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水古砚:砚之鼻祖,千年文脉


易水古砚:砚之鼻祖,千年文脉

现代人提笔写字的机会越来越少,这让书法书画艺术变得更为珍贵。笔、墨、纸、砚,自古被称为“文房四宝”,是我国独有的文化符号,而无论是书法还是国画的水墨,都离不开一方方盈润如玉的砚台。其中,著名的易水古砚,更是见证着我国的千年文脉和悠久的中华文化。

易水古砚:砚之鼻祖,千年文脉

砚又称为研,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之一,是中国书法的必备用具,用于研磨墨水。最早期使用砚台,仅是简单地用一块小研石在一面磨平的石器上压墨丸,研磨成墨汁。到了汉代,砚上出现了雕刻,有石盖,下带足。魏晋至隋出现了圆形瓷砚,由三足到多足。唐宋时,砚台的造型更加多样化。箕形砚是唐代常见的砚式,形同簸箕,砚底一端落地,一端以足支撑。

易水古砚:砚之鼻祖,千年文脉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砚台早已不再是单纯的文具,而成了集雕刻、绘画于一身的精美艺术品,是文人墨客收藏的对象。刻砚、赏砚、藏砚,作为一种古代尚文的时尚风气,也让砚台随着社会历史的演变而变化发展。砚台体现着中国各个朝代的文化、经济乃至审美意识方面的信息。

易水古砚:砚之鼻祖,千年文脉

易水古砚,自古就是中国名砚之一,产于河北易州易水河畔,故得此名。易州为隋开皇元年(581年)设置,因境有易水而得名,现属河北省易县。古易州文化源远流长,易水是其中典型,不但产佳砚,且亦以产佳墨闻名,“文房四宝”中有二,书香之气绵延。

易水古砚:砚之鼻祖,千年文脉

易砚始于战国,盛于唐宋,为历代宫廷贡品。易县曾出土了一组东汉时期的石黛板,被专家认定为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易砚,这表明易砚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早于其他名砚四五百年,堪称砚的鼻祖。

到了唐代,易州的奚超父子继承了祖敏的松烟制墨技术,并在易水终南山津水峪发现了“易水砚”。据《墨史》《保定名产》记载,唐朝末年,“奚超与子庭硅,流离渡江歙州,睹歙中地多美松,因而留居”。五代时,奚超之子奚庭硅被南唐皇帝授为“墨官”,并赐姓李,成了安徽“徽墨”“歙砚”的开山祖。奚超父子还将易砚的制砚工艺传播至广东,影响和带动了“四大名砚”中端砚的发展,至今仍流传着“南端北易"的说法。宋辽时期,易州被列入辽国疆土后,易水砚受到辽国器重,是重要的宫廷贡品。元朝元世祖忽必烈实行汉化政策,易水砚亦得到蓬勃发展。

易水古砚:砚之鼻祖,千年文脉

易水砚的发展自有其缘由。易县地处太行山区,耕作的土地有限,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寻找其他的谋生方式。这里石材资源丰富,当地手艺人就地取材,加上丰富的想象力,把制作砚台当成了谋生手段,并在工艺和审美上逐步发展完善砚台。砚石取材于易水河畔一种色彩柔和的紫灰色水成岩,有紫、绿、白、褐色,有的还天然点缀着碧色、黄色斑纹,石质细腻,柔坚适中,色泽鲜明,甚至有暗紫、碧绿等不同色彩呈页状叠积或成水波纹线状,俗称“紫翠石” “玉黛石”。

易水古砚:砚之鼻祖,千年文脉

《易州志》记载“砚石有紫、绿白诸色,质细而硬,为砚颇佳”。用当地石材制作而成的砚台发墨快,不伤毫,墨汁流润而不易蒸发,具备了发墨、贮墨、润笔、励毫的优良特性,宜书宜画,书写流利。唐代“诗仙”李白就曾表达过对易砚和易墨的喜爱:“一方在手转乾坤,清风紫毫酒一樽,醉卧黄龙不知返,举杯当谢易水人。”明代也有鉴赏家称赞易水砚:“质之坚润,琢之圆滑,色之光彩,声之清冷,体之厚重,藏之完整,为砚中之首。”

易水古砚:砚之鼻祖,千年文脉

易水古砚的制作工序大致包括采石、选石、设计、雕刻、磨光、铭金敷彩、装帧等,依料定型,因石构图。根据砚璞石质,雕刻师使用钻、刀、铲、锯等工具,去粗存精,因材施技,采用平雕、立雕、透雕、浮雕、镂雕、阴阳雕等技法制作完成,巧夺天工。很多易水砚石生有天然石眼或石胆,雕刻师会巧妙地利用凸起的天然石眼和石胆,活灵活现地表现出花鸟鱼虫、亭台楼阁和历史人物等丰富的主题。

易水古砚:砚之鼻祖,千年文脉

在现代,易水古砚也在不断地发展创新。2007年,易县十余位雕刻大师和四十多名雕刻工匠历时六年,雕刻完工了巨大的中华腾龙砚,因体积、重量、工艺居世界之首而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通过巧妙融合上好的石材、精湛的雕工、巧妙的设计,易水古砚在艺术工艺上浑然天成,同时承载着丰富浓厚的文化内涵。尽管今天我们磨墨写字的机会越来越少,但易水砚的存在,传承和延续了中华的文脉,彰显着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 图片来自网络如涉版权,请与我们联系。
易水古砚:砚之鼻祖,千年文脉

易水古砚:砚之鼻祖,千年文脉

  • 相关杂志推荐
易水古砚:砚之鼻祖,千年文脉

【2019年7月刊:西部地区高原湖泊】,椱ァ製这段描述₳E6u7Y7lTp22₳后到◇綯℡寳

复制以上内容,打开淘宝APP即可购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