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被诸葛亮设计谋害后,墓前为何会跪着诸葛亮的石像?

用户3708573157


诸葛亮的石像会跪在魏延的墓前,这个是一种猜测,魏延的墓现居于汉中市北门外两公里的石马乡,会叫这个名,是因为在魏延墓外有两个下跪的石马,一个是杨仪,一个是马岱;

相传还有一个文官石像,那个跪着的文官手中拿着汉中地图,并且向魏延忏悔,有人猜测那就是蜀汉的丞相诸葛亮,之所以是相传,因为魏延墓前现在已经没有文官石像,只是一种“相传”。

本文就不考古,那个跪着的石像到底是不是诸葛亮,如果我们能够梳理开他们之间的关系,了解那段历史,我相信比考证石像是谁更有意义。

正史上得魏延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估计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对魏延都有印象,这个人虽然不是五虎上将,但是知名度并不低,当初魏延斩杀主将投靠刘备,诸葛亮就因为魏延脑后有反骨要斩杀魏延,是刘备给保下来的。

果然后来诸葛亮快要不行,摆续命灯的时候,被魏延踢翻,最后诸葛亮在临死前授意马岱如果魏延造反就斩了他,最让人无法接受的就是有一个广告,治魏延(胃炎),找吗丁啉帮忙,当真是雷人的一匹。

可以说,魏延的形象被罗贯中给毁的成了一个渣渣,实际上在正史上魏延是一个很厉害的将军,曾带着私人武装前去投靠刘备,又为刘备立下很多功劳,最后刘备派其镇守防守曹魏的前线汉中。

在蜀汉阵容中的地位相当大,在刘备以及老一辈将领去世后,魏延就是蜀汉灵魂性的将领,有一句俗语讲,蜀汉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要是魏延在的话,这句话就是伪命题。

当时诸葛亮要北伐的时候,魏延向诸葛亮请求拨付五千精锐部队效仿韩信,从子午谷直袭长安,再与诸葛亮会师潼关。

当然子午谷的风险性还是有的,最后诸葛亮并没有采取这个方案,写《三国志》的陈寿也认为诸葛亮在军事上“奇谋为短”,估计当时魏延也是这样认为的,还认为诸葛亮胆怯,经常抱怨自己的才干无处施展。

诸葛亮并不看好魏延,而更倾向于任用杨仪

相对于魏延而言,诸葛亮更看重长史杨仪,长史就是秘书长的职务,诸葛亮比较信任秘书一类的人,而不太放心武将,这一点从诸葛亮用马谡这件事情上也可以看出。

诸葛亮每次出军的时候,都让杨仪筹划粮草,并且总揽全局,杨仪也处理的很好,因此,在军事调度上,杨仪有很高的话语权。

问题就出在,武人出身的魏延看不上杨仪,武将一般都大大咧咧的,性情也比较高傲,有人说魏延的秉性跟关羽很像,其实也可以理解,如果没有独当一面的魄力,刘备不会让魏延镇守汉中,正因为如此,魏延在军中很有威望,很多人都怕他。

当然,后面有丞相罩着的杨仪可不惯他包子,毕竟人家是秘书出身,压根就不鸟魏延,因此,两人互相怀恨,诸葛亮也没有办法,只能从中调解。

魏延和杨仪的矛盾,就连隔壁的孙权都听说了,孙权甚至对蜀国的使臣说魏延和杨仪以前不过是放牛的,现在却这样狂妄,假如诸葛亮去世了,谁能管住他们。

孙权的嘴就跟开了光一样,诸葛亮在最后一次北伐的路上去世了,他要一死,势必要退回蜀地,从长计议。

关键诸葛亮这个人也挺有意思,魏延好歹也是主将之一,在他临终最高军事会议上,竟然没有邀请魏延参加,在没有魏延的情况下,制定了一个退军方案,让魏延负责断后,如果魏延不接受命令的话,姜维可以攻打魏延。

诸葛亮死后,费祎前去给魏延下达杨仪的命令,让魏延断后。魏延这个时候,明显有一种关二哥上身的气魄,跟费祎说:丞相不在,魏延还在,丞相府官属和春属,可以运送棺柩返国,我当率各军继续攻击敌人,怎么为了一个人死亡,就废弃天下大事何况,我魏延是什么人,怎能做杨仪的部下,当他的后卫”

魏延之死是一种悲剧,到底谁应该负主要责任?

