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囍宴》是怎樣的電影,好看嗎?

用戶107959675391


本片是李安首次揚威國際影壇之作。影片的最大特色是以中國人特有的家庭倫理觀點和中庸觀念來處理同性戀問題,使這個幾乎令所有家庭困擾的社會問題在影片中得以用一種喜劇的方式解決。這種處理方式和看待同性戀的理念,是東方式的,甚至可以在中國古典小說中找到類似的觀點。李安的電影都是在當時相對傳統的年代去演繹一些開放的話題。劇情不拖沓,自然流暢。恰到好處的幽默感,不討巧但是好笑。爸爸是終極boss 看破卻不說破,在對於孩子的愛下,只能默默的接受,他好就好。

看起來,這似乎是一組簡單、直接而又不可調和的矛盾:兒子是留美白領,父母是傳統老人;兒子是gay,父母盼著抱孫子。同性戀,無論在傳宗接代的意義上還是這種感情模式本身,都不可能見容於中國傳統文化。而中國威力強大的家庭倫理,深入無意識的文化-心理因素,以及對父母那份濃濃的親情,都成為了兒子的羈絆,他不能擺脫責任,更不能斬斷親情。

三個年輕人找到了最適合的處理方法,也滿足了父母的願望,結局應該算兩全其美。而這個結局,也是偉同父親無奈之下的期望吧。父親臨別時感謝賽門照顧偉同,而對威威的感謝明顯是為了高家的香火。機場安檢時,父親舉起雙手的背影,似乎隱喻著一種投降,那是父母為了子女的幸福而作的投降,是一種不得已的退讓。而這種退讓,同樣存在於子女之間。傳統與現代,其實也用不著決裂

如今這個浮躁的社會,男女之間尚且不能終老,何況在這個根本不用對彼此負責的圈子裡。既然遇見了或者說會遇見一個對你不離不棄的人,有天大的理由也不能讓一切自欺欺人的行徑埋沒對於生活和愛的追求。能夠快樂並且健康的生活已屬不易,何必用自己的一生作為賭注,試圖去博取那些虛幻的並不可能的幻想呢?


梗梗說電影


在二三十年前,的確是好看的,講述華人男同性戀的故事。這是李安1993年拍的電影,獲得了柏林電影節金熊獎和金馬獎的最佳影片,趙文瑄、金素梅、郎雄、歸亞蕾主演的。

主要內容是圍繞東方文化的家庭傳承觀念和西方文明的婚姻自由、男男同志發生的碰撞。趙文瑄和金素梅扮演男女主角,郎雄和歸亞蕾是男主角的父母,男主角是一個居住美國多年的臺灣華人青年,女主角是一個窮酸的大陸窮畫家,也是男主角的租客。

男主角是同志,已經在美國有了戀人,但是他臺灣的父母突然來美國催婚,男主便和女主假扮情侶,談婚論嫁辦婚禮來應付父母。沒想到女主真的愛上了男主,還因為一夜情而有了骨肉,可是男主在意的始終自己的男性戀人,然後男女主的假夫妻關係也暴漏了,最終男主的父母接受了兒子的同志身份達成諒解,女主也決定退出,三個人一起撫養孩子……

以現在的觀點看,其實有點雷人的,但是當時很少有人向西方展示這種東西方文明碰撞的影片,李安算是先鋒。

另外提一句,李安拍了三部電視劇,被稱為父親三部曲,即《喜宴》《飲食男女》《推手》,都是郎雄扮演父親,東方家庭、婚戀、習俗文化等與西方文明碰撞,或者在現代都市文明中的改變。

*******看更多娛樂推送、娛樂回答,請關注薛菇涼********


薛菇涼


非常好看的一部影片。是李安“父親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也是他在沉寂了6年後,拍的第二部電影。個人認為這是“父親三部曲”中最好看的一部。

影片描寫一個傳統中國家庭在面對獨生子是同性戀這個問題上的態度。矛盾衝突很強烈,情節也很緊湊,拍攝手法現在看來都很值得稱道,而且演員選的很好。裡面郎雄依然飾演父親,郎雄的表演非常細膩,話不多,微表情很到位,老戲骨真的沒的說。趙文瑄飾演兒子,那時的趙文瑄真年輕,差點沒認出。歸亞蕾演母親,把一個老母親對兒子性取向的意見表達的入木三分。故事因為父母的逼婚展開。最後在飯桌上,當兒子和男朋友,還有假結婚的妻子三人用英語對話時,老父親是默不作聲,老母親聽不懂在著急,一時間矛盾衝突到了頂點。當老父親後來用英語把自己的想法對兒子講了後,大家都很吃驚於原來父親懂英文,這個事情就此全面敗露。那一刻,真的很有感觸,一個傳統的中國父親,在處理事情時的沉穩,帶著些許無奈和尊重,那個感覺拿捏的實在是太好了,看完特別感動。這真的是一部很值得看的電影。(D)


