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前期,秦国因商鞅变法而强大,为何其他诸侯不效仿?

大侃历史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在孙皓晖先生《大秦帝国》中,为了突出商鞅变法得伟大,苏秦、赵雍都提出过效仿,因此很多人觉得既然商鞅变法那么成功,为何其他国家效仿呢?



其一,其他国家变法大多在秦国之前,他们觉得是秦国效仿他们;其二,商鞅变法得成功得益于秦国内外条件,其他国家并不能效仿;其三,商鞅变法之后,秦国也不是瞬间就强大了,等到其他国家看到秦国的强大,已经没有机会和时间进行再次变法了。

一、商鞅变法:落后秦国的无奈选择

然而,事实上,战国七雄的系统性变法或改革,秦国差不多是倒数第二个(最后一个是燕国,胡服骑射是军事改革,政治上已经完成改革),落后于魏楚,与齐韩时间接近。而后各国并不是就不再变化,而是没有系统改革或变法而已。

所以,与其说其他国家效仿秦国,他们觉得商鞅变法是在效仿他们,他们才是先行者,

商鞅变法被称为战国变法的集大成者,但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我相信秦国君主并不愿意拥有这个称号,因为在它之前变法的魏国差点灭了秦国,秦国求存,这才有了商鞅变法。这一点,从秦孝公求贤令

有句话叫做后来居上,这句话十分适合商鞅变法。正是因为商鞅学习了李悝、吴起等的变法过程,才总结完善成为异常成功的商鞅变法。

因此,商鞅变法实际上有很多是效仿魏国楚国变法的,魏国楚国嗤之以鼻,肯定是不会学的,齐韩时间接近不知道威力,自然也不可能效仿,赵国后来的胡服骑射主要是军事方面,内政改革在大约在分晋的时代就完成了,那么后来者的燕为何不学习呢?



二、商鞅变法成功的条件

商鞅变法前,商鞅见了秦孝公两次,分别以帝道和王道说给秦孝公听,秦孝公都不满意。第三次,商鞅才说出霸道的改革方案,这次,秦孝公十分满意。

商鞅的这种做法有人认为是商鞅准备了多种方案,试探秦孝公的喜好,秦孝公喜欢什么,他就会往哪个方向偏移;然而也有人认为商鞅本来就是推销他的霸道方案,前两次都是为了考验秦孝公是否与他同心,如果选择了前两种,商鞅便会离去。

不管怎么样,这都说明商鞅想要在秦国一举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而且三次攀谈,商鞅加深了对秦国的了解,因此设计的方案是非常符合秦国国情的。

实际上,不仅如此商鞅变法还很极端,它的极端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其一,军国主义国家。商鞅变法旨在让整个国家机器和百姓为“耕战”两个字服务。把所有事情都靠后。耕解决物资粮草问题,也是为战服务,因此整个秦国,都是以战为核心。跟现在的俄罗斯有点像。

其二,完全废除贵族特权。这一点保证国家政权的政令通畅,大家都站在同一起点,因此没有人掣肘;同时保证特权阶层没有了,国家利益能够更多的用到想去的地方。



其三,政府绝对权威和愚民政策。商鞅变法的核心理念是要建立法制的世界。这个世界里,名义上高于一切的是法,是所有人都必须要遵守的准则,而法的执行者是国家和官吏。因此,政府可以保证绝对权威。与此同时,商鞅表达采取愚民政策,打造听从命令的顺民。

这样的变法,必然会遭受巨大的阻力。相当于把是所有人手上的东西全都一下子拿走了,从国家公族到官吏贵族,包括士卿阶层,都不会愿意。甚至于变法者本人都很危险。

而秦国因为一直是养马、与戎狄战斗为生,秦献公夺权才两代人,所以贵族力量没有那么强大(死的多),而且尚武风气浓厚。

因此,秦国有实行这种变法的土壤,而其他六国贵族势力庞大,阻力更大,成功的可能性也更大,因此变法者和国君为了变法的成功和自身的安危考虑,并不愿意实行这样的变法。

后来即使秦国因变法而强大,而东方六国仍然鄙视秦国全民皆兵,战斗高于生活的存在方式。但那个时候,即使还想要效仿,也没有条件和机会了。

因此,其他六国不效仿的原因,一种是自认为秦国之先,不屑于效仿,一种是不愿意效仿,还有一种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多有疏漏,欢迎指正!我是子彧,期待你的关注。


