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美爾具有指揮一個集團軍群的能力嗎?(比如中央集團軍群)?

Apple-King


別鬧,隆美爾在1944年出任的就是“B集團軍群”總司令,這是希特勒給他的元旦禮物,該集團軍群下轄第7和第15兩個集團軍30多個師,是德軍在西線抵禦盟軍可能進行登陸的野戰主力,怎麼就不能當個“集團軍群”總司令呢?產房傳喜訊,“人家早升了”。



只不過這已經是二戰尾聲階段的1944年,隆美爾已經火箭般被擢升為陸軍元帥,銜級基本可以與集團軍群的職務吻合了。通常情況下,二戰德軍的“集團軍群”作為戰略重兵集團,其總司令都要由陸軍元帥擔任,有的時候,下一級作戰單位“集團軍”的司令也可以由陸軍元帥出任,儘管它的標配是一級上將(偶有兵種上將),比如克魯格在晉升“中央集團軍群”總司令之前,其職務就是該集團軍群序列內的第4集團軍司令。

如果是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時,隆美爾當然不可能出任集團軍群總司令,因為資歷和軍銜實在太低了,1940年法國戰役期間他不過是第7裝甲師少將師長,而侵蘇的三大集團軍群總司令這個時候都是一級上將,中間整整差了中將、兵種上將兩級,完全不在一個層面上,龍德施泰特、包克、里布元帥都是法國戰役後封帥的。

(法國戰役時期的隆美爾)

準確時間是1940年7月16日,希特勒一口氣晉升了11名陸軍元帥,這些人都是隆美爾的軍中前輩或者是法國戰役時期的上級,顯然不能相提並論。隆美爾在法國戰役後也晉銜一級,以中將軍銜於1941年2月晉升“非洲軍”軍長,獲得兵種上將軍銜已經是一年以後的1942年1月,因此蘇德戰爭爆發時,隆美爾最多能當個裝甲軍軍長,連集團軍司令都不夠格,更別提集團軍群了。

軍隊的職務與資歷、軍銜是有一個大致適配性的,儘管當時隆美爾是希特勒的愛將,也不可能太出格。那麼1943年北非局勢不堪收拾、隆美爾“被休養”回國時期,他有沒有可能去往東先擔任集團軍群總司令呢?還是不行,一方面當時他身體頂不住,在非洲作戰那就不是歐洲人所習慣的,另一方面,是他實在對蘇聯軍隊缺乏必要的瞭解,而曼施坦因、克魯格、克萊斯特、李斯特等名將跟蘇聯交手兩年多,早已輕車熟路。

(老帥龍德施泰特)

同時,隆美爾的戰術風格也不太適合於東線戰場,他擅長的是機動進攻和機動防禦,而1943年蘇德兩軍的戰線基本穩定,雙方大打築壘地域攻防戰,希特勒更堅持“靜態防禦”的戰術思想,連曼施坦因都無可奈何。隆美爾在北非能夠取得一段時間的輝煌,很多時候是因為“天高皇帝遠”他可以臨機獨斷,而希特勒對北非這一次要戰場的關注度也不夠,隨便他折騰。

蘇德戰場可不行,那是納粹德國能否贏得二戰的命脈,是希特勒每天關注的焦點,各集團軍群總司令、集團軍司令甚至是軍長、師長,哪一個不認真執行他這個“陸軍總司令”的命令,都得被修理,先後解職的名將有一大票。如果隆美爾此間出任“中央集團軍群”總司令,以他的性格和作戰風格,用不了仨月,就得讓小鬍子“撤職查辦”。

(隆美爾和龍德施泰特)

實際上,隆美爾去西線擔任“B集團軍群”總司令是非常不錯的選擇,首先他在北非跟美軍、英軍都打過交道,瞭解敵方的作戰習慣;其次,德軍老將和悍將都在東線,在他上面只有一個老邁的“西線總司令”龍帥,並且已經靠邊站了,作為後起之秀的隆美爾在指揮順暢性上沒有障礙;最後是他的老部隊殘餘,也是在西線完成整補恢復的,比如第21裝甲師。

