噯⽓、腹痛--以患者身份從醫生角度分析“消化道潰瘍那些事兒”

再次以十二指腸潰瘍治療,以患者的身份從專業醫生的角度去分析消化道潰瘍的那些事兒。

噯⽓、腹痛--以患者身份從醫生角度分析“消化道潰瘍那些事兒”

消化道潰瘍指胃、十二指腸內腔面形成的黏膜缺損,厚度一般超出黏膜肌層。

消化道潰瘍主要與兩種因素有關:幽門螺桿菌感染⾮甾體類抗炎藥使用,發病率隨年齡的增長而增加。

幽⻔螺桿菌可引起⼀系列胃病,幽⻔螺桿菌感染患者的潰瘍發病率是⽆幽⻔螺桿菌感染患者的6-10倍(幽門螺桿菌的相關問題後續解答)。

噯⽓、腹痛--以患者身份從醫生角度分析“消化道潰瘍那些事兒”

⾮甾體類抗炎藥(包括阿司匹林)可增加消化道潰瘍的⻛險,低劑量阿司匹林的應用成為症狀性潰瘍和胃腸道疾病的⼀個重要原因,較大劑量的阿司匹林(75-300mg/d)可以使上消化道潰瘍和下消化道出⾎的⻛險增⾄2-3倍。⾮甾體類抗炎藥的使用劑量、治療持續時間⾼齡患者(通常⼤於75歲)、共存疾病(尤其是⼼⾎管疾病)、既往潰瘍病史等風險因素會增加藥物導致潰瘍的發生率。

噯⽓、腹痛--以患者身份從醫生角度分析“消化道潰瘍那些事兒”

⾮甾體類抗炎藥或低劑量阿司匹林與幽⻔螺桿菌有協同作⽤,幽門螺桿菌感染患者服用這類藥物潰瘍發病率會進一步升高,因此⾸次使⽤⾮甾體類抗炎藥或低劑量阿司匹林治療前應該檢測幽⻔螺桿菌。

臨床表現-消化不良

上腹部不適上腹痛是消化道潰瘍患者最突出的症狀,上腹部不適偶爾會位於右上或左上季肋部,上腹部疼痛呈週期性、規律性,⼗⼆指腸潰瘍所致疼痛通常發⽣在餐後2-5⼩時(飢餓痛),胃潰瘍所致疼痛通常在進食後1h出現(餐後痛)。

消化道潰瘍患者可因胃⼗⼆指腸動⼒障礙⽽出現⻝物刺激性症狀,症狀包括隨進⻝⽽加重的腹痛、噯⽓和腹脹感、⾼脂肪⻝物不耐受、惡⼼及嘔吐等。

噯⽓、腹痛--以患者身份從醫生角度分析“消化道潰瘍那些事兒”

臨床表現-⽆症狀

大約有70%的消化道潰瘍是⽆症狀的,此類患者可能因潰瘍後期導致相關併發症而就診,多見於年齡較⼤的患者和接受⾮甾體類抗炎藥治療的患者。

消化道潰瘍併發症

出現新的潰瘍症狀原有症狀發⽣改變可能預⽰將發⽣併發症,併發症也可能在沒有典型症狀的情況下發⽣。

1.出⾎

消化道潰瘍引起出⾎的患者可能會出現惡⼼、嘔⾎(嘔吐紅⾊⾎液或咖啡渣樣物)或⿊便(⿊⾊的柏油便),出⾎量大還可出現便⾎(⼤便中有紅⾊或褐紅⾊⾎液)和失血性休克表現(低血壓等)。

2.胃出⼝梗阻

位於幽⻔管或⼗⼆指腸的潰瘍可能會引起胃出⼝梗阻,導致胃瀦留,症狀包括腹脹、消化不良、厭⻝、惡⼼、嘔吐、餐後不久出現上腹痛,體重減輕等。

3.穿透性潰瘍和瘻形成

消化道潰瘍的發展可能會穿透腸壁,穿透性潰瘍患者常表現為症狀改變,疼痛加劇,持續更⻓時間,可能是逐漸發展也可能是突發。

胃結腸瘻或⼗⼆指腸結腸瘻(瘻是相鄰器官之間想通)表現為⼝臭、糞性嘔吐、餐後腹瀉、消化不良及體重減輕。

噯⽓、腹痛--以患者身份從醫生角度分析“消化道潰瘍那些事兒”

