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最小的兒子圓明園阿哥,為何年紀輕輕就被乾隆氣死?

carleo


雍正皇帝最小的兒子是皇六子弘曕,這位生於雍正十一年的小皇子由於是雍正皇帝的老來子,所一深受晚年的雍正皇帝的喜愛,相信看過熱播電視劇《甄嬛傳》的人們都會記得這個甄嬛和果郡王的私生子,但是這實際上純屬小說杜撰,歷史上的雍正的皇六子弘曕既不是果郡王之子,也不是熹貴妃所生,實際上弘曕的生母是雍正皇帝的謙妃劉氏,但是弘曕確實後來被過繼給了無子而終的果親王允禮。這位小王爺是乾隆皇帝的幼弟,因此曾一度為乾隆皇帝所寵愛,以至於後來年輕任性的弘曕犯下大錯,被乾隆皇帝申斥,竟因此而一病不起,終至年紀輕輕而去世。

弘曕生母謙妃劉氏其人情況:

弘曕的生母是位出身不高的漢族女子,劉氏生於康熙晚年,於雍正七年入宮時僅被封為劉答應,雍正皇帝對於這位漢族小妾談不上寵愛,實際上也不是說雍正皇帝不寵愛劉氏,實際上雍正皇帝對於女色並不是很痴迷,根據一些遺留至今的史料記載,雍正皇帝即位後終日忙於朝政,很少踏足後宮,有時候往往一個月才去一次後宮,但是劉氏的命很好,雍正皇帝為數不多的寵幸讓劉氏懷有身孕,雍正十一年,也就是劉氏進宮後的第三年,劉氏一舉得男,生下了雍正皇帝的第六個兒子,也是雍正皇帝一生中最後一位皇子,劉氏也被從一個沒有封號的劉貴人,晉為了謙嬪,成了一宮主位。從雍正皇帝賜給劉氏的封號不難看出,劉氏一定是一個溫婉謙和,謙卑平淡之人。

雍正十三年,58歲的雍正皇帝病逝,25歲的皇四子弘曆即位,是為乾隆皇帝,劉氏被尊為皇考謙妃,之後劉氏在乾隆朝又活了三十多年,直到乾隆三十二年時薨逝,享年54歲,此時的乾隆皇帝都已經是位57歲的老人了,可以說謙妃劉氏雖然是乾隆皇帝的庶母,但是從兩個人的年齡來看,實際上是一代人,而劉氏之子雖然是乾隆皇帝的弟弟,但是實際上比乾隆皇帝年幼二十多歲,是兩代人。

乾隆朝深受皇帝疼愛的小王:

由於是雍正皇帝的老來子,因此弘曕自出生時便受到了雍正皇帝的寵愛,但是弘曕兩歲的時候,雍正皇帝便去世了,因此父子二人的交集並不多。乾隆皇帝即位後,對於這位年幼自己二十多歲的幼弟也是非常的疼愛,不僅經常到圓明園之中探望弘曕,還特意為弘曕請了多位名師教其讀書,年幼的弘曕也非常好學,年紀不大時便能吟詩作詞。

隨著時間的流逝,弘曕漸漸長大,乾隆皇帝也開始給這位弟弟委以官職,讓其多加歷練,報效朝廷。乾隆十五年,弘曕剛滿18歲,乾隆就讓他管理武英殿、圓明園八旗護軍營、御書處、藥事房等處的事務。乾隆十九年時又讓他負責管理造辦處事務。在乾隆朝前期,弘曕在宗室貴族中可以說是在皇帝面前最得臉的人。

小王爺的令人不勝唏噓的結局:

事情總有兩面性,正所謂物極必反,隨著弘曕的官職和權力的逐漸增加,何為年輕的皇弟開始暴露出了其人性醜惡的一面,弘曕非常喜歡錢財,也非常喜歡斂財,因此其在任上大肆收受官員的“孝敬”銀子,以至於後來發展到了買官賣官,強買強賣等種種不法行為。朝中官員因為其是乾隆皇帝疼愛的幼弟,所以一直敢怒而不敢言,乾隆皇帝的信任和大臣們的沉默反而助長了弘曕的不法行為。

弘曕的行為越來越肆無忌憚,以至於乾隆皇帝也有所耳聞,在乾隆皇帝逐漸知道事情真相後,乾隆帝決定要懲誡這位放縱的幼弟,和他算一筆總賬。此時恰好遇到弘曕的生母謙妃劉氏的壽辰,乾隆一反常態故意沒有給謙太妃加賜稱祝,弘曕因此非常不滿,認為皇兄故意不給自己面子,甚至還諷刺挖苦乾隆皇帝,皇帝針鋒相對的回懟弘曕,說他家財巨大,不但沒有給母妃孝敬,反而害經常向母妃索要財物揮霍,這不是孝子應有的行為。


如果說這一事件是兄弟二人失和的導火索的話,那麼接下來事件的發生就讓乾隆皇帝決定要徹底給這位弟弟一點教訓了。一次圓明園九州清晏失火,諸位宗室王爺聞訊後都立即奔赴火場參與救火,而弘曕住處離九州清晏的最近,反而卻來的最晚,並且到達現場後並沒有積極參與救火,而是和乾隆皇帝的皇子們嬉笑打鬧,毫無關念之情。這讓乾隆皇帝非常生氣。