上卿子彧


这个问题就有些尴尬了,因为在历史上,战国七雄都有各自的变法行动,而且商鞅变法还不是战国变法的开端,它也是在吸收和借鉴前人基础上所推行的。

战国变法始于魏国的李悝变法。

魏文侯在位时期,任用李悝为相,率先推行变法,史称李悝变法。变法在政治上废止了魏国世袭贵族的许多特权,通过选贤任能,赏罚严明的制度,打破贵族对魏国权力的垄断,从而实现魏国军政体制的改革和优化。

在经济上,变法通过实行尽地力、平籴法,进一步促进魏国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使魏国从此走向富强。此外,为进一步巩固变法成果,李悝还汇集各国刑典,著成《法经》一书,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和保护变法,固定了封建法权。

李悝变法对魏国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正是得益于变法的推动,使得魏国得以在战国前期率先崛起,奠定了魏国百年霸业的基石。

魏国变法成功后,七雄中的其余六国都有各自的变法行动。

正如前文所说的,李悝变法作为战国变法之始,对之后各国的变法行动都产生了影响,比如题目所说的秦国商鞅变法,以及楚国的吴起变法等,都是吸收和继承李悝变法的思想,再进一步发展而来。

而且,除了秦楚魏之外,齐燕赵韩也都有各自的变法行动,比如齐国的邹忌变法、韩国的申不害变法、赵国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以及燕国的燕王哙变法。虽然各国的变法程度不同,但其目的都是希望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称霸诸侯这一目标。

那么问题来了,相比之下,为何秦国的商鞅变法更为成功呢?

其实,商鞅变法之所以能比其他各国的变法都还要成功,主要和秦国的内部文化有关。

某种程度上来讲,战国七雄中,最“没有文化”的就是秦国了。地处西北的秦国,从立国时起,坚持的就是一种野蛮的崛起之路。因为,在秦国的西面都是彪悍野蛮的西戎部落。所以,秦人只有比他们更加彪悍才能称霸西戎,为秦国谋得立足之地。

而相比之下,东方六国的文化层次显然就要好得多了,长期受到周礼的洗礼和熏陶。哪怕是被中原诸侯视为南蛮的楚国,也发展起了属于自己的荆楚文化和礼仪制度。

但这也使得东方六国形成了比秦国更为强大的贵族势力,典型的如战国四公子:魏国信陵君魏无忌、赵国平原君赵胜、楚国春申君黄歇、齐国孟尝君田文。这些势力强大的贵族,实际上都是各自国家变法的阻碍力量。因此,我们也能看到,不论是李悝变法,还是吴起变法,尽管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伴随着改革君主的离去,变法便遭到了国内贵族势力的疯狂反扑,最终落得个人亡政息的结局。

但商鞅变法不同,由于秦国不受周礼的束缚,也没有过于强大的贵族势力。因此,尽管商鞅最后也还是被秦国的贵族势力杀害了,但商鞅之法却并没有死,而是得以继续在秦国推行下去,进而推动了秦国的发展和强大,最后实现了对天下的统一!



这些历史要读


在商鞅变法以前,齐国、魏国、韩国、楚国、赵国基本都实行了变法,即使商鞅的变法还是学习的魏国李悝的变法思想。

只不过商鞅的变法更加彻底和极端,虽然奖励耕战取得了成效和战果,但是,是存在着极大缺陷的,所以,其他国家并不向秦国学习。

一、秦国的变法的优点和缺陷。

1、优点:通过变法,加强了法律制度;使各级管理机构尽职尽责,朝廷发布的命令能快速执行;各级官吏廉洁奉公,不敢有懈怠;民众顺从,各谋生业;达到了足食足兵。

荀子曾入秦,面见秦昭王,不被任用,按《荀子》记载:“ 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kǔ),古之吏也。入其国,观其士 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 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观其朝廷,其朝闲,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 无治者,古之朝也。故曰:佚而治,约而 详,不烦而功,治之至也,秦类之矣。”

