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少年的你》這部電影?

加油噠的小映子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用霸凌去拆解《少年的你》,顯得小了。

雖然片子裡不止一次地出現了符合霸凌這一定義的畫面,如陳念被打、被剃頭、被扒衣服、被錄像。

但霸凌並不是只存在於某一年齡段的行為,人與人之間基於權力不平等的欺凌與壓迫,一直彌散在社會的各個層面,是動物世界弱肉強食行為的進化式延續。

只不過,相比於少年霸凌肢體上的暴力,成人社會的霸凌,被文明軟化過,被成功和失敗的社會學定義馴服過,早已經默契為一種不怒自威的人生潛規則。

《少年的你》好就好在拍出了那種倏忽急逝的少年感。那是一個人一生中最後的天真。

少年不僅僅是一種時間狀態,更是一種人生狀態,是孩子與大人的臨界點。

一些孩子式的東西,已經開始坍塌,但那些大人式的東西,遠還沒有建立。站在成人世界的門檻,少年人面對的是,一地瓦礫,一片荒涼。

他們曾經堅信的和他們現在看到的,不再是同一種東西了。成年人曾經用書本教育孩子應該相信的,在孩子成長為少年時,又用成人的行為以身作則地否定了。

如魏萊父母,用一個成功者的言行所示範的。如陳唸的母親,用一個失敗者的消失,所傳達的。

這不再是你們曾經允諾給我們的世界,少年人簡單的二元對立的善惡觀,撞擊到複雜的成人判斷標準,發生了扭曲、變形。

所以,躲避,是少年的常規動作。

有的躲避動作是有形的,如要債的人,在門外砸門時,陳念躲到了桌子下。有些躲避是無形的,如高考,“高考完了,就是大人了。”

再比如陳念總是戴著耳機,小北總是套著連帽衫。他們以為躲進自己可以躲進的世界,就可以避開成人世界的複雜,這是少年人負隅頑抗的天真。

他們以為煎熬總有收束的時間,比如高考結束。他們相信煎熬之外,有一個烏托邦,如考到北京去。

所以他們不情願又不得不甘願呆在上了鎖頭的學校的大鐵門裡,呆在安裝了鐵柵欄的教室的走廊間。他們和老師一起狂熱地呼喊“我們終將成功,我們必定輝煌”。

少年的天真,因為還佈滿著希望,而顯現出致命的絕望的光澤。就像小北製造強姦陳唸的現場,被趕到的警察摁倒時,流淌在眼角的那滴眼淚。

少年的迷惘,因為無法解釋的痛苦,而顯現出觸目驚心的幼稚的底色。就像陳唸對找上門的警察說,“我明天還有兩科考試”。

他們註定了失敗的勝利,千瘡百孔又光芒四射。

02

《少年的你》拍出了少年張望成人世界時的惶恐和渴望。

這是一個人一生中僅存於少年時候的生命之癢。

成人世界的複雜,令少年人頓住了腳步,鄭易就說,“特別愛睡覺,有些人,有些事,不想看見”,陳念則會想,“當大人會好一點,記性會變差。”

就像少年對性的恐懼和渴求,他們害怕那種慾望的湧動,但又為這種起伏的慾望而隱隱歡喜。他們覺得愛一個人,是一種美好的甜蜜,但又為這種甜蜜背後慾望的汙穢而羞愧,同時也為戰勝慾望而生出一種驕傲感,所以小北要陳念寫下,“陳念欠小北一次”。

少年面對人性的幽微,有如驚弓之鳥。

所謂霸凌,只不過是人性的一次次收緊與彈出。無論是在陳念那裡還是觀眾這裡,魏萊等人的霸凌都是人性的惡。

那些傳遞手機裡陳念母親信息的同學們,不會真正地像魏萊那樣去霸凌陳念,但他們的交頭接耳和竊竊私語,已經是一種身體力行的參與。

在人性每一個轉折處的明滅裡,霸凌行為的底色都不一定是純正的惡,也可能是一種從眾心理下的不自覺,一種情緒無法形成真正共振下的無意識。

可是,少年時,渴望獨處,可也害怕被群體拋棄。

那個被群體意識冷落的少年,就成了陳念和小北。

少年純潔,是大人的想當然。同樣,少年的邪惡,也可能是曾經是少年的大人們的偏見。

所以還站在少年尾巴上的警官鄭易和已經是成人的同事發生瞭如下的對話,“沒有人是會為了誰而背上強姦罪和殺人罪”,“我和你不會,但他們還是少年”。

所以,《少年的你》並沒有試圖去排查那些撕扯背後的原因,魏萊父親、陳念母親、小北的父母,因為不同原因而造成的社會教育的缺位,應試教育考核下秩序的灼熱和冰冷,是這些結果的原因,但遠不是根本原因。