当然,魏延说的也有一定道理,诸葛亮死后,军事副手魏延应该主政,而不应该是后勤调度的文官杨仪,从实际情况来说,蜀汉类似杨仪一样的文官一抓一大把,但是像魏延这样的军事人才却只有一个。

事后的结果就是,杨仪并非对蜀汉忠心耿耿,最后也没有取代诸葛亮的位置,反而被杀,由此可见诸葛亮无论是用人还是识人,都是欠火候的。

魏延想要跟杨仪商讨一下,结果杨仪根本不理会魏延,直接撤军,魏延以为杨仪想要让曹魏的人对付他,因此率先撤退,甚至烧毁杨仪撤退之路。

魏延和杨仪分别上书刘禅说对方叛变。

当时刘禅也不知道如何处理,但是蜀汉政府的官员(都是诸葛亮留下的班子)都倾向于杨仪,而不为魏延说话。

当然,从当时的情况来看,魏延是被孤立的,尤其最后没有参加最高军事会议,因此就有点不知所措了,结果被杨仪部队打败,想要逃回汉中,也被杨仪派马岱斩杀,并且夷三族。

其实,魏延是不可能叛变的,魏延的想法是诛杀杨仪之后,然后自己接替诸葛亮的位置,其实于情于理,也只有魏延能够接替诸葛亮的位置,只不过诸葛亮不想让魏延继承罢了。

魏延之死,对蜀汉来说其实是一种悲剧,造成这个悲剧的主要责任,其实还是应该诸葛亮来背,当时孙权远在千里之外,就说杨仪和魏延之间的矛盾不解决,等到诸葛亮死了给下一代解决吗?

《三国演义》中将诸葛亮描述成一个无所不能的神人,其实归根结底,造成其死后军队发生内讧,还是其留了一个烂摊子。

尤其是在用人上,诸葛亮是一个事必躬亲的人,这样的领导其实不一定是一个好的领导,如果能够将工作交给适合的人去做,效果肯定会更好。


史论纵横


魏延墓现如今是在陕西省汉中市北门外2公里的石马乡,据说是蒋琬在担任蜀国丞相之后,为魏延立的墓葬,还雕刻石马在魏延墓前,这是两个下跪的石马,一个指的是杨仪,另一个指的是麻袋,石马乡也是因此得名。

现如今两座下跪石马像,一座残破一座完整,已经移至汉中市博物馆保存,据说魏延墓前原本还有一座文官石像,他手中拿着汉中地图,低头想魏延做出忏悔的状态,这个文官很显然指的就是诸葛亮,这又是为何?

其一:《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认定魏延后脑有反骨,曾下令“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诸葛亮做的这个决定在正史里是没有记载的,之所以认为魏延会谋反,全凭自己的猜测,当然还有两人之间微妙的关系。

诸葛亮一生谨慎,从他重用的人来看就知道,像费祎、董允、蒋琬、姜维等人都是循规蹈矩之人,没有和魏延那样冒险的,魏延时常认为诸葛亮胆小,感叹自己怀才不遇,有时候故意和诸葛亮作对。后来诸葛亮认为自己将星陨落,命不久矣,但是魏延此时在军中威望甚高,担心自己死后没人镇得住他,于是去世之前不惜毁掉蜀国栋梁,设计让马岱斩杀魏延,所以才有诸葛亮跪在魏延墓前的石像。

其二:至于诸葛亮跪于魏延墓前的石像,最主要的来源还是因为,诸葛亮没有采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魏延提出,自己带5000精兵,直出褒中,由子午谷偷袭长安,之后诸葛亮率领大军出斜谷,在长安会师,魏延认为这一奇谋必将成功,诸葛亮北伐成功指日可待。

然而诸葛亮认为“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不应该冒险,子午谷虽说是捷径,但是可行性太小,道路狭窄,万一魏军在此地设伏,全军覆没就得不偿失了,再者夏侯楙未必会投降,长安也未必守得住,总之理由一大堆,就是不同意魏延的计谋,所以才出现了诸葛亮拿着汉中地图跪在魏延墓前的石像。

那么历史上魏延真的是被诸葛亮设计谋害的吗?