還有一次弘曕到皇太后鈕祜祿氏宮中請安,在皇太后座旁膝席跪坐,該處正好是皇帝平日跪坐之地,乾隆帝責備看到後痛斥弘曕失禮 。弘曕一次又一次的觸碰乾隆皇帝的底線,最終乾隆皇帝在1763年九月初四日時下旨,將貝勒弘曕交罰銀一萬兩,九月初九日廣儲司奏為銷燬親王金寶一顆。”弘曕由郡王降為貝勒,罷免了所有官職。我們不難看出,乾隆對於弘曕的處罰實際上是很留有餘地的,相比雍正皇帝懲治胤禩,胤瑭的做法,乾隆皇帝對自己的弟弟實在是略施小懲了。但是領乾隆皇帝沒想到的是,弘曕在受到這一系列懲罰之後,竟然日夜驚懼,以至於一病不起,終致去世,年僅32歲。

乾隆皇帝對於自己這位弟弟因為受到自己責備而受驚去世也深感自責,在弘曕去世後,乾隆皇帝非常悔恨,以至於多次寫詩紀念亡弟。

弘曕意氣風發,少年得志,深受兩代皇帝的寵愛,因此才會在行為和舉止上不加節制,最終自己釀下惡果,乾隆皇帝對他的略加懲戒,讓他感到了君威難測的同時,也讓他顏面掃地,以至於驚懼內疚而死。所以說,有些東西要慢慢的來,一點一點的消化。


歷史課課代表


愛新覺羅·弘曕是雍正最小的兒子,因其出生於圓明園,故而乳名為“圓明園阿哥”。作為雍正最小的兒子,弘曕出生時雍正已是56歲的高齡,不僅比乾隆帝弘曆足足小了22歲,甚至比乾隆的兒子還小,再加上其兩歲時雍正便去世了,因而乾隆對這位幼弟還是極為關愛的,或許正是由於乾隆的寵愛,弘曕長大後著實有些胡作非為,結果最終導致了惡果。

△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曆

乾隆對幼弟弘曕極為關愛,長大後也是對其信任有加

弘曕出生於雍正十一年(1733年)6月,已經56歲的雍正可以說是老來得子,然而僅僅兩年後,即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去世了,而此時的弘曕不過是個年滿兩週歲的小孩子。

△《甄嬛傳》中的弘曕

乾隆繼位之後,對於這位比自己長子永璜還要小近5歲的幼弟,可以說是非常喜愛的。不僅經常逗其玩耍,還為其請來了當時已經聞名遐邇的著名詩人沈德潛擔任老師,也正是在沈德潛的教導之下,弘曕的詩詞功夫極為出色,被譽為“詩宗歸於正音,不為凡響”,又因善於藏書而被譽為“弘曕善詩詞,雅好藏書,與怡府明善堂埒。”

乾隆三年(1738年)二月,康熙帝第十七子,年僅42歲的果親王允病逝。允禮作為乾隆的長輩,其生前頗受乾隆的信任,不僅受命他總理事務,還被賜予了親王雙俸。由於允禮膝下無子,在莊親王允祿的奏請下,弘曕被過繼給了允禮,承襲了果親王的爵位。

△果親王允禮

俗話說“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隨著弘曕的逐漸長大,乾隆也開始對其予以重用。乾隆十五年(1750),乾隆就讓他管理武英殿、圓明園八旗護軍營、御書處、藥事房等事務。而到了乾隆十七年(1752年),弘曕又奉命管理造辦處事務。

然而,一方面源於乾隆一直以來的關愛和寵信,另一方面由於果親王乃是諸王中較為富裕者,年輕位尊的弘曕自此卻滋生了一絲浮躁之氣,且此後愈發胡作非為,最終釀成了悲劇。

因胡作非為被乾隆略施懲戒,弘曕竟然就此一命嗚呼

由於果親王乃是親王雙俸,5歲便承襲果親王爵位的弘曕,從小便養成了喜好錢財的習慣。而由於乾隆一直以來的寵愛,又使其滋生了恃寵而驕的性格,這一切應該都是弘曕此後做下諸多不法之事的原因。

△弘曕

擁有親王雙俸的弘曕“居家尚節儉,俸響之銀,至充棟宇”,並不缺錢的他卻依然瘋狂斂財,甚至開設煤窯強佔百姓產業。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在朝廷審理兩淮鹽政高恆替京師王公大臣販賣人參牟利一案時,高恆供稱弘曕也曾因欠了商人江起鐠的錢而參與其中。此後,乾隆帝又查出弘曕曾令人購買蟒袍、朝衣、刺繡、古玩以及優憐,且憑藉身份只給對方很低的價錢。

在瘋狂斂財的同時,弘曕還利用乾隆的寵愛而恃寵而驕,在奉命前往盛京恭送玉玉牒時,他卻上奏要先去打獵,然後才去盛京。而在朝廷提拔官員時,弘曕又囑託軍機大臣阿里袞提拔自己的門人,結果被其所拒絕,這令乾隆對其極為惱火,斥責弘曕干預朝政而毫無顧忌。

