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最小的儿子圆明园阿哥,为何年纪轻轻就被乾隆气死?

carleo


雍正皇帝最小的儿子是皇六子弘曕,这位生于雍正十一年的小皇子由于是雍正皇帝的老来子,所一深受晚年的雍正皇帝的喜爱,相信看过热播电视剧《甄嬛传》的人们都会记得这个甄嬛和果郡王的私生子,但是这实际上纯属小说杜撰,历史上的雍正的皇六子弘曕既不是果郡王之子,也不是熹贵妃所生,实际上弘曕的生母是雍正皇帝的谦妃刘氏,但是弘曕确实后来被过继给了无子而终的果亲王允礼。这位小王爷是乾隆皇帝的幼弟,因此曾一度为乾隆皇帝所宠爱,以至于后来年轻任性的弘曕犯下大错,被乾隆皇帝申斥,竟因此而一病不起,终至年纪轻轻而去世。

弘曕生母谦妃刘氏其人情况:

弘曕的生母是位出身不高的汉族女子,刘氏生于康熙晚年,于雍正七年入宫时仅被封为刘答应,雍正皇帝对于这位汉族小妾谈不上宠爱,实际上也不是说雍正皇帝不宠爱刘氏,实际上雍正皇帝对于女色并不是很痴迷,根据一些遗留至今的史料记载,雍正皇帝即位后终日忙于朝政,很少踏足后宫,有时候往往一个月才去一次后宫,但是刘氏的命很好,雍正皇帝为数不多的宠幸让刘氏怀有身孕,雍正十一年,也就是刘氏进宫后的第三年,刘氏一举得男,生下了雍正皇帝的第六个儿子,也是雍正皇帝一生中最后一位皇子,刘氏也被从一个没有封号的刘贵人,晋为了谦嫔,成了一宫主位。从雍正皇帝赐给刘氏的封号不难看出,刘氏一定是一个温婉谦和,谦卑平淡之人。

雍正十三年,58岁的雍正皇帝病逝,25岁的皇四子弘历即位,是为乾隆皇帝,刘氏被尊为皇考谦妃,之后刘氏在乾隆朝又活了三十多年,直到乾隆三十二年时薨逝,享年54岁,此时的乾隆皇帝都已经是位57岁的老人了,可以说谦妃刘氏虽然是乾隆皇帝的庶母,但是从两个人的年龄来看,实际上是一代人,而刘氏之子虽然是乾隆皇帝的弟弟,但是实际上比乾隆皇帝年幼二十多岁,是两代人。

乾隆朝深受皇帝疼爱的小王:

由于是雍正皇帝的老来子,因此弘曕自出生时便受到了雍正皇帝的宠爱,但是弘曕两岁的时候,雍正皇帝便去世了,因此父子二人的交集并不多。乾隆皇帝即位后,对于这位年幼自己二十多岁的幼弟也是非常的疼爱,不仅经常到圆明园之中探望弘曕,还特意为弘曕请了多位名师教其读书,年幼的弘曕也非常好学,年纪不大时便能吟诗作词。

随着时间的流逝,弘曕渐渐长大,乾隆皇帝也开始给这位弟弟委以官职,让其多加历练,报效朝廷。乾隆十五年,弘曕刚满18岁,乾隆就让他管理武英殿、圆明园八旗护军营、御书处、药事房等处的事务。乾隆十九年时又让他负责管理造办处事务。在乾隆朝前期,弘曕在宗室贵族中可以说是在皇帝面前最得脸的人。

小王爷的令人不胜唏嘘的结局:

事情总有两面性,正所谓物极必反,随着弘曕的官职和权力的逐渐增加,何为年轻的皇弟开始暴露出了其人性丑恶的一面,弘曕非常喜欢钱财,也非常喜欢敛财,因此其在任上大肆收受官员的“孝敬”银子,以至于后来发展到了买官卖官,强买强卖等种种不法行为。朝中官员因为其是乾隆皇帝疼爱的幼弟,所以一直敢怒而不敢言,乾隆皇帝的信任和大臣们的沉默反而助长了弘曕的不法行为。

弘曕的行为越来越肆无忌惮,以至于乾隆皇帝也有所耳闻,在乾隆皇帝逐渐知道事情真相后,乾隆帝决定要惩诫这位放纵的幼弟,和他算一笔总账。此时恰好遇到弘曕的生母谦妃刘氏的寿辰,乾隆一反常态故意没有给谦太妃加赐称祝,弘曕因此非常不满,认为皇兄故意不给自己面子,甚至还讽刺挖苦乾隆皇帝,皇帝针锋相对的回怼弘曕,说他家财巨大,不但没有给母妃孝敬,反而害经常向母妃索要财物挥霍,这不是孝子应有的行为。


如果说这一事件是兄弟二人失和的导火索的话,那么接下来事件的发生就让乾隆皇帝决定要彻底给这位弟弟一点教训了。一次圆明园九州清晏失火,诸位宗室王爷闻讯后都立即奔赴火场参与救火,而弘曕住处离九州清晏的最近,反而却来的最晚,并且到达现场后并没有积极参与救火,而是和乾隆皇帝的皇子们嬉笑打闹,毫无关念之情。这让乾隆皇帝非常生气。

