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nzhao8
看了很多答案都提到了秦始皇陵等等,其實發現和發掘這兩個字是不一樣的意思吧?以秦始皇陵為例,請始皇陵2000年前就被發現了,自從他下葬開始就被世人所熟知,各種史書都有記載,且那麼大的封土堆(見下圖),傻子都知道在哪。所以我覺得它並不能算在未被發現之列吧,只是尚未發掘罷了。下面我就把歷朝歷代大致總結一下,看看有哪些帝王的陵墓還未被發現:
首先夏朝的皇陵因為年代久遠又缺少文字記載而沒有被發現。
商朝從湯立國到盤庚,共經歷十世十九王。這些帝王陵墓沒有歷史記載,所以至今也沒有發現。
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是中國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時期,自商開始的文字記載使得周朝的皇陵的尋找比較便利了些,但由於年代的久遠還是有除了文王武王的陵墓外的大部分沒有找到。但此時的分封制使一些諸侯的陵墓得以發現。
秦朝的歷代二世而亡,陵墓也已找到。
漢朝分為西東兩漢,年代雖遠了些,但是重要的王陵也已找到。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的一個亂世,由於國家統治時間短暫,每個帝王都很注意陵墓的安全情況,其修建和埋葬都很隱蔽,所以至今都沒發現。
隋唐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最為興盛的階段,隋朝傳世二代而亡,二帝陵墓也已發現。
唐朝主要的帝王陵墓有:高祖李淵的獻陵,太宗李世民的昭陵,高宗李治的乾陵,中宗李顯的定陵,睿宗李旦的橋陵,玄宗李隆基的泰陵,肅宗李亨的建陵,代宗李豫的元陵,德宗李適的崇陵,順宗李誦的豐陵,憲宗李春的景陵,穆宗李恆的光陵,敬宗李湛的莊陵,文宗李昂的章陵,武宗李炎的端陵,宣宗李忱的貞陵,懿宗李淬的簡陵,僖宗李儇的靖陵。雖然大部分已找到,但是基本被盜,僅僅還有武則天的乾陵保存完整。
五代十國又是中國一個亂世,此時的帝王陵墓也已剩下的不多了,除了後周帝陵,南唐二帝陵外,大部分被歷史湮滅。
遼朝現存的陵園有兩處,一是遼祖州城西的遼祖陵,一是遼慶州城北的遼慶陵。
西夏陵園坐落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西部賀蘭山麓,共有九座帝陵和七十多座貴戚、功臣陪葬墓。
金朝在中都(北京)大房山營建山陵,金代帝王均葬於此,現存帝陵遺址十七座。
宋朝分為北南二朝,陵墓雖沒有大的發展,但大部分還是遺留了下來。主要有北宋鞏縣八陵,南宋紹興六陵。
元朝是蒙古遊牧民族侵入中原而建立的國家,遊牧民族墓葬有自己的傳統,就是死後用一段木頭,把裡面掏空,把皇帝屍體放在裡面,外面用鐵箍箍緊,放入墓坑,然後殺一頭小駱駝,必須當著小駱駝的“媽媽”殺之。次年,跟著母駱駝,母駱駝會憑藉天性,找到曾經殺死小駱駝的地方,無疑這就是埋葬皇帝的地方。埋葬皇帝后,墓坑填平土,恢復原樣,萬馬踏平,如果四周有草地,還有種上草,這樣看來,墓葬地方和四周景色毫無兩樣,方才做罷。這樣有一個問題出現了,當母駱駝死了或者時間長了,皇帝的子孫都找不到了,所以說,元朝皇帝的陵墓基本找不到。
明朝一代自明成祖朱棣後歷代帝王都埋葬在今北京郊區的"明十三陵",只有明太祖朱元璋和其父母的陵墓不在"十三陵"內,明太祖的在南京和明中都皇陵在鳳陽。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入關以後,十個皇帝,除末帝溥儀沒有設陵外,(後於1995年將溥儀的墓葬遷到了清西陵的華龍皇家陵園)其他九個皇帝都分別在河北遵化縣和易縣修建規模宏大的陵園。由於兩個陵園各距北京市區東、西一百里,故稱"清東陵"和"清西陵"。
長安城不良人
