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白起的死悟到什麼?

原色158


從白起的死我悟到了很多,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點做人不要太殘暴,要有一點仁義之心。

白起戰功卓著,是一位具有非凡天才的軍事家和統帥,為秦國統一天下,兼併六國立下了赫赫戰功,白起應該是秦國虎狼之師的傑出代表,他的崛起讓六國聞風喪膽。

白起成就斐然,但他在歷史上的地位並不太高,並沒有獲得很高的聲譽與聲望,也並沒有人給他寫傳記懷念他。我認為他骨子裡還是缺乏中國傳統將領的智、勇、忠、義、信的優秀品質。從他歷次戰役中以殺人請功為主要目的,在伊闕之戰中斬殺韓魏聯軍二十四萬,與魏國交戰中殺魏軍十三萬,與趙軍交戰中把投降的二萬趙軍悉數淹沒在黃河之中,更讓人驚詫是,長平之戰坑殺己經投降的四十五萬趙軍。

不可否認戰爭是殘酷的,但是這種殺戮和殘暴歷史上還是聞所為聞,可以說是罪大惡極,罪惡滔天。既使與秦國的國策與功利有關,但是作為一名統帥和優秀的將軍是打垮敵人意志和精神為主,而不是殺人砍頭為目標。他在自殺之前才悔悟:我固當死,長平一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坑之,是足以死。白起在死的瞬間才良心發現,也為他的罪惡減輕幾分吧。

白起雖是為秦國立下汗馬功勞,就因為向老闆提了正確建議,拒絕老闆分配的工作,以致遭小人陷害,剝奪一切功爵和官職,最後連活下去的權力也沒有了,實在是可悲可嘆。所以做人不要太剛強,不要太殘暴,以德作為自己行為準則,以仁愛行天下,那你的結局是不一樣,你在危險時候才會有人幫你。

第二點做人要懂得與人合作,合則興,不合則敗。

長平之戰後,秦國的政權發生變更,支持白起的實權派宣太后和穰侯魏再失勢,范雎擔任了秦國丞相,趙國蘇代利用反間計,成功說服范雎。在前線的白起聽說是范雎讓秦王放棄進攻趙國的,從此以後,兩人產生隔閡,矛盾繼續加深激化,白起的人生從興盛走向衰落的起點。

將相失和,因為是權力之爭,范雎因為忌妒白起位置和權力比自己大,怕自已屈居於白起之下而在秦昭王面前搬弄事非,而白起為什麼不陳述自己的觀點呢?為什麼不心胸寬廣些與范雎搞好團結呢?白起的做法是:你反對我,我就反對你,兩人從來就沒有好好合作過,同心協力,搞好關係,一上來就失合失心,互相敵視對方。

白起並沒有看到自己功勞再大,已經不是以前了,穰侯下臺他失去強有力支持者,這時候他應該低調做事,懂得與范雎密切合作,團結一致,以大局為重,才能使意見統一,如果只會逞匹夫之勇,計較個人得失,只能會落到別人的圈套中,所以說作為一個堪大任的將領,既要做好自己手裡的事,又要著眼於大局,善於與他人通力合作,才是最為難得的人才。

白起心胸狹窄,容不下人,更不懂與人合作的重要性,其實他從來就沒有真誠合作一次,只是一次次拒絕人家,寧可得罪君子也不得罪小人,白起就不怕得罪小人,最終落了一個悲慘的結局。

|

第三點做人不要居功自傲,要謙虛低調一些。

在秦國連續進攻趙國失利的情況下,秦昭襄王三番五次請白起統領全軍,每一次白起都嚴詞拒絕,不管這次進攻趙國對不對,白起作為一個統帥已經失去擔當和責任,耍得是小孩脾氣,一付得意洋洋心理:你們以前不是不聽我的嗎?看看不聽我的造成的嚴重後果。有一種逼迫人家認錯居高臨下的態度,缺乏大將的風度和胸襟。

秦國進攻趙國第一次失利,秦昭襄王讓他統領全軍繼續攻打趙國,白起拒絕了,讓范雎去勸說,他仍然不答應;第二次秦國失利,秦昭襄王讓他去挽救敗局,他裝病抗拒,讓范雎再去請,他仍然不為所動。作為一名秦國的統帥不以國家利益得失為重,而以自己的性格脾氣來發洩不滿,對抗別人,這已經是下下策了,只能引來別人的仇恨。