對於弘曕的不法之事,乾隆雖然多次對其進行訓誡,卻始終未能使其悔改。於是便通過略施懲戒,使其懸崖勒馬,不至於釀成大禍。於是,在弘曕生母謙妃壽辰的時候,乾隆並沒有按照常例進行加賜稱祝,結果卻令弘曕極為不滿,甚至當面對乾隆進行諷刺。

此後,兩次事件的爆發,使得乾隆最終下定決心要給弘曕一個教訓。一次圓明園“九州清宴”失火,諸王都進去救火,結果距離最近的弘曕不僅來的最晚,而且還和皇子們嘻嘻哈哈,毫無關念之情。另一次是弘曕和弘晝一起向皇太后請安之時,結果卻跪坐在了平日裡皇帝跪坐之地。

△乾隆原本只是向教訓弘曕一下

於是,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弘曕被降為貝勒,且被罷免所有官職,同時於“1763年九月初四日貝勒弘曕交罰銀一萬兩,九月初九日廣儲司奏為銷燬親王金寶一顆。”

原本乾隆只是打算略施懲戒,卻沒想到被革職之後,弘曕竟然就此抑鬱寡歡、一病不起,乾隆此後雖然親臨探視,並下令又將弘曕晉封為了郡王,但還是沒能挽回其性命。弘曕最終於乾隆三十年(1765年)病逝,終年33歲。


香茗史館


乾隆的這個小弟弟叫弘曕,是雍正皇帝的第六個兒子,由於誕生在富麗堂皇的圓明園,故乳名叫“圓明園阿哥”,乾隆作為弘曕的四哥,比弘曕大22歲;輩分是兄弟,按年齡在清朝已形同父子了。



乾隆蒞臨九五至尊時,已經25歲了,弘曕才4歲,一個是風華正茂、揮斥方遒、一言九鼎的天子,一個是天真無邪的兒童,有一次乾隆看到圓明園幼弟在圓明園中玩耍,便逗他一下,誰知招呼過後,弘曕嚇得落荒而逃。

自然乾隆有點不爽,說明幼弟膽略與氣魄都小,但是,乾隆是喜歡這個幼弟的,他認為這是太監們沒給弟弟上好宮庭禮儀課,並沒訓斥弟弟,還專門為幼弟找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師來教幼弟,後來弘曕在文學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弘曕18歲時,被乾隆委以重任,管理圓明園“八旗護軍營”;弘曕20歲時,韓隆讓其承襲了果親王的爵位,足見乾隆對幼弟重視與關懷備至!


但弘曕並非知恩圖報的主,受皇兄如此優待,卻做出了與皇兄願望相反的事,他竟然敢在皇帝眼皮底下以權謀私,利用王爺身份非法斂財,甚至達到了肆無忌憚、喪心病狂的地步;後來,還有非法佔有老百姓財富的事,並且勾結官府賴賬,更匪夷所思的是,用次等的人參頂替優質人參,這簡直有損皇家臉面,是下三濫之舉。

老百姓怨聲載道,就告了御狀,乾隆半信半疑,命人搜查弘曕府宅,卻發現了違製品!以前乾隆曾警告弘曕:“儘管你是御弟,但如果你以身拭法,我將嚴懲不貸,否則,國將不國”。看來弘曕並沒有接受教訓,這次引起的民憤極大,乾隆決定不再慣著他,讓他放棄恃寵而驕的惡習,於是,下旨罰款弘曕白銀一萬兩,降為貝勒,革除所有官職。



本有大好前程,但一副好牌被弘曕打得稀亂,這怪不得誰!從此,弘曕開啟了閉門不出的模式,他想不通,明明是自己和顏悅色的哥哥為何要這樣殘忍地對待自己?弘曕思維進入了誤區後,徹底鑽進了牛角尖,不久就在怨恨與絕望中鬱郁而死,英年早逝時只有33歲。


希望星晨58298869


雍正老來得子,五十六歲上得到了這個小兒子弘曕。雍正最寵信的大臣田文鏡在年近七旬的時候還在硃批中得到雍正的批語說,“朕尚望卿得子”,看來老來得子也是雍正自己很希望的事,並且做到了。


弘曕在雍正序齒的皇子裡排行第六,因為生在圓明園,長在圓明園,所以又叫“圓明園阿哥”。弘曕的生母身份成謎。這個在雍正晚年為其生子的女人姓劉,可稱之為劉氏。《清史稿》說劉氏在潛邸時就是服侍親王的貴人,後來世宗入承大統,在雍正中劉氏被封為謙嬪。如果真是這樣,覺得有點奇怪,為什麼之前十幾年沒得寵沒封號也沒生育,忽然到雍正末年生了一個兒子?