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個皇帝曾統治嶺南也就是今廣東地區81年,他就是南越武帝趙佗。
趙佗生前先後熬走了高祖劉邦,惠帝劉盈,文帝劉恆和景帝劉啟四位西漢皇帝,直到漢武帝繼位四年後,趙佗才因病逝世。
都說乾隆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其實趙佗更厲害,他共活了103歲。
相傳趙佗去世後,出殯的那天曾有四支送葬隊伍分別從廣州城的四個門出發,因此,究竟哪一個是真的,而趙佗又被埋在了哪裡,無人知曉。
三國時期,東吳孫權為了籌措軍費,曾派遣軍隊在整個嶺南地區尋找趙佗墓,但最終都沒有找到,不了了之。
因此,南越王趙佗墓究竟在哪裡,也成為中國歷史上一個千古謎團。
1983年,人們在廣州市越秀區的象崗山上發現了一座西漢時期的南越王墓,當時人們滿懷期待,以為找到了南越王趙佗的墓地。
結果在後來的考古發現中,證實該墓葬為南越國第二任南越王即趙佗的孫子,南越文王趙昧的墓葬,趙佗的墓葬依然不知所蹤。
新中國成立後,廣東省考古隊的隊員們,一直都將發現趙佗墓作為第一目標,但是經過廣大考古工作者幾十年的苦苦尋找,依舊沒有發現趙佗墓的身影。
南越武王趙佗的墓葬究竟在何處,相信在它被發現的時候,一定會是震動中國考古界,史學界的一件大事。
Mr與川
歷史上這麼多的皇帝,也就有這麼多帝陵,也就是這些皇帝的墓葬,被發現或者被盜掘的也不在少數,但也有一些帝王墓葬直到幾天仍然沒有被發現,仍然如謎一般存在。
最為神秘的莫過於秦始皇陵了。公元前246年,秦始皇開始在今天的陝西省臨潼區驪山腳下建造一座堪稱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內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儘管在2000對年的今天,我們找到了請始皇陵,知道它就在那裡,但這座陵墓什麼時候能打開,是否要發掘,目前尚沒有結論。因為發掘後,從技術上來說,不能保證能保護好這些文物。特別是壁畫、陶器、紙質、絹質、絲質等 文物的保護現在還是難題。也因此這座神奇的陵墓引發了越來越多的謎團和猜想!
其次說說乾陵地宮。乾陵,是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之墓,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座兩朝帝王、一對夫妻皇帝的合葬陵園,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享有“露天石刻博物館”、“歷代諸皇陵之冠”、“睡美人”之美譽。根據考古工作者對乾陵主峰以下垂直地宮的局部探測,以及對乾陵附近的陪葬墓的發掘,專家們推測乾陵墓室的結構是由墓道、過洞、天井、前後通道和左右宮殿 組成。在通向金剛牆的近百米過道兩旁,擺滿了各種金銀祭器,而最讓世人感興趣的就是那件頂尖級國寶——《蘭亭序》。但這些坊間傳說究竟能不能得到驗證,目前還都是謎團,因為目前為止,乾陵地宮尚未打開。
然後說說成吉思汗陵墓。成吉思汗陵墓應該是到目前為止最為神秘的存在了,因為人們還沒有找到成吉思汗的真正埋葬之地。儘管我們都知道在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境內,有一座成吉思汗陵,蒙古族人視那裡為聖地,平日殿內聖燈長明,供後人祭奠。但是根據史學界比較公認的觀點,這裡並非成吉思汗的真陵,而是一座紀念堂性質的衣冠冢。據不完全統計,過去幾百年間,全世界至少有100個考察隊風餐露宿,尋找過成吉思汗陵寢,但全部無果而終。
當然了,其他沒被發現的帝王陵墓也有很多,像三國時期曹操和劉備的墓葬,清朝雍正皇帝的陵墓等等,但在我看來,上述的三座應該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了。
我是盛說紛紜,聊聊歷史風雲人事,歡迎大家多多關注,多多交流!
