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熟悉的人當中有:景頗族人

我熟悉的人當中有:景頗族人

我熟悉的人當中有:景頗族人

我熟悉的人當中有:景頗族人

我有景頗族的同學,有景頗族的領導與同事,把我所知道的景頗族相關知識分享與你:

一、基本情況:景頗族的來源與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關,有"景頗"、"載瓦"、"勒赤"、"浪峨"、"波拉"5個支系。景頗族先民以"尋傳蠻"、"高黎貢人"見諸於漢文史籍,自元、明、清至新中國成立前,又先後出現了"峨昌"、"遮些"、"野人"等名稱。支系的名稱也是各支系的自稱和支系語言的名稱。其中,"景頗"既是支系名稱也是民族名稱。各支系有自稱和對其他支系的他稱,與景頗族雜居的漢、傣等民族對景頗族各支系也有不同的稱呼。新中國建國後,統稱為景頗族。

二、語言文字:景頗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5個支系語言分屬景頗語支和緬語支,文字有景頗文和載瓦文兩種,均為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載瓦文創制於1957年。

三、分佈:主要分佈在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隴川縣、潞西市、瑞麗市、盈江、梁河三縣,少數居住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與緬甸克欽邦接壤地區,其他州縣也有散居的。緬甸境內的大部分克欽族支系與中國境內的景頗族、傈僳族也有極深的淵源。在中國景頗族聚集最多最集中的地方是雲南省德宏州隴川縣,隴川縣被稱為“中國目瑙縱歌之鄉”。全國人口普查統計,景頗族總人口數為不足15萬人 。

四、服裝服飾:景頗族服飾風格獨特。男子服飾以黑、白為主色,老年男子服飾各支系相同,均著黑色對襟短衣和黑色寬管長褲,戴黑色包頭。中、青年男子服飾,景頗支系與其他支系間存在細微差別,上身內穿白色立領襯衣、外套黑色圓領外衣,下身穿黑色長褲,頭戴紅藍色相間的方格棉紗布圓筒形頭巾。其他幾個支系的中、青年男子,均著白色襯衣,黑色長褲,戴飾有各色絨球纓穗的白色包頭。無論哪個支系的男子出行,均隨身背挎筒帕(即揹包)和長刀。婦女的服飾分便裝和盛裝。若著便裝,上身為黑色或各色對襟或右襟緊身短衣,下身為淨色或織有景頗族特色圖案的棉布長筒裙。

五、景頗族多數居住在海拔1500米左右的半山腰或山間的小平地,少數居住在壩區邊緣地帶。一般村寨規模大多在40至60戶之間,上百戶的村寨屈指可數。村寨一般依山而建,面向壩子和河谷,靠壩一端,稱為"寨腳",靠山一端稱為"寨頭"。過去,寨頭、寨腳都有標誌。寨門前有一片被嚴禁砍伐的樹林,林中設有村寨進行集體祭祀的"能尚"(景頗語,漢語稱為"官廟")。村寨內房屋建蓋分散,戶與戶之間相距幾十米甚至百米,一幢幢樓宅隱現在蒼林翠竹叢中。房屋多建蓋在山坡平整出來的臺地上,同姓氏家戶的住宅分佈相對集中,從一個老家分出的各個小家都在老家住宅旁建房,除非老家附近已經沒有建蓋地點才另擇新址建蓋。傳統民居多為竹木結構的草房,過去只有少數地方的山官、頭人才有瓦房。房屋均為長方形,分上下兩層,下層距離地面高度1至2米,用於堆放薪柴、農具並飼養豬、雞。上層住人,用竹隔成若干間,每間設有一個火塘,除炊事的火塘外,火塘四周就是家人歇息的地方。

六、“好吃的”:景頗族主食以大米為主,竹筒飯、雞肉稀飯是景頗人喜愛的特色主食。菜餚以辣著稱,品種除園地中種植的瓜、豆、芋頭、青白菜之外,從山林中採集的野菜、野果也是餐桌上的家常菜。烹飪方式包括舂、燒、烤、煮、蒸、拌、揉等幾種類型,其中,舂菜是景頗族菜餚中最具特色的一種,味道鮮美獨特,景頗人常說:"舂筒不響,吃飯不香"。


孫慶國:讀了不到2年高中,教了不到3年學(民辦教師),參加了4次高考(自學高中教材)的機械工程師。

孫慶國:業餘時間專注中高考30年,對中高考至今“不忘初心”、“痴心不改”、“死不改悔”、“頑固不化”、“一如既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