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銀行的存款壓力逐漸越來越大呢?

理財日記哥


主要問題在於銀行的存款利率並不高,其次在於現在理財產品的衝擊,儲戶有更多的選擇,最後就是高房價帶來的家庭財富稀釋問題,銀行的存款壓力逐漸加大也就可以理解了。

目前我國有14億人口,但是存款低於50萬以下的就有99%的儲戶,僅有0.37%的儲戶存款超過50萬,很顯然銀行的存款會隨著社會不斷變化,人們的財富多元化搭配之後變得越來越少。

第一、存款利率

四大行一年定存是1.75%,三年是2.75%,五年基本沒有變化,商業銀行就會比四大行高出很多,比如,廈門的國際銀行一年利率是3.3%,三年是4.25%,五年就有4.75%,這是非常高的利率了,但是大部分儲戶存款都是在四大行,看到這麼低的利率是不會考慮存錢到銀行,在有其它產品選擇時更不會存錢。

有的儲戶資金達到20萬,銀行的大額存單年利率在4.18%,不僅流動性強,還能按月付息,比存款方便,大資金儲戶更願意選擇大額存單,有資金的當然不會選擇定期存款。

第二、理財產品的增多

如果把錢放到銀行定存利率低又麻煩,但把錢放到餘額寶和零錢通理財七日年化利率在2.5%左右,比銀行的一年期利率高,存取方便,又滿足各種大小資金存取,很顯然儲戶並不會選擇再到銀行存款。

加上各種理財產品的利率分為浮動型和固收型,基本在4%-8%之間波動,自然就會讓更多人選擇把資金投資到利率更高的市場中。

第三、高房價的問題。

很多人買房都是貸款,每月在收入後扣除各種車貸房貸後基本沒有盈餘,此時就沒有太多的資金投入到銀行去存款,而有資金的早就提前償還貸款了,也就不會有閒置資金選擇銀行的定存,加上現在社會節奏加快,很多人都是入不敷出,更沒有錢存銀行了。

總之,這是社會趨勢下人們存款逐漸變少的緣故,但更多是銀行存款利率的偏低導致了很多人對存款並不感興趣,如果能相應的提升利率,並且可以方便儲戶存取,可能就會一定程度提高了存款的人數比例。


金美圓的財經筆記


銀行攬儲的壓力確實越來越大,頭條上有位財經作者朋友是臨沂一家銀行的員工,每年幾千萬元的存款壓力,他只能動用親戚朋友的關係拉存款,但是幾千萬在小縣城能辦到的不多,為什麼銀行攬儲的壓力會越來越大,有如下幾個原因。

居民負債越來越高,存銀行的錢少了

眾所周知我國是高儲蓄的國家,但是最近幾年居民的存款增速明顯放緩,已經跌破10%,而貸款的增速超過20%,2016年-2018年,居民存款增速在10%左右,居民貸款增速超過20%,居民貸款中房貸是大頭,我國房價處於高位,需要支付更多的資金才能買得起房,自然居民存款的錢就少,居民的負債增長高於存款,可以推測居民的杆槓率逐年提升。居民用來存款的錢變少。

其他理財產品分流了銀行的存款

近年來,我國理財市場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寶寶類產品(貨幣基金)、P2P理財、信託、保險等,用戶可以選擇的產品非常多,不像80、90年代,只有銀行存款可以購買。

大銀行分走了存款的大部分

我國有4000多家銀行,截止到2018年末我國居民存款總額為724438.51億元,72萬億中,6大行、全國股份制商業銀行、大的城商行分走了存款的大頭,剩下的幾千家銀行能分的非常少,競爭越來越強。

存款利率低

銀行的存款產品的利率相比於其他的理財產品收益率普遍偏低,存銀行無形中資產無形中發生貶值,跑不用貨幣貶值。

綜上所述:居民負債增長率高於存款增長率,居民存款的總量變少;銀行的存款利率低加上其他理財產品分流,銀行能夠獲得的存款總池子沒有之前增長的快,另外大銀行分走存款的大部分,剩下的幾千家銀行競爭越老越強,存款壓力當然越來越大。


