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没有才能不敢当粉丝,而不想成为偶像的粉丝不是好粉丝

“受欢迎的作品实际上是令人惊艳的创造力源泉,参与写作的读者和参与拍摄的观众,他们已经成为流行文化背后真正的推动力,热爱流行文化的人,把流行文化转化为自己的作品,这就是流行文化的定义。”

——纪录片《such a fan》

今天介绍一部纪录片,平复一下看完五味杂陈的心情。

这年头没有才能不敢当粉丝,而不想成为偶像的粉丝不是好粉丝

片名

纪录片记录了美国20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的追星行为、粉丝文化、以及现如今越来越多的有创造力的粉丝开始蜕变成为新的被崇拜的对象。这背后的原因,纪录片中给出较为客观的分析也给人深思。其中比较有意思的是对关于”引发“最初的追星行为原始作俑者的故事,竟然就是偶像和背后的公司本身。

整部片子看下来,不得不提也不得不承认的一点——越来越多的粉丝群体,开始借助自己喜爱的作品、崇拜的偶像,通过自身创意进行再创作,成为从粉丝到拥有粉丝身份的转变。在美国,有一些读者因为不满足原著《暮光之城》剧情走向,自己给角色安排自己满意的情节,于是写出了《五十度灰》!没错,这是粉丝自发的行为。于是成为写出《五十度灰》畅销书的粉丝,在以后的人生中,她从红毯的外侧的粉丝群中进入了红毯的内侧。

这年头没有才能不敢当粉丝,而不想成为偶像的粉丝不是好粉丝

粉丝已经成为一门学问——粉丝学

更贴近的例子可能是——B站越来越多的创作者拥有自己的粉丝。有的博主可能是电影咖,有特点地分享和吐槽电影;有的博主是旅游达人,分享旅途中的新鲜故事;有的博主(更具有创意性的粉丝)则是再创作者——对自己非常喜欢的影视作品中让她们不满意的情节,运用剪辑软件进行再创作,甚至是将剧中重合较少的人物角色剪辑在一起完成新的故事延伸。

这些粉丝的行为无不在推动着整个行业的创新和高标准,因为粉丝专注一部剧,一个人,他愿意投入的时间和金钱是常人(比如我)无法想象的。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人,粉丝创造的经济价值就是500亿美元。纪录片中除了追星粉丝尖叫呐喊的狂热,也有一些极端或者说孤独的粉丝跟踪偶像的行为,甚至是一些极端妄想。

于是粉丝会给人留有灾难性的印象,但长期以来被嘲笑、蔑视甚至恐惧的粉丝们,现在很有影响力。越来越多的公司愿意为有创造力和影响力的粉丝提供帮助和邀约。有创造力的人正在被给与新的机会。

不说了,再说就要暴露自己是个不够狂热的粉丝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