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那麼做,一定有他的道理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那麼做,一定有他的道理

唐代華陰縣縣尉姚汝能寫過一本書,書裡有句話,“騎士張小敬先射國忠落馬”。(見《開元天寶遺事:安祿山事蹟》)。

這是說,安史之亂後,叛軍攻破潼關,唐玄宗李隆基及太子逃離長安。走到馬嵬驛這個地方發生兵變。貴妃楊玉環被勒死,楊玉環哥哥宰相楊國忠被射殺。

這個搭弓一射的人,就是張小敬。

馬伯庸說姚汝能也許就是隨手一寫,因為史書上查不到張小敬這個人的來歷。

過了一千二百多年,馬伯庸的長篇小說,以及改編的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裡,就有了張小敬和姚汝能的名字。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那麼做,一定有他的道理

1.

天寶三年,靖安司司丞李必(原型唐中期政治家李泌)接到情報,說境外突厥狼衛已經潛入,預謀上元節火燒長安城。

是真是假,這事都非同小可。

玄宗平日高坐金鑾殿,全年唯一與民同樂的機會就是在上元節觀燈。

負責保衛工作的李必萬分焦急,他必須在12個時辰之內完成剿滅任務。可靖安司正初建,機構還不完善,線人崔六郎又剛被殺害。

時間緊任務重,沒辦法,李必啟用了死囚張小敬,由此引起了軒然大波。

暫停。科普倆詞先,“不良人”相當於現在的民警?“不良人帥”相當於民警頭兒?

打問號的意思是大致不差,估計就是專管捕盜捉賊及維護一方治安的。

張小敬原來是長安萬年縣的不良人帥,做事不講規矩,屬螃蟹的橫著走。不法分子提起他就哆嗦,號稱狠辣無敵閻羅。

這下知道李必為什麼冒著丟烏紗帽的風險,重啟張小敬了吧。

和狼衛角逐,上關乎天子安危;下關乎黎民百姓性命;中關乎太子李亨一族的前景。

李必是太子李亨從小的伴讀,屬於太子黨。二人情同手足。此時太子還不是肅宗,還必須夾著尾巴做人,堅決不能出狀況,避免落下口實,被人奏本說三道四,引起聖上疑慮。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那麼做,一定有他的道理

2.

張小敬也不易。

之前,他在塞外安西都護府待了10年,經過戰火考驗,回來授勳飛騎尉。因與兵部上司矛盾重重,被卸甲除籍。

後在不良人帥任上第9年,殺了縣尉譚同壽和熊火幫3 4個地痞,被押入死牢。

張小敬悶在牢裡,沒等來砍頭,卻等來個搏命的差事。

他想通泰了,“事到如今,我一個死囚犯,不是何必如此拼命,而是無須任何顧忌才對。(馬伯庸《長安十二時辰》下冊P10)

反正都是死,就玩一把。蠟炬成灰還不興再爆一次燈花。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那麼做,一定有他的道理

3.

張小敬找到平康坊管事的葛老,要他提供幫助。葛老的條件是張小敬先出賣一個線人。

手起刀落,一個苦命的同僚小乙就這樣消失。

當年是張小敬把小乙教導出來,又送去葛老那裡打工,暗地裡收集信息。這會兒說砍就砍了。

原來的屬下都不原諒張小敬。他們告訴張小敬,絕交,以後也別來找我們幫忙。

跟班姚汝能問張小敬,你這樣做值嗎?

張小敬反問:一個人的命換來數十萬長安百姓的命,你說值不值。

這個拷問靈魂的問題在小說裡反覆出現。

張小敬和李必也討論過,為了拯救更多的人,若要犧牲無辜的人,該不該動手。

就像一條渡船遭遇風暴,須殺一人祭河神以救百人。如何辦?兩人答案一致。

所不同的是,張小敬認為必然的選擇,並不代表是正確的。(參考馬伯庸《長安十二時辰》下冊P93)

所以,張小敬割下自己的一根指頭,來向小乙贖罪。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那麼做,一定有他的道理

4.

沒了不良人的協助,張小敬緝拿龍波費盡周折。他找到平康坊妓女丁瞳兒,要她交待龍波下落。

丁瞳兒的條件是放了她與嫖客秦朗,他們發誓要同生共死的。但管事的葛老只放一個。

張小敬覺得丁瞳兒有這痴情該從良,而不應跟嫖客海誓山盟。他略施小計很快讓秦朗暴露了不堪的一面,丁瞳兒意識到自己很傻,絕了幻想。

張小敬告訴丁瞳兒,你不傻,你只是選擇只看到美麗的東西,而世界不是隻有美麗。然後張小敬就得到了龍波的行蹤。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那麼做,一定有他的道理

5.

