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駝——“沙漠精靈”:既蹉跎了歲月,又妖嬈了時代

炎炎烈日,無盡荒漠,駝鈴叮噹。在廣袤的沙海之中,一鏈鏈駱駝滿載貨物在滾燙如火燒的沙漠上行進。千百年來,正是由這一支支駝隊組成了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在那關山阻隔,瀚海毗連,交通阻塞的歲月裡,駱駝曾是茫茫戈壁、遠鄉僻壤的交通運輸工具。

駱駝——“沙漠精靈”:既蹉跎了歲月,又妖嬈了時代

權將駝背作輕舟,瀚海揚帆九月秋。也有蘆花飛兩岸,卻無雁影在中流。暮尋水草安行慢,曉怯風霜擁敝裘。西望鹽湖何處是,白雲遙鎖黑山頭。"兩百九十年前的寧夏知府徐學採真實的描述了當時的駝運生活。

駱駝——“沙漠精靈”:既蹉跎了歲月,又妖嬈了時代

行走在大漠中的一葉扁舟

駱駝作為絲綢之路的一種交通符號,長久的印在人們的腦海中,駝鈴叮噹響成為了古代絲綢之路富有詩情畫意的獨特風光。商道上的駱駝蟲蘭州、銀川、西寧、烏龍木齊、包頭,甚至到外蒙、西伯利亞和阿拉伯地區常年奔波,運輸著布匹、藥品、茶葉、鹽、皮毛等貨物。在中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人們把駱駝譽為"沙漠之舟"。

駱駝——“沙漠精靈”:既蹉跎了歲月,又妖嬈了時代

由於駱駝吃苦耐勞,性情溫順,忍辱負重並且富有靈性,在漢代絲綢之路開通之後,人們發現駱駝比馬匹更適合長距離運輸並且能負擔起大規模貿易的重任,於是駱駝才開始不斷被人們使用。蒙古族稱駱駝是"沙漠之舟";維吾爾族稱它們是"絲路橋樑",回族有諺語中描述到"最尊貴的家畜是駱駝,最美好的伴侶是書籍。"阿拉伯人稱駱駝是"納西波",意思是最珍貴的瑰寶。

駱駝雖然不在十二生肖中,但是它們卻是集十二生肖特點於一身的五畜之首。寧夏民俗學家丁一波形容它是:"鼠耳羊肚,虎腳兔唇,龍頸蛇眼,馬腦羊絨,猴禁雞冠,狗腿豬尾。"在茫茫絲路上,也唯有駱駝才能但此重任。

駱駝——“沙漠精靈”:既蹉跎了歲月,又妖嬈了時代

極端的氣候造就神奇的駱駝

在《史記·匈奴列傳》中,駱駝又被稱之為"奇畜"。原因就在於駱駝那一身對付極度乾旱氣候而演化出的神奇本領。

  • 耐得住寂寞,忍得了飢渴

在沙漠之中,水源是極其匱乏且珍貴的資源,所以想要穿越沙漠,一定要準備足夠的水,還要耐得住飢渴。駱駝的胃裡就有許多像瓶子一樣的小泡泡,稱之為"水浮",這是駱駝的儲水器。它們能夠一次性喝掉相當於自身體重1/4的水,並且這些水會儲存在它們的水浮中,接下來即使幾天不喝水也不會威脅到自己的生命。並且它們的紅細胞也能適應這種極端的變化,即使滲透壓發生巨大的變化,也能正常工作。

駱駝——“沙漠精靈”:既蹉跎了歲月,又妖嬈了時代

駱駝還有一套神奇的呼吸系統。它們的鼻孔不但能自由的開合,在鼻孔裡還有許多彎曲微小的氣道,當水汽從這些氣道經過時,就會形成一層乾燥的硬膜,會使水汽在這裡凝結,最後又被運輸回肺裡。除之之外,這一套冷凝器還能吸收空氣中的水分,將空氣中的水分通過呼吸送入體內。為了節約用水,駱駝幾乎不會出汗,他們身上的汗腺非常少,使的它們體內的水分丟失紀委緩慢,而且即使脫水量達到身體重量的25%,它們還能正常生活,而人類只需要脫水12%就會休克,甚至死亡。