还有一次弘曕到皇太后钮祜禄氏宫中请安,在皇太后座旁膝席跪坐,该处正好是皇帝平日跪坐之地,乾隆帝责备看到后痛斥弘曕失礼 。弘曕一次又一次的触碰乾隆皇帝的底线,最终乾隆皇帝在1763年九月初四日时下旨,将贝勒弘曕交罚银一万两,九月初九日广储司奏为销毁亲王金宝一颗。”弘曕由郡王降为贝勒,罢免了所有官职。我们不难看出,乾隆对于弘曕的处罚实际上是很留有余地的,相比雍正皇帝惩治胤禩,胤瑭的做法,乾隆皇帝对自己的弟弟实在是略施小惩了。但是领乾隆皇帝没想到的是,弘曕在受到这一系列惩罚之后,竟然日夜惊惧,以至于一病不起,终致去世,年仅32岁。

乾隆皇帝对于自己这位弟弟因为受到自己责备而受惊去世也深感自责,在弘曕去世后,乾隆皇帝非常悔恨,以至于多次写诗纪念亡弟。

弘曕意气风发,少年得志,深受两代皇帝的宠爱,因此才会在行为和举止上不加节制,最终自己酿下恶果,乾隆皇帝对他的略加惩戒,让他感到了君威难测的同时,也让他颜面扫地,以至于惊惧内疚而死。所以说,有些东西要慢慢的来,一点一点的消化。


历史课课代表


爱新觉罗·弘曕是雍正最小的儿子,因其出生于圆明园,故而乳名为“圆明园阿哥”。作为雍正最小的儿子,弘曕出生时雍正已是56岁的高龄,不仅比乾隆帝弘历足足小了22岁,甚至比乾隆的儿子还小,再加上其两岁时雍正便去世了,因而乾隆对这位幼弟还是极为关爱的,或许正是由于乾隆的宠爱,弘曕长大后着实有些胡作非为,结果最终导致了恶果。

△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

乾隆对幼弟弘曕极为关爱,长大后也是对其信任有加

弘曕出生于雍正十一年(1733年)6月,已经56岁的雍正可以说是老来得子,然而仅仅两年后,即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去世了,而此时的弘曕不过是个年满两周岁的小孩子。

△《甄嬛传》中的弘曕

乾隆继位之后,对于这位比自己长子永璜还要小近5岁的幼弟,可以说是非常喜爱的。不仅经常逗其玩耍,还为其请来了当时已经闻名遐迩的著名诗人沈德潜担任老师,也正是在沈德潜的教导之下,弘曕的诗词功夫极为出色,被誉为“诗宗归于正音,不为凡响”,又因善于藏书而被誉为“弘曕善诗词,雅好藏书,与怡府明善堂埒。”

乾隆三年(1738年)二月,康熙帝第十七子,年仅42岁的果亲王允病逝。允礼作为乾隆的长辈,其生前颇受乾隆的信任,不仅受命他总理事务,还被赐予了亲王双俸。由于允礼膝下无子,在庄亲王允禄的奏请下,弘曕被过继给了允礼,承袭了果亲王的爵位。

△果亲王允礼

俗话说“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随着弘曕的逐渐长大,乾隆也开始对其予以重用。乾隆十五年(1750),乾隆就让他管理武英殿、圆明园八旗护军营、御书处、药事房等事务。而到了乾隆十七年(1752年),弘曕又奉命管理造办处事务。

然而,一方面源于乾隆一直以来的关爱和宠信,另一方面由于果亲王乃是诸王中较为富裕者,年轻位尊的弘曕自此却滋生了一丝浮躁之气,且此后愈发胡作非为,最终酿成了悲剧。

因胡作非为被乾隆略施惩戒,弘曕竟然就此一命呜呼

由于果亲王乃是亲王双俸,5岁便承袭果亲王爵位的弘曕,从小便养成了喜好钱财的习惯。而由于乾隆一直以来的宠爱,又使其滋生了恃宠而骄的性格,这一切应该都是弘曕此后做下诸多不法之事的原因。

△弘曕

拥有亲王双俸的弘曕“居家尚节俭,俸响之银,至充栋宇”,并不缺钱的他却依然疯狂敛财,甚至开设煤窑强占百姓产业。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在朝廷审理两淮盐政高恒替京师王公大臣贩卖人参牟利一案时,高恒供称弘曕也曾因欠了商人江起镨的钱而参与其中。此后,乾隆帝又查出弘曕曾令人购买蟒袍、朝衣、刺绣、古玩以及优怜,且凭借身份只给对方很低的价钱。

在疯狂敛财的同时,弘曕还利用乾隆的宠爱而恃宠而骄,在奉命前往盛京恭送玉玉牒时,他却上奏要先去打猎,然后才去盛京。而在朝廷提拔官员时,弘曕又嘱托军机大臣阿里衮提拔自己的门人,结果被其所拒绝,这令乾隆对其极为恼火,斥责弘曕干预朝政而毫无顾忌。

