办了Time(1923),Fortune(1930)和Life(1937),成为大新闻企业家。著名的丁韪良(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 1827-1916),亦曾在文会馆任教。 还有其他学者多人,或先或后,或久或暂的担任教席。

潍坊历史上还存在过一所跟清华、北大齐名的广文大学啊

1890年以后,狄考文众望所归,受推选担任官话和合译本圣经委员会主席,主持中文译经的划时代工作,由赫士继任校长。狄考文于1908年逝世时,仅见到新约全书及诗篇的出版。文会馆的昔日规模,虽然不能与现今的大学相比,但其师资设备,都是第一流的,有文,理,工,化各科,仪器齐全。加上师生都是一时英秀,造就出不少人才。

1882年,狄乐播在潍县(潍坊)开办文华馆和乐道院,校舍广大,狄考文就着眼于文会馆迁并。文会馆于1882年(光绪八年)正式成为大学。1886年,首届有三名毕业生。1872年,李鸿章奏请清廷派遣幼童一百二十名赴美留学,才有第一批留学生三十三名启程。可见狄考文的远见,和他关爱华人的心。民国名将吴佩孚将军,早年也曾在校就读过。

潍坊历史上还存在过一所跟清华、北大齐名的广文大学啊

1900年时,义和团乱起,由于山东巡抚袁世凯加意保护洋人,山东传教士得免于伤亡。拳乱招致八国联军之役,中国赔款四亿五千万两银子。全美国教会联合抗议,迫使政府不接受赔款,全部三千二百九十三万九千零五十五两,用于在华兴办教育;从其中拨归潍县乐道院一万四千七百七十三两;美国长老会复在本国募集三万余两,用以复建;匹茨堡信徒共捐助二万六千一百二十五美元;山东巡抚袁世凯,再予地方赔偿四万五千两。加上狄考文历年积蓄用于文会馆的发展费,成为一笔可观的资金。

潍坊历史上还存在过一所跟清华、北大齐名的广文大学啊

潍县位于胶济铁路中心,发展前景极为良好。于是,美北长老会的登州文会馆,与英浸礼会在青州的广德书院,协议迁并至潍县,校名各取一字,合成为"广文大学”,其英文校名则为(Shantung Christian University),校长为柏尔根博士。于乐道院原已广大的校址,增购西北毗连土地一百六十余亩,建成宏伟壮观之校舍;医院经过重建,也更为宽敞,设备齐全适用。大楼中央的钟楼,高达百尺,礼堂可容六七百人,餐厅可以供四百余人进餐,有完美之图书馆及阅览室,藏书丰富,有物理,化学,生物试验室,并有一座先进的天文台,运动场,还有木工厂,铁工厂,及理化仪器制造所等设备,可谓应有尽有。

1917年,广文大学在济南千佛山下购地六百余亩,集大量资金,建立大而完美的校舍,成为完全的大学,把潍县的文理学院,青州的师范学院和神学院,及全国不同地区的医学人才和设备,迁集在一起,合成为最坚强著名的医学院。这就是"齐鲁大学”,聘任方伟廉(William P. Chalfant, 1860-1917)为校长,赫士为神学院院长。方伟廉不久即逝世。赫士则因信仰问题辞职离去,于1919年,在潍县创立华北神学院,并任院长;

潍坊历史上还存在过一所跟清华、北大齐名的广文大学啊

广泽文化

狄考文眼光远大,学识渊博,他编写的官话课本(A Course of Mandarin Lessons Based on Idiom),是当时洋人学汉语的必备经典。编写笔算数学,代数备旨,形学备旨,振兴实业,理化实验,电学全书,电气镀金,测绘全书,微积分习题等。他还组织了赫士等人编写出:对数表,声学揭要,光学撮要,天文揭要,天文初阶,是非学体要(逻辑学),以及救世略说,使徒史记等神学专着计二十四种;丁韪良编译社会经济学;狄并指导学生就随堂讲授笔记,编写了力学,数学,几何,许多种课本,是明代天主教士自西方来华之后,在翻译学术上的大贡献;后由商务印书馆等大书局出版,嘉惠华人学子二三代之久。以后,赫士利用文会馆的印刷设备,创刊了山东第一份报纸:山东时报。(1890年)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清廷就官书局原址,设立"京师大学堂”,比文会馆迟了达十六年之久。由于文会馆的办学认真,声誉远播,聘当时办同文馆的丁韪良为总教习(教务长),并授权他选聘文会馆毕业生八人任数,理,化教习(教授),文会馆毕业生于志圣为汉学教习。状元孙家鼐为馆主(校长)。这是北京大学的原型。可见文会馆的重要地位。