2、缺陷:用严刑酷法统治民众,实行白色恐怖,民众并不心服。秦国有强大的躯壳(qiao),但缺乏先进的政治思想灵魂,为秦国的继续发展埋下隐患。

从上古流传下来的的治理思想,被孔子系统整理后,形成了儒家的“仁政”政治思想,这是中国数千年文化的智慧结晶。秦国以法律治民,而缺失“仁政”政治文化思想。这就决定了秦国最终强大能够称霸并兼并诸侯,但是治理天下则不会长久的命运。

按《荀子》的话说:(虽然秦国治理井井有条)“却仍有所忧患。民、吏、士大夫、朝廷稳定了,但是它与王者的功名,还相差很远。这是何原因呢?这就是大概缺少儒者政治思想吧。纯粹地崇尚道义、任用贤人的,就能称王天下;道义和利益兼顾、贤人亲信并用的,就能称霸诸侯。这两者一样都没有,就会灭亡。这也是秦国的短处啊。”

 二、严刑酷法,白色恐怖,只适用于秦民。用于六国之人则行不通。

秦国统治的本质是虐民。按荀子的话说,就是“秦国的君主,他使民众谋生的道路很狭窄、生活很穷窘,他使用民众残酷严厉,用权势威逼他们作战,用穷困使他们生计艰难而只能去作战,用奖赏使他们习惯于作战,用刑罚强迫他们去作战,使国内的民众向君主求取利禄的办法,除了作战就没有别的途径;使民众穷困后再使用他们,得胜后再给他们记功,对功劳的奖赏随着功劳而增长,得到五个敌人士兵的首级就可以役使本乡的五户人家。

假如把这种统治方法移植到六国民众身上,后来秦始皇的实践证明是行不通的,会逼迫民众造反的。

上图:陈胜起义

其原因就是六国民众的思想文化水平普遍比秦国人高,儒家传统的”仁政“思想已经根植于民众的心中,民众会以这个”仁政“标准来衡量统治者的正义与否,假如他们判断为不正义,遇到机会,民众就会起义反抗。

而秦国人自来被视作夷狄一类,大概就源于其思想文化水平较低,在这种情况下,被统治者用严刑酷法,强制压服一百多年,已经习惯了生活在高压之下,而不敢反抗。

三、假如六国能参考秦国的法制经验,又以儒家的”仁政“思想作为国家的治理理念,两相结合,取长补短,就能创造出一个新型的管理模式。

但是,六国诸侯、贵族已经腐败,不用说当时没有这样的治理人才,即使有也不会使用。


南宫外史


不瞒您说,我个人是一个历史爱好者。你这样的问题在几年前我也经常去想,可现在想通了。就是我的回答。

中国历史上,光是我们很熟悉的变法就有好几个。从秦孝公商鞅变法,还有宋代的王安石变法。以及清朝的戊戌变法。

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为什么其他国家没有效仿呢?答案很复杂,同时也很简单。简单的说就是。变法是要死人的。是要彻底连根拔起既得利益集团。但问题是既得利益者,同时又是指掌权着者,那么你说这个法怎么变?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如果不是嬴渠梁在背后做坚强的后盾。商鞅的变法也不可能会成功。同时期的申不害也在韩国变法。他就没有成功。

大家都知道宋朝是众文轻舞的朝代,简单来说,在宋朝你只要是个文人,只要不谋反,哪怕你犯了天大的错。基本上不会死。王安石变法的时候。苏东坡就是个反对派。司马光也是个反对派。可他们大不了都去流放了。

近代的戊戌变法。可谓是尽人皆知。他们哪个人不是为了让大清国变得更好。他们都意识到这个国家已经有很多弊端。希望通过变法实现国富民强。可上面我已经说了。变法是要剥夺既得利益集团的权利和利益的, 作为掌权者。 谁会支持呢? 所以啊,大部分的变法都是以失败而告终。


李沁伦


战国前期,秦国因商鞅变法而强大,为何其他诸侯不效仿?