对于弘曕的不法之事,乾隆虽然多次对其进行训诫,却始终未能使其悔改。于是便通过略施惩戒,使其悬崖勒马,不至于酿成大祸。于是,在弘曕生母谦妃寿辰的时候,乾隆并没有按照常例进行加赐称祝,结果却令弘曕极为不满,甚至当面对乾隆进行讽刺。

此后,两次事件的爆发,使得乾隆最终下定决心要给弘曕一个教训。一次圆明园“九州清宴”失火,诸王都进去救火,结果距离最近的弘曕不仅来的最晚,而且还和皇子们嘻嘻哈哈,毫无关念之情。另一次是弘曕和弘昼一起向皇太后请安之时,结果却跪坐在了平日里皇帝跪坐之地。

△乾隆原本只是向教训弘曕一下

于是,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弘曕被降为贝勒,且被罢免所有官职,同时于“1763年九月初四日贝勒弘曕交罚银一万两,九月初九日广储司奏为销毁亲王金宝一颗。”

原本乾隆只是打算略施惩戒,却没想到被革职之后,弘曕竟然就此抑郁寡欢、一病不起,乾隆此后虽然亲临探视,并下令又将弘曕晋封为了郡王,但还是没能挽回其性命。弘曕最终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病逝,终年33岁。


香茗史馆


乾隆的这个小弟弟叫弘曕,是雍正皇帝的第六个儿子,由于诞生在富丽堂皇的圆明园,故乳名叫“圆明园阿哥”,乾隆作为弘曕的四哥,比弘曕大22岁;辈分是兄弟,按年龄在清朝已形同父子了。



乾隆莅临九五至尊时,已经25岁了,弘曕才4岁,一个是风华正茂、挥斥方遒、一言九鼎的天子,一个是天真无邪的儿童,有一次乾隆看到圆明园幼弟在圆明园中玩耍,便逗他一下,谁知招呼过后,弘曕吓得落荒而逃。

自然乾隆有点不爽,说明幼弟胆略与气魄都小,但是,乾隆是喜欢这个幼弟的,他认为这是太监们没给弟弟上好宫庭礼仪课,并没训斥弟弟,还专门为幼弟找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师来教幼弟,后来弘曕在文学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弘曕18岁时,被乾隆委以重任,管理圆明园“八旗护军营”;弘曕20岁时,韩隆让其承袭了果亲王的爵位,足见乾隆对幼弟重视与关怀备至!


但弘曕并非知恩图报的主,受皇兄如此优待,却做出了与皇兄愿望相反的事,他竟然敢在皇帝眼皮底下以权谋私,利用王爷身份非法敛财,甚至达到了肆无忌惮、丧心病狂的地步;后来,还有非法占有老百姓财富的事,并且勾结官府赖账,更匪夷所思的是,用次等的人参顶替优质人参,这简直有损皇家脸面,是下三滥之举。

老百姓怨声载道,就告了御状,乾隆半信半疑,命人搜查弘曕府宅,却发现了违制品!以前乾隆曾警告弘曕:“尽管你是御弟,但如果你以身拭法,我将严惩不贷,否则,国将不国”。看来弘曕并没有接受教训,这次引起的民愤极大,乾隆决定不再惯着他,让他放弃恃宠而骄的恶习,于是,下旨罚款弘曕白银一万两,降为贝勒,革除所有官职。



本有大好前程,但一副好牌被弘曕打得稀乱,这怪不得谁!从此,弘曕开启了闭门不出的模式,他想不通,明明是自己和颜悦色的哥哥为何要这样残忍地对待自己?弘曕思维进入了误区后,彻底钻进了牛角尖,不久就在怨恨与绝望中郁郁而死,英年早逝时只有33岁。


希望星晨58298869


雍正老来得子,五十六岁上得到了这个小儿子弘曕。雍正最宠信的大臣田文镜在年近七旬的时候还在朱批中得到雍正的批语说,“朕尚望卿得子”,看来老来得子也是雍正自己很希望的事,并且做到了。


弘曕在雍正序齿的皇子里排行第六,因为生在圆明园,长在圆明园,所以又叫“圆明园阿哥”。弘曕的生母身份成谜。这个在雍正晚年为其生子的女人姓刘,可称之为刘氏。《清史稿》说刘氏在潜邸时就是服侍亲王的贵人,后来世宗入承大统,在雍正中刘氏被封为谦嫔。如果真是这样,觉得有点奇怪,为什么之前十几年没得宠没封号也没生育,忽然到雍正末年生了一个儿子?