或者說,只不過是那個永恆的原因,在時間作用下的再次彎曲。

所以,少年時,我們面對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考試。

陳念高考,這是她改變人生的一次機會。小北入獄,也是一次高考,他們用不同的方式經歷自己的高考,上自己的大學。小北和陳念約定,“等你大學畢業,我就出來了。”

可是,會嗎?

陳念和小北被安排在不同的房間裡接受訊問,對成人屢試不爽的離間,在兩個少年這裡失效,他們不可思議又不可動搖地信任對方。

陳念最終被鄭易所瓦解,不是因為恐嚇而潰敗了防線,而是為小北的安危而甘願獻出自己。

在探視室,兩人一句話都沒說,又好像已經說盡了這人世間的一切。

這是獨屬於少年的一種脆弱的堅硬,一種堅硬的渺小,一種渺小的偉大,一種偉大的脆弱。

03

《少年的你》中對少年的理解,仍然是成人式的。所以特寫和背影的鏡頭居多。

只有對臉的特寫夠多,才能讓觀眾可以更好地去理解,《少年的你》說的是人,不是事。

這世界上事情的邏輯都是一樣的,成人的事與少年的事,只是發作的方式不同而已。但每一個少年和成人都不一樣。他們值得被銘記和書寫。

少年的眼睛裡,還有未經馴服的野生的光,而成人的眼神,就像動物被殺之前,沒有表情。

或者說每一個少年都是一個少年,而每一個成人都是一樣的成人。

但這並不意味著《少年的你》沒有問題,相反,《少年的你》問題還很大。

比如,表演上的用力。

用力不是一個貶義詞,但一直用力,試圖從一個高點再製造一個高點的用力,就生出青筋暴露的觀看疲累。

一個好的表演不是一直繃緊,而是快與慢、柔與剛、收與放的有機結合。

比如,敘事上的散亂。

在電影的語境裡,需要將少年這個概念具化為某一種行為。概念可以抽象,但表達需要具象,但《少年的你》仍然是就少年說少年,所以作為一部電影,《少年的你》在霸凌、虐戀、謀殺幾個主題層面上搖擺。

就長矛指向的到底是教育還是人性,也曖昧不清,導致對影片的共振只能停留在各個片段的情緒上,而不是整體的主題表述上。

比如,表達美學上的撕裂。

《少年的你》裡,有很中國式的表達,如根據模擬成績換座位的畫面。但也有很文學化的表達,如共生共犯的設定。

兩者不是不可以共存一室,但不可以像現在這樣,在美學上如砂礫一般隔閡著。






銘仔子666


《少年的你》改編自玖月晞的小說《少年的你,如此美麗》。陳念(周冬雨飾)性格內向,是學校裡的優等生,努力複習、考上好大學是高三的她唯一的念頭,卻因校園欺凌而陷入漩渦。小北(易烊千璽飾)是個小混混,輟學後便開始混跡街頭,日子渾渾噩噩,對生活失去信心。在一場霸凌中,陳念被迫與小北親嘴,從而相識。因為種種機緣,小北成了陳唸的保護者。只是小北保護陳唸的方式,除了默默守候外,也只能選擇“以暴制暴”。這並沒有根絕校園欺凌。在一次他人對陳念失控的欺凌後,意外的悲劇發生,兩個少年的命運由此發生改變。

