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之乾卦

《周易》也叫《易經》,至少從戰國時代起,就被看作中國古代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後來被列為儒家經典之首。《周易》的“周”指周代,“易”是變化的意思,按照古書記載,易有“三易”《連山》、《歸藏》、《周易》。春秋時代,《周易》作為占筮書流行,不斷有人對它進行解釋和研究,其中包括孔子,到戰國時,便出現了《易傳》七種十篇,稱為“十翼”。後來《易傳》被編入《易經》,就成了我們今天所見到的《周易》。

今天我們學習乾卦。乾(qián)卦是《周易》第1卦,代號是7:7 [1] ,主卦和客卦都是1卦乾卦 [2] ,三條爻當位,三條爻不當位,不存在有應關係 [3] 。卦象是天,特性是強健。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卦辭為“元亨利貞”。乾卦主顯,是“顯學”,坤卦主隱,是隱學。兩卦不可分割,乃是一個整體,是萬物運動最本質的過程。乾卦講的是一個事物從發生到繁榮的過程,即春生--夏長,與坤卦相反,坤卦講秋收冬藏的過程。

主方和客方都很強健,主卦和客卦的陽數比是1:1,是二個最大陽數的比,主客雙方勢均力敵,雙方都有強大的力量,也都有同樣的高亢缺點,可以是強健的競爭者,也可能是雙贏的合作者,關鍵在於主方如何巧妙地處理 [3] 。左圖中,紅色表示當位的爻,天藍色表示不當位的爻。 乾卦的各條爻之間沒有有應。

【乾:元,亨,利,貞。】

乾卦:元始,亨通,和諧有利,貞正堅固。

(2)解釋:

三畫卦乾的取象是天,性質是健。六畫卦乾的取象是天,性質是至健。

合言之是健,分言之是元亨利貞。

元亨利貞可以指春夏秋冬四季。元即春,一歲之始,萬物生髮;亨即夏,萬物生長;利即秋,萬物成熟;貞即冬,萬物收藏。

元亨利貞也可以指人之仁義禮智四德。元即仁;亨即禮;利即義;貞即智。

【初九:潛龍勿用。】

初九:巨龍潛伏水中,暫不施展才用。

(2)解釋:

初是位,九是爻。初九即陽爻居初位。

卦代表時代,爻代表一個時代的不同階段,是動態變化的。乾卦六爻動態中反映乾卦的特點,需要有升有降,有上有下,有大有小,有潛有見,有躍有飛,因此以龍作為六爻的象。

陽道將萌未萌之時,不能動也不宜動。

【九二:見龍再田,利見大人。】

九二:巨龍出現在田間,利於出現大人。

(2)解釋:

卦有天地人三才。初二為地道,三四為人道,五上為天道。二在地道之上,故稱為田。

大人為德位兼具之人。九二雖非君位而有君德,出世後其恩惠澤及天下,故“利見大人”。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九三:君子終日強健振作,到夜間仍然警惕慎行,即使面臨危險也會免遭咎害。

(2)解釋:

九三居不得中,故不稱大人,但陽爻居陽位為正,故稱君子。

二四為偶,為陰;三五為奇,為陽。陽爻居陽位,陰爻居陰位,是為正,反之為不正。六爻中初與上屬於無位之地,不論正與不正。

居中又比得正重要,居中又得正最好,居中不得正,也可以視作正。

【九四:或躍在淵,無咎。】

九四:或者騰躍上進,或者退處在淵,必無咎害。

(2)解釋:

四近君位五,是多懼之地。陽爻居陰位,需要小心謹慎,進退依時而定。

陽主進,陰主退,九四陽居陰位,能夠隨時進退。若能待時而出,見可而動,則不會有咎害。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九五:巨龍高飛上天,利於出現大人。

(2)解釋:

九五剛健居中得正,又在君位,在所有卦中都是最好的一爻。

乾卦九五剛健中正,純粹而精,有君德又有君位。猶如龍飛在天,騰躍自由,雲雨滋潤,普天之下皆感受其利。

【上九:亢龍有悔。】

上九:巨龍高飛穹極,終將有所悔恨。

(2)解釋:

上九其位處於極,其時已過中,故初爻多得免咎,上爻則每每不可救。

卦發展到上爻,已經達到積微而盛、窮極將變的程度。爻辭即指示壞事變好或者好事保持不壞的途徑。

上爻較其他諸爻易知,不似其他諸爻一爻多義,不易知曉。不論哪種情況,結果如何,吉凶悔吝,爻辭都給以簡明易知的答案。必成功的,爻辭直說吉;必失敗的,爻辭直說兇;吉凶未定,成敗需看主觀努力如何,知過而能改者,爻辭說有悔;知過不能改者,爻辭說吝。悔是吉之先,吝是兇之本。