按照惯例,先来说说题目,秦国因为商鞅变法而强大是没错,但是后半句是有问题的。

战国时期最先开始变法的魏国,商鞅在秦国的变法也是借鉴了魏国的变法,那么其他诸侯国没变法吗,当然不是。

本篇飞鱼就从诸侯国的变法说起,聊聊秦国通过变法强大后,为何诸侯国不效仿。

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李悝(魏国)。

魏国之所以能称霸战国初期百余年,李悝变法是基础,此外李悝的变法不止强大了魏国,也成为了后世商鞅变法和吴起变法的蓝本。

他提出的“食有劳而禄有功”,就是主张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这点也是后面诸侯国变法的核心,以新兴地主阶级取代旧贵族,这亦是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的必然趋势。

不过李悝的变法只维持了两代半,到了魏惠王统治的中后期,魏国变法失败,值得一提的是,李悝还做到了很多变法者无法做到的事情,那就是李悝得到了善终。

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吴起(楚国)。

吴起是春秋战国时期典型的职业官僚,一生经历三个国家,辅佐了四位君主,并且在每个诸侯国都留下了自己存在的印记,这是在历史上是相当罕见的,吴起被称为天才也不为过。

而吴起的变法是在楚国进行的,他在楚国受到了楚悼王的重用,吴起也知恩图报,为了强大楚国,直接向旧贵族开战,并且是没有余地的开战,结果楚国强极一时,随着楚悼王和吴起的身死,楚国变法失败。

明尊卑爵秩等级,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商鞅(秦国)

商鞅在秦国的变法,是最为有名的变法,没有之一,以至于说到变法,大家就会不约而同的想到商鞅,不过这也在情理之中,谁让经他变法后的秦国最终攻灭了六国呢。

尤其商鞅开创的连坐之法,堪称无人能及,他设置的军功制,也把秦国士兵训练成了杀人不眨眼的机器,不过战争年代需要的也就是这种“战时主义”,所以商鞅变法成功。

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官——申不害(韩国)。

说起申不害,相比不少人比较陌生,其实此人也是一天降大才,战国时期法家著名的代表,他为君主量身打造的“术”,是法家思想一个重要分支。

此外,小小的韩国,能在各大诸侯国中夹缝生存几百年,申不害也有不世之功,史称: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而随着韩昭侯和申不害的死,韩国变法也走向了末路,韩国变法失败。

谨修法律而督奸吏——邹忌(齐国)。

说到邹忌,大家可能会想到那个和徐公比美的美男子,没错,此人就是他,他以布衣之身而被齐王封侯拜相,可以说是齐国历史上不得不说的“名相”。

他在齐国的改革,使得齐国继管仲和晏婴为相后实现了第三次中兴,并且还以自身经历劝谏齐王要广开言路,使得“齐国战胜于朝廷”,不过邹忌的改革不能称之为变法,亦没有相关法律来维护变法的成果,最后邹忌也成为了旧贵族中的代表,齐国变法失败。

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赵武灵王(赵国)。

战国中期,除了秦国的变法,其余国家的变法均以失败告终,而此时赵国出了一个不世明主,赵武灵王,他推行的“胡服骑射”,使得赵国成为了唯一能与秦国抗衡的强大的诸侯国。

不过赵武灵王的改革,亦不能称之为变法,因为他只是在军事、民俗上做了改革,而没有对政治制度进行革新,所以赵武灵王死后,赵国就成衰落趋势,后来的“将相和”也只是赵武灵王变革后的余威罢了,赵国变法失败。

飞鱼说:

说完了这些诸侯国的变法,我们接着说说为何诸侯国不效仿秦国,首先魏国和楚国的变法,都要早于秦国,谈不上需要效仿秦国,而韩国的变法和齐国的改革几乎是和秦国变法处在统一时间段,也谈不上需要效仿秦国。