校園欺凌是全世界所有國家和地區的顯性問題,其指涉的是,“在校學生之間發生的強勢一方對弱勢一方進行侮辱性身心攻擊,並通過重複實施或傳播,使受欺凌學生受到身心傷害的事件”。侮辱性的身心攻擊包括肢體欺凌、言語欺凌、關係欺凌(小團體的孤立和排擠)、網絡欺凌、性欺凌等。在輿論中,校園欺凌和校園暴力常常是混淆在一起的概念,實際上它們的指涉並不同,校園暴力是犯罪行為,校園欺凌往往只是失範行為,因此它更普遍,更隱蔽,更難以被發現,危害人群也更廣泛。有數據顯示,西方發達國家校園欺凌的發生率一般均在80%以上,而國內學者的調查數據顯示,國內校園欺凌發生率為33.36%。

《少年的你》更直接地呈現了校園欺凌少年們的惡從何而來?或者這麼問,少年是如何成為欺凌者的?一個孩子的個性發展,是家庭、學校、社會等一系列外在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家庭與學校對孩子個性有最直接影響。電影中的欺凌者魏萊(周也飾)來自一個富裕家庭,長得漂亮,成績好,很受學生歡迎。但諸多細節也透露出,她的家庭對她要求極高,只許成功不許失敗,所以她的復讀讓她父親一年都不跟她講話。正因為她在家庭中是被壓抑者/被欺凌者,在父母面前過於弱勢,所以到了學校,她便成了欺凌者,在欺凌他人的快感中消弭家中高壓、缺愛的不安全感。這是欺凌者的一個普遍特徵。有研究數據指出,50%的施暴者來自有虐待行為的家庭。他們本身來自於一個充斥著冷漠、欺凌甚至暴力的家庭,從小就缺失了親情建構的安全感,這讓他們焦慮、恐慌,同時也可能對他人冷漠、敵視。如果說家庭是防範校園欺凌的第一道關口,那麼學校是第二道,也是最重要的關口,因為學校是校園欺凌的發生地。

《少年的你》的意義,不僅僅是喚起公眾對於校園欺凌的認知——它不僅僅是一部社會問題電影,或許也在於它對“少年”的一次重新認識。小北與陳唸的相互守護也許會引來許多抒情,但且慢抒情,少年的你,可能有一張明媚的臉,也可能有一張邪惡的臉。看清我們的少年,認識他們的“無知”,讓愛與善先於惡抵達他們,才能引導他們走到正途上。


豫州今聞


暴雨傾城,禁封黃線前人頭攢動。加油吶喊聲此起彼伏,人人摩拳擦掌。

直到黃線掉落的一剎,所有嘈雜消失。只聽得見指針走動的滴答聲和砰砰心跳。考場裡,所有人深吸一口氣,提筆,埋頭,開始書寫新的命運。

這是電影《少年的你》裡的一幕。它是如此真實,真實得令時間倒流——我彷彿又回到了那年夏天,坐進陌生的考場,因為過度緊張有幾秒的耳鳴……電影裡,張力極大且留有餘韻的場面不只這幕。

3天近6億的票房,豆瓣開分8.7,今年的國產電影市場,《少年的你》成為難得一見的雙高爆。它值得。從上映到現在,各路評價紛至沓來,方方面面。

但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這部電影徹底把一個詞說透了。那便是,“考試”。

它用一場場考試,給故事中的人、給片場的演員,也給銀幕前的每位觀眾展開了一張試卷。

緩緩審閱,細細品咂,那上方填寫的答案,就決定了這個世界的樣子。

少年,請回答高考這重背景,在普通疼痛青春片裡被當做時間的附屬品,一種點綴。校園歲月,純真紀念,追憶感懷,亦或者,無病呻吟。

《少年的你》不同——把人生大考跟整個電影故事,跟故事中的每一位主人公結合得那樣緊密、真實。就從最樸實的鏡頭語言下手:

教室裡堆成山的課本卷子;不顧滿屋嘈雜也要拼命背書的孩子;桌椅發出的刺耳尖叫,學校為孩子們加油鼓勁的誓師動員和那鋪天蓋地的成功口號……

陳念(周冬雨 飾)周圍的好學生,都長得端正陽光,就連名字,都被取作李想(理想,張耀 飾)跟魏萊(未來,周也 飾)。但陳念考取好大學的慾望,也許比他們更為強烈。家境貧寒,父親缺席,母親(吳越 飾)是被追債的老賴,對她最多的鼓勵是“你再咬咬牙”。每次有人上門追債,她總要迅速關上燈,蹲去桌底,直到辱罵漸漸散去。高考,是她人生唯一的救命稻草。逃離這裡的計劃原本尚算順利,直到意外發生——叫胡小蝶的女孩砰然墜地。同學們拿出手機,用鏡頭代替眼睛圍觀。只有平素沉默寡言的陳念走上前去,為冰冷的女孩保留最後一點體面。就那一瞬間,天翻地覆,傷害轉嫁。