4.穿孔

消化道潰瘍患者突然發⽣嚴重瀰漫性腹痛,應懷疑潰瘍穿孔,2%-10%的消化道潰瘍病患者會併發潰瘍穿孔,胃竇潰瘍和胃體潰瘍引起的穿孔分別佔20%和20%,其次是⼗⼆指腸球部潰瘍導致的穿孔。

伴隨症狀

消化道潰瘍常伴有胃⻝管反流

消化道潰瘍的診斷

有消化不良的患者,尤其是在應⽤非甾體抗炎藥或有幽⻔螺桿菌感染史的患者,應疑診消化道潰瘍,上消化道內鏡檢查直接觀察到潰瘍可確診消化道潰瘍,所有經放射學成像診斷為消化道潰瘍的患者都應進⾏上消化道內鏡檢查。

上消化道內鏡檢查(胃鏡)

上消化道內鏡檢查發現良性的胃和⼗⼆指腸潰瘍具有光滑、規則、圓形的邊緣,潰瘍底部平坦⽽光滑且常充滿滲出物,

胃鏡檢查是消化道潰瘍最準確的診斷性檢查

噯⽓、腹痛--以患者身份從醫生角度分析“消化道潰瘍那些事兒”

⼀些胃鏡特徵提⽰潰瘍可能為惡性,包括:

  • 潰爛腫塊突⼊到胃十二指腸腔內
  • 潰瘍周圍皺襞呈結節狀、棒狀、融合性或潰瘍邊緣中斷
  • 潰瘍邊緣突出、不規則或增厚

所有具有惡性特徵的潰瘍都應進行活檢,不推薦對有良性表現的胃⼗⼆指腸潰瘍進⾏常規活檢。

影像學檢查

為評估腹痛進⾏CT檢查可發現⾮穿孔性消化道潰瘍,由於內鏡檢查的普及,以及X線攝影的缺點,所以影像學檢查很少用於診斷消化道潰瘍病,一般影像學用於消化道潰瘍併發症的診斷。

病因-幽⻔螺桿菌檢測

所有診斷為消化道潰瘍病的患者均應接受幽⻔螺桿菌感染的檢測,包括消化道內鏡活檢尿素呼⽓試驗糞便抗原檢測,正在使⽤質子泵抑制劑患者呼⽓試驗和糞便檢測可出現假陰性結果。

對於接受幽⻔螺桿菌治療的患者,應在治療結束≥4周後確認感染是否已被根除,確保根除是預防復發潰瘍和出⾎的最佳⽅法。

噯⽓、腹痛--以患者身份從醫生角度分析“消化道潰瘍那些事兒”

病因-非甾體抗炎藥的使⽤

消化道潰瘍患者都應明確是否有非甾體抗炎藥的使⽤史。

病因-其他評估

如果排除了幽⻔螺桿菌感染和非甾體抗炎藥使⽤後,應考慮消化道潰瘍病的其他原因,進行進一步的檢查,排查腫瘤性、浸潤性或感染性病因。

噯⽓、腹痛--以患者身份從醫生角度分析“消化道潰瘍那些事兒”

有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消化道潰瘍患者均應接受根除治療(通過口服一些藥物),接受抗幽⻔螺桿菌治療的患者均應在治療完成後4周或4周後確認感染是否根除(幽門螺桿菌的診斷、評估、治療後續更新),消化道潰瘍病患者中根除幽⻔螺桿菌治療能使⼗⼆指腸和胃潰瘍的治癒率更⾼

噯⽓、腹痛--以患者身份從醫生角度分析“消化道潰瘍那些事兒”

建議消化道潰瘍患者避免使⽤⾮甾體類抗炎藥,明確和治療疾病的誘發因素(治療共存疾病、營養不良、缺⾎等),消化道潰瘍患者應避免攝⼊會引發消化不良症狀的⻝物,建議消化道潰瘍患者停⽌吸菸,並建議消化道潰瘍患者限制飲酒

噯⽓、腹痛--以患者身份從醫生角度分析“消化道潰瘍那些事兒”

