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醫生那麼厲害,只要把把脈就知道病人患的是什麼疾病?

l林爾枝


把脈並沒有那麼神。望、聞、問、切,雖不說缺一不可,但僅憑診脈就敢下結論的,那不是醫師,那是殺手,摸摸脈看是否把人弄死了。

如果哪一個醫師,單憑診脈就下判斷,那他肯定也弄死不少人了。

實際上,把脈,也就是脈診,也不過是“切診”的一部分,此外還有“觸診”。換句話說,把脈只是諸多審證參照裡的一個。

脈診到底有什麼作用?

脈診,主要是掌握因損傷而引起的全身氣血的虛實、寒熱等變化。

脈診能定性。證與脈符合時,證虛脈虛,熱則脈數,寒則脈遲,這就是對疾病性質的判斷。尤其對一些危重、病情複雜,或症狀很少、缺少辨證依據的病人,或症狀特多,令人無從著手的病人,更要依據脈診來判斷。

定病位。症狀在上,病位在下,或症狀在下,病位在上,更須以來脈診進行判斷。比如醫書記載,一人頭痛4日,別無他症,隨診的實習學生以為外感而予辛涼解表劑。李老診其脈尺浮,此為相火旺,淫於膀胱,沿經上灼而後頭痛,改用知柏地黃丸而愈,就是定病位的實例。

定病勢。比如外感病,一開始感受的是寒邪,隨著這種寒邪,脈由初起感寒脈緊而轉為浮數脈,還有轉的為變弱了,這就是一個病勢的判斷。

一般損傷多為實證,脈象以大、拱、實、緊為順,若見小、微,虛,澀為逆。御傷出血過多,脈象以虛、細,弱、小、微、菇為順,弦、緊、洪,犬為逆。著六脈模糊不清,證雖單純,預後不良。損傷雖較重,而脈來緩和有神,預後良好。一時痛極、出現結代脈,若疼痛緩解,嬙代脈隨之稿失。附骨疽、骨關節化膿性感染、外仿慶血化熱、熱毒熾盛而正氣亦盛之證,脈多數而洪大,若流痰(骨關節結核)陰虛內熱之證,脈多數麗細微。肢體遠端若出現脈搏微弱或消失,是動脈受壓或損傷。

脈診有診病和辨證的雙重作用,但是,它並非惟一依據。如果說正常的診斷,四診合參才是最靠譜的。

而且就“切”來說,如果脈診能診出外傍輕重、深淺韻差異,那還要其他觸診方式幹什麼?脈診並不是什麼都能做得到的。比如小兒脈診,就與成人不同。小兒的脈法更簡單,換句話說,對小兒脈象所寓示的病症,只能掌握個大概,並不那麼精確,而類似的情況,臨床並不少見。

所以,脈診雖好,但不能完全依賴脈診。古人也不是特異功能者,只憑診脈就能清楚知道患者情況的,也僅僅出現在故事裡。在現實中,脈診還沒那麼厲害。


純鈞LHGR


不是中國古代醫生厲害,現在的名老中醫同樣厲害,不厲害的只是中醫的話語權。

前不久,北京開了一個會,中西醫許多專家與會。期間發生了一件事。一位有名的中醫專家在臺上發言,他說:“現在請十位同僚上臺來,我只用中醫搭脈當場診斷各位身體狀況,如有不對,立即辭去一切職務,解甲歸田。”他同時說,同樣的診斷,在西醫那裡,離開了各種儀器各種化驗,西醫將一句話都說不出來。結果沒有一位西醫專家接招。

以上新聞見諸報端。

我想,如果發言人是一位西醫專家而臺下各位是中醫專家,這條新聞恐怕早就被炒得天翻地覆了!