張小敬對小乙刀下無情,對丁瞳兒的同情與開導,又放了懦弱的秦朗一條生路。一樁樁一件件,讓一旁的姚汝能目不暇接且戰慄和困惑。

姚汝能被李必派來監視張小敬,一直認為張小敬查案是掩飾,伺機逃跑才是目的。可他跟久了,覺得又不像。

張小敬到處追蹤狼衛,跑掉的機會很多。

葛老也提出,張小敬只要給他靖安司的內部情報,他就把張小敬送出長安,從此遠走高飛。

憑張小敬本事,姚汝能根本看不住他,就是不依靠葛老,他逃出長安城也是分分鐘的事。

一走了之,比勞神費事地靠出賣線人換取情報,揹著官府和李必的猜疑去追剿狼衛,日子好過多了。(參考馬伯庸《長安十二時辰》上冊P78)

但張小敬不會逃。

沒有為什麼,他從來就不是逃兵。早在烽燧堡戰役,他已經是個英雄。

開元23年,突厥蘇祿可汗作亂,安西都護府 211名唐軍據堡而守,與突厥對峙9天,仗打得艱苦卓絕,血流成河,人在陣地在,等到援軍時,只剩9人活著,其中就有張小敬。

葛老罵他迂腐,官府用赦免死罪要挾你,你就那麼願意當走狗。

姚汝能也覺得張小敬很矛盾。十年西域兵,九年長安帥,落得個帶罪之身,卻很沒有私心,那麼盡心竭力辦案的樣子。

直到姚汝能聽張小敬說起他那些年當不良人帥的時候才明白,除了英雄主義,張小敬骨子裡還有些悲天憫人的東西。

張小敬很享受粗劣且熱乎的日常,比如在街邊攤吃碗湯麵,和過路的百姓打打招呼。

賣燒餅的老頭、喂貓的小沙彌、馴駱駝的好手阿羅約、長興坊的樂工,崇仁坊的舞姬,以及放河燈時滿河的燭光和遠處雄偉的大雁塔。

這些人間煙火他都感興趣。

他不忍看到這些微不足道的人被狼衛奪走性命,他願意以一己之力保護這些手無寸鐵的百姓過上無憂無慮的日子。

只有在偶爾說起這些的時候,姚汝能才會看到張小敬那張醜陋的疤臉上有微微笑意和不捨的表情。

姚汝能好文史,平時寫點小東西賺零花錢。好文史的自然會深想一步。

他明白了張小敬對朝廷怨憤的隱忍,對犧牲的毫不遲疑,對狼衛的兇暴鐵血,其實都是出自對長安百姓的一份拳拳之心的慈悲。(參考馬伯庸《長安十二時辰》上冊P134)

姚汝能對張小敬有了敬意,覺得跟著他一定能長許多見識。儘管他未必就摸透了張小敬每一次行動的真實意圖。

但他能確定的是:張小敬那麼做,一定有他的道理。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那麼做,一定有他的道理

6.

事情有多面性。

張小敬對李必假意免他死罪,以及不信任他很是惱怒和腹誹,但他卻不知道李必為他承受了多大的壓力。

李必把張小敬從死囚變成了靖安司都尉,就把自己豎成了靶子,集官場大忌於一身。被多方非議,明槍暗箭轟然而至,靶子成了篩子。

靖安司令何監老於世故,以明哲保身為主。事事避開鋒芒。在何監眼裡,穩妥維護各方關係,不觸怒太子政敵林九郎比什麼都強。

按部就班辦案,辦得了就辦,辦不了就拖。用誰不是用,李必幹嘛要一根筋用張小敬?