潍坊历史上还存在过一所跟清华、北大齐名的广文大学啊

速成大学第一名

1901年,慈禧太后于八国联军攻破北京之时,化装农妇逃难"西狩”。在由当时文会馆校长赫士曲尊下就山东大学总教习,率领文会馆美籍教习四人,华人教习张丰年等九人,都是早期毕业生;并简选新毕业生八人,及汉学教习二人,作为教授团骨干,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地质各科系。至于章程条规,以至经费开支,编制预算,无一不是依就文会馆规画,依样胡卢;连课本,教材,教学方法,仪器设备,都是沿用文会馆成章。至于校长唐绍仪,不过挂名而已,根本不懂,也未参与办学的实际事务。因此,山东大学的成立,创下了教育史上的速成奇迹。

潍坊历史上还存在过一所跟清华、北大齐名的广文大学啊

开学既成,袁世凯立即奏报。好大喜功的慈禧太后见奏大喜,在十月十五日,颁谕全国各省:"立即仿照举办,毋许宕延!”上谕所到,各省纷纷仿效山东办学经验,争来罗致文会馆毕业生为教习。于是,京师大学堂之外,全国各省(除贵州)的大学堂;工,农,师范学堂;上海,天津等地官办的格致院(科学院),南洋公学,北洋师范,江南大学等,以至保定武备学堂及师范学堂,奉天,云南讲武堂等,都聘有文会馆的毕业生。至于教会大学中,有潍县广文大学文会馆毕业生任教的更占多数,其中如:张丰年在圣约翰大学任数理及天文学教授,成绩卓著,甚为学生所敬爱。但各省大学需要师资太多,文会馆毕业生数额有限,穷于应付,后来连肄业生也被延致。因此,对于清末及民国初年,中国教育体制的建立,广文大学文会馆贡献很大。

潍坊历史上还存在过一所跟清华、北大齐名的广文大学啊

影响及检讨

慈禧太后传谕嘉奖袁世凯及赫士博士;并授命赫士为清廷制订全国的办学规画,方针,政策,及各项规章制度,包括星期日休假制度,颁诏全国奉行。反教反洋的慈禧太后,竟然颁双龙勋章给正统基督教信仰的赫士博士。

从文会馆到广文大学,从登州到潍县,狄考文,赫士等宣教士先贤的影响力,实不限于山东一隅。不过,狄考文建校的宗旨,是为了要造就中国的基督徒和教会领袖,所以不教授英文;毕业生的第一选择,是作教牧,其次是教育;从政与工商业,则是又次的考虑,由此可见学校宗旨的正确。毕业生中有在国内传福音最广的丁立美牧师(1892年毕业,再入神学院深造),工作大有能力,有"知识分子使徒”,"中国慕迪”等美称;在华人教会神学界影响最深远的贾玉铭牧师(1901年毕业);而于1911年毕业的滕景瑞(祥五),则是滕近辉牧师的先尊翁。这些是部分丰美的硕果。老一辈的基督徒常说,山东出了许多属灵伟人,饮水思源,其根源实在于广文大学所栽培的人才。

潍坊历史上还存在过一所跟清华、北大齐名的广文大学啊

关于广文大学情况,潍坊潮生活曾经与在上海中科院的张其帅老师进行交流。

张其帅并不赞同潍坊卫校、益都卫校两校合并,因为两个学校历史悠久,甚为难得,两校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文化和源头的学校。潍坊卫校的前身是1889年美国北美基督教长老会教育家狄考文等人在潍县创办西医教学为主的“乐道院医护学校”,是山东近代最早的医护学校之一,也是中国最早以西医教学为主的医护学校之一。曾用名为护士训练学校、潍县基督教医院护士学校、潍县基督教医院附设高级护士学校。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更名为昌潍专区中心卫生院附设护士学校、昌潍地区人民医院护士学校、潍坊市人民医院护士学校,1989年起使用“潍坊卫生学校”校名。潍坊卫校以其独特的历史传承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在卫生教育界树立起杏坛丰碑!