显然不是,魏延被害与诸葛亮有关系,但是并非诸葛亮去世前下的命令,杀害魏延的人虽然是马岱,但是幕后操纵的人是杨仪,魏延和杨仪素有矛盾,魏延性格高傲,杨仪又自负,二人见面谁也看不起谁,《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常为此事闹心,杨仪有才能,魏延作战勇猛,二人又不对付,自己又不想偏向于哪一个人。

但这只是诸葛亮内心的实际想法,从实际行动上来看,他还是倾向于杨仪的,诸葛亮去世后,杨仪获得最高指挥权,魏延负责断后,这就是偏心,所以说魏延的死和诸葛亮多少有些关系。想想刘备在世时,魏延深得刘备信任,还加封他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可以说是独当一方的大将,丝毫不亚于五虎上将,现如今,刘备去世,诸葛亮又去世,他和杨仪的矛盾上升到极点。

魏延不愿受到杨仪的束缚,在退军途中将栈道烧毁,反攻杨仪,然而部下不服,他们只听从后主刘禅和诸葛亮的命令,可此时刘禅与杨仪站在一边,认为魏延是谋反,部下自然不愿追随,魏延自己则在败逃时被杨仪派遣的马岱斩杀,马岱拿着魏延的头颅送到杨仪面前,杨仪还踩着魏延的脑袋并嘲笑。

综上才有了杨仪、马岱、诸葛亮跪于魏延墓前的石像,只是现如今这些石像已经保存到汉中博物馆。


猫眼观史


大家都知道,岳飞的墓前跪着秦桧等人,秦桧设计陷害岳飞,令岳飞含恨而死,百姓为了让秦桧向岳飞谢罪,,因此让他的石像跪在岳飞的墓前,这一跪就是一千多年,除了秦桧和岳飞以外,还有一个石像下跪事件,那就是魏延墓前跪着的三个石像,这其中就有一个是诸葛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魏延原本是长沙郡太守韩玄的属下,刘备在夺取荆襄九郡后,挥师南下,攻打南方重镇长沙郡,魏延做内应杀死了太守韩玄,让刘备占领了长沙郡。

刘备进入长沙,封赏有功之臣,诸葛亮却指着夺取长沙的首功之臣魏延说“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士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后患”,最终在刘备的求情下,想投明主的魏延才幸免一死。

事实证明,魏延确实是一个非常忠主的人。


刚开始魏延在刘备的军中充当军师的角色,后来因为军事能力突出,被提拔为镇远大将军,掌管汉中地区,刘备对魏延很是看中,后来刘备称王,魏延就跟随诸葛亮北伐,收复了大片的疆土,立下了累累的战功。
魏延性格桀骜不驯,目中无人,因此诸葛亮对他是很不满的,经常排挤、打压魏延,他始终认为魏延有反心,一直都不重视他,最明显的就是第一次北伐时,魏延提出了子午谷奇谋,但素来谨慎的诸葛亮并没有采纳魏延的建议,还把魏延搞得灰头土脸的,很没有面子。

蜀汉后期,人才凋零,魏延是人数不多的能够独当一面的大将,诸葛亮去世前对他一直不放心,担心自己死后魏延会像曹操一样把持朝政,毕竟刘禅这个皇帝虽然没什么毛病,但是在政治上实在是太平庸了,如果不除掉魏延,自己死后蜀汉的结局可想而知,所以他在临死前对杨仪和马岱说,我死之后,魏延必反,你俩要用计谋将他除掉。

虽然诸葛亮没有直接杀掉魏延,但他却是杀掉魏延的幕后推手。


杨仪和魏延是死对头,他也一直想除掉魏延,诸葛亮死后两人的矛盾迅速激化,魏延不服从杨仪的命令,双方阵营就打了起来,后主刘禅又支持杨仪,因此魏延就败下阵来,被马岱斩杀,并诛灭了他的三族。

魏延的死无疑是蜀汉的重大损失,直接导致了蜀国军事实力的锐减,那么魏延到底有没有反骨,他是否有反叛的意思就无从知晓了,但是现在所演绎的影视剧中,魏延的形象已经完全丑化,还刻意将其刻画成有反骨的奸臣,相对应的诸葛亮则是更加的特赞。