盛說紛紜
元代的帝陵至今一個都沒發現
自從商周之後,中國曆代帝陵基本上都不用去發現,皇陵就在那裡矗著,凡是視力正常的人都看的見。
皇陵的規模通常都是非常巨大的,在明朝之前,皇陵都是建有高大的封土堆,遠看猶如一座大山,非常顯眼。
例如秦始皇陵最初的封土高度有120米,即便是經過2000多年的風霜洗禮,現在秦皇陵的封土高度仍然有87米之高,而整個秦皇陵的佔地面更是高達56.25平方公里。(秦皇陵巨大的封土堆)
而到了唐朝,為了防盜,唐太宗、唐高宗的陵寢都是修在一座大山中,直接把山掏空,待皇帝下葬後再用巨石將出口堵死。在沒有烈性炸藥的年代,盜墓者是幾乎不可能盜掘太宗和高宗帝陵的。(唐高宗和武則天的乾陵,直接就挖空了一座山)
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一改帝陵建造的傳統,放棄了巨大的封土堆形式,改為在地宮上建寶城寶頂。
寶城寶頂可以看作是一種小型的封土堆,形狀多為圓形或橢圓形,周圍用青磚壘砌,稱之為寶城,土堆的穹隆頂稱寶頂。
明代皇家陵寢雖然取消了大封土堆,使用比較小的寶城寶頂,但還是保留了大量的地上建築物用於祭祀和保護皇陵,例如如正門、神道、享殿、圍牆等建築物。
以明成祖朱棣的長陵為例,整個長陵的地上建築形制是一個三進院落,光這些地上建築面積就達到12萬平方米,其祭祀主殿祾恩殿的內部面積甚至比故宮的太和殿還要大。如此宏大的一座帝王陵寢,想不看見都不可能。(明長陵祾恩殿,太氣派了)
當然,也有一些君王在墓葬方面非常低調,例如魏武帝曹操(曹操趨勢時雖然不是皇帝,但也是魏王了)。民間曾廣泛流傳曹操為了防盜,設有七十二疑冢,以達到混淆視聽,保護自己陵寢的目的。
但是這只是民間傳言,事實中曹操並沒有秘葬,曹操病逝後就是葬在高陵。只不過曹操主張簡葬,因此沒有建封土,隨葬的物品也不多。後來由於戰火,曹操陵寢遭到破壞,地上建築都沒有了,而又因為沒有封土,所以人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不知道曹操的陵寢到底在哪。
直到2009年12月27日,國家文物局才最終認定,位於河南省安陽市安豐鄉西高穴村南的高陵墓主為曹操,曹操陵寢之謎也終於畫上了句號。
總體來看,中國一直是一個流行厚葬的國家,帝王尤其如此,絕大多數皇帝在剛登基之初就開始著手修建陵寢,皇陵的規模通常都是很龐大的,非常顯眼。
不過有一個王朝的帝王一直堅持秘葬(注意是秘葬,不是簡葬),這個王朝就是元朝,元朝的帝王陵墓至今一個都沒發現,甚至連大體位置都不知道。
元代帝陵都是不封不樹的,即沒有封土堆,也沒有任何的地面建築,甚至連一塊記錄生平歌功頌德的石碑也沒有。傳說從成吉思汗開始,大蒙古國和元朝的歷代大汗或皇帝都被秘密地埋葬在蒙古高原的起輦谷。
當年成吉思汗在征討西夏時突然逝世,之後他的遺體被秘密運回蒙古高原下葬(對於成吉思汗的下葬地點,現在還有爭議,大多數學學者都認為葬在了蒙古高原)。
一路之上,蒙古人的送葬隊伍殺掉一切所遇之人,而在成吉思汗遺體下葬之後,蒙古人又殺掉了所有的工匠,以免墓葬細節和地址被洩露出去。
據明代《草木子》記載,待陵寢修建完畢後,蒙古軍“以萬馬蹂之使平。殺駱駝於其上,以千騎守之。來歲草既生,則移帳散去,彌望平衍,人莫知也”。
此後,所有的元朝帝王都延續了秘葬的傳統,由於實在是太低調了,元朝15個帝王陵寢至今一個都沒找到。
千佛山車神
從大禹建立夏朝開始,到袁世凱退位,上下五千年,從大一統王朝,到地方割據政權,再到農民起義的草頭天子,帝王也如過江之鯽,不下千餘位。目前已知的帝王陵不過是少數,沒有被發現的才是主流。
總結梳理了一下,沒有被發現的帝王陵墓大概分為四類。
1.夏王朝存在與否,有爭議
夏朝,一直被認為是我國曆史上的第一個統一的政權,但它的存在與否,一直是個難以解開的歷史之謎。
雖然包括《史記》在內的傳統文獻中關於夏朝的記載較多;國家夏商周斷代工程也給出了《夏商周年表》,認為夏朝開始於公元前2070年,終於公元前1600年,但是並沒有作為歷史定論;同時河南二里頭文化遺址被認為最有可能是夏王朝的都城。
但是歷史,是尊重實證的嚴謹科學,到目前為止,並沒有出土任何文物能夠證實夏朝存在的直接證據,像殷商王朝,在安陽出土了眾多的甲骨文和青銅器,有直接的文字和文物記錄。
所以,假如夏王朝不存在,夏朝的十四代十七位帝王陵墓,也就永遠無法發現!