還有一種觀點就是認為劉氏是在雍正七年才入宮的。這樣看來因為入宮後得到寵幸而封嬪,然後生子,看起來比較順理成章。終雍正一朝劉氏只得到嬪位,乾隆繼位後尊為“皇考謙妃”,一是提升為妃位,二是承認劉氏的長輩身份。但是劉氏死後卻沒有得到諡號,這是不太正常的。

雍正自己對這個老來得子的兒子並沒有表現出特別的喜愛,弘曕在雍正朝沒得到任何優待。而雍正除了對弘曆早早立為儲君之外,對於序齒的皇五子弘晝也格外喜歡溺愛。還有沒序齒的年貴妃的兒子福慧,雍正格外鍾愛,早早為其安排政治資本,可惜福慧早夭了。


弘曕沒有得到生父的關注,哥哥乾隆皇帝似乎對他也沒有格外關照,並且讓弘曕出本支而入繼為雍正十七弟允禮的兒子。如果說乾隆對弘曕這個血親兄弟真的有過懲治,那其實還是怪弘曕自己。

弘曕因為缺乏教養,所以不識規矩。成年後乾隆給他安排差使,弘曕往往不以公事為重而任性自為。如乾隆命他去盛京恭送玉牒,他卻先要去打獵。另外弘曕愛斂財,甚至霸佔平民財產,從民間商人處買東西幾乎不付錢,或是隻付很少的錢。弘曕似乎是覺得別人都對自己有虧欠,從生母謙妃處索財物,從哥哥乾隆處索恩賞,還總是在乾隆面前無禮,自為是皇帝的弟弟而對乾隆不恭不敬,有不滿意處還對乾隆冷嘲熱諷。


最終乾隆在弘曕又一次御前無狀時對其予以革去親王爵位降為貝勒的處罰,並且罰銀一萬兩,銷燬親王金寶。這是個很重的處罰,但對於弘曕歷來的行止來說也並不算過份。就是民間的家庭,弟弟犯了過錯,當家的哥哥也可以管教,何況這還是君臣。

弘曕卻從此一病不起,最後鬱鬱而終。他死後兒子永瑹降襲郡王,再其孫降襲貝勒,最終弘曕一支的子孫成了普通宗室。乾隆並沒有因為這個弟弟英年早逝便關照他的後人。


沅汰


題目有點誇張了,正如尼采前幾天去看牙醫,有個病人說去年有個人拔牙拔死了,而醫生說牙是他拔的,拔完一年那人才自己喝農藥死的,跟拔牙沒有關係。究其原因還是拔牙影響了生活質量但不是直接原因,是間接。關鍵是當事人心理素質,所以我們看待歷史也要一樣不能斷章取義。


雍正最小的兒子弘瞻是雍正老年得子,2週歲的時候雍正就死了,那麼乾隆長兄如父,他把這個弟弟當自己兒子一樣寵愛。究其原因是因為小弟弟不會威脅他的皇位吧,但是在甄嬛傳裡面弘瞻變成了甄嬛的兒子過繼給果郡王,其實不是的,他的生母是劉謙妃,關於這個妃子歷史記錄不多,可見只是雍正晚年得寵的一個名不經傳的妃子。



而這個弟弟小時候的命就很好,後來還做了果郡王的過繼兒子,而乾隆很看重這個叔叔。那會還是世襲制度,所以弘瞻從小就是開掛式的人生,養成了他恃寵而驕的性格。有一次乾隆讓他去辦事情他卻去打獵,還有的事情乾隆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弘瞻喜歡斂財。最後導致他死亡的導火索事件是給皇太后請安,他跪在了本該皇帝跪的地方。因此皇帝罷免了他的王位,降為貝勒,還罰錢。


弘瞻因為這事是他出生以來最大的一次打擊,於是抑鬱了想著自己的命是不是該到頭了,越想身體越不好了。乾隆還是疼愛他的,來看望他,弘瞻後悔自己以前的行為,乾隆恢復了他的品級,但是弘瞻還是死了。


其實乾隆說是關愛他,但是從小讓弘瞻過於生活在溫室裡面,並且從小把他的過失怪責到身邊太監身上,不及時指出他的缺點,這是寵她還是害他?等他大了就針鋒相對看不慣了。你說這事誰的過錯比較大?尼采覺得這是乾隆的一個陰謀,從小用蜂蜜慣著,長大就有把柄了。你們看乾隆對他的兄弟哪個不好,一開始都寵的不要不要的然後還不都死在他手裡,弘晝也是一個例子。我覺得乾隆和父親雍正對待兄弟的方針是殊途同歸的,先給你好果子吃等你犯事了再辦了你,而雍正的方法呢只要跟自己對著幹的通通殺了。

從這件事情我們可以得出一個教育理念:寵溺孩子並不是真的對他好,讓他及時知道自己的缺點和錯誤,及時糾正,好過他以後在同樣的地方犯下更大的過失。


尼采廣寒宮中坐


這個問題問的不妥,真實歷史上乾隆沒有氣死他的小弟弟圓明園阿哥,我倒覺得這個不懂事的小弟弟差點氣死乾隆。

從國家層面講,當時乾隆是皇帝,作為臣子的小弟屢次觸犯律法,乾隆稍加懲戒是應該的。

從家庭層面來講,作為年長弟弟二十多歲的乾隆,管教不懂事的弟弟天經地義。

至於小弟突然得病去世,也不是乾隆的本意,實乃小弟福淺命薄。

更是小弟平時驕縱慣了,小肚雞腸,怨天尤人不從自身找原因所致。



說句不好聽的話是上天懲罰他。再者說了,小弟的去世乾隆很自責和很傷心,講真圓明園阿哥之死不能怪乾隆,更談不上是乾隆故意氣死了小弟弟

看到這個問題,我突然想起前幾天網上流傳的一段視頻。

原來暑假剛過,在開學時,母親沒收了兒子的手機,目的是讓兒子好好學習,不要痴迷網絡。

但是兒子不理解母親的苦心,一時接受不了,竟然從十幾層高樓窗口飛身跳下,結果當場喪命。出了這事難道說是母親之錯嗎?