而后来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又因为地理位置和秦国截然不同,亦不能效仿秦国,况且当时的诸侯国谁也不知道哪种变法会强大国家,他们同样不知道商鞅的变法最后是胜利者,正所谓:当时者迷,后来人清。

那么秦国变法强大后,诸侯国为何不效仿秦国的重新变法呢?首先,变法需要稳定的国内环境,秦国强大后就立即东出,山东诸侯就失去了变法最需要的时间保障。

其次,山东诸侯国旧贵族强大势力的阻挠,由于前面的变法,不可能再对变法妥协,他们面对既得利益的丢失,会竭力反扑。

最后,变法需要变法人才,而上述这些人才去世之后,山东诸侯再无变法之才,无人支持变法,又谈何效仿“秦法”呢?


飞鱼说史


一、秦是不是法家?不完全是。

秦发源地甘肃,陕西不过是当年东出最先征服的地方。

秦王仁厚,讲究不战而屈人之兵。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秦王灭六国,靠的是割地,真正攻城的有几个?

人屠白起败坏秦王名声,被秦王直接赐死。

秦王嬴姓赵氏,秦王杀白起是为赵报仇;白起死后,秦王四十年未攻赵。

二、法家商鞅。

曾读过《商君书》原著。

作为法家学派,《商君书》的确是一本很多问题有独到见解的文献。

然而,《商君书》已经被人曲解过多,以讹传讹,以至于偏离本意,面目全非。最典型的例子,如网上流传甚广的“驭民五术”。

在《商君书》中,商鞅从未有此表述。

周幽王被犬戎杀死后,丰镐(西安)被犬戎杀得片甲不留。 秦国发源地在甘肃天水,秦公墓在甘肃陇南礼县大堡子山。 秦攻破丰镐(西安),赶走犬戎,代替周幽王定都咸阳。

某些人拿着商鞅的大旗四处招摇撞骗。此人无耻与龌蹉至极,非我族类,其心必诛。


用户67724358697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动荡,同样也是思想百花齐放的时代,变法的思想在随着时代的潮流而喷涌而出。图强、争霸和变法是战国时期各国都要进行的基本操作,除了商鞅在秦国进行了变法外,其他的七国或多或少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只不过秦国的变法最为成功而最终被我们所熟知,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和改革。




由于铁质工具的普及大大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使得各国的生产力得到了有效的,由此社会的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贵族实力相对衰弱,而平民势力则开始崛起,变法是政治适应经济变化的一种改革行为。战国最先变法的不仅不是是秦国,而且还处于居于后者的位置。

各国的变法

追溯变法的本源就得说到魏国的变法,战国一个进行变法的国家是魏国,战国法家第一人李悝就是魏国变法的领导人。魏国在政治上由李悝领导,在军事上由吴起,变法成功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霸主。这个时候魏国变法是在魏文侯时期(前472年―前396年)。


继魏国变法后,遭到排挤的吴起转投入楚悼王麾下,辅佐楚悼王主持楚国的变法,楚国在吴起变法的帮助下,使楚国“兵震天下,威服诸侯”。吴起楚国变法大概是从前386年—前381年。

韩国于公元前351年,韩昭侯破格的拜“郑之贱臣”申不害为相,求国富民强,也开始了变法。申不害在韩国变法十五年,“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奠定了韩国作为强敌环饲的小国得以在战国时期一直存在的基础。

直到公元前359年才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在商鞅的主持下,秦国才进行了变法。因此秦国的变法与韩国大概是在同一时期进行的,但是远远落后于魏国和楚国的变法,所以也就不存在其他国家效法秦国变法的情况了。战国的变法几乎都是大同小异的,无非以是加强国家力量,削弱贵族力量为主动思想;而真正的差异则是变法的持续性、君主和变法者能不能抵抗住国内保守派的压力。而秦国的成功变法就是完成了比其他国家更好的完善了上述两点,秦国才最终在变法baff加持下统一了六国。


