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好聲音》歷屆冠軍大比拼,揭露節目組如何選冠軍

近兩年沒有像過去那樣在網上瘋狂評論好聲音了,這一季決賽已經結束幾星期,自始至終網上也沒有看到太多相關討論。我想就算我不說,大家也能明顯地感受到,好聲音式審美的時代已經過去。

我上星期在網上看見一個帖子《哪一屆好聲音最好看》,用腳趾頭都猜得出評論大都選擇前三季。那我們不妨換條路子,這篇文章來給歷屆冠軍排個名,再借此深入分析一下冠軍人選與好聲音算盤的聯繫以及好聲音的未來。

《中國好聲音》歷屆冠軍大比拼,揭露節目組如何選冠軍

一、好聲音歷屆冠軍排名

1、梁博

2、張碧晨

3、張磊

4、李琦

5、蔣敦豪

6、扎西平措

7、丹增尼瑪

8、邢晗銘(後四位不排名)

我曾經說過,長期以來,這個節目就始終有一種選人方向上的矛盾,是選能保證表演質量的“現場歌手”,還是選後續有發展潛力的“唱片歌手”?

“現場選手”是這個節目成功的招牌式看點,但如果都選現場歌手,哪怕收視率再高,因為聲音缺乏回味性,節目一結束就迅速銷聲匿跡,就算是汪峰高舉夢想旗幟,人們依舊連冠軍名字都記不得,冠軍未來的發展潛力,又與節目未來息息相關。所以,每季好聲音的冠軍往往都不是當季“唱功”最強的。

《中國好聲音》歷屆冠軍大比拼,揭露節目組如何選冠軍

二、那英兩次神機妙算

這就不得不提那英了,無論你如何不喜歡那英,至少她選出了梁博和張碧晨。而這兩個人,恰恰是歷屆冠軍裡少有的能保持唱片熱度的。

梁博和張碧晨又屬於兩個極端。

梁博的聲音以及作品,都如他人的氣質一樣,完整、剋制、乾淨且充滿回味。梁博有一種藝術家人格,這使他的靈魂不受時空的禁錮,即無論放到哪個時代都是特立獨行的。事實上,梁博屬於整個好聲音體系下的另類,哪怕他不參加好聲音,哪怕他奪冠後沉寂數年,這都不足以影響他一鳴驚人。

張碧晨擁有中國少見的低喉位立體音色,類似的歌手還有黃麗玲,蕭亞軒等人,可見她在韓國造星體系裡還是學到不少東西的。只是張碧晨走的依舊是中國傳統芭樂情歌路線,即便如此,她依舊是年輕歌手裡的稀缺資源。

《中國好聲音》歷屆冠軍大比拼,揭露節目組如何選冠軍

三、好聲音的第一次失誤

第二季的選手整體水平是歷屆最高的,於此,好聲音試圖在李琦身上來一場魚和熊掌兼得的賭博。只可惜,節目組的幸運投機其實是一場誤判。

李琦唱現場時有很好的音色,且機能也很強大,節目組本以為他可以現場跟錄音室通吃,以至於整季都圍繞著他。很遺憾的是,李琦唱現場時的渾厚感與轟鳴感,進了錄音室被化解,聽起來像加厚版的蘇永康。

我其實很疑惑阿妹的選擇,張惠妹本人在2006年左右就升級了最先進的平衡混聲唱法,她很清楚什麼是先進的。而李琦最缺少的就是混聲技術,且路線只能圍繞九十年代的苦情男歌手路線。可能那時的節目組還沒有預料到未來樂壇的變動

《中國好聲音》歷屆冠軍大比拼,揭露節目組如何選冠軍

四、穩健的牆頭草行為

第四季是《中國好聲音》發覺到達瓶頸的一季。因此,這一季的冠軍是歷屆裡最“安全”的選擇。

2016年,華語樂壇民謠回潮的態勢到達頂峰,其熱度傳遍大街小巷。所以,那時選出來張磊,併成功推火《南山南》,其實是一次跟隨時代風潮的投機行為。

張磊的音色很有回味性,邊緣音色豐富、位置靠後,有一種渾厚溫暖的感覺。倘若好好發展,可能是男版張碧晨也說不定。只可惜,藉助民謠熱潮成功的同時,也將他的藝術路線永遠釘死在“民謠”上。當民謠的潮流過去後,結果大家也見到了。

《中國好聲音》歷屆冠軍大比拼,揭露節目組如何選冠軍

五、無頭蒼蠅亂撞的四年

後四位實在沒印象,為此還挨個兒的搜他們的視頻看。實話說,這四年也不止好聲音。整個樂壇都挺亂的,一會兒鮮肉橫行,一會兒說唱崛起,喊麥網紅火一波,搖滾另類老頭樂。

因此,好聲音從第五季開始迷失方向,人才枯竭也是一方面。開始把目光放到了現場型選手之外,找來很多所謂的個性人才,但這一季也就脫離了最通俗的大眾審美,音樂性增強,欣賞門檻提高,加上節目改名,收視率大滑坡,而這些個性選手,其實也只是外在個性。

第六季,節目莫名其妙開始偏向於偶像歌手。在矬子裡面拔將軍,最終的結果是,既不好聽,也不好看。

第七季,好聲音放棄了之前所有的掙扎。又開始迴歸普普通通的“唱功歌手”路線,甚至有一些表演的氣質很像“星光大道”,可惜這種明智的無奈,迴歸初心式的放棄,換來的也是不溫不火。

而到了今年這一季,其實選手裡有幾個挺有潛力的。但不知道好聲音是怎麼想的,或者到了這一季,已經徹底從販賣選手變為販賣導師了。

《中國好聲音》歷屆冠軍大比拼,揭露節目組如何選冠軍

六、好聲音的未來價值何在

我為此還寫過一篇關於“好聲音有沒有存在價值”的文章。但時至今日,我的想法又有些改變。

好聲音天生就存在選星盲區,這使得節目永遠選不出一個真正的偶像,也很難找到第二個梁博。它所面向的,依然是最傳統的,華語芭樂情歌歌手和唱功型歌手。我曾經是不認可的,因為這兩種歌手,放在這個時代都算不上主流。可前幾天我看網絡直播,發現毫無意義的網絡主播,都可以達到百萬級觀看量。

是啊,中國市場太大,中國受眾太多,每一種看似主流之外的風格其實也都有著龐大的受眾,而且你我永遠不會猜到,未來的某一天,會在未來市場的哪一股復古風潮中又重新找回重生的契機。就像是時隔二十年民謠重生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