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民族首统一于秦朝,为何称“汉人”,而不称"秦人"?

汉人、汉族、汉字等,这些与“汉”有关的中国符号,都与汉朝有关,源自汉朝。

秦末群雄蜂起,共同推翻了秦朝。西楚霸王项羽"分其地而王之",其中刘邦被封为"汉王",封地在旧属汉中郡的部分地域。后来刘邦称帝,就取当初"汉王" 之名而定国号为“汉”。

在汉朝之前:

有夏、商、周三朝,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创造了灿烂的上古文明。因而中国也有“诸夏”、“华夏”之称。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共融、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华夏民族首统一于秦朝。秦朝实施“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而且奠定了此后中国二千余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百代都行秦法" 。秦朝全盛时的疆域,东起辽东、西抵高原、南据岭南、北达阴山。

华夏民族首统一于秦朝,为何称“汉人”,而不称

在汉朝之后:

唐朝疆域辽阔,国土在龙朔年间达1237万平方公里。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艺术等方面都创造了辉煌的成果,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帝国,声誉远扬海外。

其后,有宋、元、明、清等多民族共融、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疆域辽阔,也都创造了灿烂的文明。

中华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历史上和周边各国均有贸易、文化、政治往来,甚至军事冲突。

所以名称也很多,例如Cina、Chin、serica、chine、sino、tabac(拓跋)、kitai(契丹)等。至今俄语仍然称呼中华为“Китай”(契丹)。

可见,中华各民族分别把自己的文化灌输给周边国家,但周边国家把中华各民族都视为中国人,所以各种对于中华的词语来源各不相同。

华夏民族首统一于秦朝,为何称“汉人”,而不称

那么,取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共融、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国号"秦",或者中国古代最强盛、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号"唐",将中国人称为"秦人"、"唐人"等也是顺理成章。

但是,为什么单单“汉”就成了中国人的烙印、成为中国的重要代表符号,流传二千余年至今呢?

在“汉”之前,"秦人"是华夏民族的普遍称呼

在历史上,秦人先祖部族早在殷商时期就是镇守西戎的主力。

秦国位于华夏民族的西部要冲,与印度在西南地区发生贸易关系。

华夏民族首统一于秦朝,为何称“汉人”,而不称

秦朝疆域图

”秦”的名号传至印度,被译为“Cina”(或说Sin、Chin)。

例如在公元前三百多年,印度梅陀罗笈多王(King Candragupta)在位时,大臣商那阎(Chanakya)所著的《政论》中就出现有"Cina"。

当时的印度与中亚、两河流域以及埃及、希腊和罗马等,都存在着活跃的贸易关系等交往。

因而,受其影响,希伯来文的Sininm、罗马拉丁文的Thin、希腊文的Tzinitza、英文的China,都从“Cina”衍化而来。

而China后的“a“是葡萄牙人加上的,为了表示地域。

可见,长期偏居西部、被中原诸侯视为戎狄的秦人,是域外文明(尤其是西部)接触最多的华夏民族,于是"秦人"成为域外文明对华夏民族的普遍称呼。

随着秦始皇北击匈奴,南服百越,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共融、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则更进一步扩大巩固了"秦人"的名号和使用范围。

