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實現“以弱勝強”?

如果你出身比人低,家境比人差,智力比人低,知識比人少,財富積累更是等於沒有,那麼你怎麼實現逆襲?

一靠努力,二靠團結,靠多數人的勤奮,去擊敗強者的先天優勢。

其他的灌雞湯、打雞血,都是放屁。

自由主義、叢林法則、公平競爭,只適合天生的強者。

舉個例子,一個剛出生的小孩子,怎麼站到拳擊臺上,去和200斤的職業拳擊手公平競爭?一個剛剛從戰爭創傷中恢復,一窮二白的新國家,怎麼到國際市場中去搞什麼“自由貿易”?

如何實現“以弱勝強”?


弱者想要後發制人、以弱勝強,那你就不能走他們的道路,講他們的道理,更不能遵守他們的規則。

先發者的優勢,有時候會強大到你無法想象的地步;從個人來看,你上名校,得靠全力以赴拼命苦讀,犧牲很多屬於自己的東西;有的人上名校,只是水到渠成而已,不但不會犧牲什麼,還會獲得更多的資源和平臺。你拼命往上爬,發現每一步都要“交學費”,而人家早早就在高處等著“收學費”。

從國家來看,先發國家早就完成了原始積累,建立了完整的工業體系,在科技領域建立了自己主導的“國際標準”,在金融領域掌控著國際金融命脈,你的研發和生產,繞不開他的專利;你的國際貿易,繞不開他的貨幣和金融體系。

做企業,做生意,也是如此,後發者沒有什麼所謂的“後發優勢”,因為先發者給你的技術、渠道、生產線,都是在引誘你進入他的體系、他的規則中,你做得越大,對他輸血就越多。你想要逆轉這個關係,他只需掐斷你供應鏈中的一環,你就死了。

所有的弱者,都苦於先天不足,起步太晚。一沒實力,二沒話語權,和強者衝突起來,連呼吸都是錯的。

近現代的西方,最喜歡講“遵守遊戲規則”,其實這個遊戲規則,就是強者所制定的,一口一個“遵守規則、自由競爭”,其實早就剝奪了弱者和後發者競爭的權力。比如工業化,就像是馬拉松賽跑,發達國家已經跑了大半程了,發展中國家才出發,這如何能夠算“公平”?再比如說溫室氣體排放,發達國家早就排了幾百年了,環境早就被禍害了,現在要田園牧歌生活了,於是不許發展中國家排放.....這又如何能算公平?

你比人落後,那就靠人多、靠努力、靠吃苦、靠節約成本、靠研發投入、靠集體主義和規模優勢去懟唄。

如何實現“以弱勝強”?


華為的任正非講過群狼戰術,人海戰術吧,講過集中優勢力量,進行重點突破,重點攻堅戰吧?“華為只有幾十人時就堅定不移對準通信領域這個‘城牆口’衝鋒,幾百人、幾萬人時也是對著這個 ‘城牆口’進攻,現在幾十萬人還是對著這個“城牆口”衝鋒。這麼多年來,我們只堅持做這一件事。”

華為每年1000多億的“彈藥量”炮轟通信這個“城牆口”,研發近600億,市場服務500億到600億,最終讓華為在多個方面領先於世界。戰略目標是“城牆口”,研發投入是“彈藥”。任正非還用特有的語言風格把5G業務比做“上甘嶺”。2018年10月17日,在華為上研所5G業務彙報會上,他說,“堅持多路徑、多梯次、多場景化的研發路線,攻上‘上甘嶺’,實現5G戰略領先”

如何實現“以弱勝強”?


這不全是什麼理想主義,就是實實在在可操作、可實現的方法論。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做起來,規模優勢懟上去,總會在一個關鍵環節打開缺口,從而擴大我們的優勢的。

當年中國志願軍怎麼打上甘嶺,今天中國企業就應該怎麼打科技戰。

正常情況下,一個發展中國家,是不可能出現華為這樣的企業的,甚至就連騰訊、阿里這樣的世界500強科技公司都不該出現,人均GDP和中國差不多的國家,甚至比中國高一點的幾個國家,比如土耳其、墨西哥、阿根廷、巴西、南非、俄羅斯、澳大利亞,誕生了華為這樣的企業嗎?

所以你應該反思,為什麼只有中國,只有中國這麼一個人均GDP不超過1萬美元的發展中國家,居然能夠扛住美國這麼大的壓力,居然能夠在特朗普撕破臉皮撒潑打滾的“貿易戰”中巋然不動?

這真的就是我們的“道路優越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