獼猴桃並不是真正的“供大於求”,歸根結底是黑了良心

獼猴桃原產我國,已有1300多年栽培歷史。目前,

中國是名副其實的獼猴桃生產大國,果園面積與產量均居世界第一位,產區跨越南北、優良品種推陳出新、種植面積不斷增加,流通體系逐步健全,貿易活躍。

獼猴桃並不是真正的“供大於求”,歸根結底是黑了良心

近十幾年來,我國獼猴桃規模獲得了長足的發展。但產業大發展的同時,對獼猴桃市場培育努力不足,提高獼猴桃品質是當務之急。

獼猴桃是第三代新興水果,與其他水果也有競爭消費者的問題。但由於獼猴桃的特點,人們對於獼猴桃的認識不足,加上種植者不注重果品品質,影響了獼猴桃銷售市場的培育。獼猴桃果實與其他水果不同,外表不好看,如果不好吃,就根本失去了競爭力。

有統計顯示,獼猴桃果品在總果品消費中佔比僅為0.2%。消費提升的空間仍很大。和蘋果相比,國內獼猴桃的面積微不足道。因此,獼猴桃不是真正的“供大於求”,而實質是市場培育不足。

獼猴桃成熟果實必須經過明顯後熟過程,軟了以後才能吃。這就存在一個“品質暗箱”:剛採回來果實是硬的,不能吃。因而一般消費者不能立刻判別其品質優劣。這就給早採、青果上市留下空間,為劣質果品上市流行埋下伏筆。大量早採劣質獼猴桃果實上市,嚴重影響獼猴桃在消費者心目中形象。因此,生產者、經營者的自律,在獼猴桃生產中顯得尤為重要。而大多數情況下,特別是經營者根本沒有自律,部分果農只看眼前利益,隨波逐流,致使青果(成熟度差)上市普遍,流通獼猴桃品質低下,黑了良心。這就從根本(品質)上抑制了獼猴桃消費。近年愈演愈烈的早採果實反而價高情況,更是嚴重扭曲了獼猴桃生產的規律。

另外,軟到什麼程度才好吃,“即買即吃”獼猴桃在消費市場普及不足,消費者未能在最佳時間食用,也是我國獼猴桃產業的一個短板,也抑制了對獼猴桃的消費。


獼猴桃並不是真正的“供大於求”,歸根結底是黑了良心


總之,追究深層原因,都歸結到了果實品質問題。而這正是國內獼猴桃產業特別是果農最不看重的環節,也是獼猴桃先進國家獼猴桃產業從上到下最重視的方面。

因此,不深刻反思,靜不下心,拿不出“工匠精神”(果品行業應該是“廚師”精神),產業無法可持續、健康發展。

可以預見,獼猴桃產業將進入幾年的“洗牌”時期。


獼猴桃並不是真正的“供大於求”,歸根結底是黑了良心


1、持續加大宣傳力度,提高消費者對獼猴桃的認識,加大力度培育獼猴桃市場。

獼猴桃被稱為“Vc之王”,具有降低血中膽固醇濃度,預防心血管疾病;幫助消化,防止便秘,清除體內有害代謝物;抑制膽固醇在動脈內壁的沉積,防治動脈硬化,改善心肌功能,防治心臟病等功效;也可以防癌抑腫瘤。獼猴桃中富含的維生素C作為一種抗氧化劑,能夠有效抑制燒烤食品食用後在胃腸內的硝化反應,防止癌症發生;增強體質:獼猴桃果中的營養物質可明顯提高肌體活性,促進新陳代謝,協調肌體機能,阻斷致癌物質生成,延緩衰老。就日常生活來說,常食獼猴桃對老人、小孩及“火熱”體質人群的便秘就有很好緩解效果。

2、樹立質量觀念,防止早採,創建品牌。

一是適時採收,不早採。翠香、紅陽獼猴桃成熟期一般9月上旬,徐香、華優獼猴桃10月上旬,啞特、秦美獼猴桃10月中旬,海沃德、金福品種10月下旬。適時採收,既可拉開銷售季節,又可以使消費者在不同時間都吃到合適的優質果品。

二是優質適產。維持合理產量:中華獼猴桃2500~3500斤/畝,美味獼猴桃4000~5000斤/畝。貫徹“多留枝葉狠疏蕾”技術思路。科學授粉:中華獼猴桃授粉掌握在開花後第3、5天授粉即可;美味獼猴桃授粉掌握在開花後第3、5、6天3天授粉即可。

3:提高品質,是當務之急

隨之國內獼猴桃面積不斷擴大,競爭日益加劇,“蘿蔔快了不洗泥”時代已經結束。精心管理,狠抓品質,講技術,講科學,要為技術買單。好桃賣個好價錢,已經不再是口號。同時,強化獼猴桃儲藏技術,拉長獼猴桃貨架期。

試想,為什麼消費者熱衷進口獼猴桃?有人可能會說“崇洋媚外”。或許存在一定比例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由於種種原因,我國獼猴桃確實存在品質良莠不齊。存在“一個老鼠壞了一鍋湯”,歸根結底是有些人心黑了,消費者只為高品質買單,沒有那麼好“糊弄”。新西蘭獼猴桃在國內市場份額逐年攀升,為什麼?說明國內市場並不疲軟,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消費者“越來越挑”,越來越注重品質。

那麼,面對殘酷的現實,我們到底該怎麼辦?這是一大課題,留給我們專家、學者、果農共同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