还有一种观点就是认为刘氏是在雍正七年才入宫的。这样看来因为入宫后得到宠幸而封嫔,然后生子,看起来比较顺理成章。终雍正一朝刘氏只得到嫔位,乾隆继位后尊为“皇考谦妃”,一是提升为妃位,二是承认刘氏的长辈身份。但是刘氏死后却没有得到谥号,这是不太正常的。

雍正自己对这个老来得子的儿子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喜爱,弘曕在雍正朝没得到任何优待。而雍正除了对弘历早早立为储君之外,对于序齿的皇五子弘昼也格外喜欢溺爱。还有没序齿的年贵妃的儿子福慧,雍正格外钟爱,早早为其安排政治资本,可惜福慧早夭了。


弘曕没有得到生父的关注,哥哥乾隆皇帝似乎对他也没有格外关照,并且让弘曕出本支而入继为雍正十七弟允礼的儿子。如果说乾隆对弘曕这个血亲兄弟真的有过惩治,那其实还是怪弘曕自己。

弘曕因为缺乏教养,所以不识规矩。成年后乾隆给他安排差使,弘曕往往不以公事为重而任性自为。如乾隆命他去盛京恭送玉牒,他却先要去打猎。另外弘曕爱敛财,甚至霸占平民财产,从民间商人处买东西几乎不付钱,或是只付很少的钱。弘曕似乎是觉得别人都对自己有亏欠,从生母谦妃处索财物,从哥哥乾隆处索恩赏,还总是在乾隆面前无礼,自为是皇帝的弟弟而对乾隆不恭不敬,有不满意处还对乾隆冷嘲热讽。


最终乾隆在弘曕又一次御前无状时对其予以革去亲王爵位降为贝勒的处罚,并且罚银一万两,销毁亲王金宝。这是个很重的处罚,但对于弘曕历来的行止来说也并不算过份。就是民间的家庭,弟弟犯了过错,当家的哥哥也可以管教,何况这还是君臣。

弘曕却从此一病不起,最后郁郁而终。他死后儿子永瑹降袭郡王,再其孙降袭贝勒,最终弘曕一支的子孙成了普通宗室。乾隆并没有因为这个弟弟英年早逝便关照他的后人。


沅汰


题目有点夸张了,正如尼采前几天去看牙医,有个病人说去年有个人拔牙拔死了,而医生说牙是他拔的,拔完一年那人才自己喝农药死的,跟拔牙没有关系。究其原因还是拔牙影响了生活质量但不是直接原因,是间接。关键是当事人心理素质,所以我们看待历史也要一样不能断章取义。


雍正最小的儿子弘瞻是雍正老年得子,2周岁的时候雍正就死了,那么乾隆长兄如父,他把这个弟弟当自己儿子一样宠爱。究其原因是因为小弟弟不会威胁他的皇位吧,但是在甄嬛传里面弘瞻变成了甄嬛的儿子过继给果郡王,其实不是的,他的生母是刘谦妃,关于这个妃子历史记录不多,可见只是雍正晚年得宠的一个名不经传的妃子。



而这个弟弟小时候的命就很好,后来还做了果郡王的过继儿子,而乾隆很看重这个叔叔。那会还是世袭制度,所以弘瞻从小就是开挂式的人生,养成了他恃宠而骄的性格。有一次乾隆让他去办事情他却去打猎,还有的事情乾隆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弘瞻喜欢敛财。最后导致他死亡的导火索事件是给皇太后请安,他跪在了本该皇帝跪的地方。因此皇帝罢免了他的王位,降为贝勒,还罚钱。


弘瞻因为这事是他出生以来最大的一次打击,于是抑郁了想着自己的命是不是该到头了,越想身体越不好了。乾隆还是疼爱他的,来看望他,弘瞻后悔自己以前的行为,乾隆恢复了他的品级,但是弘瞻还是死了。


其实乾隆说是关爱他,但是从小让弘瞻过于生活在温室里面,并且从小把他的过失怪责到身边太监身上,不及时指出他的缺点,这是宠她还是害他?等他大了就针锋相对看不惯了。你说这事谁的过错比较大?尼采觉得这是乾隆的一个阴谋,从小用蜂蜜惯着,长大就有把柄了。你们看乾隆对他的兄弟哪个不好,一开始都宠的不要不要的然后还不都死在他手里,弘昼也是一个例子。我觉得乾隆和父亲雍正对待兄弟的方针是殊途同归的,先给你好果子吃等你犯事了再办了你,而雍正的方法呢只要跟自己对着干的通通杀了。

从这件事情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教育理念:宠溺孩子并不是真的对他好,让他及时知道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及时纠正,好过他以后在同样的地方犯下更大的过失。


尼采广寒宫中坐


这个问题问的不妥,真实历史上乾隆没有气死他的小弟弟圆明园阿哥,我倒觉得这个不懂事的小弟弟差点气死乾隆。

从国家层面讲,当时乾隆是皇帝,作为臣子的小弟屡次触犯律法,乾隆稍加惩戒是应该的。

从家庭层面来讲,作为年长弟弟二十多岁的乾隆,管教不懂事的弟弟天经地义。

至于小弟突然得病去世,也不是乾隆的本意,实乃小弟福浅命薄。

更是小弟平时骄纵惯了,小肚鸡肠,怨天尤人不从自身找原因所致。



说句不好听的话是上天惩罚他。再者说了,小弟的去世乾隆很自责和很伤心,讲真圆明园阿哥之死不能怪乾隆,更谈不上是乾隆故意气死了小弟弟

看到这个问题,我突然想起前几天网上流传的一段视频。

原来暑假刚过,在开学时,母亲没收了儿子的手机,目的是让儿子好好学习,不要痴迷网络。

但是儿子不理解母亲的苦心,一时接受不了,竟然从十几层高楼窗口飞身跳下,结果当场丧命。出了这事难道说是母亲之错吗?