在秦國攻打趙國這件事上,白起對軍事分析很正確,看得也非常透徹,但是秦昭襄王執意要打,這就與他產生了衝突和矛盾,為什麼不做下來和平解決了?而白起自以為是,自以為正確就了不起了,說不定心裡就鄙視秦昭襄王的無知和自大,從而把命令當作耳旁風。

其實,白起只要謙虛低調一些,這些事並不難解決,用真誠的態度去說服秦王,也說服范雎,說不定能和范雎搞好關係,可他根本沒把范雎看在眼裡,一次惹怒了他,導致了一次次饞言,使自已一步步走進人家的陷阱。

第四點做人要分清老闆與打工,要尊重老闆,老闆錯了千萬別譏諷嘲笑。

作為社會中一分子,首先要認清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尊重別人,尤其尊重別人的人格,是最基本做人的原則,也是這個社會底線,如果失去了這一道德底線,那麼這個社會就失去了和諧共處的基礎,就會天怒人怨,都沒有好日子過了。

白起連最基碼尊重人都不會。當趙楚魏聯軍擊敗秦軍,白起了解戰場的情況後說: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意思是秦國不聽我的意見,現在怎麼樣了?這可是有一種小人得意的樣子,隔岸觀火的態度,那還有一點將軍的樣子嗎?人家沒有聽你的意見造成了損失,不說去安慰一下,至少得尊重人家,也用不著去嘲弄人家,何況這還是你的老闆呢?人的成功,並不是你有多大本事和多大能力,有多大資本和閱歷就能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你處理好你周圍的人際關係才是最重要原因。

奏昭襄王聽到後雷霆震怒:我是有錯誤,但也不是臣子可以指責的。作為自起這時候已經分不清大小了,誰是老闆和打工的,直接去指責老闆的錯誤,揭人家的傷疤,一付幸災樂禍的德行,讓誰也是滿腔怒火。

任何時候尊重別人都沒有害處。尊重別人就是一個可愛、和諧的世界。

總而言之,白起是一位有軍事天才的軍事家,也曾經是一位戰神,但是他不懂的政治,不善於處理人際關係,以自我為中心,最終走向一條不歸路,他是咎由自取的。


老百姓的幸福生活


下面咱說前因後果,也就是正兒八經的深度探究白起死。

秦王想讓白起攻打邯鄲,白起深知時機不對,去了送死亦或損失慘重,於是不去。嘎嘣利落脆。痛快!

而後,秦王讓范雎去請,白起再次拒絕,這次的理由是生病了

秦王派別人去攻打趙國,大敗而回。白起就嘲諷秦王,說我早就說了,你不信。

好傢伙的,這一下子,呼啦嘛巴扎黑就把秦王徹底惹怒了,秦王這次強制執行,讓白起攻打,秦王的想法是,你要再拒絕,那就不怪我不客氣了。

白起表示,病重,沒空。

於是,罷免白起任何職位,成功成為小兵。

你以為是白起的革命奮鬥史第二季,還是事業的第二春潛伏期。

哈哈哈哈哈哈,並不幽默,都錯了。

這條路直通死亡

白起被秦王轟出了咸陽,走時,配合著秦胖子的一句,你個瓜皮,連西紅柿你都種不出來,留你何用。

而後,秦王怕白起怨恨他,於是快刀斬藕絲

崩查一下子,白起結束了生命,而且,還是賜死給白起,秦王送給白起一個禮物,名叫死!

白起臨死前,罵自己‘還抱有僥倖、愚蠢’,但他真正明白怎麼回事了嗎? 反正,我覺得,一般人會得出這樣的結論:‘不能信任秦王,該明哲保身。’這個結論,有個意義,就是儘早‘撤退’。也就是說,遠離秦王。




這事兒有點趣兒


白起,戰國名將,秦昭王四方征戰,為後來秦朝的統一做了巨大貢獻,被稱為戰國四大名將之首,儘管如此,白起晚年場景卻非常淒涼,說是淒涼,其實他已經看透一個道理,老子曰:“樂殺人者,則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用在他身上再合適不過了。

長平之戰中,白起急於一戰滅趙,加上糧草不足,便做了個驚天之舉,殺降40萬,在歷史上足夠駭人聽聞了,白起征戰數十年,歷來以殺滅敵人為最高準則,經過這40萬人,白起對這樣的兵家思想產生了質疑。

長平之戰後,白起逐漸看明白一個道理,當秦昭王再次要求他攻打趙國時,他卻推脫了,並告誡皇帝不可對趙國用兵:“長平之事,秦軍大克,趙軍大破,趙人之死者不得收,傷者不得療,涕泣相哀,勠力同憂,耕田疾作,以生其財,今王發軍,雖倍其前,臣料趙國守備,亦以十倍矣,當今之時,趙未可伐也。”

白起的話非常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可惜秦昭王不聽,他仍然派王陵攻趙,結果的確攻不下倆,秦昭王很沒面子,又去找白起,對他說:“你當初用極少的兵力,就打得楚、韓、魏俯首稱臣,現在趙國兵力在長平已損失十之七八,我給你數倍於趙的兵力,以眾擊寡行嗎?”