圓明園阿哥之死和這件事如出一轍,要不說歷史有時會重演呢!

讓我們還原當時的這段歷史

乾隆的這個小弟弟叫弘曕(yan),是雍正皇帝的第六子,按照年齡排序是十子。由於出生在圓明園,小名叫圓明園阿哥。

乾隆是雍正的第四子,但是他比弘曕大22歲。(乾隆生於1711年,弘曕生於1733年)。



乾隆25歲繼位時,弘曕才四歲。有一次他在圓明園看到了幼弟,招呼他過來嘮嘮嗑,誰知弘曕嚇得一溜煙跑了。

從這件事就可以看出弘曕不如小時候乾隆聰明。

乾隆在4歲的時候,第一次見到爺爺康熙時,表現出了異於平常孩童的聰明伶俐。從這以後,康熙把這個孫子接到自己的宮裡教育,由此奠定了乾隆成為雍正接班人的地位。

乾隆在6歲時,常人對沒有任何調料的胙肉難於下嚥,這屬於皇家逢年過節對子孫後代進行的“不忘祖先艱辛”的教育。

但是乾隆吃得很香,親們想想看,當爺爺的沒有理由不喜歡這樣的孫子。

弘曕和乾隆比就差遠了,但是乾隆還是很喜歡這個幼弟,只是責罵這些太監沒給弟弟上好課。

回宮後,乾隆專門找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師教幼弟,弘曕經過老師的辛勤澆灌,在文學上取得了很大成績。



在弘曕18歲時,乾隆委他重任,負責管理圓明園八旗護軍營。20歲承襲了果親王的爵位,成了大清王爺。

這時弘曕有點飄了,可以說是“恃寵而驕”。更多表現出了浮躁和貪婪的面目。

弘曕特別愛財,有道是“君之愛財取之有道”。但弘曕不是君子,竟然以權謀私,以王爺身份非法聚斂財富,達到了肆無忌憚的地步。

你經商好好幹也沒人說你什麼,他為了非法佔有百姓的財富,竟然勾結官府撒賴賴賬,就是學現在上了“黑名單”一些人的行為。還以次的人參充好的人參頂賬。他這樣幹有損皇家臉面。

百姓憤怒之下告了御狀,乾隆命人搜查小弟的府宅,竟然發現了一些違製品。

在小弟有違法犯罪苗頭時,乾隆曾警告過他,對弟弟說:“你是我的御弟,你也老大不小了,你觸犯大清律法,我不懲戒你,國家不就亂套了?”

說歸說,畢竟從小對他很嬌慣,乾隆怕弟弟一下子轉不過彎來,對他從前犯的錯誤都是點到為止,並沒深究。但是弘曕沒有接受教訓,反而變本加厲。



這次弟弟民憤極大,為了懲戒幼弟,乾隆決定不再放縱他。傳旨罰弘曕白銀一萬兩,由郡王降為貝勒,罷免所有官職。

弘曕被革職後,閉門不出,鬱鬱寡歡,他想不通哥哥為何這樣對待自己?

其實他最應該反省一下自己,擺正自己的位置,重新振作起來。然而弘曕走入了誤區,鑽進了牛角尖。不久鬱郁而死,時年33歲。

弘曕死後,乾隆極為痛悔,想不到幼弟心理如此脆弱,本來打算過個一年半載,恢復他的官職和王爺爵位,誰知道……

乾隆親自為他撰寫了碑文,碑文表現了兄弟之情。事後,乾隆讓弘曕的兒子承襲了郡王爵位。


秉燭讀春秋


簡單來說,弘曕是病死的。

雍正一生共有十個兒子,其中有四個沒等到序齒就夭折了,還有兩個沒活到成年,真正活到乾隆時期的,只有四個,即弘時、弘曆、弘晝和弘曕。

弘曆就是乾隆,弘瞻是他最小的弟弟,弘時比乾隆年長,弘晝跟乾隆年紀差不多,且同時封親王,他們對乾隆的地位都是能夠造成一定威脅的,唯獨弘瞻出生在雍正十一年(1733年),比乾隆小了22歲,雍正去世時他才三歲,對乾隆毫無威脅,所以乾隆比較寵愛他。

乾隆三年(1738年),果親王允禮去世,作為乾隆的長輩兼臣子,他是比較受乾隆信任的,乾隆剛繼位時,命允禮總理事務,賜親王雙俸。按允禮只有一子,還早夭了,死後面臨絕嗣局面。