互金圈


曾幾何時,銀行是何等的風光,那時候銀行可以躺著賺錢,大家即便有錢拿去銀行存,銀行都是愛理不理。但時過境遷,目前銀行已經沒有了當日的威風,而是要面臨存款壓力山大的尷尬。

那為何銀行的存款壓力會越來越大呢?我認為主要有幾個原因。

第1個原因、銀行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

幾十年前我國的銀行機構數量是非常少的,那時候的銀行主要以五大銀行以及股份制銀行,還有一些信用社以及儲蓄所為主,而且同一個銀行機構網點也沒有現在這麼多。

但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髮展,大家對金融的需求量不斷增加,所以最近十幾年我國的銀行業經歷了一輪高速發展的階段,銀行法人機構不斷增加,同一個銀行的網點也在不斷增加。此外各種類型的銀行也不斷推出,以前我國的銀行主要以國有銀行為主,但目前在我國的銀行體系當中囊括了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銀行,城商行,農村信用社,農商行,村鎮銀行,民營銀行,外資銀行等,截止2018年目前我國銀行業法人機構數量超過4100家,銀行網點數量超過20萬個。

所以目前銀行之間的競爭要比以前更加激烈,存款客戶可以選擇的空間更大。

第2個原因,利率的限制。

想必大家都經常聽到一句話,就是錢放在銀行越存越窮,因為目前銀行的利率確實比較低。下圖是目前我國的基準利率:



可以看出目前利率基準利率最高的是3年期的2.75%,一年期的只有1.5%。雖然在實際吸收存款過程中,各大銀行會上浮較高的利率,但上浮的空間是有限的,雖然我國在2015年已經逐漸放開了存款利率的限制,但市場上仍然有一個利率定價機制公約,這個利率定價機制公約會對會員的利率做限制,目前屬於這個公約的會員利率上浮範圍一般控制在55%以內。所以目前大部分銀行三年期實際給到的利率都在4.2625%之內。

這個三年期的利率表面上看還可以,但是期限比較長,流動性比較差。而流動性相對比較好的一年以內的存款利率都不會很高,比如一年期,目前大部分銀行的存款利率都在2.2%以內。

但是最近幾年我國的通貨膨脹率平均下來至少在5%以上,也就是說存款的利率趕不上通貨膨脹的水平,所以導致越存越窮,因此很多人都不願意把錢放在銀行裡面。



第3個原因、其他理財平臺的衝擊。

最近幾年我國金融市場管制逐漸放開,很多金融機構都不斷湧現出來,目前除了銀行機構之外,大家可以選擇的投資渠道很多,比如信託,債券,貨幣基金,銀行理財,P2P,貴金屬,外匯,養老基金,股票,金融衍生品等等。

相對於銀行存款利率比較低來說,其他理財產品的收益相對比較高,所以那些有錢的人能夠承受一定風險的,更傾向於購買其他收益更高的理財產品。

第4個原因、互聯網技術的衝擊。

互聯網技術對銀行的改變不僅僅是寶寶類理財產品對銀行衝擊這麼簡單,更重要的是互聯網技術的進步,直接改變了銀行交易的時間空間限制。比如以前大家去銀行存款的時候,只能到銀行櫃檯辦理,但是現在大家可以通過網上的其他渠道來辦理,比如APP或其他理財平臺。

也正因為互聯網技術的這種便捷性大家可以跨區域存款,哪個銀行利率高,大家就去哪個銀行購買,比如現在有些民營銀行推出的存款,5年期的利率達到了5.45%,如果放在以前大家是很難買到的,但現在通過互聯網技術大家可以在一些平臺裡面直接購買,非常簡便,所以那些墨守成規跟不上時代的銀行,存款就面臨了很大的擠壓。