其实魏延的死与诸葛亮没有太大的关系,无外乎就是与杨仪争权的结果,最终在杨仪的授意下,被马岱斩杀于马下。


后来,蒋琬认为魏延功大于过,并为他平了反,还为了他修建了一个墓地,魏延的后人立了三个石像在墓前,分别是杨仪、马岱和诸葛亮,魏延的后人认为,诸葛亮就是杀害魏延的直接凶手,没有他整天猜疑魏延,魏延也不会被斩杀,原本能够成为蜀汉栋梁之才的魏延,如今却成为人们口中的反贼,这大概就是诸葛亮为什么会跪在魏延墓前的原因了。






遗产君


三国诸葛亮,神机妙算,盖世无双,被后世传颂了上千年。如果以马后炮的视野来看的话,蜀汉其实是兴于诸葛亮,也亡于诸葛亮,这一点从魏延之死就可以看出些许端倪了。

刘备在世时,非常信任和器重魏延。在夺取汉中后,众人都以为张飞会被任命为汉中太守,包括张飞自己也这么认为。结果,魏延却意外的被刘备任命为了汉中太守,导致“一军尽惊”。从这里可以看出,刘备能够成为三分天下的一代枭雄,绝不是仅靠运气得来的。刘备看人和用人眼光之毒辣,精准,是诸葛亮无法比拟的。

诸葛亮的优势在于天下谋略,具有高瞻远瞩的大局观,但弱点也非常明显,过于谨小慎微。诸葛亮的这种特点,适合于守成,而不适合于创业。前期由于刘备的存在,两人配合,所以,蜀汉的创立大业非常迅速和成功。

刘备和诸葛亮,因为在用人上的不同,导致最终的结果也不同。

刘备是包容并蓄,什么样的人都敢收,也都敢用,而且也知道该如何用。正是因为刘备的兼容并蓄,才更容易让刘备更全面的识人用人。比较典型的例子,除了魏延之外,就是马谡。刘备去世之前,曾经警告过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重用,但刘备生前还是将马谡安排到了适合的地方。

而诸葛亮明显就不同了,诸葛亮用人,完全是挑选符合自己口味的,和自己风格类似的人。比如蒋琬、费祎、杨仪、姜维等人,都是十分严谨、低调之人。

魏延是什么样的人呢?跟诸葛亮所喜欢的人才类型恰恰相反。

魏延魄力十足,敢于冒险,且不计后果。魏延在被刘备任命为汉中太守时,就曾说:“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这气魄,一下就折服了众人。再加上魏延“善养士卒,勇猛过人”,而且善谋,在汉中设立了“重门之计”,稳固了汉中数十年。有勇有谋,这也让魏延有了敢于冒险的资本。

只是呢,魏延“性矜高”,就让谦虚谨慎的诸葛亮非常厌恶了。所以,诸葛亮时时刻刻,都在压制魏延。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以及历次北伐时,要求独率一路精兵,分路攻击关中的要求,均被诸葛亮给否定了。

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想要扭转整体战局,要靠什么?就是奇谋。结果,诸葛亮却是一次次的想靠中规中矩的步步为营取胜。蜀军的意图很明显,猜都不用猜,魏军明显无压力。魏军势力更强,补给充足,只要防守好就行了。蜀军不靠奇袭,必然是耗不过魏军的。结局么,蜀军就是在那里无谓的消耗蜀国原本就有限的国力。

诸葛亮持续不断的打击魏延等异己,而不是合理的平衡,使用好不符合自己风格的人才。毕竟,做事风格不同,不等于不忠于当前的组织么。

这点在演义中表现的最突出,诸葛亮一见到魏延,就说魏延天生反骨,要斩了魏延。幸亏刘备坚决不同意,才保了魏延一条命。其实,经过现代学者的研究总结之后,所谓的“面相”、“骨像”,都是用来造势的工具而已。一种是用来拉拢人,说某某人“隆准龙颜”,可成大事,一下子可以号召起一大批人;另外一种就是用来打击排除异己,比如魏延的“反骨”,一下子就将很多人拉到了魏延的对立面。其中包括很多只看《三国演义》的小伙伴,可能就是这么开始讨厌魏延的。

而且,从诸葛亮临死前的安排来看,就是要孤立,并除去魏延。诸葛亮开撤军大会,故意将魏延排除在外。这对于任何高级核心将领来讲,都是一种莫大的侮辱,特别是对于“性矜高”的魏延而言,必然会冒火。然后么,魏延自然就会犯错了,最后被杨仪派马岱所杀,也就不足奇怪了。