在此情況下,乾隆果斷把弘瞻送了出去,讓他當允禮的嗣子,繼承果郡王爵位(非鐵帽子王繼承降一級)。當然實際上,弘瞻還是乾隆的弟弟,他的生活教育都有乾隆過問。

二十多歲的差距,乾隆這個哥哥完全可以當爹,弘瞻的老師沈德潛就是他親自選的。有了這個老師教導,弘瞻的文化水準甩開了乾隆十八條大街,博學多知、喜好收藏。

弘瞻出生於圓明園,乳名為“圓明園阿哥”,到他十八歲時,乾隆命他管理武英殿、圓明園八旗護軍營、御書處、藥事房等等,可謂重用。兩年後,乾隆又命幼弟負責管理造辦處事務。

年輕位高讓弘瞻飄了起來,儘管他不缺錢,但卻瘋狂斂財,或許這是在向乾隆顯示自己無意於皇位?可惜最終弄巧成拙,種種荒唐行徑惹惱了乾隆。


弘瞻的斂財手段豐富多樣,包括省錢(居家尚節儉)、做生意(開設煤窯、販賣人參)等,另加對乾隆權威熟視無睹。

乾隆讓弘瞻前往盛京(今瀋陽,清朝舊都)恭送玉牒(皇家族譜),弘瞻回覆說要先打獵,然後再去出差。弘瞻生母謙妃壽辰時乾隆沒有表示,弘瞻很不滿,出言諷刺乾隆。乾隆在圓明園設宴時失火,諸王紛紛趕來“救火”,雖然只是做個樣子,但也要像一點,弘曕住得最近,來得最晚,還跟其他皇子談笑甚歡,也不問乾隆有沒有事。

最終乾隆將弘曕降級為貝勒,罷免所有官職,罰款一萬兩,簡直就是在割弘瞻的肉。

榮華富貴二十幾年的弘瞻受不了這個打擊,受處分後就閉門不出,鬱鬱寡歡,最終病重。

乾隆得知後,趕緊來挽救自己好哥哥的形象,拉著弘瞻的手嗚咽失聲,連連解釋自己處罰是想讓弘瞻得個教訓,改變臭脾氣之類的。

哭完後,乾隆下令恢復弘曕郡王的封爵,然後弘瞻病逝,享年33歲。


平沙趣說歷史


我是長安視界,我來回答:

雍正老來得子,五十六歲上得到了這個小兒子弘曕。雍正最寵信的大臣田文鏡在年近七旬的時候還在硃批中得到雍正的批語說,“朕尚望卿得子”,看來老來得子也是雍正自己很希望的事,並且做到了。

弘曕在雍正序齒的皇子裡排行第六,因為生在圓明園,長在圓明園,所以又叫“圓明園阿哥”。弘曕的生母身份成謎。這個在雍正晚年為其生子的女人姓劉,可稱之為劉氏。《清史稿》說劉氏在潛邸時就是服侍親王的貴人,後來世宗入承大統,在雍正中劉氏被封為謙嬪。如果真是這樣,覺得有點奇怪,為什麼之前十幾年沒得寵沒封號也沒生育,忽然到雍正末年生了一個兒子?

還有一種觀點就是認為劉氏是在雍正七年才入宮的。這樣看來因為入宮後得到寵幸而封嬪,然後生子,看起來比較順理成章。終雍正一朝劉氏只得到嬪位,乾隆繼位後尊為“皇考謙妃”,一是提升為妃位,二是承認劉氏的長輩身份。但是劉氏死後卻沒有得到諡號,這是不太正常的。

雍正自己對這個老來得子的兒子並沒有表現出特別的喜愛,弘曕在雍正朝沒得到任何優待。而雍正除了對弘曆早早立為儲君之外,對於序齒的皇五子弘晝也格外喜歡溺愛。還有沒序齒的年貴妃的兒子福慧,雍正格外鍾愛,早早為其安排政治資本,可惜福慧早夭了。

弘曕沒有得到生父的關注,哥哥乾隆皇帝似乎對他也沒有格外關照,並且讓弘曕出本支而入繼為雍正十七弟允禮的兒子。如果說乾隆對弘曕這個血親兄弟真的有過懲治,那其實還是怪弘曕自己。

弘曕因為缺乏教養,所以不識規矩。成年後乾隆給他安排差使,弘曕往往不以公事為重而任性自為。如乾隆命他去盛京恭送玉牒,他卻先要去打獵。另外弘曕愛斂財,甚至霸佔平民財產,從民間商人處買東西幾乎不付錢,或是隻付很少的錢。弘曕似乎是覺得別人都對自己有虧欠,從生母謙妃處索財物,從哥哥乾隆處索恩賞,還總是在乾隆面前無禮,自為是皇帝的弟弟而對乾隆不恭不敬,有不滿意處還對乾隆冷嘲熱諷。

最終乾隆在弘曕又一次御前無狀時對其予以革去親王爵位降為貝勒的處罰,並且罰銀一萬兩,銷燬親王金寶。這是個很重的處罰,但對於弘曕歷來的行止來說也並不算過分。就是民間的家庭,弟弟犯了過錯,當家的哥哥也可以管教,何況這還是君臣。

弘曕卻從此一病不起,最後鬱鬱而終。他死後兒子永瑹降襲郡王,再其孫降襲貝勒,最終弘曕一支的子孫成了普通宗室。乾隆並沒有因為這個弟弟英年早逝便關照他的後人。

沅汰,文化學者,歷史作家

主要作品:《龍風傳奇》、《南北亂世之三國霸業》、《高澄傳》、《情探泰陵》、《胤禛二十七年》,中國古代《古國迷蹤》系列,《博物館青銅器名稱漢字解讀》系列、《漢字》字形釋義、《青銅銘文裡的西周史》、《晉國霸業》、《夢迴春秋》等。

