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水古硯:硯之鼻祖,千年文脈


易水古硯:硯之鼻祖,千年文脈

現代人提筆寫字的機會越來越少,這讓書法書畫藝術變得更為珍貴。筆、墨、紙、硯,自古被稱為“文房四寶”,是我國獨有的文化符號,而無論是書法還是國畫的水墨,都離不開一方方盈潤如玉的硯臺。其中,著名的易水古硯,更是見證著我國的千年文脈和悠久的中華文化。

易水古硯:硯之鼻祖,千年文脈

硯又稱為研,中國傳統手工藝品之一,是中國書法的必備用具,用於研磨墨水。最早期使用硯臺,僅是簡單地用一塊小研石在一面磨平的石器上壓墨丸,研磨成墨汁。到了漢代,硯上出現了雕刻,有石蓋,下帶足。魏晉至隋出現了圓形瓷硯,由三足到多足。唐宋時,硯臺的造型更加多樣化。箕形硯是唐代常見的硯式,形同簸箕,硯底一端落地,一端以足支撐。

易水古硯:硯之鼻祖,千年文脈

經過長時間的發展,硯臺早已不再是單純的文具,而成了集雕刻、繪畫於一身的精美藝術品,是文人墨客收藏的對象。刻硯、賞硯、藏硯,作為一種古代尚文的時尚風氣,也讓硯臺隨著社會歷史的演變而變化發展。硯臺體現著中國各個朝代的文化、經濟乃至審美意識方面的信息。

易水古硯:硯之鼻祖,千年文脈

易水古硯,自古就是中國名硯之一,產於河北易州易水河畔,故得此名。易州為隋開皇元年(581年)設置,因境有易水而得名,現屬河北省易縣。古易州文化源遠流長,易水是其中典型,不但產佳硯,且亦以產佳墨聞名,“文房四寶”中有二,書香之氣綿延。

易水古硯:硯之鼻祖,千年文脈

易硯始於戰國,盛於唐宋,為歷代宮廷貢品。易縣曾出土了一組東漢時期的石黛板,被專家認定為目前發現的最早的易硯,這表明易硯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早於其他名硯四五百年,堪稱硯的鼻祖。

到了唐代,易州的奚超父子繼承了祖敏的松煙制墨技術,並在易水終南山津水峪發現了“易水硯”。據《墨史》《保定名產》記載,唐朝末年,“奚超與子庭硅,流離渡江歙州,睹歙中地多美松,因而留居”。五代時,奚超之子奚庭硅被南唐皇帝授為“墨官”,並賜姓李,成了安徽“徽墨”“歙硯”的開山祖。奚超父子還將易硯的制硯工藝傳播至廣東,影響和帶動了“四大名硯”中端硯的發展,至今仍流傳著“南端北易"的說法。宋遼時期,易州被列入遼國疆土後,易水硯受到遼國器重,是重要的宮廷貢品。元朝元世祖忽必烈實行漢化政策,易水硯亦得到蓬勃發展。

易水古硯:硯之鼻祖,千年文脈

易水硯的發展自有其緣由。易縣地處太行山區,耕作的土地有限,人們為了生存,不得不尋找其他的謀生方式。這裡石材資源豐富,當地手藝人就地取材,加上豐富的想象力,把製作硯臺當成了謀生手段,並在工藝和審美上逐步發展完善硯臺。硯石取材於易水河畔一種色彩柔和的紫灰色水成岩,有紫、綠、白、褐色,有的還天然點綴著碧色、黃色斑紋,石質細膩,柔堅適中,色澤鮮明,甚至有暗紫、碧綠等不同色彩呈頁狀疊積或成水波紋線狀,俗稱“紫翠石” “玉黛石”。

易水古硯:硯之鼻祖,千年文脈

《易州志》記載“硯石有紫、綠白諸色,質細而硬,為硯頗佳”。用當地石材製作而成的硯臺發墨快,不傷毫,墨汁流潤而不易蒸發,具備了發墨、貯墨、潤筆、勵毫的優良特性,宜書宜畫,書寫流利。唐代“詩仙”李白就曾表達過對易硯和易墨的喜愛:“一方在手轉乾坤,清風紫毫酒一樽,醉臥黃龍不知返,舉杯當謝易水人。”明代也有鑑賞家稱讚易水硯:“質之堅潤,琢之圓滑,色之光彩,聲之清冷,體之厚重,藏之完整,為硯中之首。”

易水古硯:硯之鼻祖,千年文脈

易水古硯的製作工序大致包括採石、選石、設計、雕刻、磨光、銘金敷彩、裝幀等,依料定型,因石構圖。根據硯璞石質,雕刻師使用鑽、刀、鏟、鋸等工具,去粗存精,因材施技,採用平雕、立雕、透雕、浮雕、鏤雕、陰陽雕等技法制作完成,巧奪天工。很多易水硯石生有天然石眼或石膽,雕刻師會巧妙地利用凸起的天然石眼和石膽,活靈活現地表現出花鳥魚蟲、亭臺樓閣和歷史人物等豐富的主題。

易水古硯:硯之鼻祖,千年文脈

在現代,易水古硯也在不斷地發展創新。2007年,易縣十餘位雕刻大師和四十多名雕刻工匠歷時六年,雕刻完工了巨大的中華騰龍硯,因體積、重量、工藝居世界之首而被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

通過巧妙融合上好的石材、精湛的雕工、巧妙的設計,易水古硯在藝術工藝上渾然天成,同時承載著豐富濃厚的文化內涵。儘管今天我們磨墨寫字的機會越來越少,但易水硯的存在,傳承和延續了中華的文脈,彰顯著我們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 圖片來自網絡如涉版權,請與我們聯繫。
易水古硯:硯之鼻祖,千年文脈

易水古硯:硯之鼻祖,千年文脈

  • 相關雜誌推薦
易水古硯:硯之鼻祖,千年文脈

【2019年7月刊:西部地區高原湖泊】,椱ァ製這段描述₳E6u7Y7lTp22₳後到◇綯℡寳

複製以上內容,打開淘寶APP即可購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