捕魚小分隊


李安導演在二十多年前拍的這部《喜宴》,即便放在今天以及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都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它是一次東方傳統與西方文化強烈碰撞的近乎完美的呈現,是關乎每一個同志家庭選擇與走向的必經難題。

李安導演則選擇用了一種最熱鬧的喧囂,來展現同性家庭最痛徹心扉的孤獨與疼痛。

該部影片上映後,先後在柏林、金球、奧斯卡等評選中斬獲諸多獎項,成為李安電影作品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其帶來的現實主義思考與討論,也從未真正停止過。


峰大大123


李安講過一句話我深以為然,大意是說,社會上那些公序良俗,那些主流的價值觀,你不見得要認同,但是你要知道,而且要尊重,因為那也是我們生活的真相一種。

多年以後重看《喜宴》,感慨李安確實是懂中國社會里人情世故的運行方式,很多臺詞裡都暗藏玄機。比如裡面趙文瑄飾演的同性戀兒子,為了應付父母逼婚,找了自己的女房客金素梅來假結婚。本以為假裝去登記走個形式就得了,沒想到他的父母還想擺一場宴席來慶祝兒子新婚,不然“沒有辦法給家裡的親戚朋友交代”。留美多年的趙文瑄對這個理由感到匪夷所思,自己結婚和這些人有什麼關係啊??

於是他不滿地父母說,“我結婚又不是為了交代!” 沒想到他父母斬釘截鐵地回答道,“不為了交代還結什麼婚吶!” 更絕的是,後來他們去餐廳吃飯,偶遇了父親當年的老部下,一聽說這個事兒,立馬包攬了辦這場喜宴的差事,還義正辭嚴地教訓趙文瑄,“少爺,我這個婚宴吶,不是為了你辦的,而是為了你父親辦的!”

這幾個對話真是意味深長,看似日常,實際上清楚地點破了婚姻與家庭在中國的社會性,結婚並不是一段私人愛情的結晶,而是身為社會人必須具有的一種生存狀態。我記得之前讀吳飛和閻雲翔的作品的時候,他們都是聚焦中國鄉村的人類學者,他們都提到在一個鄉土社會,人是被他的社會關係所定義的,一個沒有基本的社會關係,即沒有婚姻家庭的人,不被看做一個完整的人,是一個“畸零人”。在中國,婚姻與家庭的公共性和私人性是並行的,這也帶來了代際之間價值觀的互相碰撞。

但李安似乎又是樂觀的,到片尾,郎雄和歸亞蕾飾演的父母都接受了這個現狀,雙方都做出了妥協,他們接受兒子有一個同性伴侶的事實,但與此同時也需要讓金素梅生下孫子,五個人站在一起,構成了一個新型的家庭。


挖石油的窮秀才


已經忘了上一次看《喜宴》是什麼時候了,大概不是在上大學,就是在讀研。李安不是那種喜歡挑戰觀眾的藝術家,所以哪怕是《父親三部曲》這樣以老人為主角的家庭倫理劇,我當年也是看得津津有味。

但是我猜與現在比起來,應該少了很多會心一笑。原因很簡單:電影中的那一堆過程——相親、見父母、操辦婚禮等等,那時我還沒有完整地經歷過。

於是一個巨大的感慨升起:快30年了,時間怎麼好像停止了一樣,關於婚姻、關於兩代人的觀念衝突,一切都像是輪迴一樣,沒有任何變化:

  • 父母不厭其煩地催婚,甚至替孩子去參加相親俱樂部——是不是想到了人民公園裡那些愁容滿面的家長?

  • 公婆對未來媳婦的要求還是:能生養、會做飯。
  • 婆婆見到兒媳婦,最迫切的事情,是做「人口普查」,七大姑八大姨地盤問一遍——得知西蒙是兒子的同性戀人之後也是一樣。
  • 那些惡俗的、被李安自己稱之為「中國人五千年性壓抑的結果」的婚鬧,我們不是也仍然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在網上看到類似的新聞?
  • 還有那些勸酒的說辭、老部下見到老領導時的畢恭畢敬,哪個中國人對此不熟悉呢?

當然,溫潤如李安,是絕不會只是批判的——那些年輕人討厭的繁文縟節裡,又分明藏著許多獨屬於中國人的人情味。

所以當影片的最後,父親過安檢時,高高舉起雙手向現實「投降」,我們又怎能對他恨得起來?


雪寶寶愛電影


喜宴,飲食男女,推手,是李安的生活三部曲,但我更想把它歸名為文化三部曲,中美文化衝突,傳統道德衝突,家庭文化衝突,這才是李安真正想說的東西,我曾經說過劇情沒有特別明顯的邏輯錯誤,人設沒有前後矛盾可以稱之為及格的電影,有驚喜有巧思可稱之為好電影,有思考則可以進入經典的行列了,喜宴當屬第三種。


半知先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