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成績單”,你需要知道的投資風向

淨值產品影響力提升,中低風險產品居多——

銀行理財“成績單”看點不少

上半年,非保本理財產品累計兌付客戶收益4801億元。截至6月末,非保本理財共持有資產餘額25.12萬億元。其中,存款、債券及貨幣市場工具餘額佔非保本理財產品投資餘額的66.87%。目前,理財市場主要連接個體居民財富與固收類產品,下一步應拓展連接更多類型投資者和金融工具——

今年上半年銀行理財掙了多少錢?你買銀行理財的錢都投到了什麼地方?近日,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簡稱“理財中心”)發佈了《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報告(2019年上半年)》(簡稱《半年報》),披露了金融消費者關心的多個信息,全面反映了上半年銀行理財市場的運行情況。

債券是重點配置資產

買理財產品,最關心的無疑是收益。《半年報》顯示,上半年非保本理財產品累計兌付客戶收益4801億元。其中,公募產品累計兌付客戶收益4556億元,佔全部非保本理財產品累計兌付客戶收益的94.90%。分機構類型看,國有大型銀行累計兌付客戶收益1585億元,佔比33.01%;全國性股份制銀行累計兌付客戶收益2068億元,佔比43.08%。

從收益率上看,上半年封閉式非保本產品按募集金額加權平均兌付客戶年化收益率為4.61%,同比下降約34個基點。值得一提的是,理財中心有關人士表示,2017年下半年以來,封閉式非保本理財產品加權平均兌付客戶收益率大致呈先上升、後下降態勢,與債券市場利率走勢大致相符。

對比近兩年銀行理財資產配置情況發現,銀行理財對債券一直青睞有加。2018年的資產配置情況顯示,債券等標準化資產是理財資金配置的主要資產。截至2018年底,非保本理財資金投向存款、債券及貨幣市場工具的餘額佔非保本理財產品投資餘額的65.70%。其中,債券資產配置比例為53.35%。

截至今年6月末,非保本理財共持有資產餘額25.12萬億元。其中,存款、債券及貨幣市場工具的餘額佔非保本理財產品投資餘額的66.87%。債券是理財產品重點配置資產之一,在非保本理財資金投資各類資產中佔比最高,達55.93%。

非保本理財持有的債券資產中,國債、地方政府債券、中央銀行票據、政府機構債券和政策性金融債券佔非保本理財投資資產餘額的7.84%;商業性金融債券、同業存單、企業債券、公司債券、企業債務融資工具、資產支持證券和外國債券佔非保本理財投資資產餘額的48.09%。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理財人士表示,《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簡稱“資管新規”)《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簡稱“理財新規”)發佈後,銀行理財業務的相關定義和口徑發生了變化,只有非保本理財產品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資管產品。因此,自2018年1月份起,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對非保本理財產品實行了專項統計分析。因此,與2018年及以前年度發佈的理財市場報告口徑有所不同。

淨值產品規模大幅提升

今年銀行理財市場最明顯的特徵之一就是轉型。隨著轉型不斷深入,淨值型理財產品數量有了大幅提升,銀行理財子公司也陸續成立。

《半年報》顯示,資管新規、理財新規發佈後,銀行理財淨值化轉型有序推進,淨值型產品存續餘額及佔比持續增長。截至今年6月末,淨值型非保本理財產品存續餘額7.89萬億元,同比增長4.30萬億元,增幅達118.33%;淨值型產品佔全部非保本理財產品存續餘額的35.56%,其中開放式淨值型產品佔全部淨值型產品比例為82.84%

在產品發行方面,今年以來各銀行業金融機構明顯增加了淨值型產品的發行力度,加強投資者教育、推動產品規範轉型,淨值型產品在市場上的影響力不斷提升。上半年,淨值型產品累計募集資金21.82萬億元,同比增長10.11萬億元,增幅為86.39%;淨值型產品募集資金佔全部非保本產品募集資金的45.39%,佔比較上年同期上升17.77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2018年12月份以來,累計已有超過30家銀行業金融機構宣佈擬成立理財子公司,其中12家已獲批成立理財子公司。目前,已有6家理財子公司開業。理財子公司正式落地,開啟了銀行理財市場的新時代。

在業內人士看來,未來理財子公司將從產品轉型與創新、投資者教育等多個方面加速資管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全行業健康發展,為投資者創造長期價值,進一步提升金融支持實體經濟質效。

中低風險產品佔比高

資管新規和理財新規規定,應根據募集形式的不同,將理財產品分為公募理財產品和私募理財產品,其中公募理財產品面向廣大個人投資者發行。

《半年報》顯示,截至今年6月末,公募非保本理財產品存續餘額為21.08萬億元,佔全部非保本理財產品存續餘額的95.07%;私募理財產品存續餘額為1.09萬億元,佔全部非保本理財產品存續餘額的4.93%。此外,今年上半年,公募產品累計募集資金54.63萬億元,佔全部非保本理財產品募集資金的98.26%。

以上數據表明,銀行理財產品的主要服務對象是廣大個人投資者。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個人投資者居多也意味著其風險偏好較低。

從產品結構上也可以看出,目前新發行理財產品以中低風險產品為主。從產品風險等級看,今年上半年,風險等級為“二級(中低)”及以下的非保本理財產品募集資金總量為46.67萬億元,佔比為83.93%;風險等級為“四級(中高)”和“五級(高)”的非保本理財產品募集資金量為0.08萬億元,佔比為0.15%。

據瞭解,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明確了銀行理財可直接投資於股票市場,這是否意味著銀行理財產品的風格將發生大的改變?

“理財子公司的投資政策監管更靈活,不再限制直接投資股票,有利於實現淨值化管理,推動理財業務發展轉型。”中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總裁王衛東表示,但由於銀行在類固收投資方面具有天然的優勢和豐富經驗,同時國內銀行理財產品客戶以個人投資者居多、風險偏好較低,目前各大銀行或理財子公司推出的淨值型理財產品仍以固定收益類和混合類產品為主。

王衛東認為,目前我國理財市場主要連接個體居民財富與固收類產品,下一步應拓展至連接更多類型的投資者和金融工具。“在金融改革推動直接融資市場加快發展的情況下,理財市場將進一步發揮財富管理與資本市場之間的橋樑紐帶作用。”他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