2.周之前,帝王陵不封不樹
在不同的時代,帝王陵墓的喪葬制度是不一樣的,秦漢時期是封土為陵,唐朝以後是依山為陵。而在周朝以前,帝王陵是不封不樹,也就是在地下築墓室,地面上沒有封土堆,也不栽樹,沒有任何標誌。
加之年代太過久遠,所以到目前為止,商周時代的帝王陵,官方一座也沒有找到,但不排除盜墓賊已經捷足先登。
曾經,位於咸陽塬上週陵鄉的一座大墓,被認為是周文王陵,但後來經過考古學家多方證實,這座大墓是戰國時代的列候墓,並不是周文王陵,所以,發現商周時期的帝王陵,考古學家們依然任重道遠!
3.時代動亂,秘密下葬
古人一直有事死如事生的觀念,所以厚葬之風盛行,這就直接催生了一批依靠盜墓為生的人,像摸金校尉、搬山道人、發丘中郎將,還有卸嶺力士都是遍佈大江南北,專門尋找帝王將相的大墓盜掘。
所以,如何防止死後陵墓被盜,一直是上有辦法下有對策,大一統時期還有專門的守陵人看護,但是像三國魏晉南北朝,五代十國這樣的動亂年代,也許今天下葬,明天就被盜,所以大多王侯貴胄都選擇了秘密下葬,知道的人越少越好,位置越隱蔽越好。
所以,動亂年代的帝王陵,往往不太容易發現,大部分都還處於未知狀態。
4.元朝帝王,特殊葬制
元朝是一個由蒙古族建立的少數民族政權,雖然離我們只有不到一千年的歷史,但迄今為止,元代的帝王陵,就像是一片空白,沒有任何蛛絲馬跡,茫茫大草原,無處尋找。
唯一和帝王陵有點關係的是,位於鄂爾多斯高原的成吉思汗陵,但這實際上這只是成吉思汗的衣冠冢,其屍骨埋葬何方,至今無人知曉。
明朝時期,有一本書《草木子》對蒙古族的下葬方式稍有涉及,元朝皇帝駕崩,用囉木兩片,鑿空其中,類人形大小合為棺,置遺體其中·······加髹漆,畢,則以黃金為圈,三圈定。”爾後,掘深溝一道埋葬,“以萬馬蹂之使平。殺駱駝於其上,以千騎守之。來歲草既生,則移帳散去,彌望平衍,人莫知也。”
也許正是蒙古族的這種神秘的下葬方式,使得元朝的帝王陵無處可尋!