乾卦上九“亢龍有悔”,龍已亢,陽已過,到了止進而退的時候,故有悔。唯其有悔,方能識時通變,使乾道不至於亢終。

【用九:見群龍無首,吉。】

用九:用九數,出現一群巨龍而均不以首領自居,吉祥。

(2)解釋:

卦得於蓍,根據蓍法,行蓍用四十九根蓍草,經四營三變得出一個數。此數有四種可能,七、八、九、六。九七奇數為陽,六八偶數為陰。

在古人的觀念中,數的變化過程亦是質與量的互變過程。陽進而陰退,故九為老陽,六為老陰;七為少陽,八為少陰。

九為陽數之老,陽以進為進,九無處可進乃退而為八。六為陰數之老,因以退為進,六無處可退乃進而為七。老陽、老陰之變是質變,故稱變爻。

七未老,可進而為九,陽仍為陽。八未老,可退而為六,陰仍為陰。少陽、少陰之變是量變,故稱不變爻。所以:

九七均為陽爻,但九是變爻,七是不變爻。

六八均為陰爻,但六是變爻,八是不變爻。

成卦之後,佔變爻不佔不變爻。乾卦可能全為九,沒有七。九為變爻,變化後乾卦變為坤卦,體現了乾中有坤,坤中有乾,乾坤轉化的思想。

朱熹說:“六爻皆變,剛而能柔。”“見群龍”是乾之剛健,“無首”是坤之柔順。以剛健為體,柔順為用,剛健而能柔順,獲吉是必然的。

六十四卦中都有六爻皆變的問題,唯獨“乾”、“坤”二卦有“用九”、“用六”,是因為“乾”、“坤”為《易》之門,為純陽、純陰。其他六十二卦即使六爻全變,亦是駁雜不純,故不再有“用九”、“用六”之說。

【《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始終,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彖傳》說:偉大啊!乾之元氣,萬物依靠它而開始產生,它也由此主導天下萬物。雲飄行而甘霖降,各類事物在流動中成形。太陽的光明週而復始運轉,爻的六個位置也按照時序形成,如同乾元依循時序乘著六條巨龍去駕馭天下萬物。乾之元氣的運行變化,讓萬物各自安頓本性精神,保全其沖和之氣,以利於守持正固。乾之元氣為首,創生出萬物,普世都可以獲得安寧。

(2)解釋:

《彖》即《彖傳》,為孔子所作《十翼》之一,是解釋卦辭的文字。乾、坤、巽、震、坎、離、艮、兌八個純卦中,除坎卦外,《彖傳》只釋卦辭,不釋卦名。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此釋卦辭元字。乾元即乾之元,雖然只一個元字,卻包含了天地生萬物的規律。《序卦傳》所說“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和這裡意義相同。天地是萬物之始,同時也說乾坤是《易》之門,是其他六十二卦之所宗。

“雲行雨施,品物流形。” 此釋卦辭亨字。乾元創生萬物後,萬物長成養育,此時天道運行,無不亨通。“雲行雨施”是氣之亨,氣是萬物之質;“品物流形”是形之亨,形是萬物之形。

“大明始終,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此說乾卦六爻因時而成,隨時而順,當潛則潛,當見則見,當惕則惕,當躍則躍,當飛則飛,當亢則亢。

“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貞。”“變化”有二義,變為量變,化為質變。“性命”亦有二義,分於道謂之命,形於一謂之性。乾道變化之後,萬物走向成熟,各安其位,各得其正,此為利。萬物生長定形,需要保而合之,使天和之氣長運不息,萬物得此氣以生以成,完滿成足,此為貞。

“首出庶物,萬國咸寧。”大自然中,萬物各正性命,是乾道變化自然而致,並無其他主宰。反映到人事上,聖人王天下而不主宰天下,萬國各得其所,各安其事,自然和諧相安,無侵無爭。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象傳》說:天道剛強勁健,運行不息,君子因此應不停奮發上進。

(2)解釋:

《象》即《象傳》,又可再分為二:《大象》解釋卦象,附在《彖傳》之後;《小象》解釋爻象,附在爻辭之後。

天之運行,四時交替,晝夜更迭,無有止息,無有差別,所以說“天行健”。

君子與天共一乾德,故能自強,不需外力而自我前行。

【潛龍勿用,陽在下也。見龍在田,德施普也。終日乾乾,反覆道也。或躍在淵,進無咎也。飛龍在天,大人造也。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用九,天德不可為首也。】