浮沉的历史


两千余年前,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自西陲发迹,其先祖非子为周王室养马有功,受封秦地。之后数代国君励精图治,率领秦人崛起于乱世,历经百年起伏,及至孝公,奋前辈之余烈,重用魏人卫鞅实行变法,奖励耕战,不断增进农业生产,为大秦灭六国,实现中国一统大业奠定了基础。想必有读者朋友想问:“秦国因商鞅变法而强大,那么其他六国为什么不效仿而图强呢?”且看笔者从秦与六国异同出发,一一道来:

一、内忧外患,秦需自强

崤山以东,是战国其余六雄,与他们相比,秦人没有多辉煌的身世:先祖恶来事商纣王,被周武王杀之;非子为周天子养马有功,受封秦地,非子便以封地为氏,号为“秦嬴”,但秦人依旧只是周之附庸,而秦人又世代戍守边境,与犬戎为敌。卑微的身世、凶残的敌人、贫瘠的土地,养育出心狠手辣,能征善战的秦人,但却被山东六国鄙夷为“蛮夷”,虽秦地无礼乐教化,但卫鞅与他带来的大法律条,却也不再受到束缚,最适合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秦人虽然出身卑微,但都知道“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道理,昔日秦襄公带兵护送周平王至新都,周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给他岐山以西的土地,秦始建国;秦文公以兵伐戎,戎败走,“於是文公遂收周馀民有之,地至岐,岐以东献之周”;秦穆公时代秦国参与中原争霸,虽强不过同样崛起的晋国,但及时转变方向,将矛头指向西戎,又四处招揽贤才,

“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在谋士由余的协助下,向西“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秦康公及其子秦共公在位期间继父祖之余烈,频频向晋挑战,却难得一胜;桓公、景公、哀公、悼公、厉共公、躁共、怀公、灵公都非中兴之主,简公、献公虽有图强之意,但无奈百年衰落,在变法上尚不彻底,却都为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奠定了基础。

及至孝公,对衰落的秦国深恶痛绝,决定改革图强,欲夺回河西之地,完成父辈的遗愿。于是孝公以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为己任,广施恩德,救济孤寡,招募战士,一篇《求贤令》:

“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引得卫鞅求见,两人畅谈几日后毫无倦意。从此,这对被后世推崇有加的君臣联手合作,在秦国大刀阔斧进行改革,秦国遂强,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改革的道路是艰难的,惠及百姓,却触及了贵族的利益,因此嬴姓宗室大多反对,还是公子的秦惠文王嬴驷以身犯险,但都没有阻碍秦孝公变法的决心,为何商鞅变法能在秦国延续数年,而山东六国效仿不来,最大的原因便是孝公与卫鞅这对君臣始终亲密无间。而秦孝公的后继者们,亦不敢忘先祖之志,因此商鞅虽死,但法律畅行,六国也无一国能做到此。

二、魏从变法,成就霸业

秦孝公重用商鞅变法,为秦一统天下的霸业奠定基础,然而在商鞅之前,也有人帮助魏国变法图强,此人便是李悝。其实魏国比秦国更早有统一的能力,为何?世人只知商鞅变法,殊不知商鞅投秦所带之物,正是李悝的《法经》,秦国商鞅变法,很大程度上借鉴了魏国李悝变法

。魏文侯时期,由于魏国地处中央四战之地,忧患的环境和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为战国最早推行变法图强的君主,其重用李悝主持魏国的变法工作和法制建设,影响了中国政治两千年。魏武侯时期,任用军事家吴起进行改革,魏国继续强大。等到魏武侯之子魏惠王在位的时候,魏国已经称霸中原长达百年。

盛极一时的魏国败了,败给了日益崛起的秦,其中错的不是魏国的法律,李悝、吴起的变法,错的是魏惠王,将先辈留下的一手“好牌”打得稀烂:马陵之战,魏国实力大损,称霸中原的局面一去不复返;河西之战,不仅河西之地尽失,魏卒还被秦军斩首八万;公孙衍发动“五国相王”引得楚国不满,楚国向魏国发起进攻,魏国再败。魏惠王时,曾经强大的魏国却处处挨打,先祖留下的基业被耗损殆尽,魏国再无力变法图强,直至灭国。

