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的“後遺症”,趁亂髮展的契丹人,東衝西突建立遼國

今日看點:契丹和大唐的關係,穩定半個世紀後的發難,耶律阿保機的建遼之路

大家好,歡迎收看本期的原史仁,今天我們要講一講,契丹和大唐的關係,為何在穩定半個世紀後契丹會踏入中原。在貞觀二十二年(648),唐太宗授契丹首領窟哥以松漠都督,這是雙方相互接近的標誌性事件。當時契丹兵力約為三萬四千,作為一支有一定實力但遠不足以與唐對抗的力量,又幾番主動歸附,唐願意扶持他,作為維持北境穩定的一顆重要棋子。而契丹此前苦於突厥的役使,貞觀四年東突厥為唐所破,契丹又希望借唐的威望,獲得穩定的發展環境。

安史之亂的“後遺症”,趁亂髮展的契丹人,東衝西突建立遼國

契丹人銅面具

和睦的關係中止於武周萬歲通天元年(696),契丹首領李盡忠、孫萬榮舉族反叛,河北為之殘破。為彈壓此次叛事,武周動用了東境幾乎所有兵力,兩年之中,損折頗巨。然而,以契丹勝兵數萬、部眾數十萬的單薄實力,經武周、突厥、奚等多方夾攻,婦孺被擄,少壯一空,蒸蒸日上之勢,戛然而止。若只是部落凋散,假以時日,生聚可期。致命的是不同勢力對酋長之位的爭奪。

安史之亂的“後遺症”,趁亂髮展的契丹人,東衝西突建立遼國

武則天

自窟哥以下,契丹的部落聯盟首領,都出自大賀氏。在契丹與唐關係穩定的半個世紀,大賀氏的地位一直穩固。不過七世紀末期各部族所受的重大打擊,大賀氏的首領難辭其咎,所以反對力量勃興於各部之中,實不難理解。但是新、舊勢力對首領之位的爭奪,又非一朝一夕可得解決,首領的更替無法通過會商來完成,就免不了要刀兵相見。

安史之亂的“後遺症”,趁亂髮展的契丹人,東衝西突建立遼國

契丹人

大賀氏與反對勢力的武裝衝突始於唐開元六年(718)前後,至開元二十三年前後,迭剌部酋長涅裡立迪輦祖裡為阻午可汗,部落聯盟的首領地位由大賀氏向遙輦氏的更代,始告完成。同時,也建立了遙輦氏的可汗與迭剌部的夷離堇(即酋長)共存、以前者為共主而後者掌聯盟軍權的體制。此體制為後來契丹領導權的再次轉移埋下伏筆。

武周至唐玄宗時期的契丹,長期動盪,實際上處於實力下降的通道中。他們致全力於內部的衝突,而無對外的征服,自然無從增加人力物力;與周邊諸政權的關係處於不穩定的狀態,時而受到圍攻,時而在唐和復興的突厥之間搖擺,不得不依附於其中一方,這也顯示了其力量與信心的不足。但是,唐人眼中的契丹未必如此。在他們看來,這是東北境的嚴重威脅。李盡忠之後四十餘年,唐每次與契丹發生衝突,都要付出損兵折將以及河北遭受蹂躪的慘重代價。玄宗的應對之策是,在東北境屯以重兵。范陽(幽州)、平盧(營州,今遼寧朝陽市)二節度,下轄兵力十一萬,主要責任便是防制奚、契丹。而開元二十一年之後,張守珪、安祿山等長期鎮守幽州,其主要作戰對象便是契丹。不得不說,唐在東北境的兵力佈置與契丹的實力相比,是不對稱的。

安史之亂的“後遺症”,趁亂髮展的契丹人,東衝西突建立遼國

唐玄宗李隆基

唐的佈置,當然使契丹的發展步履維艱,但更令自身陷入困境。玄宗將全國逾三分之一的兵力置於東北境,其中一半以上又專用以對付契丹。天寶年間,對契丹用兵不過是安祿山邀功、練兵和養望的手段。天寶十四載,安祿山以銳卒十五萬西向,將大唐天下推向一個半世紀的動亂,而契丹卻是壓力驟弛,從此進入了平穩的發展期。