第5個原因、房地產的擠出效應。



房地產對銀行存款的擠壓效應是非常明顯的,最近幾年我國的房價不斷上升,大家購房成本不斷上升,以前買一套房首付只需要20萬左右就可以,但現在在一線城市光首付款都需要一兩百萬,所以大家的存款一下子被掏空。更關鍵的是除了首付之外,大家每個人面臨的月供也很大,所以這就導致很多人沒有錢存款。銀行的客戶減少,銀行存款的壓力當然會提升。


貸款教授


銀行存款壓力越來越大,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第一,房地產分流了很大存款,中國人歷來有難以割捨的“家”情結,要成家立業,一般都需要有自己的房子。而中國的房價一直在上漲,很多人上班打工攢錢就為了買上一套房,而且還只能按揭購買,錢都買房去了,誰還有錢存?

第二,老一輩人有儲備的觀念,省吃儉用把錢存下來,以防不時之需。但年輕一代,生活消費理念改變了,儲蓄意願越來越低。很多年輕人不光是沒錢存,而且還是揹著一屁股債,花唄借唄白條信用卡,各種透支,每個月發工資還債後馬上變“日光族”,根本沒錢存。

第三,以前國內投資理財渠道不暢,老百姓的錢只能存在銀行裡。但這些年來,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投資理財的渠道日愈增多,各種理財產品種類也愈加豐富,很多中低風險的理財產品年化收益率都高於同期銀行存款利率,使得很多人不再像過去一樣單一的選擇存款,而是將部分資產配置到各類理財產品中。

因此,整體來說,銀行存款搬家仍在繼續,各銀行的攬儲壓力自然加大,不少銀行都推出了大額存單和結構性存款留住儲戶,而為了發展到理財客戶,國有幾大銀行也相繼成理了理財子公司,長期來看未來來國內金融資產結構,存款資產仍有進一步下降趨勢。


財經宋建文


每到年底或年初,很多銀行都要發動全行員工齊抓攬儲工作,甚至拒臺員工的收入直接與攬儲業績多少掛鉤。可能對工農中建四大行來說,由於成立時間較長,政府的財政存款和企業存款較多,感受到存款壓力不甚明顯,但是中小銀行對存款的飢渴程度是愈來愈強烈。

現在問題來了,為什麼國民存款現在處於停滯或者負增長的狀態呢?首先,銀行存款利率太低,不僅趕不上通脹數據,而且還是長期處於負利率水平。以一萬元為例,銀行活期存款利率0.35%,一年才35元。按照基準利率定期一年利息175元,銀行最高能給到225元利息。而目前國內CPI平均都在2.5%左右波動。過低的存款利率打擊了儲戶的積極性。

再者,居民收入不高,多數人月薪只有3000至5000元區間,還要每月還房貸。所以,多數家庭根本沒有存款。現在普通家庭,每個月要還幾千元甚至上萬元房貸,這還是長期的。同時,養育孩子的開支也很大。而現在家庭在每月所用開銷過後,也剩不下幾個錢了。

最後,現在理財產品不斷推陣出新,銀行存款由於流動性差,收益性低,不要說不及互聯網金融平臺,就連自己銀行售買的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也差距較大。在這種情況下,儲戶存款集體大搬家,銀行存款作為一種古老的理財方式逐步被淘汰。

不過,對於銀行來說,儲蓄存款是成本最低的融資渠道,是銀行的立行之本。如果銀行沒有了儲蓄存款,根本玩不轉,而存款規模的不斷縮小,給各家銀行拉響了警報。那麼,傳統銀行應如何緩解國民存款負增長的壓力呢?

第一,利率市場化了,儲蓄存款一定要創新,銀行必須下功夫研發新款的儲蓄品種,能夠讓存款產品流動性和收益性兼備,類似於智能存款、結構性存款、大額存單。只要存款的收益率提高了,流動性更好了,與其他投資品種相比更安全,那儲戶肯定自動會把一部分資金搬回來。

第二,發動全行員工一起做好攬儲工作,將存款任何細化,按每月、每季、每年的目標量化到個人,動員全行員工都來拉存款。現在拉存款已不是客戶經理、櫃員有任務,就連搞後勤的科室、保安、門衛等都有拉存款的任務。完成任務給予重獎,完不成任務獎金扣減。