不能不说,诸葛亮在大局谋划上,的确超出常人。诸葛亮已经看出来,魏延必然不会反叛,而蒋琬、费祎等人,也都无法制衡魏延。所以,诸葛亮只能无奈的认为,除掉魏延才是上策。诸葛亮当然并没有什么私心,是从大局考虑的。但是他的这个“大局观”,却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因为这完全是因为诸葛亮谨小慎微的思想所决定的。

我们反过来想一想,如果真就给魏延以重任,让魏延担负全局,魏延还会自己亲自带兵去冒险,而不顾大局么?正所谓屁股决定脑袋,魏延不在诸葛亮的位置,自然就会甘愿自己去冒险。如果魏延坐到了诸葛亮的位置,恐怕就会从全局考虑了。魏延必然会找到和自己想法相同的将领,派遣这名将领出兵子午谷,直取潼关。而魏延自己则会亲率主力,兵出斜谷,拼命与子午谷奇兵会和。在这种情况下,至少取得关中的可能性,要比诸葛亮稳扎稳打的打法成功几率大多了。

魏延因为被诸葛亮、杨仪等人激怒,失了分寸,带兵截杀杨仪,才导致众叛亲离,最后被马岱所杀(杨仪都指挥不动姜维,如果杨仪派姜维去找魏延,估计姜维会跟魏延聊,聊着聊着很可能姜维会回头干杨仪,至少姜维不会那么轻易就动手杀了魏延,王平就没这么干,只有马岱比较虎)。

魏延死后,尸身被直接就地掩埋在了现在汉中城北两公里的石马坡。石马坡附近的村落中,流传着一些故事,说是原本魏延墓前有两匹跪石马,一匹是害死魏延的杨仪,一匹是直接杀死魏延的马岱。另外还有一个低头忏悔的文官雕像。

这尊文官雕像到底有没有,并没有实物留存下来。魏延墓现在仅存的遗迹,是一匹跪卧的石马,存放于汉中博物馆之内。石马像之类的,是古代墓葬神道旁的标配,并没有什么特别的。

至于那个文官塑像,应该也存在过。毕竟魏延的冤屈,在蒋琬主政之后,就已经被洗刷了。虽然后人都非常敬重诸葛亮,但是不能排除一些人更认同魏延,更赞同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所以,有人在魏延墓前放了一个文官雕像,手中拿着地图,低头做忏悔状,也不足为奇。而这名文官自然就是诸葛亮了。

魏延和诸葛亮、杨仪等人的恩怨,早已经随风而逝。但这段历史却值得借鉴,如果你是蜀汉大将军,全权负责主持北伐,会怎么决断呢?是学诸葛亮中规中矩北伐?还是会采取魏延的谋划,冒险一搏?亦或是有更好的北伐计策?或者干脆守住汉中,待在蜀川休养生息?欢迎各位高人提出自己的谋划、见解。


奕天读历史


不能说诸葛孔明是个十足的小人,嫉才妒能,但是他在很多方面有失公允,且自以为是,自私尤甚。

魏文长招人排挤招人猜忌,已经是常有的事。

魏文长是个什么人?史上早有定断。

尤其是他的子午谷奇谋,被诸葛孔明多次拒绝而不采纳,以至使蜀耗尽气力,终而覆没。

魏文长是个文武双全的人,文能谋士,武谓上将之一,在当时也是公认的。只因诸葛孔明对其态度不佳,以及后来跟文臣有隔阂,所造成对他大不利的影响,而身遭其害。

反正也是,魏文长不死,蜀也不会加速灭亡,最后又哪来的三国归晋?

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历史的宿命使然。

魏文长实实在在的一个忠主之臣,只苦在当时不遇明主,后而遇到明主,可明主旗下的文武又对之三番五次的排挤,时令之伤心不已。

另外,其人性格耿直而暴躁,不像其他人那么会演戏,亦不能与人更好的交往,最终导致杀身之祸。

人们都把孔明视为神的化身,但是最聪明的人,也是最愚蠢的人,好以貌取人,终铸大错。

不管怎么讲,凡有灭魏文长之心者,就注定了是十足的小人。

魏文长是个功臣,文武全才,唯憾事,子午谷奇谋不得施,而哀蜀必亡!