李必沒那麼多聯想,他只考慮長安城眼下危如累卵。溫良文吏去剿滅狼衛是以弱勝強。非得找一個至剛至烈果斷行事的人去犯險才有勝算。而張小敬是最好的人選。

家奴檀棋也擔心,張小敬若一跑了之,那就是在冒雞飛蛋打的風險。

李必說:太宗法場救下李衛公時,有一句聖訓,使功不如使過。太公能用李衛公,我為何不能駕馭此人。

太子李亨與林九郎素來不睦。雖然靖安司領眾衙署之上,李必卻在林九郎把持的京兆府受盡輕慢,辦事曲折難行。

林九郎責備李必,任用死囚張小敬辦案是無視法典,危害大唐,恐怕社稷將危。

李必據理力爭,按程序調用張小敬出獄,協助查案沒什麼不妥。真有差池各負其責。該他李必擔的罪責,他擔就是。

林九郎假惺惺地要他以前途為重,年輕人,你今日的選擇,會影響一生的仕途哦。

可李必自毀前程的執意堅如磐石:為太子也罷,為長安百姓也好,這長安城總得有人去守護。除我之外,誰又能有這心智和膽量?我雖是修道之人,亦有濟世之心。這份苦心,不必所有人知道。

這是無知無畏?還是空城計衍生的鎮靜?

林九郎官至宰相,卻搞不懂年紀輕輕的李必腦瓜裡都裝了些什麼。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那麼做,一定有他的道理

7.

之前雷佳音的角色,差不多都是現代都市劇裡的金領白領精英型男,過著馬桶夫婦TOP5的幸福生活。熱熱鬧鬧也好,又頹又喪也罷,喜劇搞笑他信手拈來,隨意而嫻熟。

這次的張小敬,完全不是雷佳音的菜。但看了幾集以後,感到這才是雷佳音的菜。

他似乎等了很多年,終於等到了那個最適合他的角色。以前不過是跑跑龍套,練練筆。

演繹冷兵器時代英雄的大腕兒很多,姜文、胡軍等等不勝枚舉,都非常出色。但雷佳音是“這一個”。

“這一個”,如此立體飽滿,張力十足,好像還沒有完全拉開摺疊,還有後勁。

這種不像英雄的英雄,區別於以往類似劇的類似人物。

雷佳音把一個不得志卻無怨無悔的鬥士,一個搏命相爭卻沒人待見的江湖油條,恰到好處地統一在了張小敬身上。

雷佳音賦予張小敬這個角色的已經不能用“亦正亦邪”來描述了。他給觀眾留足了遐想空間。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那麼做,一定有他的道理

8.

易烊千璽有一些表演痕跡,打開自己全然接受導演的啟發,一步一步地在認真演,沒有故作老成。

但還是看得出他有自己的理解和發揮。

李必自幼聰穎過人。七歲熟讀老莊,九歲伴讀太子,以何監為師,學養深厚淵博。

他時時把拂塵橫在臂彎,擁有道家的柔韌定力,內裡也藏有高門弟子為搏一役,不懼將成階下囚的驕狂。

這些對易烊千璽塑造一個有洞察力、有魄力、有擔當的李必是個莫大的挑戰。

是有些稚嫩,但劇情需要呈現一個青少年李必,不是成熟李必,很夠了。易烊千璽演差不多同齡的李必是剛剛好。

最主要的是,李必沒有世俗氣,易烊千璽也沒有。

對質疑易烊千璽演技的聲音,雷佳音回覆:“他畢竟只有19歲。”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那麼做,一定有他的道理

9.

馬伯庸說,這是一部“孤膽英雄戲”。

看慣了一個劇必有一個超越時空,洞見玄機,大公無私,無所不能的高大上英雄。就感覺張小敬、李必差口氣。

導演主創們營造了一個繁複華麗、氣勢恢宏、人潮洶湧的長安城。風流文采與赫赫武威縱橫交錯,三教九流、五湖四海的諸色人等雲集其中。(參考小說後記)

在這個厚重多元的歷史畫卷裡,張小敬和李必只是滄海一粟,如同打開微信時,那個小人之於ta所眺望的藍色地球。

他們活在那時的當下,喋血暴恐,保衛長安。壓根兒就沒想過 “自己是不是英雄”這樣的問題。

當眾人勸說遍體鱗傷的張小敬不要硬撐,張小敬就說:路是我選的,我會走到底。(馬伯庸《長安十二時辰》下冊P168)

檀棋有樣學樣,撕了李必給她的奴婢解放書:公子能為自己的選擇負責,檀棋也能。

“無論你選擇了什麼,為自己的選擇負責。”這就是《長安十二時辰》要告訴我們的道理。

.....

滄海桑田,斗轉星移。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那麼做,一定有他的道理

The end

圖片源自網絡,謝謝原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