並且隆美爾在西線也乾的不賴,他上任集團軍群總司令後緊急加固了大西洋壁壘,如果再給他一年時間,盟軍的登陸將更加困難。在諾曼底登陸戰役中,從德國趕回以後隆美爾也成功地將盟軍阻擋在卡昂——瑟堡一線無法深入,蒙哥馬利和布萊德雷曾經一籌莫展。

(隆美爾視察第21裝甲師)

若非被盟軍飛機擊成重傷以及牽涉進“720事件”,隆美爾還會給盟軍制造更多的麻煩,我們要清楚,隆美爾在戰術方面是難得的軍事人才,在二戰末期當個集團軍群總司令,能力還是綽綽有餘的。


度度狼gg


隆美爾在軍事上最輝煌的那幾年,就是在北非戰場上指揮非洲軍團,這支部隊的規模相當於一個裝甲集團軍,後期也改稱“非洲裝甲集團軍”。隆美爾在北非戰場上證明自己是德軍最優秀的裝甲集團軍司令之一,戰術指揮能力堪稱一流。在北非的最後幾個月,德軍將新調去的第5裝甲集團軍和原來的非洲裝甲集團軍(後改稱意大利第1集團軍)合併為一個新的集團軍群,即非洲集團軍群,隆美爾擔任集團軍群司令,從此開始了他的戰略、戰役級指揮生涯。


隆美爾在非洲集團軍群司令任上並沒有發揮太大的作用,因為隆美爾是反對讓他的集團軍群死守突尼斯這個孤立的橋頭堡的,他明白德國和意大利的空軍和海軍無法保證後勤補給路線的安全。隆美爾親自飛回元首大本營請求希特勒准許他的集團軍群撤回意大利,但是沒能說服希特勒,相反希特勒認為隆美爾存在失敗主義思想,不再讓其回去指揮非洲集團軍群,而是留在德國“養病”,實際上是雪藏了隆美爾。不久在盟軍的強大進攻下,非洲集團軍群彈盡糧絕,全軍覆沒。


隆美爾在修養了一陣子後,再度得到希特勒的啟用,起初準備讓隆美爾去指揮在意大利新組建的一個集團軍群,但是希特勒很快改變了主意,讓隆美爾出任西線B集團軍群司令,負責法國北部的海岸防禦任務,這裡是盟軍最有可能登陸的地方向。隆美爾在B集團軍群司令任上做的相當不錯,他在有限的時間內大大加強了海岸防線的防禦程度,給盟軍的登陸行動帶來了很大的障礙。在後來的反擊盟軍登陸作戰中,隆美爾沒能組織起計劃中的大規模裝甲反擊,主要原因就是幾個主要裝甲師一直都掌控在希特勒手中,前線指揮官無權調動這些部隊,包括隆美爾,另外這幾個裝甲師的部署也太靠後了。不久之後,隆美爾便在盟軍的一次空襲中受了重傷,自此告別了前線指揮生涯。


隆美爾從來沒有在東線戰場作戰過,在其大部分軍事生涯中他指揮的部隊規模也不大,即便是後來的“非洲集團軍群”其規模也只相當於東線的一個野戰集團軍,讓隆美爾從指揮10-20萬人的軍隊一下子調到東線去指揮一百多萬的中央集團軍群,無疑這個跨度實在太大了。而且英美盟軍和蘇軍也存在著本質上的區別,東西兩線存在許多截然不同的戰役、戰術經驗,隆美爾不可能一下子就適應東線的作戰。總的來看,隆美爾是德軍最優秀的戰術大家,他擁有指揮一個上百萬野戰集團軍群的潛力,但他暫時不具有這一能力,至少要在東線的某一野戰集團軍中適應幾個月的時間。