紫微CSZ



魏延之死,可以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就是“千古奇冤”。蜀汉的最终定位,将魏延定为了反贼,身首异处不说,最重要被夷灭了三族,有点太过冤枉了。

至于魏延是否谋反,答案是否定的。至少在陈寿的“三国志”中,魏延是刘备的心腹,是绝对忠于刘氏集团的,陈寿给他的评价是,魏延没有谋反。

——魏延之死,很大程度上是诸葛亮的遗命暗箱操作的。

早年,费祎出使东吴,孙权喝醉了酒对费祎说了一段话。内容如下:

杨仪、魏延竖牧小人也,虽尝有鸣吠之益于时务,然既已任之,势不得轻。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

大体意思:

魏延、杨仪这两个地位卑微的臣子,虽然常常有亮眼的表现,有利于蜀国当前的局势。然而既然已经重用了他们,他们的权势就会越来越大。如果有朝一日,诸葛亮百年归逝了,这二人必定会成为蜀国的祸根。

远在千里之遥的孙权,都懂的魏延、杨仪必除的道理,诸葛亮岂能不明白?

最后魏延、杨仪两人双双落马,若不是诸葛亮的遗命在暗箱操作,这未免也太过巧合了。

况且在魏延、杨仪相互上表的时候,刘禅身后的蒋琬、董允等人,压根就没有去调查实际情况。当面就做出了力保杨仪的举动,他们为什么那么肯定,为什么那么肯定谋反的一定是魏延?

所以!对于魏延的冤案的实情,没人会比诸葛亮的接班人蒋琬更清楚的了。


魏延墓前,为什么跪着石马,以及诸葛亮忏悔的石像?

流传着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在蒋琬接替蜀相之后,以魏延前期有功的借口,将魏延厚葬,并修建了墓室。在魏延的坟墓前面,雕刻了两个跪下的石马,一指杨仪,一指马岱。

第二种说法:魏延被夷灭三族之后,他的一些手下冒着生命危险,偷回了魏延的尸体,将他葬在南郑城外的荒野之中。从此,这些将士留在了魏延墓旁为他守墓。墓前雕刻了两个跪下的石马。

除了石马之外,魏延墓前还立有一个文官的石像,手拿汉中地图低头向魏延做忏悔状。不用说,这文官一定是指诸葛亮。


二石马现金尚存,一残破一完整,于1937年移至汉中市博物馆保存。

说明这并非空穴来风,以上两种说法,至少有一种是真的。


爱尚文史


魏延在《三国演义》中被污名化了,《三国志》作者陈寿的观点是:魏延并非谋反,只是与杨仪展开过针锋相对的斗争。

抛开魏延在演义中被诸葛亮设计成评书、电视脚本的“谁敢杀我”的笑点,历史原本很简单,魏延与杨仪不和,都想置对方于死地,杨仪成功了,魏延失败了,仅此而已,但这不代表魏延就是一名“反贼”。

要想造反,魏延早就有多次很好的机会,前边几次不多说,最后一次就可谓是千载良机,诸葛亮死后,按照他的遗命,魏延被布置在断后的位置,那就干脆留下了直接造反好了,北去可投魏,按兵不动可自守,然而魏延的选择是坚决南下,烧断栈道,阻绝杨仪的退路。这么做的唯一目的,就是逼迫杨仪北返前线,很有些意气用事,但这跟背叛的性质截然不同。

魏延的问题在于的他性格,过于恃才傲物、目中无人,诸葛亮曾经在他的目中还是有一定地位的,但诸葛亮一死,别人对他来说可就是百般看不上了。即便是诸葛亮本人,当初在拒绝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的献计后,魏延也在背后指摘诸葛亮性格怯懦、畏敌如虎,感慨自己的才能得不到发挥。

诸葛亮在世之时,魏延与杨仪的矛盾早已公开化,这里也暴露出诸葛亮不是一名真正合格的统帅,未尽到居中调和的责任,而是任由其发展,看他最后对魏延的布置——安排魏延断后即可知,对于魏延的忠诚度还是有足够信任的。

魏延所部最后在看似齐心的对方阵营的逼迫下,人心流散,导致了魏延只剩下了为数不多的心腹班底,惨被马岱追上斩杀,尸体被心腹们带回故地汉中,先是草草殓葬。

一年之后,杨仪失势,自杀于狱中,对魏延和杨仪的争斗情况看的很清楚的蒋琬上台后,感念魏延这位蜀国名将,以礼重葬于汉中城北石马坡,并立碑修亭,以供后人凭吊。魏延旧部中很多人也在此结庐而居,为其守墓。