可是,這條新聞居然泥牛入海,一點反應都沒有,說明了什麼?只能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手機用戶4060117871


把脈又稱“切脈”。是指醫生用手指切按病人的動脈搏動,體驗脈動應指的形象,瞭解和判斷病症的一種診病方法。

脈診具有悠久的歷史,有關脈學內容,始見於《內經》。書中詳載了脈診的部位、持脈的方法、診寸口的原理、脈象變化的臨床意義和常見脈象與主病。《傷寒論》論述病理脈象26種,《脈經》提出24脈,李時珍《瀕湖脈學》載有27脈,李士材《診家正眼》載脈28種,近代多從28種脈論述。

脈診主要靠醫生手指的觸覺來體驗分辨,故學習脈診既要掌握脈學的基本理論和知識,更要掌握脈學的基本技能、反覆訓練、悉心體會,才能做到心中明瞭,指下易辯。

脈象形成的原理:

一、心、脈是形成脈象的主要臟器。心臟搏動是形成脈象的動力,心臟搏動把血液排入血管而成脈搏跳動。全身血脈與心臟連通,形成一個密閉的循環系統,心臟是血在脈內循行的樞紐,心臟不停的跳動,推動著血在全身脈管中如環無端,周流不息的循行,成為血行的動力。血在脈管中的循行之所以能形成脈象變化,全賴於心臟的正常搏動,脈象的至數、節律與心臟的搏動一致。

二、氣血運行是形成脈象的物質基礎。脈乃血府,賴血以充,賴氣以行。心臟搏動的強弱、節律賴氣以調節,血液的運行靠宗氣來推動,而血為氣之載體,脈管自身的功能亦需要血的濡養,因此,氣血在脈管內運行是脈象形成的物質基礎,反之,脈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氣血的狀況。

三、其他臟腑與脈象形成的關係。血液在脈中運行不息、環周不休,除心臟的主導作用外,還必須賴其它臟腑協調配合,肺朝百脈,助心行血;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主統血,血液的循行,有賴脾氣的統攝;肝藏血,主疏洩以貯藏血液和調節全身血流量;腎藏精,精化氣,是各臟腑組織功能活動的原動力,且精可化血,是生成血液的物質基礎。

脈診的臨床意義:

一、探求病因:疾病的各種病因均可引起脈象的相應變化,如見浮脈即可判斷為風邪、浮緊為風寒之邪、浮數為風熱之邪等。

二、確定病位:脈象的浮沉可反應病位的淺深(浮脈主表、沉脈主裡);就臟腑定位而言,除可通過左右三部脈的變化識別外,有些脈象還可直接進行臟腑定位,如弦脈主肝病、洪脈主陽明胃熱等。

三、判斷病性:如遲、緊脈多主寒證;數、滑脈多主熱證;虛、弱、細、微之脈多主虛證;實、洪、弦、長之脈多主實證。

四、推斷轉歸與預後:如久病之脈漸趨和緩有力,提示正氣漸復,乃邪退病癒徵兆;久病諸虛等證而突見洪、實、芤、革及怪脈,提示邪盛正衰,正氣將絕之兆。

在這裡必須指出,脈象雖能作為臨床疾病診斷的重要依據之一,但不是唯一的依據,必須四診(望、聞、問、切)合參,方能保證診斷的準確性。



中醫號脈能號出來病嗎?我給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看法,不一定對,但是實用。中醫診斷疾病的方法叫望聞問切,西醫診斷方法叫視觸叩聽,除去儀器和實驗室檢查,中醫是雙診斷結果,首先是病,例如消渴,感冒,瀉洩,不寐等,跟西醫診斷的上感,支氣管肺炎,急性胃腸炎等一樣,都是病名。但是中醫只有病名是沒法下藥的,需要判定這個病目前的病機,病位,病性,轉歸等,例如風寒束表,肝膽溼熱等,醫生一般通過問診,望診之後基本能夠判斷疾病的名稱和證型,但是為了確保萬無一失的對證診斷正確,那就需要切脈,脈象和症狀一致那就說明診斷無誤,如果脈象和症狀不一致那就重新診斷,以免遺漏。拿最簡單的感冒舉個例子,患者發熱,口渴,惡寒,咽乾,頭疼,無汗,舌尖紅苔白,問診後發現有怕冷,無汗,苔白的寒象,又有咽乾,口渴,舌尖紅的熱象。是太陽病傷寒?還是溫病初期?那就必須結合脈象了,如果脈浮緊那就按照風寒在表內有積熱治療,給於大青龍湯加減。如果脈浮數,說明病邪已經入裡化熱,溫病初期,那就用輕透表邪兼清內熱的銀翹散,如果脈洪數,那就說明內熱熾盛,就用白虎湯加減。所以,號脈是判定疾病本質的,是外症的參考,所以最重要。說切脈就知道患有艾滋病,那就是騙人的,老祖宗沒說過啊。