戰略論


我是盜墓歷史,我來回答問題。

縱觀整個二戰期間,隆美爾雖然也取得了不俗的戰績,無論是德國統帥部還是作為對手的同盟軍最高統帥部,都對隆美爾的戰術素養有著極高的評價。

但盜墓君以為:

由於隆美爾目光狹隘,不重戰略,其軍事水平僅僅停留在戰術檔次,終究只能被稱為“一代名將”,而非“一代名帥”。

 與戰略家相比,戰術家往往把所有的目光都聚集在一次或兩次的具體戰役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細緻的戰役的安排上,他們最大的缺陷是不能跳出一次戰役來思考整場戰爭,只定位局部,而非全局。

我們先看一下隆美爾的個人簡歷:

1938年隆美爾少將任元首大本營司令。1940年2月任德軍第7裝甲師師長,由於帶兵有方,在對法國的戰爭中,戰功卓著,使該師贏得了“魔鬼之師”的稱號。

隆美爾在對法作戰中總結出一條經驗:在兩軍對戰中,誰先用火力壓制住對方,誰就往往可以獲得勝利;在靜止時等候戰況發展的人,常常總是會被對方擊敗。因此,即使不曾發現對方準確目標,也要先發制人。他認為時間的集中重於空間的集中,速度足以抵消數量的優勢。

1941年1月希特勒為挽救意大利軍隊在北非的不利戰局,任命隆美爾中將任駐非洲軍團軍長。他到達北非後,不到兩個月,就迅速扭轉了北非戰局的初期局勢。隆美爾乘勝繼續進攻,經過艱苦戰鬥攻陷了梅希裡,使整個巴爾賽高原落入軸心國軍隊之手。英軍只剩下了一支被圍困在託布魯克的部,隆美爾的進攻使英軍損失慘重。

戰後,隆美爾曾就沙漠作戰進行了精彩的總結:北非是裝甲兵的理想戰場,“在一望無涯的沙漠上,摩托化部隊能發揮其最大威力。”,“裝甲部隊為摩托化軍團的核心,其他部隊都是輔助性的,應繞著核心旋轉。應儘量用戰防武器來消耗敵方裝甲,而把自己的裝甲兵保留供決定性打擊之用。”

反觀英國人則深受所謂“步兵心靈”的影響,所以雖享有數量優勢但還是不能發揮其應有的功效。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隆美爾本人曾經是一位非常著名的步兵戰術專家,其所著《步兵攻擊》一書早已成為權威名著。但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能很快轉變角色,其善於學習,靈活多變的性格可見一斑。

隆美爾正是憑藉出色的軍事素養和靈活多變的戰術為自己贏得了“沙漠之狐”的稱號,也因功被提拔為上將,1942年6月被晉升為德國陸軍元帥。

既然隆美爾憑藉著在非洲戰場取得的出色戰績,使其聲名鵲起,那非洲戰場是不是對納粹德國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呢?

其實最初,希特勒並不想在北非戰場上插一腳,畢竟1940年德軍正在西線和英法打得火熱,壓根就沒有想法想在北非這一個人生地不熟的地方開闢新戰場。這是一場沒有事先謀劃的戰爭。在1939 年以前,德國總參謀部裡幾乎沒有任何人設想過在歐洲以外開展大規模戰爭,在德軍決策圈裡沒有一個重要人物料到會再次進行此類戰鬥。在即將發生的戰役中,德軍甚至基本上沒有非洲的地圖。

在希特勒看來,非洲這種只有沙子的破地方,食之無味棄之不可惜,不要也罷。但問題是意大利是自己的盟友,同時希特勒也害怕意大利失去北非戰略要地,使盟軍對德國的未來造成不利影響,所以派出了愛將埃爾溫·隆美爾派往了北非援助意大利。

由於軍人對戰鬥的極度狂熱,隆美爾在非洲的戰鬥規模越打越大,使北方戰事不斷升級。完全忘了希特勒派他去非洲的本意。

而希特勒本人也被隆美爾取得的一系列眼花繚亂的戰績徹底衝昏了頭腦,最終德國在非洲戰場的投入越來越大,使德國日益匱乏的戰略物資更加捉襟見肘,嚴重影響了德國總體戰略目標的實施,直接影響了當時德國對主要戰略進攻方向---東線對前蘇聯的進攻。