后世记录,在魏延墓前曾经竖有一个石人、卧有两匹石马,但今天石人已不存,石马已残破,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被移入当地博物馆保存。

关于两匹卧着的石马,当地人传说,它们是代表杨仪、马岱,但事实上,汉代坟墓、尤其是将军墓,卧马是符合礼制的标配,无需过多解读。

石人之说也很有意思,说这位石人手拿地图,是文官装束,造型是低头沉思,代表着诸葛亮因为不听魏延“子午谷奇谋”而悔恨不已。

在清朝乾隆时期的当地县志中,石人已经不见了踪迹,现在自然已是无法考证他的体貌特征,还原历史的真相。这座石人像到底是蒋琬、还是魏延旧部所立,到底是不是在影射诸葛丞相,也只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了。


历来现实


《三国演义》说魏延是个反骨仔,诸葛亮早就看穿自己死后,魏延必反,所以设计将马岱安排在魏延身边,后来魏延果然谋反,马岱趁机将魏延斩杀,应验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民间传说,后人为魏延修建墓地,墓前立着两匹石马,一个石人,有人解释说这个石人就是诸葛亮,因为他设计杀害魏延,冤枉了魏延的忠诚,所以后人给魏延修墓时,让诸葛亮站在墓前,相当于向魏延赔礼道歉。

这种说法很有意思,就像岳飞墓前跪着秦桧、王氏、万俟卨等奸臣铁像一样。但很遗憾,这是一个完全不可信的传谣。

正史上的魏延,智谋胆略、军事实力都不容小觑,他对蜀国的贡献不亚于“五虎上将”,在“五虎上将”之后、姜维之前,魏延追随诸葛亮北伐,带兵守卫汉中,都表现出卓越的军事实力。即便后来诸葛亮选择姜维作为自己的接班人,也没有做什么“魏延必反”的判断。

魏延对蜀国始终很忠诚,可以说是忠勇双全,他的缺陷在于个性刚烈,又有些骄傲,不好相处,跟很多同僚的关系不佳,特别是和杨仪互相不对付,谁看谁都不顺眼。

诸葛亮一死,两人的矛盾彻底公开化,魏延不服杨仪统军的安排,杨仪看不惯魏延的桀骜不驯,两个人完全忽略了“将相和”的道理,甚至互相指责对方意图谋反,但魏延平时口碑不好,关键时刻没人相信他,就连刘禅都以为他是真的谋反,其实魏延只是想采取暴力手段扳倒对手杨仪,完全没有叛国的想法。

杨仪趁机统领大军前去攻打魏延,魏延手头的兵不多,本就毫无士气,大军一来就散了,魏延一人掀不起什么大风大浪,狼狈向汉中逃窜。杨仪派出马岱率军一路追击,马岱追上魏延后,将魏延一刀斩于马下。

至于《三国演义》中说魏延不可一世,曾狂喊三句“谁敢杀我”,而后被马岱出其不意地斩杀,纯属虚构,不足为信。

真正的正史上,诸葛亮根本没想过整死魏延,魏延之死也不是诸葛亮生前设计安排。既然如此,诸葛亮没有对不住魏延,那魏延墓前的石人也就跟诸葛亮毫无关系,不过是后人附会之说。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答:这是一道悟空问答题,出题的是网友,我负责回答,我的回答没有题目,请看官注意了,免得又说我为博取流量,乱起题目。

老实说,看到网友提出这样的问题——“墓前为何会跪着诸葛亮的石像?”我也忍不住要吐槽。是,魏征是名将不假,但也不至于为了抬魏征而把诸葛亮糟蹋得不像样,糟蹋成秦桧、张俊之类才心满意足吧?

诸葛亮身负不世之才,鞠躬尽瘁,为兴复汉室呕心沥血,拼尽了最后一丝力气,倾尽最后一点血泪,千年以降,成为了人臣的典范,被称为“两汉以来无双士,三代而后第一人”。

说句不好听的话,跟诸葛亮相比,魏延算个什么东西?