初九爻辭“巨龍潛伏,不要施展才用”,說明陽氣初生,居位低下。九二爻辭“巨龍出現在田間”,說明大人德行普施。九三爻辭“整天勤奮振作”,說明在君子之道上需反覆修煉。九四爻辭“或騰躍上進,或退居在淵”,說明審時度勢前進,必無咎害。九五爻辭“巨龍高飛上天”,說明大人奮起,大展雄才。上九爻辭“巨龍高升穹極,終將有所悔恨”,說明贏不可久。用九,說明天之美德不自居首。

(2)解釋:

此段文字出自《小象》。

初九之“陽在下”說明爻辭中的龍指的是陽氣。《易經》卦辭和爻辭中均無陰陽二字,《小象》在這裡說“陽在下”,在坤卦“初六”中說“陰始凝”,第一次提到陰陽。

九二,陽氣見田,聖人出世,天下普遍受其影響。

九三,“終日乾乾”謂日動夜息,因時而定,反來複去都需合於時、合於道。

九四,在上下之交,進退之地,應當有為而進。

九五,聖人應乾道之健,有作於天下。

上九,“有悔”有二義,即客觀上要變壞,主觀上需要知悔改。

用九,六爻全是九,至純至粹,故稱天德。不可居首,猶如動靜無端,陰陽無始,相互轉化,分不清誰先誰後。

【《文言》曰: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幹也。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君子行此四者,故曰:乾,元亨利貞。】

《文言傳》說:元始,是一切善行的首位。亨通,是美好事物的會合。有利,是正當作 為的和諧。正固,是具體行事的根本。君子實踐仁德,足以擔任人們的首領。美好之物會合,足以符合“禮”。施利於他人,足以符合“義”。守正並且堅持,足以辦好事物。君子就是施行這四種德行的人,所以說:乾卦:元始,亨通,和諧有利,貞正堅固。。

(2)解釋:

《文言》是《十翼》之一,只有乾坤兩卦有。

“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幹也。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語出《左傳》之“襄公”,為孔子引用。

元亨利貞,於自然界即為春夏秋冬,於人即是仁禮義智。

【初九曰:潛龍勿用,何謂也?

子曰:龍德而隱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而無悶,不見是而無悶。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潛龍也。】

初九的爻辭說:巨龍潛伏水中,暫不施展才用。這是什麼意思?

孔子說:“這是指具有龍的品德而隱居的人。他不會為了世俗而改變自己,也不會為了名聲而有所作為,避世而不覺苦悶,不被世人認可也不覺苦悶。別人樂於接受,他就推行實施,別人有所憂慮,他就自己退避。他的心志是堅定而不可動搖,這就是潛伏的巨龍。”

(2)解釋:

不易乎世,主張不為世俗所移易;不成乎名,不變其志,不同流合汙。

遯世而無悶,避立於世,卻自信不悔;不見是而無悶,不為人所知,卻行之若素。類似於《莊子》“逍遙遊”中“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

樂則行之,天下有道則見而有所為;憂則違之,天下五道則隱而無所為。這又是入世的思想,有別於道家。

【九二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何謂也?

子曰:龍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閒邪存其誠,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

九二的爻辭說:巨龍出現在田間,利於出現大人。這是什麼意思?

孔子說:“這是指具有龍的德行而立身正中的人。平常說話都能守信,平常做事都能謹慎,防範邪惡以保持內心的誠摯,為善於世而不自誇,德行廣被而感化天下。《易經》說:巨龍出現在地上,利於出現大人,這是君主的德行啊!”

(2)解釋:

二是陰位,九是陽爻,陽爻處於陰位,本不為正,但因處中,不正也可謂正,所以稱“正中”。

“君德”指自化化物,善身善世之德。九二雖無君位,但有君德。

【九三曰: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何謂也?

子曰: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知至至之,可與幾也;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矣。】

九三的爻辭說:君子終日強健振作,到夜間仍然警惕慎行,即使面臨危險也會免遭咎害。這是什麼意思?

孔子說: “這是講君子應該增進德行,營修功業。做到忠誠而信實,就可以增進德行; 修飾言辭而感情誠摯, 就可以累積功業。 知道進取目標而努力去實現,這樣的人可以與之談論幾微之理;知道何時應該終止而及時終止,這樣的人可以與之堅守作為。因此就能居上位而不驕傲,居下位而不憂愁。所以能夠健強振作,時時警惕慎行,這樣即使面臨危險也會免遭災害了。”

(2)解釋:

進德指內心的修養,強調德之進;修業是修養表現於外。強調德之守。

九三居下卦之上,故曰“居上位”;又在上卦之下,故曰“在下位”。

【九四曰:或躍在淵,無咎,何謂也?