對於自己被派往非洲,我們來看看隆美爾最初所說的就知道了:“當時我們由於遵從德國元首和意大利領袖的命令,被迫去和敵人做不必要的苦戰。”一句話就把非洲戰場的意義總結了出來。

但是隆美爾到達非洲以後,由於其目光短淺,單純侷限於北非戰場,缺乏戰略家的遠見卓識,未能深刻理解戰役本身對整場戰爭的影響和意義。

綜合考量:從隆美爾的戰爭經歷,取得的輝煌戰績和他對戰場戰術的精確理解,不可否認他是具有極高戰術素養的優秀軍人,善於在戰爭中學習戰爭,靈活多變,其能力完全具備指揮一個集團軍群進行局部戰役,鑑定完畢。


不當之處,請雅正。

我是盜墓歷史,期待您的關注


盜墓歷史


隆美爾撐死就是個將才,而不是帥才。這就決定了他不具備指揮動輒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集團軍群的能力。

過於冒險

隆美爾出身平民家庭,並不是德國容克軍事貴族,若不是希特勒慧眼識珠,可能就泯為眾人了。在進攻法國期間,隆美爾的第七裝甲師有著魔鬼之師的稱號。隆美爾大膽地採取了雷厲風行的決策,冒著暴露側翼和後方的危險,不顧團隊的整體作戰配合,脫離大部隊擅自行動,僅僅與後面的後勤補給保持單線聯繫。這種冒進做法無疑是相當有風險,在順風順水的時候可以掩蓋其缺陷,而當進入僵持的持久戰,就不奏效了。

為了能夠達到軍事目的,隆美爾不折手段。他在進軍時,會命令士兵把沿途所有的房屋點燃,用以在煙霧的掩護下迅速前進。這也引起了非議,增加了當地軍民的抵抗情緒。而為了逼出躲藏在暗處的敵軍,他還發明瞭煙火開屏,也就是讓整個裝甲部隊一齊亂射,以暴露自己目標的代價,引誘對方在攻擊自己時暴露他們的位置。這種成本過於高昂,特別是在後期戰略物資匱乏時,禁不起這麼折騰。

缺乏大局觀

在北非戰場時期,隆美爾贏得了沙漠之狐的稱號。他善用詭計,將木頭和紙板製造了幾百輛可以以假亂真的坦克和裝甲車的模型,並且讓士兵用卡車和摩托車在其周圍環繞,揚起沙塵。而盟軍在進行空中偵察時,會受到障眼法的迷惑,分不清主力部隊是哪個,往往會被騙。而隆美爾在撤退時,也採用同樣的辦法,在沙塵中,盟軍摸不清到底其部隊的具體數量,而不敢輕舉妄動。

在陣地戰中,隆美爾也有天賦。他善於進行反向操作,當敵人認為在某處是他防守最薄弱的地方,那麼恰恰是兵力最強的地方。當敵人以為是佯攻,卻是真正的進攻,而且真假難辨。這給敵人造成迷惑的一部分原因是,隆美爾從來不全按照德軍最高統帥部的指令行事,這讓盟軍在截獲德軍的電報後,不知如何部署,如果盟軍按照情報來進行反制部署,往往會收效甚微。

然而隆美爾即使再狡猾,在補給不足的軟肋面前,也是一籌莫展。其實在之前,希特勒就鑑於要入侵蘇聯,無法在北非投入過多的兵力和物資,已經命令隆美爾要止盈,保住現有的戰果。而隆美爾卻一意孤行,不斷地推進,在先後攻佔了梅奇尼要塞和託布魯克後,德軍高層實際已經放權,任由他在沙漠裡馳騁。而這也最終導致了隆美爾最後的潰敗,戰術即使再高明,也擺脫不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困境,從這點看,隆美爾並沒有戰略大局觀,只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而自己的家底卻經不起如此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怪不得後來希特勒感嘆,他的將軍不懂戰爭經濟學。