圆明园阿哥之死和这件事如出一辙,要不说历史有时会重演呢!

让我们还原当时的这段历史

乾隆的这个小弟弟叫弘曕(yan),是雍正皇帝的第六子,按照年龄排序是十子。由于出生在圆明园,小名叫圆明园阿哥。

乾隆是雍正的第四子,但是他比弘曕大22岁。(乾隆生于1711年,弘曕生于1733年)。



乾隆25岁继位时,弘曕才四岁。有一次他在圆明园看到了幼弟,招呼他过来唠唠嗑,谁知弘曕吓得一溜烟跑了。

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弘曕不如小时候乾隆聪明。

乾隆在4岁的时候,第一次见到爷爷康熙时,表现出了异于平常孩童的聪明伶俐。从这以后,康熙把这个孙子接到自己的宫里教育,由此奠定了乾隆成为雍正接班人的地位。

乾隆在6岁时,常人对没有任何调料的胙肉难于下咽,这属于皇家逢年过节对子孙后代进行的“不忘祖先艰辛”的教育。

但是乾隆吃得很香,亲们想想看,当爷爷的没有理由不喜欢这样的孙子。

弘曕和乾隆比就差远了,但是乾隆还是很喜欢这个幼弟,只是责骂这些太监没给弟弟上好课。

回宫后,乾隆专门找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师教幼弟,弘曕经过老师的辛勤浇灌,在文学上取得了很大成绩。



在弘曕18岁时,乾隆委他重任,负责管理圆明园八旗护军营。20岁承袭了果亲王的爵位,成了大清王爷。

这时弘曕有点飘了,可以说是“恃宠而骄”。更多表现出了浮躁和贪婪的面目。

弘曕特别爱财,有道是“君之爱财取之有道”。但弘曕不是君子,竟然以权谋私,以王爷身份非法聚敛财富,达到了肆无忌惮的地步。

你经商好好干也没人说你什么,他为了非法占有百姓的财富,竟然勾结官府撒赖赖账,就是学现在上了“黑名单”一些人的行为。还以次的人参充好的人参顶账。他这样干有损皇家脸面。

百姓愤怒之下告了御状,乾隆命人搜查小弟的府宅,竟然发现了一些违制品。

在小弟有违法犯罪苗头时,乾隆曾警告过他,对弟弟说:“你是我的御弟,你也老大不小了,你触犯大清律法,我不惩戒你,国家不就乱套了?”

说归说,毕竟从小对他很娇惯,乾隆怕弟弟一下子转不过弯来,对他从前犯的错误都是点到为止,并没深究。但是弘曕没有接受教训,反而变本加厉。



这次弟弟民愤极大,为了惩戒幼弟,乾隆决定不再放纵他。传旨罚弘曕白银一万两,由郡王降为贝勒,罢免所有官职。

弘曕被革职后,闭门不出,郁郁寡欢,他想不通哥哥为何这样对待自己?

其实他最应该反省一下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重新振作起来。然而弘曕走入了误区,钻进了牛角尖。不久郁郁而死,时年33岁。

弘曕死后,乾隆极为痛悔,想不到幼弟心理如此脆弱,本来打算过个一年半载,恢复他的官职和王爷爵位,谁知道……

乾隆亲自为他撰写了碑文,碑文表现了兄弟之情。事后,乾隆让弘曕的儿子承袭了郡王爵位。


秉烛读春秋


简单来说,弘曕是病死的。

雍正一生共有十个儿子,其中有四个没等到序齿就夭折了,还有两个没活到成年,真正活到乾隆时期的,只有四个,即弘时、弘历、弘昼和弘曕。

弘历就是乾隆,弘瞻是他最小的弟弟,弘时比乾隆年长,弘昼跟乾隆年纪差不多,且同时封亲王,他们对乾隆的地位都是能够造成一定威胁的,唯独弘瞻出生在雍正十一年(1733年),比乾隆小了22岁,雍正去世时他才三岁,对乾隆毫无威胁,所以乾隆比较宠爱他。

乾隆三年(1738年),果亲王允礼去世,作为乾隆的长辈兼臣子,他是比较受乾隆信任的,乾隆刚继位时,命允礼总理事务,赐亲王双俸。按允礼只有一子,还早夭了,死后面临绝嗣局面。