第三,加大存款宣傳力度。銀行實行地毯式掃街戰術,挨家挨戶走街串巷地宣傳銀行存款優惠政策,利用集市、鬧市期間集中宣傳,對重點客戶重點上門服務,主動走出去而不是坐等客戶上門。從目前情況看,由於國家對理財產品都打破了剛性兌付,而銀行存款如果再有結構性存款、大額存款上的創新。只要攬儲到位,吸引到部分資金迴流銀行還是有一定空間的。

銀行現在的攬儲壓力越來越大,這在四大行來說可能還好一些,因為有大型國企存款、財政存款。而中小銀行攬存除了要上調定期銀行的利率之外,還要進行全行上下齊努力,以及攬存方面的創新,比如多推出結構性存款、大額存款,以滿足儲戶的需求。當然,銀行存款分流已是大勢所趨,未來銀行的攬儲壓力不會減少,反而會增加。過去曾經坐等大量儲蓄資金流入銀行的好日子已過去。


不執著財經


作為銀行的客戶經理,基本就沒有一個不受到存款指標的折磨,有句名言說得好:“一人在銀行,全家跟著忙”,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壓力越來越大,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這種情況呢?基本而言,主要有以下幾個因素:

任務指標的提高

如果存款的任務指標是固定的,那麼很多人努努力,咬咬牙,還是有可能完成,但是現實中銀行並沒有這麼仁慈,每年的存款指標任務往往是在上年的餘額基礎上再接著增加,所以隨著時間的推移,壓力就越來越大了,因為當親戚朋友都營銷完之後,剩下的只能是陌生營銷了,但陌生人營銷肯定沒有熟人營銷來得容易。

銀行競爭的加劇

在早期,我國只有四大行以及農村信用社,後續新增加了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再接著地方商業銀行,直至2015年開始的民營銀行,我國的銀行數量機構一直處於不斷增長狀態,當數量增加之後,競爭相應的也就激烈了,畢竟一個對手與一千個對手完全不是一個概念,所以客戶經理的攬儲難也會越來越大,特別是自家銀行的利率上沒優勢,經費上又不足的情況,那是難上加難。


互聯網理財衝擊

在餘額寶橫空出世之前,人們的理財投資選擇基本首選為銀行,但隨著餘額寶等互聯網金融理財產品的興起之後,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都錢用於購買各類互聯網理財產品(比如支付寶上的財富專欄,比如騰訊理財通裡的產品),而不是選擇傳統的銀行渠道,所以銀行的攬儲難度進一步提高,客戶經理的壓力也就越來越大了。

總結

客戶經理的存款壓力大,是多方面共同作用下的結果,但是我認為最主要最關鍵的因素還是在於每年不斷增加的存款任務,這個是根本性的因素,也是讓客戶經理最為憎恨的。


鯉行者


除了一些大家能想到的直接原因,其實還有一些隱藏在背後的深層原因。

1.現在存款集中度越來越高,也就是說越來越多的存款都集中在越來越少的人手裡,而越來越多的人手中是沒有存款的。過去存款比較分散,每個家庭都有一些,銀行吸儲的難度比較低,搞搞活動都能拿拉來不少。現在集中在少數人手中,銀行如果拉不到這批人,那他吸收儲蓄存款難度就越來越高。

2.自從商品化住房改革之後,很多家庭都變成了淨負債家庭,手中其實是沒有餘錢的。每月收入之後除掉必須的日常開支,還掉房貸,其實也所剩無幾。在一個沒有錢的家庭中,銀行怎麼去做工作,他也吸收不到過去的存款量。

3.目前銀行的數量也越來越多,從30年前的幾十家銀行,現在已經增加到上千家銀行以及7000多家信用社、村鎮銀行。對於銀行來說,數量網點是越來越多了,但是居民仍然還是那麼多,那自然吸收儲蓄存款的難度也就相應提高了很多很多倍。