歡迎關注長安視界。更多紀錄片、知識推送給您


長安視界


雍正子嗣不豐。

到乾隆繼位時,除了乾隆外,就只剩下皇五子弘晝和皇六子弘曕。顧念手足之情的乾隆,對這兩個弟弟都很不錯。特別是弘曕,不光最得乾隆疼愛,乾隆還對他大力栽培。不過,乾隆雖然極力栽培弘曕,卻因為做了一個舉動,讓弘曕年紀輕輕就丟了性命。這是怎麼回事呢?

(弘曕劇照)

弘曕出生時,雍正已經56歲了。老來得子,自然百般疼愛。可惜僅過了兩年,雍正便病故了。弘瞻對他父親,顯然沒有什麼觀感。

乾隆繼位後,對這個比自己小22歲的幼弟非常憐愛。再加上弘晝又是個荒唐王爺,根本指望不上。所以,他決定親自教育和培養弘曕,希望他將來能成為輔佐君王的國之棟樑。

弘瞻稍微長大一些,乾隆便為他挑了大儒沈德潛教他習文練字作文章。經過幾年苦學,弘曕不光在詩詞上“不為凡響”,還博學多才,絲毫沒有辜負乾隆的期望。

隨著弘曕慢慢長大,乾隆有意安排一些政務歷練他。弘曕才滿18歲,乾隆便對他委以重任,讓他參與管理圓明園八旗護軍營、御書處、武英殿等處。兩年後,又讓他負責造辦處事務。

可以說,只要弘曕不胡鬧,按乾隆給他鋪的路走,未來必定是位極人臣的朝廷重臣。

然而,一帆風順對弘曕來說,並不是好事。

弘曕5歲時,享受親王雙俸的果親王允禮去世。由於膝下無子,面臨著無人承襲爵位的境地。在莊親王允祿的建議下,乾隆把年幼的弘曕過繼給果親王,承襲了他的爵位。自然,果親王所有的福利待遇,也都被他承襲所得。

(果親王劇照)

年少位尊,還有皇帝哥哥撐腰,這種種的優越感,讓弘曕在品行上漸漸養成了一些壞習慣。有哪些壞習慣呢?

一是對下嚴苛。

弘曕仗著有皇帝哥哥,行為放縱不檢,但他對下屬卻嚴厲苛刻,但凡做錯一點,或有一些讓他不高興,下屬都會受到極嚴厲的懲罰。因此,他的下屬都對他怨聲載道。

二是與民爭利。

弘曕繼承了果親王殷實的家業,同時還享受著親王雙俸等福利,可以說他真不是差錢的主。但與生俱來的貪慾,卻讓他瘋狂斂財,絲毫不顧身份和形象。不僅如此,他還與民爭利,強佔百姓產業開煤礦。

三是恃寵而驕。

乾隆讓弘曕恭送玉牒到盛京,誰知道弘曕竟不當回事,還上奏說,得等他打獵完後,看看有沒有空,再去盛京。

四是不孝生母。

有一次,弘曕生母謙妃壽辰,乾隆沒有及時加賜稱祝。弘曕很生氣,臉色很難看,還言語帶刺地譏諷乾隆。乾隆笑道,你家資豐厚,從不見你給錢贍養母妃,還常常想方設法從母妃處索取財物。你這是為人子該做的嗎?弘曕啞然,這才閉了嘴。由此可見,弘瞻對生母,實在是不孝的。

五是收受賄賂。

弘曕曾收人賄賂,於是要求軍機大臣阿里袞提拔行賄之人,但遭到阿里袞的拒絕。

(乾隆劇照)

不過,這些事儘管讓乾隆很不高興,但乾隆也只是對他多有訓斥而已。

直到有一次,乾隆居住的圓明園“九州清宴”走了火,乾隆才動了真怒。

當時,雖是深夜,但諸王爺們不管遠近,都紛紛趕來救火。唯有住得最近的弘曕來的最晚。不僅如此,他來後,還和其他王爺們說說笑笑,對乾隆半句噓寒問暖的話都沒有。這件事給乾隆留下了極深的印象,心裡很不是滋味,覺得自己平時最疼愛的弟弟,竟然絲毫不關心他這個做哥哥的安危。於是新賬舊賬一起算,乾隆決定要好好懲罰他一下。

適逢弘曕和弘晝給皇太后問安,不小心跪坐在了乾隆平時跪坐的位子上了。

乾隆知道後便以“儀節借妄”為由,罰弘晝三年王俸。而弘曕,則被乾隆降為貝勒,解去所有官職,並罰銀一萬。

30歲的弘曕,還從來沒有被乾隆這麼責罰過。現在突然受到這麼嚴重的懲罰,再加上他認為懲罰不公,心生氣怨,於是在革職後,鬱鬱寡歡,足不出戶,不久竟氣病臥床了。

乾隆聽說後,內心悔恨交加,親自到弘曕府上去看他。

此時弘曕已病得起不了床。他看到乾隆後,勉力掙扎著想要起來給乾隆磕頭請罪,無奈氣力不支,最後只能以頭搗在被褥上,眼淚卻淌個不停。

乾隆見了內心不忍,便握著弘曕的手哽咽說,我只是想小小懲戒你一下,讓你改改脾氣,沒想到卻讓你得了這樣重的病,說完也是淚水盈眶。

回去後,乾隆馬上恢復了弘曕的爵位,期望弘曕的病也會因為爵位恢復而康復。

可惜一切都晚了,弘曕的病勢漸重,拖了一年多,還是一命歸西,最終離開了疼愛他的皇帝哥哥。

(參考史料:《清史稿》)