在此情况下,乾隆果断把弘瞻送了出去,让他当允礼的嗣子,继承果郡王爵位(非铁帽子王继承降一级)。当然实际上,弘瞻还是乾隆的弟弟,他的生活教育都有乾隆过问。

二十多岁的差距,乾隆这个哥哥完全可以当爹,弘瞻的老师沈德潜就是他亲自选的。有了这个老师教导,弘瞻的文化水准甩开了乾隆十八条大街,博学多知、喜好收藏。

弘瞻出生于圆明园,乳名为“圆明园阿哥”,到他十八岁时,乾隆命他管理武英殿、圆明园八旗护军营、御书处、药事房等等,可谓重用。两年后,乾隆又命幼弟负责管理造办处事务。

年轻位高让弘瞻飘了起来,尽管他不缺钱,但却疯狂敛财,或许这是在向乾隆显示自己无意于皇位?可惜最终弄巧成拙,种种荒唐行径惹恼了乾隆。


弘瞻的敛财手段丰富多样,包括省钱(居家尚节俭)、做生意(开设煤窑、贩卖人参)等,另加对乾隆权威熟视无睹。

乾隆让弘瞻前往盛京(今沈阳,清朝旧都)恭送玉牒(皇家族谱),弘瞻回复说要先打猎,然后再去出差。弘瞻生母谦妃寿辰时乾隆没有表示,弘瞻很不满,出言讽刺乾隆。乾隆在圆明园设宴时失火,诸王纷纷赶来“救火”,虽然只是做个样子,但也要像一点,弘曕住得最近,来得最晚,还跟其他皇子谈笑甚欢,也不问乾隆有没有事。

最终乾隆将弘曕降级为贝勒,罢免所有官职,罚款一万两,简直就是在割弘瞻的肉。

荣华富贵二十几年的弘瞻受不了这个打击,受处分后就闭门不出,郁郁寡欢,最终病重。

乾隆得知后,赶紧来挽救自己好哥哥的形象,拉着弘瞻的手呜咽失声,连连解释自己处罚是想让弘瞻得个教训,改变臭脾气之类的。

哭完后,乾隆下令恢复弘曕郡王的封爵,然后弘瞻病逝,享年33岁。


平沙趣说历史


我是长安视界,我来回答:

雍正老来得子,五十六岁上得到了这个小儿子弘曕。雍正最宠信的大臣田文镜在年近七旬的时候还在朱批中得到雍正的批语说,“朕尚望卿得子”,看来老来得子也是雍正自己很希望的事,并且做到了。

弘曕在雍正序齿的皇子里排行第六,因为生在圆明园,长在圆明园,所以又叫“圆明园阿哥”。弘曕的生母身份成谜。这个在雍正晚年为其生子的女人姓刘,可称之为刘氏。《清史稿》说刘氏在潜邸时就是服侍亲王的贵人,后来世宗入承大统,在雍正中刘氏被封为谦嫔。如果真是这样,觉得有点奇怪,为什么之前十几年没得宠没封号也没生育,忽然到雍正末年生了一个儿子?

还有一种观点就是认为刘氏是在雍正七年才入宫的。这样看来因为入宫后得到宠幸而封嫔,然后生子,看起来比较顺理成章。终雍正一朝刘氏只得到嫔位,乾隆继位后尊为“皇考谦妃”,一是提升为妃位,二是承认刘氏的长辈身份。但是刘氏死后却没有得到谥号,这是不太正常的。

雍正自己对这个老来得子的儿子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喜爱,弘曕在雍正朝没得到任何优待。而雍正除了对弘历早早立为储君之外,对于序齿的皇五子弘昼也格外喜欢溺爱。还有没序齿的年贵妃的儿子福慧,雍正格外钟爱,早早为其安排政治资本,可惜福慧早夭了。

弘曕没有得到生父的关注,哥哥乾隆皇帝似乎对他也没有格外关照,并且让弘曕出本支而入继为雍正十七弟允礼的儿子。如果说乾隆对弘曕这个血亲兄弟真的有过惩治,那其实还是怪弘曕自己。

弘曕因为缺乏教养,所以不识规矩。成年后乾隆给他安排差使,弘曕往往不以公事为重而任性自为。如乾隆命他去盛京恭送玉牒,他却先要去打猎。另外弘曕爱敛财,甚至霸占平民财产,从民间商人处买东西几乎不付钱,或是只付很少的钱。弘曕似乎是觉得别人都对自己有亏欠,从生母谦妃处索财物,从哥哥乾隆处索恩赏,还总是在乾隆面前无礼,自为是皇帝的弟弟而对乾隆不恭不敬,有不满意处还对乾隆冷嘲热讽。

最终乾隆在弘曕又一次御前无状时对其予以革去亲王爵位降为贝勒的处罚,并且罚银一万两,销毁亲王金宝。这是个很重的处罚,但对于弘曕历来的行止来说也并不算过分。就是民间的家庭,弟弟犯了过错,当家的哥哥也可以管教,何况这还是君臣。

弘曕却从此一病不起,最后郁郁而终。他死后儿子永瑹降袭郡王,再其孙降袭贝勒,最终弘曕一支的子孙成了普通宗室。乾隆并没有因为这个弟弟英年早逝便关照他的后人。

沅汰,文化学者,历史作家

主要作品:《龙风传奇》、《南北乱世之三国霸业》、《高澄传》、《情探泰陵》、《胤禛二十七年》,中国古代《古国迷踪》系列,《博物馆青铜器名称汉字解读》系列、《汉字》字形释义、《青铜铭文里的西周史》、《晋国霸业》、《梦回春秋》等。