潍坊历史上还存在过一所跟清华、北大齐名的广文大学啊

乐道院区域规划

益都卫校建于1885年的青州医学堂,它是山东医学教育的发祥地,齐鲁大学医科的前身。英国浸礼会医学传教士武成献博士来到青州,在明代衡王府遗址上创建了"青州浸礼会施医院"和附设“青州医学堂”,这是青州府的第一所医院,山东省第一家医学堂,开创山东近代医学教育先河。1902年英美联合办学,成为山东新教大学医学院主校。1911年,医学堂在济南建成新校,后为齐鲁大学医科。尔后百年,青州医学堂历经风雨,几度兴衰,走过曲折而光辉的道路。校名屡经更迭,先后更名为:山东共合医道学堂、青州广德医院护士学校、山东省立医院益都分院护士学校、山东省立医院第二分院附设护士学校、昌潍专区益都卫生学校、昌潍地区卫生学校,1983年更名为山东省益都卫生学校。

潍坊历史上还存在过一所跟清华、北大齐名的广文大学啊

张其帅建议将潍坊护理职业学院按照原来的格局拆分发展。首先,潍坊卫校复兴发展为“广文大学”,重点发展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药学、预防医学等高技术医学学科,不再开展护理学教育。在乐道院旧址上复校,在浮烟山大学城或者九龙涧风景区建设新校区,希冀得到教育部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拨款,原广文中学发展为广文大学附属中学,潍坊人民医院建为“广文大学附属医院”,大力发展医学、工学、理学、文科、法学、教育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学科,建设成高水平的中国新型模式的知名大学。

潍坊历史上还存在过一所跟清华、北大齐名的广文大学啊

往昔,齐鲁大学的遗脉山东医科大学并入山东大学,所以希望省政府协调,山东大学能够援建、反哺广文大学的复兴和发展。第二,益都卫校应该积极发展为“青州医学院”,包括云门山新校区、衡王府老校区两个校区,甚至将来建成“青州医科大学”,因为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史名城、九州之一的青州还没有一所真正的本科大学,历史上青州学堂广布,盛行儒学之风。如此,两所学校历史文化底蕴浓厚,古典建筑环绕林立,再次复兴,为培养国家栋梁人才再立功劳。

广文大学知名校友:

张雪岩(1901—1950),潍坊寒亭区人,著名社会活动家、九三学社创始人之一。1934年创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份面向农民的报纸—《田家》。

张纪正(1905—?), 潍县城里人。1937年赴美留学,获胸外科硕士学位,为亚洲获此学位的第一人,1940年完成国内首创肺癌切除手术,是中国胸外科的奠基人之一。

于希宁(1913—2007),潍坊人。 当代著名国画大师,现山东艺术学院名誉院长、中国画研究院院委、山东省美协名誉主席、山东省文联名誉主席、山东画院院长。

潍坊历史上还存在过一所跟清华、北大齐名的广文大学啊

吴金鼎(1901-1948),山东安丘人,考古专家,参加了河南安阳殷墟、山东章丘城子崖、安阳后岗等著名遗址的发掘,编写了中国第一部田野考古报告集《城子崖》。

陈少敏(1902—1977),寿光市范于村人,是20世纪20年代传奇式的巾帼英雄,曾任中共豫鄂边区党委书记、中原局组织部长、中共中央委员等职,建国后为全国纺织工会主席。

刘先志(1906-1990),山东高密人。著名学者、国际知名力学专家、教育家。

潍坊历史上还存在过一所跟清华、北大齐名的广文大学啊

张同俊(1905—1974),潍坊大常疃村人,社会革命家,曾任冀中区党委书记。1929年赴日本明治大学读书,后在燕京大学任教并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陈瑞泰 (1913—?),潍县城里人。烟草专家,曾任中国烟草学会副理事长。

张同和(1902-1966),潍县城里人。被誉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学界的“元老”及神经外科奠基人之一。

张同普(1892—1913)潍县城里人。烈士。1906年自文华学校考入广文大学,在校内成立同盟会小组,秘密从事反清活动,辛亥革命爆发后,组建山东北伐革命军转战到徐州一带,后积极参加反袁斗争,与孙中山的革命军遥相呼应,1912年英勇就义。

潍坊历史上还存在过一所跟清华、北大齐名的广文大学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