4.除去銀行數量越來越多,還有著其他各類非銀行金融機構以及正規或者不正規的互聯網金融機構在搶奪存款。證券公司、信託公司、保險公司通過發行各類金融產品,其實搶奪了大量的存款餘額。互聯網金融公司在近幾年,也從銀行搶走了巨量的存款餘額。舉個例子,僅僅支付寶的餘額寶,一個產品就將近上萬億規模,那就意味著銀行少了上萬億的存款。

5.目前存款雖然安全,但是利率相對比較低,遠遠是跑不贏CPI的(物價上漲指數),居民放在銀行的存款相當於發生了自然貶值。在此情況下,居民更願意將不多的現金放入各類資產,爭取減緩貶值程度或者更好的增值,那銀行存款產品沒有了吸引力,自然也就切爭奪難度提升了。

總結一下,銀行存款雖然安全,但是目前也就僅僅剩了這一個優勢。如果不繼續提升各種創新存款的優惠,或者銀行加強額外服務,以更方便快捷的服務儲戶,那未來存款爭搶難度會繼續加大。

德先生講金融和理財,由專業變得通俗,如果覺得好,關注我!再多點點贊。


勻楓財技大兜底


為什麼銀行的存款壓力逐漸越來越大呢。這一點筆者是瞭解的,筆者給許多銀行的行長們培訓過。銀行現在存款壓力大原因是幾個方面的:

一是現在銀行越來越多,新增加的大量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村鎮銀行是越來越多,還有大量的信用社。大量的銀行都需要存款,銀行必須有大量的存款才能正常經營,存款太少沒有資金就會很難盈利。所以,銀行之間,搶存款是正常的。

二是現在的理財產品越來越多,各類金融機構通過發行大量的理財產品及金融產品賣給老百姓,實際上拉走了原來在銀行存款的人。

三是互聯網金融及民間金融拉走了銀行的部分存款人,互聯網金融和民間金融給老百姓非常高的利息,高額的利息吸引了大量的民眾參與投資互聯網金融、民間金融,這些資金都是從銀行存款中流出來的。

四是保險、信託及各類基金的大規模擴張。這些機構賣給投資者的產品收益遠遠高於銀行的利息,拉走了銀行的部分存款客戶。

五是地方政府的各種融資平臺,地方政府最近十年是大量的借債,筆者就幫地方政府搭建過各種融資平臺,許多原來把錢存在銀行的人也參與到投資地方融資平臺。在這樣的背景下銀行存款壓力大很正常,銀行到了必須轉型升級的時候了,不能再千行一面。銀行必須提供更加專業的金融服務,銀行才不被存款壓力所困。

如果您認同我的觀點,請加我的關注並點贊。如果您有什麼財富生活中疑惑或者投融資資本運作的難題也歡迎從我的首頁導航條中點擊加入我的“圈子”提出,謝謝您們的支持。

我的頭條號專欄開通了,有關於投資理財的最新音頻和文章,幫助您提高理財技能,歡迎關注。

p.s. 有很多人問加頭條圈子和不加入圈子有哪些待遇不同?怎麼加入圈子?

答:我現在只在圈子裡回答粉絲的提問,頭條圈子是個有價值的群體,這樣有助於更高效地一對一解決粉絲問題,非圈子的人看不到我平時每日更新發表的幹活知識分享以及解決問題的思路,對待新政策的觀點等等,這也是我對忠粉的積極回饋。如果您想享受更多的理財知識薰陶,想提升自己的財富管理能力,想幫助自己的企業轉型升級,重塑商業模式,那就加入皓脈投融資聯盟吧!