欢迎关注长安视界。更多纪录片、知识推送给您


长安视界


雍正子嗣不丰。

到乾隆继位时,除了乾隆外,就只剩下皇五子弘昼和皇六子弘曕。顾念手足之情的乾隆,对这两个弟弟都很不错。特别是弘曕,不光最得乾隆疼爱,乾隆还对他大力栽培。不过,乾隆虽然极力栽培弘曕,却因为做了一个举动,让弘曕年纪轻轻就丢了性命。这是怎么回事呢?

(弘曕剧照)

弘曕出生时,雍正已经56岁了。老来得子,自然百般疼爱。可惜仅过了两年,雍正便病故了。弘瞻对他父亲,显然没有什么观感。

乾隆继位后,对这个比自己小22岁的幼弟非常怜爱。再加上弘昼又是个荒唐王爷,根本指望不上。所以,他决定亲自教育和培养弘曕,希望他将来能成为辅佐君王的国之栋梁。

弘瞻稍微长大一些,乾隆便为他挑了大儒沈德潜教他习文练字作文章。经过几年苦学,弘曕不光在诗词上“不为凡响”,还博学多才,丝毫没有辜负乾隆的期望。

随着弘曕慢慢长大,乾隆有意安排一些政务历练他。弘曕才满18岁,乾隆便对他委以重任,让他参与管理圆明园八旗护军营、御书处、武英殿等处。两年后,又让他负责造办处事务。

可以说,只要弘曕不胡闹,按乾隆给他铺的路走,未来必定是位极人臣的朝廷重臣。

然而,一帆风顺对弘曕来说,并不是好事。

弘曕5岁时,享受亲王双俸的果亲王允礼去世。由于膝下无子,面临着无人承袭爵位的境地。在庄亲王允禄的建议下,乾隆把年幼的弘曕过继给果亲王,承袭了他的爵位。自然,果亲王所有的福利待遇,也都被他承袭所得。

(果亲王剧照)

年少位尊,还有皇帝哥哥撑腰,这种种的优越感,让弘曕在品行上渐渐养成了一些坏习惯。有哪些坏习惯呢?

一是对下严苛。

弘曕仗着有皇帝哥哥,行为放纵不检,但他对下属却严厉苛刻,但凡做错一点,或有一些让他不高兴,下属都会受到极严厉的惩罚。因此,他的下属都对他怨声载道。

二是与民争利。

弘曕继承了果亲王殷实的家业,同时还享受着亲王双俸等福利,可以说他真不是差钱的主。但与生俱来的贪欲,却让他疯狂敛财,丝毫不顾身份和形象。不仅如此,他还与民争利,强占百姓产业开煤矿。

三是恃宠而骄。

乾隆让弘曕恭送玉牒到盛京,谁知道弘曕竟不当回事,还上奏说,得等他打猎完后,看看有没有空,再去盛京。

四是不孝生母。

有一次,弘曕生母谦妃寿辰,乾隆没有及时加赐称祝。弘曕很生气,脸色很难看,还言语带刺地讥讽乾隆。乾隆笑道,你家资丰厚,从不见你给钱赡养母妃,还常常想方设法从母妃处索取财物。你这是为人子该做的吗?弘曕哑然,这才闭了嘴。由此可见,弘瞻对生母,实在是不孝的。

五是收受贿赂。

弘曕曾收人贿赂,于是要求军机大臣阿里衮提拔行贿之人,但遭到阿里衮的拒绝。

(乾隆剧照)

不过,这些事尽管让乾隆很不高兴,但乾隆也只是对他多有训斥而已。

直到有一次,乾隆居住的圆明园“九州清宴”走了火,乾隆才动了真怒。

当时,虽是深夜,但诸王爷们不管远近,都纷纷赶来救火。唯有住得最近的弘曕来的最晚。不仅如此,他来后,还和其他王爷们说说笑笑,对乾隆半句嘘寒问暖的话都没有。这件事给乾隆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心里很不是滋味,觉得自己平时最疼爱的弟弟,竟然丝毫不关心他这个做哥哥的安危。于是新账旧账一起算,乾隆决定要好好惩罚他一下。