子曰:上下無常,非為邪也。進退無恆,非離群也。君子進德修業,欲及時也,故無咎。】

九四的爻辭說:或者騰躍上進,或者退處在淵,必無咎害,這是什麼意思?

孔子說:“大人之上升或下降沒有一定,但不是出於邪惡的動機;其前進或隱退也沒有一定,但不會脫離眾人。君子增進德行,營修功業,是想把握時機進取,所以沒有災難。”

(2)解釋:

“上”與“進”,釋“躍”字;“下”與“退”,釋“淵”字;“無常”與“無恆”,釋“或”字。

“及時”為一切隨時而不可必,但歸根到底還是要上要進。

【九五曰: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何謂也?

子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溼,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

九五的爻辭說:巨龍高飛上天,利於出現大人,這是什麼意思?

孔子說:“聲調相同就會互相應和,氣息相同就會彼此吸引。水流向潮溼的地方,火在乾燥的區域燃燒;景雲隨龍而出,穀風隨虎而生;聖人治世而萬物矚目。以天為本的事物會親近於上,以地為本的事物會親近於下,各自隨從自己的群類。”

(2)解釋:

“聖人作”釋“飛龍在天”;“萬物睹”釋“利見大人”。

同類相感,聖人出乎其類而興起,萬人必親而從之。

【上九曰:亢龍有悔,何謂也?

子曰: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

上九的爻辭說:巨龍高飛穹極,終將有所悔恨,這是什麼意思?

孔子說: “地位尊貴卻沒有實位,高高在上卻失去百姓,賢人居下位而無法前來輔佐,所以他一旦輕舉妄動就會有所悔恨。”

(2)解釋:

上九居一卦之最高處,所以稱“貴”,但非君非臣,故貴而無位。

高高在上,卻無位、無民、無賢人輔佐,處境不利,故動而有悔;如知改悔,則處境必然好轉。

【“乾龍勿用”,下也。“見龍在田”,時舍也。“終日乾乾”,行事也。“或躍在淵”,自試也。“飛龍在天”,上治也。“亢龍有悔”,窮之災也。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初九)巨龍潛伏水中,暫不施展才用,這是因為地位低下。(九二)巨龍出現在田間,這是因為時勢舒展,順勢而進。(九三)終日強健振作,這是因為正要將事業付諸實踐。(九四)或者騰躍上進,或者退處在淵,這是因為需要因時自己試著決定。(九五)巨龍高飛上天,這是因為處於上位,可以治理天下。(上九)巨龍高飛穹極,終將有所悔恨,這是因為走到窮極會有災難。(用九)乾之元氣“用九數”,這是因為天下大治是大勢所趨。

(2)解釋:

此為從人事角度解釋爻辭。

【“乾龍勿用”,陽氣潛藏。“見龍在田”,天下文明。“終日乾乾”,與時偕行。“或躍在淵”,乾道乃革。“飛龍在天”,乃位乎天德。“亢龍有悔”,與時偕極。乾元“用九”,乃見天則。】

(初九)巨龍潛伏水中,暫不施展才用,說明陽氣潛藏未現。(九二)巨龍出現在田間,說明天下有文采而顯現光明。(九三)終日強健振作,說明隨勢前進。(九四)或者騰躍上進,或者退處在淵,說明天道發展轉化,出現變革。(九五)巨龍高飛上天,說明陽氣旺盛正當天位,具備天之美德。(上九)巨龍高飛窮極,終將有所悔恨, 這是由於隨著時勢推展盛極而衰。(用九)乾之元氣“用九數”,這是顯現了天之法則。

(2)解釋:

此為從時的角度解釋爻辭。

初與四為始,初潛藏,四乃變革為躍。

二與五為中,二文明,五乃天德。

三與上為終,三與時偕行,上乃偕極。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剛健中正,純粹精也。六爻發揮,旁通情也。時乘六龍,以御天也。雲行雨施,天下平也。】

乾之元氣,創生萬物並且使之亨通。至於和諧有利和貞正堅固,則是天蘊含的本性與實情。天的創始作用能夠以美妙與適宜施利天下萬物,但是它並不指明自己所施與的利益,這實在是太偉大了!偉大的天!剛強勁健而居中守正,純粹不雜。六爻按時位進展運作,溥(pǔ)通萬物的發展情理。猶如依循時序乘著六條龍,駕馭天之運行。雲飄行而甘霖降,天下獲得太平。

(2)解釋:

