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降清的苦衷

李自成軍紀最好的階段應該是在他入河南,並在河南大發展的階段。那時候,李自成請來了牛金星、宋獻策和李巖。其中,牛金星作為“帝師”不可能不給李自成講述“民為國之邦本”這種儒家治國的道理。

吳三桂降清的苦衷

而李自成軍紀最差的那部分人,基本上都是從高迎祥高闖王隊伍中過來的那部分人,比如郝搖旗等。在河南時,一直跟著李自成的隊伍軍紀基本上是說得過去的,李自成控制力也可以。他可以放心地任命劉宗敏為總將劉爺就能可窺一斑。不僅如此,像李過、田建秀、袁宗第這些人都是跟著他從潼關闖出來的,這部分人跟李自成共過患難,所以這部分人是可以信任的。後來,歸順他的羅汝才,部隊軍紀渙散,後來被李自成給殺了,但他手下的那幫人就談不上什麼軍紀了。

至於吳三桂,降清是必然的。這確實不是為吳三桂說話,如果吳三桂沒有關寧鐵騎,就他一個人,我看他降清的可能性幾乎是零。但恰恰他有一支五萬餘人的關寧軍,所以他降清就在情理之中了。

吳三桂降清的苦衷

當初,明思宗在明朝的最後階段,不忘最後的掙扎,他命令唐通守住居庸關的同時,調吳三桂的關寧鐵騎入京勤王,吳三桂授命之後,不得不做出捨棄寧遠的決定,當他做出這個決定的時候,他還要給關外的滿清八旗來個堅壁清野,他掏空了寧遠的一切,帶走了所有的百姓,而這些百姓則是他關寧軍的基礎,可以這麼說他的關寧軍就是這些寧遠山海關百姓們的子弟兵。十幾萬人(包括寧遠的關寧軍和百姓)浩浩蕩蕩從寧遠撤進山海關,豈是一天兩天的事。也正是因為這,耽誤了勤王的最佳時機。從他不捨寧遠百姓這點上看,吳三桂絕對在關寧兩地有極高的聲望。

可大趨勢上,關寧軍的生存空間被壓縮得越來越小,原來還有個寧遠城,左右呼應,到他把部隊和百姓撤入山海關時,關寧軍控制的只剩下孤城一座。吳三桂他當然要為十幾萬百姓和五萬關寧軍的生存找出路。如果他帶著關寧軍降了李闖,後果是什麼?

吳三桂降清的苦衷

他最多還是鎮守山海關的守將,他還將面對關外十餘萬滿洲八旗,而自己的軍餉還得靠李闖供應,李闖會給他供應嗎?估計李闖巴不得關寧軍越打越少呢。而降清就不一樣了,在吳三桂幾個人到歡喜嶺上和多爾袞會面時,多爾袞很慷慨地給他封了王,並承諾不會裁撤他的部隊,和李闖嚴刑拷餉的做法大相徑庭。這樣一來,關寧百姓和他們子弟兵關寧軍的出路又顯現出一絲曙光。

吳三桂降清的苦衷

所以,吳三桂出於關寧集團的集團利益考慮,他也應該選擇投清而不是投闖。說白了,李闖自己在處理吳三桂和他的關寧鐵騎的問題上,存在著很大的問題。

歷史上的吳三桂被罵了幾百年,但很少有人罵吳三桂背後的關寧利益集團,而討論李闖在處理關寧軍問題上的決策失誤,則更是少之又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