長安旭哥
要說中國帝王墓就屬元帝陵最為神秘,它至今沒有被發現,甚至無蹤跡可循。而至今的成吉思汗陵位於今天內蒙古的鄂爾多斯伊金霍洛旗,屬於3A級旅遊景點,它只不過屬於衣冠冢而已,並非成吉思汗真正葬身之地。成吉思汗是元太祖,大元帝國的奠基者,世界上最有影響的帝王之一,還有他的孫子忽必烈更是家喻戶曉,蒙元這段歷史無論如何也不能被歷史抹去,尤其是在中國歷史中,它的地位是相當重要,是開啟自漢唐以來第一個大統一王朝,疆域也是有史以來最大,也由此拉開了華夏的輝煌。
可元朝卻國祚很短,從忽必烈算起(1260-1269年)如果加上蒙古時期(1206-1269年)也不過有百年多國運,元朝雖然短,可卻對世界影響深遠,它是都一次將中國與西方拉進了距離,也讓西方瞭解當時高度發達的中國,促進文化和科技的交流。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帝國橫跨歐亞,有四大汗國分佈在中亞,伊朗,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可卻沒有留下牢固的文化基礎,算是風暴帝國,至今各地發掘的蒙元時期遺留的遺址很少,也包括中國,幾乎成空白,就連元朝帝王陵也不例外。主要還是因為蒙古特殊的喪葬儀式所決定。
成吉思汗這麼輝煌的人物死後居然無蹤跡可循,確實感覺很意外,他開啟了元代帝王陵的開始,歷史都可考說葬於起輦谷,可不知再哪裡,有的說是在漠北的肯特山,還有的說是在阿勒泰山,更離譜說是在中亞伊塞克湖底。而中國則有兩處在今鄂爾多斯以南的千里山,音譯為齊格勒,又名起輦谷。還有說在寧夏賀蘭山附近,甘肅清水縣六盤山成吉思汗病逝之地,各說紛紜。所以成吉思汗陵成謎也連帶元代帝王陵都成謎,蒙元代文物也就很少,一些細節上的問題也就很難探究,都是通過東西方文獻來定奪,所以資料是很有限的。
成吉思汗死後兒子窩闊臺繼位,開始對父皇實行秘不發喪,都說運到漠北起輦谷,可任不確定是哪,因為當時分幾批用來糊弄路人。還有說法就是蒙古不重視肉身認為對肉身玷汙是大不敬,所以注重對靈魂信仰,這也就有以後的成陵這回事了。窩闊臺在位時對成陵設有兩個地方,一個是漠北,另一個則是鄂爾多斯,主要是做祭拜儀式,他由此遵循成吉思汗不起墳遺志也將自己與後代帝王實行這種規章,建立八百室。然而鄂爾多斯也同樣,一直到明代兩者才合二為一。
龍文說史
要說那些皇帝的帝陵沒有被發現呢?
宋安之認為元朝所有皇帝都很NB,整個元朝從老祖先成吉思汗到元世祖忽必烈,再到末代皇帝元順帝,沒有一個皇帝的帝陵被發現。
這種防盜方法,放眼中國乃至全世界,都是匪夷所思的,是高超無比啊!
至於為什麼會這樣呢?
原因有兩個。
一、元朝是少數民族蒙古族建立的大一統政權,元朝皇帝死後是按照蒙古習俗埋葬的,所以找不到很正常的。
二、元朝害怕被報復,因為元朝將人家南宋的帝陵給官方挖掘了,是挖的慘不忍睹。
甚至宋理宗的頭骨都被做成一個酒杯。
大家想想元朝如此霸道如此慘無人道,他難道是傻子嗎,肯定不是咯。
所以自然清楚沒有不滅的王朝,等到哪天自己的王朝覆滅以後,說不得也要享受這般待遇。
所以元朝皇帝自然是小心翼翼的將自己的帝陵隱藏的很好,免得被人發現咯。
宋安之
在歷史上有明君也有昏君,但不管是昏君還是明君,他們在死後都會得到妥善安葬。在古代有許多的帝王墓,但是有些帝王墓被發現了卻沒有進行開挖。還有的至今也沒有被發現。
公元前246年,秦始皇開始在今天的陝西省臨潼區驪山腳下建造一座堪稱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內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雖然秦始皇陵被發現了,但考古工作者沒有開始挖掘。因為陵墓中定會有許多幾千年前珍貴的寶物,而現在的技術並不能對文物進行很好的保護,所以沒有對秦始皇陵進行進一步的開挖。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之墓,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座兩朝帝王、一對夫妻皇帝的合葬陵園,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享有“露天石刻博物館”、“歷代諸皇陵之冠”、“睡美人”之美譽。據說墓中還有很珍貴的一《蘭亭序》。但為了對文物進行保護所以沒有將地宮給打開。