即使東北境諸藩鎮的注意力主要在西面,可契丹面對身經百戰的藩鎮兵,仍是一籌莫展,遲至十世紀初唐政權彌留之際,仍是如此。割據幽州的劉仁恭深諳契丹虛實,每逢秋季,即遣軍出塞打擊契丹,深秋時焚近塞草地,使契丹失其冬季牧場。契丹只得賂以良馬,換取近塞牧馬之權。時值阿保機統契丹軍馬,遣萬騎來擊,竟為仁恭軍用計擊敗。此後多次交鋒,即便契丹有較大勝績,也無法突破榆關、據有塞內之地,更不能攻滅劉氏。

安史之亂的“後遺症”,趁亂髮展的契丹人,東衝西突建立遼國

耶律阿保機

但十世紀初的契丹,經百餘年的戶口繁衍、羊馬蕃息,實力畢竟不是安祿山時代的契丹可比。阿保機有志於中原,且屢屢能夠得志,便是有實力作保證。初時僅能與劉氏相持,但藉助多種機緣,短短數年之內,竟成長為舉足輕重、中原各種力量都要仰其鼻息的勢力。一種機緣是劉氏內亂,仁恭子守光囚父自立,力量分裂。且內戰突起之後,大批幽州漢人主動歸附契丹,增強了契丹的實力,又為阿保機提供了中原的信息和中原式的謀略。一種機緣是河東的李克用欲乘幽州之亂,謀奪其地,由是與阿保機結盟,互稱兄弟,相約共滅劉氏。

安史之亂的“後遺症”,趁亂髮展的契丹人,東衝西突建立遼國

契丹貴族《射騎圖》

與李克用的聯合,是阿保機周旋於中原各勢力的開始。阿保機旋即與後梁朱氏建立聯繫從而破壞了與李克用的盟約,與李氏交惡,天祐十年(913)李存勖攻克幽州之時,他無從分潤。但是,幽州為劉氏專有之時,家業僅如許大,便能守得滴水不漏,成為李氏疆土之部分,卻易疏漏。阿保機終於尋隙突破榆關,佔據盧龍節度使(駐幽州)所屬之平州(今河北盧龍縣)。此後,契丹大軍便以幽州為攻取對象。

安史之亂的“後遺症”,趁亂髮展的契丹人,東衝西突建立遼國

幽州

結語:

終阿保機之世,契丹東衝西突,兼併奚族,滅亡渤海,制服女真多部及室韋、韃靼諸種落。而於南境,所獲不大,止步於幽州之外。但他離世之前,契丹的形勢已很有利於持續發展。他在907年併合契丹諸部稱汗,而後對舊體制有一番改造。至916年稱帝,建遼國,通過幾項重要的制度建設,初步建立了皇朝式的集權體制。在人事制度方面,以世選制維持部落貴族的部分特權,但皇帝的意旨決定重要職位的任命。各部落長官人選由皇帝決定,且服務於皇帝。

安史之亂的“後遺症”,趁亂髮展的契丹人,東衝西突建立遼國

遼代疆域圖

部落管理體制實行兵民分離,部兵戍守一方,而部民遊牧於另一方,從而打破了部落的整體性,消弭其潛在的分離傾向。軍事制度方面,建立斡魯朵(宮),將大量親從之戶口劃入斡魯朵,並以這些戶口建立親軍,稱“宮分軍”。宮分軍直接聽命於皇帝,成為他抗衡一切威脅的最核心的力量。經過這些努力,政權的氣質也迅速改觀。契丹軍隊東征西討,在所得之地不能固守時,即掠走人口。但若有可能,他們更願意有更多的城市和土地。這種傾向,在契丹政權此後的發展歷程中,有增無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