加入圈子的方法:首先點擊到我的首頁,在導航條中最後一個是:圈子,點擊加入即可。 加入後,你每天可以在“我的書架“查看更新,有問題可以及時提問,我看到後就會為您免費解答。


金融學家宏皓教授



雖然我國銀行業正處於轉型之中,但其發展仍然以走資產擴張模式為主,即以存貸利差為主要收入來源(佔比超過7成),這就勢必造成對存款的嚴重依賴。在此前提下,隨著外部競爭的激烈以及內部發展的需要,存款壓力就會越來越大,傳導至員工的任務就會越來越重。

外部競爭更加激烈。

從銀行業數量上,隊伍不斷擴容,加劇了攬存難度。2018年底,我國境內法人金融機構數量為4588家,而截止今年9月已經增加到4597家,淨增9家,另外還有外國外國和港澳臺分行116家。在一定時期內,社會財富和M 2的規模是相對固定的,只要金融機構數量增加,在理論上攬存難度都會加大,這就是通常說的僧多粥少道理。

同時,互聯網金融的崛起,也大大稀釋了銀行存款的份額。這其中就包括了以餘額寶貨幣基金為代表的互金平臺,目前規模接近2萬億,還有其他P 2P 等平臺,異軍突起,形成圍獵之勢。

其次,各家銀行通過產品、服務和科技等的創新,也會加劇競爭形勢。比如當今出現的無人銀行、5G 銀行,以及無卡化改造等,都會大大提升競爭軟實力,以提升用戶體驗來實現客戶自然引流;在產品創新方面,比如結構性理財的推出,預期收益率高達9%,還有智能存款5年期利率達到5.8%,隨存隨存利率4%,且實現階梯利率制等等,也迎合了投資者追求利益最大化需求,這都是硬實力的體現,也會加大攬存難度。



從銀行內部講,有兩層意思。

一方面,銀行作為特殊金融企業,利潤增長都是每個年度的既定目標,總是希望實現逐年增長,而不是原地踏步或負增長,這不僅是同業市場份額排名的需要,也是實現自我發展的需要。

另一方面,貸款一旦投放,貸款呆壞賬的產生是不可避免的,隨著不良資產的大量沉澱,也需要新的資產和利潤去覆蓋,否則整個業務就會萎縮,最終導致企業倒閉破產。

因此,銀行要想實現持續良性發展,每年的存款目標任務必然是遞增的,在總分行架構體系下,目標任務就會層層分解落實,最終被傳導到每個員工身上,這就是我國銀行業存款任務完成的最常見方式。


龍門山財經


銀行存款壓力增大,具體分析有三方面原因,我們來一一說明。


一、銀行存款利率低,大量資金投向股市、樓市、債券、民間借貸等領域尋求高收益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資金會追尋高收益。在所有理財方式中,銀行存款利率幾乎是最低水平,最大的優勢在於安全穩定,可惜跑不贏通脹,難以實現保值增值的普遍需求。

在過去的二十年,房價持續上漲帶來的財富效應極其明顯,資金大量湧入樓市。部分資金還會進入股市、債市、民間借貸或者其他投資,比如囤積茅臺。有高收益的選擇時,每個人都會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選擇自認為最合適的理財方式,銀行往往不是首選。


二、隨著互聯網理財越來越便利,銀行已經不再是唯一選擇

不管是P2P理財,還是寶寶類貨幣基金,或者是各種理財產品,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給了消費者更多的選擇機會。

足不出戶就可以任意選擇各種理財產品,比銀行存款期限更短,更加靈活方便,還有更高的預期收益。正因為互聯網金融的不斷分流,使得銀行存款壓力增大,不得不做出更多創新和應對,推出大額存單、結構性存款來吸引存款。


三、國民財富八成都已經集中在房地產上,對應的是日益增長的房產貸款,越來越多的家庭存款被消耗一空

雖然廣義貨幣M2增量驚人,但是更多是企業存款,居民存款如果扣除貸款後,淨餘額不過20餘萬億元,人均不足2萬元。

房價快速上漲,對應的是快速增長的家庭負債。越來越多的家庭為了買房不僅要掏空所有銀行存款,還要把雙方父母的養老錢救命錢掏空大半,這無疑使得多數居民存款淨值不斷減少。


二八理論在很多行業都存在,銀行也是如此,規模大信譽度高的六大國有銀行網點眾多能吸收多數存款,盈利同樣如此,而剩下的四千多家銀行去搶佔有限的市場,面臨遠高於六大行的攬儲壓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