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境內,有一座成吉思汗陵,蒙古族人視那裡為聖地,平日殿內聖燈長明,供後人祭奠。但根據文學界的研究發現那裡並非直陵,而只是衣冠冢。蒙古人傳統的墓葬方式都是秘葬。根據元末明初的學者葉子奇所著的《草木子》記載,為了保證成吉思的墓葬不被別有用心的人發現,下葬後會讓馬群踏平墓地以及周圍的土地。然後當著母駱駝的面在成吉思汗的墓地上宰殺一頭小駝羔,並將血液撒於其上,並派士兵駐守。等到第二年春天青草長出以後,便很難找出當初下葬的地方,守墓的士兵才會撤走。當後人祭祀成吉思汗時,就會讓當時的那頭母駝作為嚮導,帶著隊伍在草原上行走,如果在一個地方久久徘徊,哀鳴不已,那麼這個地方就是陵墓所在地。這種“密葬”方式便成為元朝所有君主的墓葬方式,所以到現在元朝皇帝的墓葬一個也沒有被發現。據說成吉思汗的墓在起輦谷,可到底是否是真的還要等考古工作者進一步的研究了。
古代帝王眾多還有許多帝王的墓沒有被發現,還有被發現了沒有挖掘的還有許多。今天我就先例舉這幾個比較有代表性的陵墓。
唐古看今
元朝皇帝的墓葬,基本都找不到。沒辦法搞的是秘葬,再精明的摸金校尉也沒得法子啊。
1227年,成吉思汗南征西夏時逝于軍中。《元史》記載:
太祖22年圍西夏,閏五避暑於六盤山,六月西夏降,八月崩於薩里川哈剌圖行宮,葬於起輦谷。成吉思汗時期的蒙古族,雖然武力被極度發展,但在信仰上卻依舊處於原始的薩滿教時期,信仰的所謂的長生天。相信人來自於自然,最終也要回歸於自然,所以對肉身並沒有強烈的推崇,更不信古代埃死後復活那一套,那時候的蒙古人相信安葬後靈魂就昇天了。
對於遺體的安葬,成吉思汗以後的元朝帝王都施行密葬。根據元末明初的學者葉子奇所著的《草木子》記載,為了保證成吉思的墓葬不被別有用心的人發現,下葬後會讓馬群踏平墓地以及周圍的土地。然後當著母駱駝的面在成吉思汗的墓地上宰殺一頭小駝羔,並將血液撒於其上,並派士兵駐守。
等到第二年春天青草長出以後,便很難找出當初下葬的地方,守墓的士兵才會撤走。當後人祭祀成吉思汗時,就會讓當時的那頭母駝作為嚮導,帶著隊伍在草原上行走,如果在一個地方久久徘徊,哀鳴不已,那麼這個地方就是陵墓所在地。這種“密葬”方式便成為元朝所有君主的墓葬方式,所以到現在元朝皇帝的墓葬一個也沒有被發現。
在下葬前,會用白色駝毛放在成吉思汗的嘴上和鼻子上,如果不喘氣了,說明靈魂已經附著在這片白色駝毛上。而後會將這團駱駝毛供奉在衣冠冢的銀棺靈樞。上世紀抗日戰爭時期,成吉思汗的衣冠冢為了躲避戰火,曾經西遷。建國後又再次回遷重建,據說在重建時,曾經打開過成吉思汗的銀棺,並發現了這團駝毛。可惜的是,後來“文化大革命”,衣冠冢裡的馬鞍、弓箭,全部被譭棄掉,現在真正屬於成吉思汗的貼身物品一個都沒有了。
船伕聊名著
夏王朝和商王朝
夏朝、商朝年代久遠,又缺少文字記載,很多帝王陵墓沒有歷史記載,基本至今未被發現,其中發現商湯墓地也有些爭議。
西周王朝
《周易繋辭》說:“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後丗聖人易之以棺槨,蓋取諸大過。”
不封不樹,這個詞代表西周王朝墓葬形式。不封不樹的意思就是:既沒有封土堆,也沒有任何建築,還也不種植任何樹木來作為標誌。這也就註定,西周皇室墓地沒有任何蹤跡可以查詢了。這就為西周天子墓地考古工作帶來了重重的苦難。也導致目前發現周陵等一些疑似西周王朝墓地,爭議頗多。
元朝
明朝《草木子》說“用囉木兩片,鑿空其中,類人形大小合為棺,置遺體其中。加髹漆,畢,則以黃金為圈,三圈定”。然後,掘深溝一道埋葬,“以萬馬蹂之使平。殺駱駝於其上,以千騎守之。來歲草既生,則移帳散去,彌望平衍,人莫知也。”
這就是密葬:源於蒙古族的貴族階層一種獨特的喪葬習俗。掘深溝,簡下葬,再填埋,然後讓騎兵部隊來回踩踏,接著部隊駐守,等到草長到一定高度的時候,部隊在撤走。在外人看來,還以為是部隊在此駐守或者演習。這種密葬形式,也註定元朝皇帝墓地也是無蹤可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