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不會思考,所以大多數父母只能選擇“逼”孩子

因為不會思考,所以大多數父母只能選擇“逼”孩子

因為不會思考,所以大多數父母只能選擇“逼”孩子

人生最終的價值

在於覺醒和思考的能力。

孩子如此,

父母更須如此。

因為不會思考,所以大多數父母只能選擇“逼”孩子

一天,你和朋友帶著各自的孩子一起在公園玩,這時,你的孩子拿出包裡的零食吃,朋友的小孩眼巴巴地看著,期望得到分享,可是你的孩子就是不給,你上前干預,結果小小的他竟然提起小包生氣地走到一旁去了。

……。

當時,孩子的行為未能如你所願,於是在和朋友分手之後,你準備和他在回家的路上討論一下今天發生的這件事。

因為不會思考,所以大多數父母只能選擇“逼”孩子

通常,我們會按照這樣的思考步驟開始與孩子溝通——

先問“為什麼”沒有去分享之類的問題:

如“豆豆,你為什麼不跟淘淘分享你的零食,你們可以一起吃啊!?”

豆豆說:“我不想這樣做,因為那是我的東西,我可以選擇不給他。”

然後,再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地擺事實、講道理、談感受、做示範、……:

“可是你們是好朋友啊,好朋友應該相互分享,況且他又不可能把零食全部吃完。如果換做是他不給你分享,你會有什麼感受?”

“不開心。”

再然後,我們會期望從孩子的各種反饋中得到孩子“是否吸收和內化”的信息:

“那你認為下次遇到類似的事情怎麼辦?你應該怎麼做?”

“我還是不想給他分享,他如果不給我分享,我也不在乎。”

……。

最後,我們會認為自己在這件事情上已經“盡職盡責”了,一切再做觀察和打算吧:

“媽媽認為好朋友應該是相互的,我們不用太計較他會怎樣,做好我們自己就好。媽媽建議你下次分享一次試試,這樣以後你會交到不少好朋友的。”

……。

第二天,你帶著孩子在小區裡玩時,發現孩子的“老毛病”又犯了,昨天苦口婆心灌的“情理雞湯”竟然這麼快就失效了,於是頓感失望。

……。

因為不會思考,所以大多數父母只能選擇“逼”孩子

相信上面這個情景,絕大多數父母都碰到過,儘管當時具體應對的方式各有不同,但除了打罵斥責,基本上爹媽們都是按照上面這個套路出的牌,結果大都令人失望。

而且,這位媽媽太期望通過自己的“引導式教育”讓孩子懂得分享,並且指望立竿見影。

如果我們再仔細觀察這個對話,還會發現這位媽媽在談話之前已經判定孩子不願分享是錯的,並且暗指孩子計較。

這位媽媽可能很不理解孩子為什麼會這樣,所以後來通過學習從多個角度尋找孩子出現這一行為的解釋,如自我意識、物權意識、換位思考能力、……,繼續按此循循善誘,但後來連孩子都聽煩了。

事實上,無論孩子當時的行為是不是符合上面的這些“解釋”,多數時候,我們找到這些理由其實是為了給孩子的這種行為一個“合理”的解釋,營造一個心安理得的理由來“自我安慰”罷了。

畢竟,這樣會讓我們“舒服”一些,為自己“教育的失敗”找個理由。

因為不會思考,所以大多數父母只能選擇“逼”孩子

暫且不論孩子自我意識之類的成長規律和特質,我們只是從父母處理這件事情的認識和思考過程來說,後來孩子之所以沒有“採納”我們當時的建議,是因為我們並沒有通過這件事激發孩子自己的主動思考

換句話說,上面那些看似完美的思考和講解,只是“那位媽媽的思考”,是她認為的正確的循循善誘,而非孩子自己的所思所想,而實際上孩子只會按照自己思考的套路出牌,壓根兒不願意做一個“傀儡”。

翻過來說,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需要做的是教會孩子“如何去思考”,而不是思考“如何做以及為何這麼去做”。

一個人正確的動機和行為,都是源自“正確的思考過程”,而不是通過思考“正確的東西”得來的。

因為不會思考,所以大多數父母只能選擇“逼”孩子

我們再回到剛才那個場景,假設這位媽媽的目的是期望通過這件事情教會孩子如何思考,以便今後能讓孩子自個兒解決更多類似的問題,她完全可以圍繞這個目的,通過啟發孩子自己思考,引導孩子自己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豆豆,今天你抱著零食走,淘淘在後面追,你們之間發生了什麼事情?”(協助孩子認識問題)

“淘淘想吃我的零食,他就跟著我。”

媽媽接著問:“你當時是怎麼做的?”(獲得更多更全面的信息,找尋問題所在)

“我不想給他吃。”

媽媽問:為什麼你會這樣想?”

“我不喜歡他,每次吃東西都不停地要。”

媽媽說:“我知道你的想法了,不過你覺得當時你那樣的舉動,淘淘會有什麼想法和感受?”(引導孩子換位思考)

“我猜他會難受。”

媽媽接著說:“如果淘淘這樣對待你,你覺得你會怎樣?”

“會不開心。”

媽媽問:“看來誰都不喜歡不開心,那你有什麼辦法解決這件事,而且能讓你們兩個都開心呢?”(鼓勵孩子自己想辦法階解決)

豆豆想了想說:“我可以給他分享吃的,但是他不能給我吃完。”

媽媽問:“你打算怎樣做?”

“我會提前跟他說好。”

媽媽又問:“你覺得那樣做了會有什麼結果?”(鼓勵和引導孩子預判未來的結果)

“他可能會同意我的要求。”

媽媽並未就此結束,而是繼續問孩子:“你還有什麼辦法讓你們都高興?”(繼續引導孩子思考,已獲得跟多的解決方法)

“我可以多帶點零食,讓他也多帶點,交換著吃。”

媽媽幫助和引導孩子總結:“我就知道你總能想出更好的辦法來!”(肯定和鼓勵孩子正確的思考)

……。

相比第一個故事,媽媽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豆豆“該不該分享”的焦點之上,所以用“評判+說教+引導+……”的方式,第二次媽媽並未給孩子當時的行為貼上任何標籤,沒有作任何是非評判,沒有強求立刻解決,而是以一種冷靜客觀的態度,圍繞教會孩子自己思考這一最終目標,引導和鼓勵孩子自己思考問題,想出辦法。

因為不會思考,所以大多數父母只能選擇“逼”孩子

對比上面兩個故事,這個結果足以說明自主的“正確思考”的價值和意義所在。

思考的正確與否,事關一個人應對一切的能力。方向錯,越努力越錯,再多的口舌都是白費。

事實上,在應對孩子的種種“問題”時,我們處理起來要麼左,要麼右,都是在以自己的意志判定事實,度量是非,急於求成,……,卻極少深思一些至關重要的關鍵問題——

自己教育孩子的目的是什麼?

自己教育孩子的目標是什麼?

我這樣的教育到底有效果嗎?

既然無效或適得其反,我還可以怎麼做?

……?

任何卓有成效的教育,都是理性參與的結果,而非我們憑藉著“自以為是”就能解決。因為,正確的思考

是一切“正果”之根。

所以,有言會說——誰不用腦子去思考,到頭來他除了感覺之外將一無所有。

由此可見,之於孩子,之於父母,莫過於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