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需要买保险,但不是业务员说的那样

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保险的感觉和大多数人一样——抗拒,觉得这就是个忽悠,一是看不到实实在在的商品,二是达到享受理赔条件的概率很低。更何况,很多保险公司喜欢玩文字游戏,钻法律漏洞,具有极大的不安全感——这本身就违背了保险的本质。

除此之外,看过一个聊《中国保险业乱象》的财经节目,得知保险公司对保费收入的投资趋向于风险和股市收购炒作,心中的抵触情绪更是到了极点。

你需要买保险,但不是业务员说的那样

三年前,为了帮朋友一个忙,购买了人生第一份保险,五六千块,一年下来,平安无事,觉得吃了大亏,于是退保了。

两年前,家人重疾复发,为了应付ICU每天传出的巨额账单,父亲将祖屋连地一起贱卖。这个时候,不由感慨:要是有份保险就好了。

尽管自己不知道有什么保险真的可以理赔这种疾病,但是依然幻想,找个心理安慰,给自己喘口气的理由。

这种未知的不测风云可能导致的个人财务危机和人性抉择(救或不救),就是作为一个普通人需要购买保险的理由。

这样说或许有些虚,和业务员的推销技巧并没两样。

那么我们不妨换一个说法,那就是你衡量一下自己当前的资产状况和收入状况,如果出现了风险,会不会导致个人财务崩溃。

什么意思?比如说比尔盖茨,按照他目前的财富状况,多大的医疗支出都没有问题,所以肯定不需要保险。

那如果是一个月入5000的普通人,一年的收入也就6万块,按照现在的医疗费用,稍微严重一点的疾病,都会难以承受。

从这个角度而言,穷人似乎比富人更需要,因为穷人负担着更沉重的财务责任。

你需要买保险,但不是业务员说的那样

但是,正因为普通人的钱来得更不容易,那么在购买保险这件事上更需要慎重。很多人保险知识空白,在业务员的营销技巧和心理战术下,很容易掏钱买心安,等到理赔的时候,才发现,完全两回事。这不仅浪费了保费,更重要的是失去了本应拥有的保障机会。

所以,作为普通人的你需要花点心思。

首先在挑选险种方面。细心的朋友可能发现,在上面的阐述中,我们一直将保险和医疗扯在一起,因为个人觉得这是保险最大的价值,甚至是唯一应有的价值。

那么在险种选择方向上,应该选择的便是意外险和重疾险,而且是越纯正的越好。那些花里胡哨的(比如参杂了什么理财功能、养老基金、教育基金之类),只会削弱医疗保障功能,要么减少了一些疾病的保障种类,要么降低了保额。道理很简单,就好像你购买同样一件商品,包装越精美的,要么价格越高,要么成色更低——因为成本增加了。

再说了,什么养老基金,教育基金,这些往往都是若干年后的收益,谁知道到时候得到的钱购买力如何呢?笔者一朋友他父亲在98年的时候花10000块钱给他买了一份理财保险,说在他退休的时候,可以拿到20万。现在朋友才三十来岁,但这20万已经远远比不上当初那1万块了。

所以说,你算不过商家的。

你需要买保险,但不是业务员说的那样

不过你可以跟自己算算。

算什么呢?算你花时间去研究保险合同值不值。很多人说,自己不是专业人士,人家业务员比自己专业,问他就行了,哪里那么多精力去了解。‘

好,比如你购买一份保险5000块,你赚到这笔钱需要多长时间呢?一个月还是半个月的全职工作?那么,仔细看一份保险合同需要这么多时间吗?不需要吧。而且,一旦到了你需要理赔而不能赔付的时候,损失的那就不是保费的5000块,而是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保额了。

所以,花这么大笔钱,多看看,多查查,多问问,总是没错的。

再说说买多少的问题。几乎所有的保险业务员给到客户的建议都是“双十原则”——家庭年缴保费占家庭年收入的10%和风险保额达到家庭年收入的10倍。

没必要,特别是对于刚踏入社会和收入不高的群体而言,这样的比例支付在未来风险预防上,显得有些奢侈。

个人建议是年收入的3-5%即可,比如说年收入10万,买个三五千就行。这就需要在性价比上花些心思,比如说购买保额更高的一次性赔付,而不是购买保费更高的多次赔付或终身赔付。

随着收入增加,可以适当提高保费支出的比例,这个时候应该考虑的问题就是风险覆盖范围和实用性(也就是疾病发生概率和职业病)。

你需要买保险,但不是业务员说的那样

最后,给大家一个常识性提醒:不要签署保费自动划款的银行卡绑定协议,因为这样会每年按时划款,帮你自动续保,这样当你发现购买的保险不满意或者有其他更高性价比保险产品时,更换起来就不会那么麻烦。

如果已经签署了,那就去解除,如果你打算退保,但是已经扣款了(一般保险公司会提前或即时划扣,但是规定是有15天的犹豫期),只要没超过犹豫期,都可以打电话跟保险公司告知,办理退款手续,若遇到刁难推诿,拨打银保监会的投诉的电话。

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这里,欢迎点击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