三、筚路蓝缕,荆凤夭折

相比于秦发迹于西陲,楚国同样身份低微,常常以“荆蛮”自居,周代典籍《国语》有言:“昔成王盟诸侯于岐阳,楚为荆蛮,置茅蕝,设望表,与鲜卑守燎,故不与盟”。从弹丸之地丹阳发展成为雄踞南方的泱泱大国,创业之艰难,令人叹息。那时的楚国穷啊,首领熊绎受封周成王分封为“子”,楚人大振,想要祭拜先祖之灵,全国上下竟然拿不出一头牛来,只得在鄀国这个地方偷一头小牛来祭祀祖先。楚国惨啊,还是小国的时候,不得不看周室脸色行事,稍有不慎便是刀兵相向。楚国虽弱,但楚民懂得自强,因此楚国多出贤君明君,楚国国君熊绎励精图治,带领领民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终于在南方站住脚跟,建国之初虽举步维艰,征战也是胜负参半,可喜可贺的是等到了楚庄王,楚国先后吞并了四十五个较弱小的诸侯国,楚庄王也成为新一任“中原霸主”,荆楚凤凰,终于展翅高飞。

楚悼王元年(前401),各国竞相改革成功,然而此时的楚国国外形势严峻,国内社会矛盾尖锐,而为了延续楚国霸业,楚悼王重用帮助魏武侯改革变强的吴起,变法雷厉风行,又得到悼王全力支持,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然而吴起却没有商鞅的好运,在变法如火如荼进行中,楚悼王不幸病逝,楚朝旧贵族势力抬头,欲诛吴起,吴起急中生智,伏在楚悼王尸体上,旧贵族依然用乱箭射杀吴起,同时也射中王尸,随着楚悼王与吴起的死去,楚国历史上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也就夭折了。尽管后人重拾霸业,但依然难逃覆灭的命运,楚怀王时,虽任用昭阳、芈原、景翠、屈丐等贤臣良将,楚庭一时人才济济。楚怀王和唐昧积极变法,恢复了楚悼王、吴起时期的许多法令,但这次改革触动了权贵阶层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抵抗,改革再次失败,这只南边高傲的凤凰,再不能展翅飞翔。

四、田氏代齐,只图小利

说起齐国,我们自然会想到一个人:吕尚,“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说的就是他了。在吕尚助周灭商后,他就被周武王封于营丘,国号为齐,后世为作区分,变称为“姜姓齐国”,吕尚到底营丘后,应当地风俗,简化礼节而修政,大力发展渔业、工商业,并从海中获取食盐,凭借鱼盐之利,齐地人口大增,齐国成为大国。然而百年之后,齐国卿大夫做大,开始废立齐国国君,直到田氏专权,齐康公被田和放逐,姜姓齐国为田氏取代,世称“田齐”。

齐国也有变法的例子,昔日齐威王不堪国弱,立志改革,思贤若渴,得邹忌为相,“谨修法律而督奸吏”,齐国由弱转强,遂成东方大国。然而好景不长,等到了齐愍王时,齐国看似强大,但暗疾不少:相邦田文专权、苏秦入齐从事间谍活动、田甲劫王。而愍王也是个只图小利的人,在五国合纵攻秦时作壁上观,不知“唇亡齿寒”;常常因小利而派兵攻打六国,四面树敌;为争宋国,对盟友大打出手。最终五国伐齐,齐国差点亡国,齐愍王辗转各地,因其傲慢无礼,所到之处皆如同“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最后还被楚顷襄王和楚将淖齿所骗,被杀掉了,齐国也再无问鼎中原之志,最后慢性死亡。

五、一弹指顷,由盛转衰

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为什么秦灭六国的顺序中,韩是第一,因为韩国虽然,但韩弩可使“远者括蔽洞胸,近者镝弇心”,韩剑也以锋利著称,“陆断牛马,水截鹄雁”“当敌则斩坚甲铁幕”。相比读者们不会相信,七雄中最弱的韩国,也盛极一时。那时是韩昭侯时期,为修政法,韩昭侯任用申不害为相,内政修明,国成小康,史称“申不害相韩,修术行道,国内以治,诸侯不来侵伐”“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strong>