这种

"China源于Cina,Cina源于秦的音译"的观点,最早于1665年由耶稣会士卫匡国提出。

后来,经过德国学者劳费尔、法国汉学家伯希和的论证,逐渐成为主流共识。

Cina被普遍认为是China的起源。但是,对于Cina的具体所指,历来争议不断,有数十种观点。

例如德国学者李希霍芬(Richthofen)的源自越南的“日南说”,法国学者拉克伯里(Lacouperie)的源于古滇国的“滇国说”等。

华夏民族首统一于秦朝,为何称“汉人”,而不称

另外,众所周知,英文中“中国”是“China”,源于“瓷器”的英文“china”。

其实不然。

"瓷器"的英文最早是porcelain,中国瓷器则为China porcelain或porcelain of China。

到17世纪,开始出现chinawrea(ware的意思是物品、器皿),专指"中国瓷器"。

后来ware在英语口语和书面语中被省去,则china和porcelain都可以指"瓷器"。

也许是后来china的"中国瓷器"涵义名气太大,抢了porcelain风头,彼此起源颠倒,“China”反倒指代瓷器乃至中国。

华夏民族首统一于秦朝,为何称“汉人”,而不称

在汉朝之前,中国人称为"秦人"。

即使到汉朝成立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域外文明仍称汉朝人为"秦人"。

例如《史记•大宛列传》记载:"闻宛城中新得秦人知穿井,而其内食尚多"。《汉书•匈奴传》中,称逃入匈奴的汉朝人为"秦人"。

汉武帝的《轮台罪己诏》中有"匈奴缚马前后足,置城下,驰言'秦人,我勾若马'"。

甚至到12世纪,契丹人耶律大石建立了西辽王朝,鼎盛时期成为中亚各民族的共主,西辽皇帝有时也被称为“秦国汗”。

对此现象,唐朝颜师古认为:

"谓中国人为'秦人',习故言也。"

那么,称华夏民族为"秦人"、"秦族"则是首当其冲、顺理成章。但是为何后来被"汉"超越呢?

华夏民族首统一于秦朝,为何称“汉人”,而不称

"汉人"成为汉民族乃至中国文化的代名词

秦末,群雄蜂起,大家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即哪路人马最先攻入位于关中地区的秦都咸阳、推翻秦朝,就是关中王。

结果,刘邦一路人马捷足先登,最先攻入关中。

但是,西楚霸王项羽在主持分封时,未守信约,将关中之地分封给秦朝三个降将(史称“三秦”),而将刘邦分封为“汉王”,封地在旧属汉中郡的巴、蜀、汉中一带。

关中地区富饶,而刘邦的封地属偏僻贫瘠的山地盆地,这对于刘邦实在是个侮辱。

于是有人进言曰:

“汉水上应天汉。汉中,据有形胜,进可攻退可守,秦以之有天下。”

古时“天汉”、“云汉”都指代银河,“其称甚美”。

《诗经•小雅》中有:"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诗经•大雅•云汉》中有:"倬避云汉,昭回于天┅┅倬彼云汉,为章于天。",屈原的《离骚》中有"越云汉兮南济,秣余马兮河鼓。"

华夏民族首统一于秦朝,为何称“汉人”,而不称

在古人的认知中,横亘天空的银河与横卧黄河、长江之间的汉水,形成天地对应关系。汉水与银河的夏季走向一致,因而称为地上的银河,故得名汉水(即汉江)。

汉中,正好是汉水的发源地。而且是战略要地,进可攻退可守,日后仍可"还定三秦,天下可图"。

华夏民族首统一于秦朝,为何称“汉人”,而不称

汉中的区位

于是,刘邦委曲求全,接受了“汉王”的封号,在汉中韬光养晦,最后发力,暗度陈仓,攻占关中,攻灭项羽,最终统一了中国。

汉中成为刘邦的福地、汉家发祥地,"汉"也就成了刘邦的国号。后来汉武帝甚至直接把“天汉”作为年号。

"汉"之名称源于古人对上天的崇拜和敬畏,体现了古人对博大深邃的宇宙的一种虔敬情怀,成为一种神圣的图腾。

这一名称也屡显身于古代文学作品中。

例如蔡邕的《汉津赋》中有“配名位乎天汉兮,披厚土而载形。”曹操《观沧海》中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宋代秦观的《鹊桥仙》中有“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汉朝(包括西汉和东汉)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总共享国407年。

汉朝奠定了汉地范围,极盛时东并朝鲜、南包越南、西逾葱岭、北达戈壁 ,国土面积约达609万平方公里。公元2年时全国人口达六千余万 ,占当时世界的三分之一。

汉朝强盛而且统治长久,展现出了多姿多彩的时代风貌,创造了一系列璀璨的文明,成就辉煌灿烂,与约略同时期欧洲的罗马帝国并列为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文明及强大帝国,对人类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华夏民族首统一于秦朝,为何称“汉人”,而不称