椅子上的髒水,砸上身的排球,伸到背後的一腳……陳念沒問過,為什麼?憑什麼?面對羞辱,她下意識選擇忍讓。直到被逼找到警察進行首輪對抗,卻沒有換得預想的結局。她問名為鄭易(尹昉 飾)的警察,為什麼從來沒有一節課教過我們,如何變成大人。

鄭易只能說,長大就像跳河,河裡有石頭,有沙子,也有貝殼。每個人的長大,都是閉著眼睛跳下去。她淚光閃爍,似懂非懂。陳念不是弱者,儘管她需要被保護,但骨子裡的倔強和勇敢,讓她敢在小北被打時拿出手機報警,讓她經歷過風吹雨打後還能說出“保護世界”的話。只是,這場“成人考試”的第一題,是如何釋放自己的勇敢。

相比陳念,小北(易烊千璽 飾)更早就開始進入自己的成人考。他早已見識過“現實”跟“社會”——那比擺在陳念面前的高考卷子難得多,複雜得多。可能是從第一次當小混混開始的;也可能是第一次被迫著獨自生活開始;甚至可能是母親的那頓肉包子配毒打開始的……

他是男孩子,不用博同情,也不想被欺負,用拳頭和一身的傷,開始填自己的考卷。

面對成人世界,他用猙獰的面目和眼神對抗著。可當面對陳念,考卷上明哲保身、趨利避害、謀心算計這幾道大題,小北通通不及格。只有在成為守護者的判斷題上,他堅定地打了勾。也許,真正的長大,是再次面對攝像頭時他敢摘下帽子,抬起頭。

生而為人,每個少年都躲不開成長之路上那份成為大人的考卷。在破碎重塑的過程中,有遺忘有堅持,付出代價,蛻變全新。

當老楊(黃覺 飾)問出鄭易“你長大了嗎”這句話時,恰好點醒我。

電影截取的不是高考時光,而是故事裡每個人書寫“長大”答卷的關鍵時光。對長大毫無憧憬希望的,比如小蝶(張藝凡 飾),拒絕作答。

對目睹暴力的旁觀者,比如李想,自保為先,只用眼睛和口頭去聲援。就連對於遭受家庭冷暴力又轉嫁暴力給別人的魏萊三人組,也用生命和人生的代價,填了這份考卷。雖然她們永遠換不回被施暴者的原諒和做人的尊嚴。

鄭易,是導演口中除陳念和小北外的“第三個少年”。他幼稚衝動,他又善良執著。他的困境,代表了問題解決的難度;他的存在,意味著生理成年後依然可以不妥協。他的存在不可或缺。

在這場考試中,唯一不同的是,陳念和小北應該算合力填完了考卷。盛夏的日子裡,摩托車一圈又一圈在公路上呼嘯而過。少年依偎,傳遞彼此身體間的溫熱和氣味,是屬於小北跟陳唸的青春。

雖然兩個人總有一個鼻青臉腫,新傷疊舊傷,伴隨著疼痛。

想想少年們經歷過的,想想他們揹負著的,想想他們彼此抵禦著的……然後再看他們怎麼做的。

“你能不能保護我,我沒有錢付給你。”“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你往前走,我一定在後面。”……

不叫囂疼痛,盡力維持生活照舊,但又時時刻刻不忘用自己的力量為對方點燃希望。美好的少年間的默契,是悄聲無言的。

用剃刀割掉彼此的頭髮。

在陳念家門口柱子上綁幾隻白色的雛菊。

進警局前,陳念戴上的屬於小北的帽子。

……

《少年的你》暗藏了太多心思細節,每個電影鏡頭裡,都可能有你意想不到的,只屬於兩個人的默契。看電影的時候,每發現一點,就高興一點,就堅定一點。少年不需要完美,不必被審閱。他們早已拿到滿分。