駱駝——“沙漠精靈”:既蹉跎了歲月,又妖嬈了時代

大家都知道駱駝有一個或兩個駝峰,這裡裝的可不是水,而是它們的脂肪,就像一個"食品倉庫",能儲存身體1/5的脂肪。駱駝在有足夠的食物下,會把營養物質以脂肪的形式儲存在駝峰裡,這樣即使在沙漠之中找不到食物,也能依靠駝峰裡的養分存活好幾天。

而且在沙漠中,駱駝也能吃一下帶針刺的灌木,和一些有毒的植物,比如駱駝刺。它們駝峰裡的脂肪在轉化成生活所需的能量時還會產生許多代謝水。因此在沒有水的情況下駱駝能生存3周,在沒有食物的情況下駱駝能存貨存活4周。

駱駝——“沙漠精靈”:既蹉跎了歲月,又妖嬈了時代

  • 無懼風沙亦知水脈

絲綢之路上到處都是茫茫無際的沙海,從庫布齊沙漠、毛烏素沙漠、烏蘭布和沙漠、騰格裡沙漠、巴丹吉林沙漠、羅布泊、庫姆塔格,直至塔克拉瑪干沙漠。這些地方不但炎熱,而且經常會產生沙暴。應對風沙,駱駝可以閉上它們的鼻孔,此外它們長長的睫毛也能防止沙子吹進眼睛,它們的耳朵上同樣也有大量的耳毛用來抵抗風沙。在行走時,它們胼胝狀的肉墊還能防止陷入在沙漠中。

駱駝——“沙漠精靈”:既蹉跎了歲月,又妖嬈了時代

而且駱駝的嗅覺也極其靈敏,不但能感受氣候的變化,還能發現水源。當沙暴來臨時,"唯老駝豫知之,即鳴而聚立,埋其口鼻於沙中,人每以為候,亦即將氈擁蔽鼻口。其風迅駛,斯須過盡,若不防者,必至危斃"。《博物志》卷八說:"駱駝知水脈,遇其處,輒停不肯行,以足蹋地。人於其蹋處掘之,輒得水"。

駱駝這種神奇的生物彷彿就是為了絲綢之路而生的,它們溫順忠誠,耐渴耐餓並且善於在沙漠之中行走,它們用它們的四蹄和屍骸鑄就了這條萬里絲路。

駱駝——“沙漠精靈”:既蹉跎了歲月,又妖嬈了時代

漫長古道悠悠,說不盡喜怒哀愁

自西漢時期,張騫打通了西域的通道,一條漫長的古道成為了東西方文化商貿交流的紐帶。而在這長達萬里的絲綢之路中,需要穿過1000多公里的塔克拉瑪干沙漠,而且沒有現成的道路,"唯以人畜骸骨及駝糞為驗",一個腳窩緊連著另一個腳窩,一匹駱駝的頭緊頂住另一匹駱駝的尾,沉穩而緩慢地前行,直至今日。

駱駝——“沙漠精靈”:既蹉跎了歲月,又妖嬈了時代

即使身負重擔,它們永遠高昂著自己的頭顱,大步前行,"駝囊瀉酒酒一杯,前頭滴血心不回"。活著,它們始終任勞任怨,沉穩而緩慢的前行,死後,亦如暗夜中的明燈,在風沙彌漫的絲綢之路,給艱難中行進的人帶來生的希望。駝隊,是漫長沙海中唯一移動的風景,駝鈴相伴,奏響千年絲路之樂章。

漫天黃沙掠過,走遍每個角落,

在無盡的蒼茫中,走向聖堂之路!

駱駝——“沙漠精靈”:既蹉跎了歲月,又妖嬈了時代

文|臭臭

字數|2170

[1] 領導幹部學國學.【歷史縱橫】駱駝:古絲綢之路的不朽象徵 . 搜狐網.

[2] 沙漠之舟——駱駝.科普中國.

[3] 丁超 沙波 月玲.沙漠泛 話駱駝 . 中國知網.

[4] 葛承雍. 天馬與駱駝——漢代絲綢之路標識符號的新釋 . 中國知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