所有消化道潰瘍患者均應接受抑酸治療以促進潰瘍癒合。

抑酸治療⽅案的選擇及療程取決於潰瘍特點、消化道潰瘍病復發的危險因素(持續使⽤非甾體抗炎藥、幽⻔螺桿菌根除失敗),是否存在潰

瘍併發症(如,出⾎、胃出⼝梗阻、潰瘍穿透、穿孔)等。

  • 幽門螺桿菌陽性沒有併發症的⼗⼆指腸潰瘍患者,需要給予14⽇的質⼦泵抑制劑聯合幽⻔螺桿菌抗⽣素治療,通常⾜以使潰瘍癒合,治療後沒有症狀不需要額外的抑酸治療。
  • 幽門螺桿菌有併發症的⼗⼆指腸潰瘍患者,建議4-8周的抑酸治療
  • 對於胃潰瘍患者建議8-12周的抑酸治療,並且只有在上消化道內鏡證實潰瘍癒合後才停⽌抑酸治療。
噯⽓、腹痛--以患者身份從醫生角度分析“消化道潰瘍那些事兒”

非甾體抗炎藥物相關潰瘍

非甾體抗炎藥相關潰瘍患者應使⽤質子泵抑酸劑治療⾄少8周,需要繼續使⽤非甾體抗炎藥或阿司匹林的消化道潰瘍患者應該使用質子泵抑酸劑維持性抑酸治療,降低發⽣潰瘍併發症或潰瘍復發的⻛險。

⾮幽⻔螺桿菌、非非甾體抗炎藥相關性潰瘍

對於幽⻔螺桿菌陰性且與非甾體抗炎藥使⽤⽆關的潰瘍患者建議根據潰瘍部位(胃或⼗⼆指腸)和有⽆併發症使⽤質子泵抑酸劑治療4-8周

質子泵抑制劑是治療非甾體抗炎藥相關潰瘍的⾸選抑酸藥物,特別是對於需要繼續使⽤非甾體抗炎藥的患者。

聯合使⽤質子泵抑制劑和H2受體拮抗劑不增加治療效果僅僅增加了治療費用。

噯⽓、腹痛--以患者身份從醫生角度分析“消化道潰瘍那些事兒”

建議具有下列情況之⼀的消化道潰瘍患者在接受抑酸治療後複查電子胃鏡

  • 藥物治療後症狀持續存在
  • 病因不明
  • 巨⼤潰瘍(>2cm)
  • ⾸次上消化道內鏡檢查潰瘍有惡性特徵未取活檢或取樣不充分
  • ⾸次上消化道內鏡檢查顯⽰潰瘍疑似惡性(佔位病變、潰瘍邊緣不規則隆起、或相鄰的黏膜皺襞異常)
  • 因出⾎⾏初始內鏡檢查
  • 存在胃癌的危險因素,如年齡>50歲、幽⻔螺桿菌感染、胃癌家族史、存在胃萎縮、腺
  • 瘤、異型增⽣、腸上⽪化⽣

難治性潰瘍

難治性消化道潰瘍的定義為經內鏡證實直徑>5mm的潰瘍在質子泵抑制劑治療12周後仍未癒合,約佔5%-10%。

噯⽓、腹痛--以患者身份從醫生角度分析“消化道潰瘍那些事兒”

預後

約60%的消化道潰瘍能夠⾃發癒合,根除幽⻔螺桿菌感染後,潰瘍癒合率超過90%,使⽤質子泵抑制劑治療的患者有5%-30%的消化道潰瘍在第1年內復發,5%-10%的潰瘍對質子泵抑制劑的抑酸治療反應不佳,慢性消化道潰瘍患者的併發症發⽣⻛險為2%-3%。

參考文獻

  • Kanno T, Iijima K, Abe Y, et al. Peptic ulce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and tsunami: possible existence of psychosocial stress ulcers in humans. J Gastroenterol 2013; 48:483.
  • Chung KT, Shelat VG. Perforated peptic ulcer - an update. World J Gastrointest Surg 2017; 9:1.
  • Agaba EA, Klair T, Ikedilo O, Vemulapalli P. A 10-Year Review of Surgical Management of Complicated Peptic Ulcer Disease From a Single Center: Is Laparoscopic Approach the Future? Surg Laparosc Endosc Percutan Tech 2016; 26:385.
  • Malfertheiner P, Megraud F, O'Morain CA, et al. Management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the Maastricht V/Florence Consensus Report. Gut 2017; 66:6.
  • Grooten IJ, Den Hollander WJ, Roseboom TJ, et al.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a predictor of vomiting severity in pregnancy and adverse birth outcome. Am J Obstet Gynecol 2017; 216:512.e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