还诸葛亮跪魏延,拉倒吧。

从晋代开始,历代都在给诸葛亮升官晋爵,赐庙加号。

晋封诸葛亮为武兴王;唐则封之为武灵王,并赐庙;宋赐“英惠庙”,加号“仁济”;元代追封他为“威烈忠武显灵仁济王”;明代朱元璋钦定“帝王高”,选从祀名臣37人,汉末三国人物仅有诸葛亮一人被选中;清代不但把许多纪念诸葛亮的古祠修葺一新,供人膜拜,而且每年春秋祭礼庙时还以诸葛亮从祀。

这么说吧,三国时代出了两尊神,一尊是诸葛亮,另一尊是关二爷。

别跟我说这是《三国演义》的功劳,诸葛亮和关二爷被历代帝王封神祭祀时,《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的祖宗还不知在哪里。

说什么“魏延墓前跪着诸葛亮的石像”,也真敢说!

诸葛亮的石像凭什么要在魏延墓前跪魏延?

有人要跟我掰正史,说正史上的魏延脑后没生有反骨、也没有造反,诸葛亮指使杨仪和马岱杀他,杀害了,诸葛亮心太黑,该跪。

是的,正史上的魏延脑后没生有反骨,但正史上的诸葛亮并没有指使杨仪和马岱杀魏延!

当然也有人说,正史上的诸葛亮没指使杨仪和马岱杀魏延,但《三国演义》的影响太大了,诸葛亮跪像是在《三国演义》一书诞生后,人们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对诸葛亮指使杨仪和马岱杀魏延的情节印象深刻,因而制作出来的。

但您要这么说,那我也可以说,那不好意思,在《三国演义》里,魏延是脑后长有反骨的,而且,他撞破了诸葛亮设置在五丈原的四十九盏明灯阵,断了诸葛亮续命之术,后来又起兵造反,杀他也不冤。

你不能拿魏延在正史上的清白,和小说里诸葛亮“害”他的结果,闭着眼睛混搭在一起说。

所以,说“诸葛亮的石像在魏延墓前跪魏延”,完全是一帮为赚取流量的人在造谣,在胡说瞎说,不值一驳。

魏延墓现在在陕西省汉中市北门外2公里的石马乡,魏延墓前雕刻着两尊下跪的石马,一尊文官石翁仲石像。

那些“是非家”就胡说这尊文官石翁仲石像是诸葛亮像。

我去!

他们怎么不说那两尊下跪的石马是公赤免马和母赤免马?!



覃仕勇说史


关于魏延墓的所在位置,不光正史《三国志》没有记载,就连靠绯闻见长的民间野史也没有记载,所以现在对于魏延墓葬所在位置多有争议,不过最流行的说法当属魏延墓在汉中城北门外石马乡。



这座古墓现在已经不存在了,但是当地人流传墓前原先有两匹石马,这也是石马乡名称的由来,还有一个文官模样的人,看着蜀汉的地图对墓碑低头躬身,犹如在向魏延忏悔。按照当地人的说法,这个文官形象代表的是诸葛亮,因为诸葛亮对魏延多加猜疑,不接纳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之计,丧失了统一天下的机会,所以诸葛亮对魏延表达悔意,那两匹石马暗指杨仪、马岱,毕竟两人是亲自对魏延动手的人,现在石人已经不知所踪,石马也被移到了博物馆保护。



但是凭借当地传说就推论石人是诸葛亮显然是不可能的。按照《三国演义》的记载,诸葛亮认为魏延头有反骨,最后肯定是会造反的,所以在弥留之际,安排马岱留在魏延身边,配合杨仪诛杀魏延。但是《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不可信,在正史中记载,诸葛亮对魏延也是委以重任,在后三国时期,魏延是蜀汉政权里数一数二的大将,诸葛亮病逝五丈原时,安排杨仪、姜维领兵撤退,魏延断后,还说了一句话:“如果魏延断后就罢了,不断后也没关系,随他去吧。”字里行间没有对魏延的杀意,也可能觉得这几块料不是魏延的对手。





所以假如该墓就是魏延墓,墓前也确实有文官形象的石人,但也不可能是诸葛亮,因为诸葛亮根本没有设计杀害魏延,为什么要忏悔呢?民间对悲情英雄都会产生同情,魏延就是一个悲情英雄,加上各种小说的影响,诸葛亮就成了杀害魏延的凶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