适逢弘曕和弘昼给皇太后问安,不小心跪坐在了乾隆平时跪坐的位子上了。

乾隆知道后便以“仪节借妄”为由,罚弘昼三年王俸。而弘曕,则被乾隆降为贝勒,解去所有官职,并罚银一万。

30岁的弘曕,还从来没有被乾隆这么责罚过。现在突然受到这么严重的惩罚,再加上他认为惩罚不公,心生气怨,于是在革职后,郁郁寡欢,足不出户,不久竟气病卧床了。

乾隆听说后,内心悔恨交加,亲自到弘曕府上去看他。

此时弘曕已病得起不了床。他看到乾隆后,勉力挣扎着想要起来给乾隆磕头请罪,无奈气力不支,最后只能以头捣在被褥上,眼泪却淌个不停。

乾隆见了内心不忍,便握着弘曕的手哽咽说,我只是想小小惩戒你一下,让你改改脾气,没想到却让你得了这样重的病,说完也是泪水盈眶。

回去后,乾隆马上恢复了弘曕的爵位,期望弘曕的病也会因为爵位恢复而康复。

可惜一切都晚了,弘曕的病势渐重,拖了一年多,还是一命归西,最终离开了疼爱他的皇帝哥哥。

(参考史料:《清史稿》)


张生全精彩历史


前几年大火的宫廷剧《甄嬛传》中,甄嬛最后虽然跟心爱的允礼阴阳相隔,但她却把两人的龙凤胎扶养长大,并且把儿子弘瞻过继给了允礼,用这种方式巧妙的让弘瞻认了允礼为父亲,这也使甄嬛那颗千疮百孔的心得到了很大的安慰。

剧中弘瞻的原型就是雍正最小的儿子弘瞻,是雍正的后妃谦妃所生。晚年的雍正长期居住在圆明园,所以弘瞻也出生在圆明园。雍正去世时,弘瞻才四岁,做为新帝乾隆的弟弟,他住在宫中不合适,出宫开府又太小,所以弘瞻便被放在圆明园中养大。由于出生在圆明园,又成长在圆明园,所以人称“圆明园阿哥”。



不同于雍正争皇位时“九龙夺嫡”的残酷,乾隆的皇位得到的顺风顺水,所以他对兄弟并没有什么忌惮。再加上雍正本来子嗣不多,又多有夭折(乾隆登基后只有弘昼、弘瞻两个弟弟),所以乾隆对弘瞻这个年幼的弟弟是非常疼爱的。果亲王允礼在雍正朝时很受重用,所以家业颇丰,果亲王无后,本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原则,乾隆便把弘瞻过继给了果亲王,袭了果亲王的爵位。弘瞻自小便有名师教导,写的一手好诗词,长大以后,又被乾隆委以重任,出任过很多要职。

至于说他被乾隆气死这个事,与其说是被气死,不如说是他自己作死。弘瞻出身高贵,又得皇帝哥哥的疼爱,还没有父亲的约束和管教,所以长大后的弘瞻狂妄放纵,一身的臭毛病。

我们来看弘瞻都做了哪些作死的事。

他自己行为放纵不检点,对待下人却非常严苛,至使下人们冤声载道。

弘瞻继承了果亲王的家产,自己明明很有钱,却还想着法子聚财,占平民的土地挖煤谋利。聚了那么多钱又不舍得用,生活上还非常简朴,是个吝啬鬼。这是个人性格问题,本也没什么,可是他居然对母亲谦妃也不舍得花钱,不好好供养,这就是不孝了。

乾隆让他去盛京送玉蝶,他却乾隆说:“我要先去打猎,回头再去办正事,啊!”可想而知乾隆当时的内心……

乾隆虽然大弘瞻二十多岁,但毕竟只是哥哥,对于他犯的这些小错,并没有认真对待,都是得过且过。这就使得弘瞻更加的有恃无恐,后来发生的一件大事让乾隆决定要好好惩罚他一下。

乾隆二十八年,发生了一件地方官员替京师王公大臣贩卖人参谋利的案子。案犯供出弘瞻曾经用皇帝弟弟的身份花很少的钱买了很多值钱的东西,他还企图卖官赚钱,这些事情影响非常恶劣,乾隆大为生气。

此时的弘瞻若是如果能及时向乾隆认错,那么他也不会受到什么大的处罚。可是他并没有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依然我行我素。有次圆明园“九州清晏”着火了,他离的最近,救火时却去的最迟,到了之后也是没个正形,对于自己从小长大的地方、也是父亲最爱待的地方失火毫不关心。这让乾隆非常寒心。

后来弘昼、弘瞻去给太后请安,跪坐在了平时乾隆请安时跪坐的地方,乾隆以此为理由,责备他俩缄僭越。下令将弘瞻降为贝勒,并罚银一万两,革去他所有职务。


这惩罚对弘瞻来说其实也并不大,没伤到他的筋骨,但乾隆对他突然的严厉和不讲情面,让他非常生气和没面子。所以受罚后的弘瞻便郁郁寡欢、闭门不出,气闷之下居然一病不起了。乾隆听说他病了,把之前的那些不愉快就都丢开了,亲自跑到他府上去看他。看到他憔悴的样子,心里又是一阵心疼,对弘瞻说:“我是看你年幼,做事情没分寸才略加惩罚,希望你从此能改过,怎么你会因此病成这样呢!”所以乾隆离开后,又恢复了弘瞻的王爵,以此希望他能好起来。可是当时的弘瞻已经病重,不久便病逝了,乾隆非常伤心,还亲自为他写了碑文。

所以乾隆对弘瞻是真的不错,他的死还真不能怪到乾隆身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