張生全精彩歷史


前幾年大火的宮廷劇《甄嬛傳》中,甄嬛最後雖然跟心愛的允禮陰陽相隔,但她卻把兩人的龍鳳胎扶養長大,並且把兒子弘瞻過繼給了允禮,用這種方式巧妙的讓弘瞻認了允禮為父親,這也使甄嬛那顆千瘡百孔的心得到了很大的安慰。

劇中弘瞻的原型就是雍正最小的兒子弘瞻,是雍正的后妃謙妃所生。晚年的雍正長期居住在圓明園,所以弘瞻也出生在圓明園。雍正去世時,弘瞻才四歲,做為新帝乾隆的弟弟,他住在宮中不合適,出宮開府又太小,所以弘瞻便被放在圓明園中養大。由於出生在圓明園,又成長在圓明園,所以人稱“圓明園阿哥”。



不同於雍正爭皇位時“九龍奪嫡”的殘酷,乾隆的皇位得到的順風順水,所以他對兄弟並沒有什麼忌憚。再加上雍正本來子嗣不多,又多有夭折(乾隆登基後只有弘晝、弘瞻兩個弟弟),所以乾隆對弘瞻這個年幼的弟弟是非常疼愛的。果親王允禮在雍正朝時很受重用,所以家業頗豐,果親王無後,本著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原則,乾隆便把弘瞻過繼給了果親王,襲了果親王的爵位。弘瞻自小便有名師教導,寫的一手好詩詞,長大以後,又被乾隆委以重任,出任過很多要職。

至於說他被乾隆氣死這個事,與其說是被氣死,不如說是他自己作死。弘瞻出身高貴,又得皇帝哥哥的疼愛,還沒有父親的約束和管教,所以長大後的弘瞻狂妄放縱,一身的臭毛病。

我們來看弘瞻都做了哪些作死的事。

他自己行為放縱不檢點,對待下人卻非常嚴苛,至使下人們冤聲載道。

弘瞻繼承了果親王的家產,自己明明很有錢,卻還想著法子聚財,佔平民的土地挖煤謀利。聚了那麼多錢又不捨得用,生活上還非常簡樸,是個吝嗇鬼。這是個人性格問題,本也沒什麼,可是他居然對母親謙妃也不捨得花錢,不好好供養,這就是不孝了。

乾隆讓他去盛京送玉蝶,他卻乾隆說:“我要先去打獵,回頭再去辦正事,啊!”可想而知乾隆當時的內心……

乾隆雖然大弘瞻二十多歲,但畢竟只是哥哥,對於他犯的這些小錯,並沒有認真對待,都是得過且過。這就使得弘瞻更加的有恃無恐,後來發生的一件大事讓乾隆決定要好好懲罰他一下。

乾隆二十八年,發生了一件地方官員替京師王公大臣販賣人參謀利的案子。案犯供出弘瞻曾經用皇帝弟弟的身份花很少的錢買了很多值錢的東西,他還企圖賣官賺錢,這些事情影響非常惡劣,乾隆大為生氣。

此時的弘瞻若是如果能及時向乾隆認錯,那麼他也不會受到什麼大的處罰。可是他並沒有認識到事情的嚴重性,依然我行我素。有次圓明園“九州清晏”著火了,他離的最近,救火時卻去的最遲,到了之後也是沒個正形,對於自己從小長大的地方、也是父親最愛待的地方失火毫不關心。這讓乾隆非常寒心。

後來弘晝、弘瞻去給太后請安,跪坐在了平時乾隆請安時跪坐的地方,乾隆以此為理由,責備他倆緘僭越。下令將弘瞻降為貝勒,並罰銀一萬兩,革去他所有職務。


這懲罰對弘瞻來說其實也並不大,沒傷到他的筋骨,但乾隆對他突然的嚴厲和不講情面,讓他非常生氣和沒面子。所以受罰後的弘瞻便鬱鬱寡歡、閉門不出,氣悶之下居然一病不起了。乾隆聽說他病了,把之前的那些不愉快就都丟開了,親自跑到他府上去看他。看到他憔悴的樣子,心裡又是一陣心疼,對弘瞻說:“我是看你年幼,做事情沒分寸才略加懲罰,希望你從此能改過,怎麼你會因此病成這樣呢!”所以乾隆離開後,又恢復了弘瞻的王爵,以此希望他能好起來。可是當時的弘瞻已經病重,不久便病逝了,乾隆非常傷心,還親自為他寫了碑文。

所以乾隆對弘瞻是真的不錯,他的死還真不能怪到乾隆身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