中醫王平旦


個人覺得,不是古人厲害,是古人實在沒有現代科學手段,只能拼命研究診脈這一診療手段。無論何事,只要潛心研究,必有所得。

現代的大夫,不論碩士博士,都不再花時間用在診脈上,望聞問切,也是膚淺的過一下。因為現在有各種儀器,X光、頻譜儀、CT、核磁共振,一目瞭然,不需要診脈了。

現在到醫院去看病,大夫只問問簡單情況,判斷一下病人需要做什麼透視,直接開單,先去全身照一遍,回來依據化驗結果對症下藥。

化驗結果是憑據,是證據。而診脈結果是沒有證據的,容易被人懷疑,引起誤會。畢竟人們更願意相信自己看到的東西。

古代沒有現代這些化驗、透視的先進手段,容易誤判,耽誤病情。但也促使大夫們潛心學習研究,使醫術越來越好。


治療手段上,也差距好大。現代醫學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多出來的東西(比如腫瘤)通通切除,壞掉的零件(比如胃、比如肝)可以切一部分,見效很快,但多不能去根兒。而老中醫是從根源上調理,疏通經脈(經脈目前還沒有儀器能照出來),通調五臟,以五臟的和諧達到解除病痛的目的。見效慢,但療效持久,能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清淡滋味坊


因為親沒有用古代醫生把過脈吧,才有這樣的誤解,現在的中醫院,現代化的*檢測設備並不少啊



OK幸福食光


老中醫是祖傳,憑技術吃飯,都有獨門絕技救人一命勝建七層浮徒。坊間傳:"要想學的會,要和師父睡。不是男女睡而是男師徒口傳身教周身穴位互為標本實驗體。而今看病憑運氣,開方憑儀器。用藥拿病人當實驗田,投石問路,那藥有效用之,無效換藥。憑證上崗不怕犯庸醫殺人罪。


守矩老農


為什麼古代人利害,把脈能知病症?

只要有中醫《天人合一》理念基本功~人與自然法則,五臟六腑與自然變化規律的關係。人與自然法則的協調與失調,順自然規律者生,逆自然法則者亡。違背自然協調者,發生疾病的中醫整體觀念的中醫,都能掌握具備這麼利害的醫療技巧,不足為高深莫測!這也是改革創新,傳統中醫煎湯內服藥,顛覆西醫打針激素輸化學,優越針灸,拔罐,刮痧的現代中醫學理論基礎。


用戶6131822359598


古代醫學,實際就是中醫學,就我而所知,中醫學實際是平衡醫學,人體中,根據臟腑分別,十二經脈的分佈,氣血運行,這樣,從人體的左右手中再分出“寸,關,尺”位置,辨別人的病情,從二十四脈理中再從沉,浮,中,輕重的珍法,事實是可以知道病情,這是我個人膚淺的理解和感受!


用戶7690767314623


每個人的雙手按寸關尺位置取脈有五臟加命門共六脈,李時珍《瀕湖脈學》中的二十四脈是二十四種脈象,與這六脈構成諸多脈象組合,這麼多的組合脈象即能顯示出多種疾患,當然了,這需要功力深厚的老中醫來完成,而現在這樣的老中醫越來越少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