然而有申不害相助,韩国也难成大事,韩国的位置实在是太差了,东部和北部都被魏国包围,西阻秦国东出而被虎视眈眈,南有楚国时常侵扰,以及有当时已很薄弱的东周。韩国的盛世也只在申不害为相的十五年内,之后,韩国迅速衰落,夹在列强中间,屡遭欺凌,又不得不为苟延残喘而吃嗟来之食,被秦驱逐攻魏、楚,被魏驱逐抗秦,天下皆言韩人“反复无常”,实乃无奈之举。

此外,战国七雄的燕、赵都有过改革,燕昭王用乐毅改革,使燕有了抗齐的资本,更是使得五国合纵伐齐时,推举乐毅为将,获得大胜,齐差点灭国,燕得报当年齐国入侵燕国之仇;赵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推行军改,赵国兵强马壮,名将辈出,拓地千余里。然而可惜的是,这位昔日雄主,晚年却因自己两个儿子对王位的争斗,而饿死沙丘宫。秦有商鞅变法,山东六国也有自己的变法改革,但相比之下,却只有秦能彻底变法,秦惠文王即位,虽诛商鞅,但商君之法并未废除,此后被武王、昭王、庄襄王、始皇帝沿用,这才使得秦最终能胜六国。


邓海春


事实上,秦国并不是第一个变法的国家,在秦国之前无论是魏国还是楚国都已经通过变法使国力变得强大,所以不存在其他诸侯效仿其他国家,而是有国家已经走在秦国之前。
在这些国家里,恰恰是通过变法强大的周边诸侯对秦国采取了强力的进攻,才让秦国有了切肤之痛。

其中,魏国首当其冲,魏文侯采用李俚变法,成就了闻名天下的魏武卒,正是魏武卒才让秦孝公之前的各位长辈困在河西之地的争夺中,魏国的力量让老秦人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


此外,同样是变法,秦国是后发制人,所以在表法初期,其他诸侯是看不到秦公会不会最终成功,毕竟秦惠文王时期紧紧是崭露锋芒,昭襄王时期才算是大放异彩,但是到昭襄王时期其他国家已经采用联盟的方式对付虎狼之秦。自然也就不存在看到秦国成功再去模仿。

在这个过程中,大家的力量处于此消彼长阶段,所以秦国的力量并没有大到一朝一夕间让天下侧目,时间短了不看好,时间长了就没办法追赶了。

还有一个,属于每个国家的称霸的时代是不同的,无论是魏楚还是齐赵,不是没有表法强人,但是表法之后尤其在权力交接的时候找到好的下一代去承接,这才是关键问题。

试想一下,如果把魏文侯,齐桓公,赵武灵王,秦孝公等放在同一个时代,还真说不好一定是秦国最强,且每个人寿命不同,根本无法同台竞技。

不过,谁也无法抹杀商鞅带给秦国变法的影响,秦国的表法也最为彻底,归根结底,是商鞅的思想最适合也最完备,极其适合战国争霸;同时,没有秦孝公,秦惠文王的全力支持也不会有他们的成就,虽然惠文王车裂了商鞅,但他的思想却始终是秦国争霸的国策根本。

反观同时期,即使是法家的申不害也同样在韩国采取了变法,却没能成功。归根结底,变法只是强大的一个方面,他离不开君王的支持,政权沿袭后是否会延续变法,以及强有力的文臣武将在基础上有新的战略构想去开疆拓土。

秦的成功,或者说秦国变法的成功,不只是变法的功劳,离不开一系列因素的成全,想当初商鞅不还是报效无问才投奔秦国,如果诸侯能预测未来,谁又不去做对的事情呢?


陈鸿钧


战国4公子的存在就意味着战国七雄难以进行彻底的改革,。战国4公子在国内拥有大量的封地,几乎可以权倾国君,他们的主要资本就是国君的亲戚和外戚。仿照简单,学得精髓很难,改革还是要看执行力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