于是,中原政权的皇帝被称为“汉天子”、古代少数民族称汉人为“汉子”;“汉”成为中原汉民族乃至中国人的代称;"汉"成为一个姓氏,分布在山东日照、甘肃榆中等地。

汉朝之后,以国号为"汉"者频频复活,绵延不绝。

从西汉末年河北王郎在邯郸建立的“汉”政权,延续跨度至元朝末年陈友谅所建的“汉”政权,先后陆续有十多个。

甚至如匈奴人刘渊、沙陀人刘知远、沙陀人刘崇等非汉族也以"汉"为国号。前赵开国皇帝、匈奴人刘渊明确提出"汉有天下世长,恩德结于人心。"

自汉朝至清朝的两千多年间,朝代、国号达数十个,而“汉”受到广泛青睐,这种现象非常罕见。

华夏民族首统一于秦朝,为何称“汉人”,而不称

称呼的本质,是一种身份认同。

秦朝的成就和历史影响力固然重大,但是统治时间短暂。

尤其是,一个称呼要获得本民族认同,需要政治制度、经济基础、文化思想等多方面的共同支撑。

这也正如斯大林的说法:民族是

“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生活以及表现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汉朝时,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并在政治、文化、经济三个重要层面建立了兼容并包的大系统,将各种不同来源、背景的中国人熔铸成一个大家共有的身份认同。这就奠定了汉朝国号作为华夏民族族称的基础。

而且,汉朝长期统治西域诸国,并开辟了远达欧洲的丝绸之路,输出了物质和文化等,国力影响到世界多个地区。这就奠定了域外文明对汉朝的认同感。

华夏民族首统一于秦朝,为何称“汉人”,而不称

汉朝之后,唐朝是中国古代最强盛的大一统朝代之一,疆域版图辽阔,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帝国,声誉远扬海外。于是海外对中国人有了“唐人”之称呼。

但是,唐朝领土太大,民族成分太复杂,例如李唐皇室有鲜卑血统,安禄山、史思明是胡人,名将哥舒翰是突厥人、高仙芝是高丽人,长安城中还有大量的胡人商贾、歌姬。因而靠“唐人”显然无法区分族别。

华夏民族首统一于秦朝,为何称“汉人”,而不称

唐朝疆域图

而且,“汉人”之称呼及涵义早已深入人心。

于是,唐朝时的中原人依旧也多自称为“汉人”。例如在和吐蕃的交往中,说“蕃汉两家。” 唐代张籍的《没蕃故人》中有“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的诗句。

后唐时,设置有“蕃汉内外马步总管”之职,是统领蕃汉内外马步军的武官。

唐朝之后的辽统治者,沿用唐朝官制,采取"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辽史》)意思是用辽国固有的制度管理契丹人,用汉族的制度管理汉人。

可见,在唐朝及其之后,也多称“汉”而未称“唐”。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提出汉族、满族、蒙古族、藏族和信仰伊斯兰的诸多民族"五族共和",“汉族”一词正式出现。

汉族是一个历史从未中断过的、历史悠久的民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早已成为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民族。这也是诸多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交流融合、人们认同汉文化的结果。

华夏民族首统一于秦朝,为何称“汉人”,而不称

从刘邦的“汉王”封号、国号,到汉帝国的子民,再到世界第一大民族族称,"汉"早已与国号无关。

中国人有华夏、秦人、唐人、桃花石等之称,但都被"汉人"一词力压群芳,遮盖光芒,即使强盛如秦、唐等。

华夏民族首统一于秦朝,为何称“汉人”,而不称

汉族、汉礼、汉服、汉字、汉语、汉文化等,都因“汉”而生,一脉相承。

"汉"与中国人结缘,经历了神奇的嬗变,华丽升级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绵延至今,映照未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