這裡由論人事轉為論天道。

乾元即“始而亨”,“利貞”是乾元的性情。

“貞”之後又為“元”。由貞而元,由靜而動,週而復始,生生之道無有窮盡,這就是乾之本性,健。

“中正”是《易經》的要領。二和五為中;陽爻居陽位,陰爻居陰位為正。《易》中三八八十四爻,中爻一百二十八,其中中而正者六十四,中而不正者六十四。六十四個中而正的爻中,唯有乾卦九五剛健中正。

上下兩卦相同曰純,即八個純卦;陰陽不雜曰粹,即乾坤二卦;純粹之至曰精。

九五處於高位,以時為準駕御六爻,當潛則潛,當見則見,當惕則惕,當躍則躍,當飛則飛。飛龍在天,必行雲布雨,陰陽和諧,膏澤普及,而使天下太平。

【君子以成德為行,日可見之行也。潛之為言也,隱而未見,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君子把成就道德作為行動的目標,體現在日常的行為中。初九爻辭所謂的“潛”,意思是能力隱藏而未顯露,行動而未成就道德,因此君子暫時不施展才用。

(2)解釋:

本節釋乾初九之爻辭。

內藏未露為德,表現於外為行,德行應該是一致的。

德之未成,當隱不當見。

【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辯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

(九二)君子努力學習以積累知識,向人請教以辨決疑難,度量寬廣而容納眾流,心存仁愛而付諸行動。《易經》說:“巨龍出現在田間,利於出現大人”,大人具備了君主應具備的德行。

(2)解釋:

本節釋乾九二之爻辭。

龍出地面,是無君位有君德的大人。

君德,即學、問、寬、仁,而仁為四德之首。

九二由學問而具君德,功夫全在體仁行仁上。

【九三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矣。】

九三以剛居剛位,卻未居中位,向上沒有到達天位,向下又脫離了地位,所以要不斷健強振作,隨時保持警惕,這樣即使面臨危險也會免遭咎害。

(2)解釋:

本節釋乾九三之爻辭。

九三不中,處於危懼之地,但能因時而行,故雖危而不至有咎。

【九四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無咎。】

九四上下皆剛爻,卻未居中位,向上沒有達到天位,向下又脫離了地位,中間又不在人位,所以用“或”字來描述它。所謂“或”,是有所疑慮而多方審度,所以能夠不遭咎害。

(2)解釋:

本節釋乾九四之爻辭。

九四陽居陰位,故不能稱“重剛”,因此應為上下皆剛爻。

九四近天遠地,非人所居,故說“中不在人”。

九四陽德漸盛,問題在於進或者退。此處“或”是疑的意思,此疑非狐疑之疑,乃是進退不遽加決斷,詳加審度之意。

【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

九五爻辭所說的“大人”,他的道德像天地一樣覆載萬物,他的聖明像日月一樣光明普照,他的施政像四時一樣秩序井然,他的預測吉凶像鬼神一樣玄妙莫測。他的行動先於天象,天則不會違逆他;他的行動後於天象, 他就會遵循天的法則規律。天尚且不會違逆他,何況是人呢?何況是鬼神呢?

(2)解釋:

本節釋乾九五之爻辭。

九五是乾卦之主,是即有君德又有君位的聖人,其思想、意識和行為與天地、日月、四季、鬼神共鳴。他充分認識了天道之規律,並能順應這些規律,一定程度上獲得了自由。

【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其唯聖人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

上九爻辭所謂的“亢”,是說只知道前進而不知道及時後退,只知道生存而不知道終將死亡, 只知道獲得而不知道所得必失。大概只有聖人才總是明智吧!能知道進退存亡的道理,行為不致偏離正途的, 大概只有聖人做得到吧!

(2)解釋:

本節釋乾上九之爻辭。

龍於上九而至於亢,是必然之客觀規律,但人主觀上可以認識這個規律。如果能夠順應這個規律,進而知退,存而知亡,得而知喪,此即為聖人。

乾卦總論:

《連山》、《歸藏》、《周易》三易中,唯有《周易》是乾卦居首。

乾卦(還有坤卦)在六十四卦中有特殊的地位,是“陰陽之根本,萬物之祖宗”。

乾卦和其他六十三卦一樣,由經、傳兩部分組成。經包括卦名、卦畫、卦辭、爻辭;傳包括《彖傳》、《象傳》、《文言傳》,其中《文言傳》只有乾坤兩卦有。

乾卦之乾就是健,即運動變化、生生不息的意思。合起來乾即是健,分開即元亨利貞。

乾卦取天為象,因為天最能反映健的特點,但天為健之象而非健本身,所以卦名為乾不為天。

為表現六爻的個性,爻取龍為象,因為龍是能潛能飛、變化多端的陽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