在蒙哥馬利上任後,隆美爾遇到了真正的對手。最後出於燃油和彈藥不足,不得不退出了北非戰場,他也是德軍將領中少數由於補給不足而放棄陣地的個例。這也給後人對於他的能力有了很大的討論空間,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假如給他小米加步槍的配置,他幾乎就廢了。也就是說,他不是多面手,能力短板太過於明顯。

不夠鐵腕

在撤離了北非後,隆美爾來到了諾曼底負責防禦盟軍的登陸。在此之前,他曾成功預判盟軍會在諾曼底登陸,而不是加來港。在他的極力爭取下,獲得了三個師的軍力指揮權,然而,在大戰在即,隆美爾卻趕回家為妻子的50歲生日慶生。好死不死,盟軍正好在他6月4日動身回家的兩天後,發起諾曼底登陸。而隆美爾把臨時指揮權交給了一個坑貨,他的老鄉施派德爾。後來施派德爾被證明,是參與刺殺希特勒計劃的軍官之一,巴不得希特勒儘快覆滅,又怎麼會盡職指揮呢。

後來的事就可以預料到,當隆美爾從家裡趕回指揮前線,已經無力迴天。作為一個軍人,就意味著必須要舍小家,顧大家,正所謂忠孝不能兩全。作為主帥關鍵時刻掉鏈子,也讓隆美爾遭遇了不少的非議。

在德軍節節敗退後,隆美爾又在私底下或者公開暗示,要向英美投降,共同對付蘇聯,以避免兩線作戰的窘境。然而這只是出於隆美爾的一廂情願,自古以來,敗軍之將是無法與對方爭取太多的和談籌碼,只有以戰逼和才是根本途徑。而隆美爾作為主將,他的言論無疑會導致軍心渙散,最後在一次與希特勒的頂撞中,被徹底打入了冷宮。

從那以後,隆美爾的衰相一直如影隨形。先是在返回古榮的指揮所時被盟軍的飛機襲擊,後來又遭遇了刺殺希特勒計劃失敗後的風波。隆美爾在軍事法庭審判和服毒自殺的兩條路上,選擇了後者,在一輛汽車的後座裡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綜上所述,隆美爾的確有很高的戰術素養,然而卻只停留在微觀層面,而不具備宏觀的視野。任何在微觀層面的努力,都無法承受在宏觀戰略上失敗後的倒塌。而且隆美爾的戰術理論,也沒有古德里安和曼施坦因的建樹,他的著作《步兵攻擊》和《進攻力學》,也只是在闡述某一兵種,或者某一戰術戰法的研究,與一個集團軍群的指揮長官所具備的統籌兼顧的能力還相距甚遠。而隆美爾在性格上也存在缺陷,總陷入孤芳自賞的自以為是。

隆美爾之所以這麼出名,主要還是由於納粹的宣傳以及其悲劇的結局。在指揮能力上,隆美爾只適合打局部作戰,也只適合在順境中作戰,這明顯太過於偏科。


梓蕤


三德子自己的評價是,隆美爾僅僅就是個軍長……你以為在諾曼底那麼複雜的指揮機構是因為什麼?龍德斯泰特和克盧格兩個都是老資格的集團軍群司令!另一方面,同一方向的空軍元帥凱塞林很好的闡明瞭什麼叫集團軍群司令!


Ssjun


就像說:杜聿明有指揮幾個集團軍的能力嗎?有,但是敗了,沒有?他還確實指揮過,敗了有原因,勝了有運氣,如此而已。


河床裡的樹


隆美爾是二戰時期德國著名的三大名將之一,應該是具有這個本領的,不然不會晉升元帥的,這個是德國對他能力的確認。戰後盟國評論德國時,公認的三大名將是,古德里安,曼施泰因,隆美爾,德國的對手這麼高抬,一定是有道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