赫哥侃侃談


這是一部真實、深刻,所有人都能找到影子並引起反思的高質量國產青春片。

①關於演員:

如果說《七月與安生》裡的周冬雨多少帶了點她自己的影子,鬼馬精靈的、不羈放蕩的,那麼《少年的你》裡的陳念和周冬雨一點都不像。陳念隱忍,手無縛雞之力,甚至在開始的時候有些怯懦,她也內心堅定,心理素質強大(殺了人還能參加高考還考這麼好簡直可怕)。這不是我們以往在《七月與安生》或者《喜歡你》中看到的周冬雨。

在《少年的你》裡,毫無疑問周冬雨又一次對自我的突破,影后之名真的不是白擔的。

我從沒有見過周冬雨這樣怯懦過,在開頭圍觀戲的時候側著身子挪過去,不敢看胡小蝶,抬眼環視所有舉著手機拍照的人,眼神裡滿滿的都是不屈和倔強:“為什麼?為什麼你,我,這麼多人,這麼怯懦,沒有一個人站出來說,哪怕一個人,她就不會這樣。”

而如果說周冬雨讓大部分人放心,那易烊千璽真的可以說讓大部分人驚豔了。

易烊千璽的眼神戲真的太厲害了,太厲害了。小北和陳念在最後監獄探視部分那裡一段長時間的無臺詞眼神戲真的驚到我了。所謂眼神能說話大概就是從他抬眼看你的第一秒,你就知道他想表達的東西是什麼。那段長長的無臺詞的眼神戲,我感覺我腦子裡一直在響著他們倆的聲音,每一個眼神的潛臺詞我都能清晰而直接的從兩個演員的表演上讀出來。真的太厲害了。

我非常吃驚於男女主身上出來的化學反應,太奇妙了,兩個人彷彿是兩頭爭強的小獸,有好幾段都給我飆戲的感覺了。易烊千璽在拍這部戲的時候還沒有進入中戲進行系統的學習,但是在跟金馬女主對戲的時候絲毫沒有被壓制,有時候還能反殺一下。

給我印象深刻的是在床上說自己身世的那場戲,易烊千璽說的很慢,開始的時候像是在陳述一個他人的事情,越說越動情,越說越委屈,淚水在眼眶裡擠壓著,在昏暗的燈光下亮晶晶的。母親是小北的軟肋,每一句都在委屈“她為什麼不要我了”,情緒一點點積累,終於一行清淚留下來,卻還要逞強不想讓陳念看到,轉過身去趴在枕頭上,低低的說一句:“你是第一個問我疼不疼的人。”

那個時候我沒有從他身上看到一點易烊千璽的影子,他就是小北。

②關於內容

電影裡說,“當大人,就有一點好,記性會變差。什麼都別想,閉上眼睛往水裡跳,水裡有沙子有蚌殼,我們都是這麼長大的。”

在做了大人之後,才明白少年不是一個確定的時間點,不是高考之後就可以揮手再見的。少年是一個過程,而我們成長的過程就是你跳入水裡,被沙子和蚌殼不停地打磨,最後你被人表揚得體妥帖,永遠面面俱到,永遠理性客觀。

可能是我真的年齡大了,我已經開始回憶甚至懷念那個少年時候的自己了。可能有稜角,眼神裡有不屈,即使沒有人幫助也想要保護世界,有自己想守護的人,有追逐的目標,想要走出去,想要去往更大的世界,永遠充滿希望,永遠保持赤誠。

少年可能不知分寸,但只要有人願意守護少年的赤誠,即使出生的土壤不好,你也可以相信他們終究會長成更好的大人,然後,就像影片最後那樣,他們會把自己一直追求和保護的那個美好的世界,帶給更多的人。

③票房:日票房榜首目前從25號上映到今天為止4天票房6.17億








哈書豆


影片很好的反應了當下校園內發生的事情,揭露了可恥的霸凌事件,學校,老師,父母都有責任,當她說出口時,沒有人去了解事情的真相,更多的敷衍,反而責怪她你如果你很好,別人怎麼會欺負你,肯定是你自身有問題,一個無助的人最後崩潰了,只能默默忍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