這時的白起,早已不是當年那個屠戮百萬之人了,他告訴秦昭王:“今趙經長平之殤,乃養孤長幼,以益其眾,增城浚池以益其固,臣人一心,上下同力,猶勾踐困於會稽之時也,臣見其害,又病,未能行。”

這次白起稱病不出,有勸秦昭王不要打趙,但秦昭王仍舊不聽,又增兵伐趙,結果鎩羽而歸,白起這時卻不顧皇帝面子,說到:“不聽臣計,今果如何?” 秦王大怒,便逼白起上戰場:“君雖病,強為寡人臥而將之,如君不行,寡人恨君。”

即使如此,白起仍舊不奉命出征,秦王拂袖而去,白起這時明白,六國的噩夢即將終結,自己的命運也即將終結了,公元前258年,白起與秦昭王的關係正式破裂,皇帝下旨削去他所有官爵,降為士卒,並遠配至陰密。

聖旨降下來後,皇帝連夜驅趕白起,他忿然離開咸陽,數十年的功勞,因為兩句逆耳忠言,便盡消殆盡,他的內心充滿哀傷與不平,儘管城中百姓諸多送行,但他仍黯然神傷,城門外全體士兵跪拜送別:“武安君,一路好走……”

第二早,白起來到咸陽城外的驛站,秦王派來幾個使者,帶上一口寶劍,追上白起,並讓他自裁,白起持劍在手,痴痴的看著天空,天地一片肅靜,似乎在思索著什麼。

一代人屠白起,終於幡然悔罪,殺降永遠是無法洗脫的罪孽,而且他一下殺了40萬,在生命最終的日子裡,也許他夜夜難寐,最戰爭嗤之以鼻,所以才拒絕了數次秦王的邀請出徵,死,對於白起而言,是一種解脫!

白起突然大笑一聲,將寶劍往頸上一抹,血漿如水,映襯著初生的朝陽,一個偉大的身軀倒下,戰神死了。




阿飛見聞


大家說得很多,我只是簡單說一下啟發:

在中國這個大環境下,任何時候,性格不能太直率,尤其是能力強的時候,容易給領導和周圍人功高蓋主,木秀於林的錯覺; 對於領導的命令和想法,要想辦法去執行,而且即使錯誤的,也要把結果往對的方面趕,甚至時刻準備犧牲自己的聲譽為領導背黑鍋…

而這一切,直率和要強的性格會傷害到自己,現實社會很多人都是這種性格,有能力但總是吃虧,大家隨便對號入座一下

白起的悲劇,源於他的性格。昭王明知必敗仍強令出征,這已經不是對白起軍事能力的考驗,而是對他聽命與否的檢測,白起偏偏看不到這一點,一而再再而三地抗命。此後秦國的另一位名將王翦就很好地接受了白起的教訓,在殘暴的秦始皇手下得到善終。





知曉一二三


公元前259年,秦國再度攻打趙國,趙軍全線收縮。秦昭襄王決定再次起用白起擔任秦軍統帥。讓人不可思議的是白起裝病不出,拒絕出任,並且勸秦王儘快結束這場沒有結果的戰爭。

秦王軟硬兼施,白起就是一根筋抗命到底不出山。惱羞成怒的秦王剝奪了白起一切官職與爵位,將其趕出都城,讓其去兵營報道當普通士兵。隨後,在範睢的鼓動下,餘怒未盡的秦王賜劍給白起,令其自盡。一代名將白起身首異處了。

白起的死因,在於他挑戰了老闆的底線。經理人或者說一個打工者,不管如何功高蓋世,畢竟還是要以老闆的利益和企業的利益為重的。特別是當企業遇到困難和危機時,更不能斤斤計較自己於個人的不敗戰績和聲譽。白起這位打遍天下無敵手的名將,卻死於自己的短淺和固執。

白起認為自己曾坑殺趙國俘虜,再度統兵,必然遭到趙軍的全力抵抗,所以再次伐趙,自己不是最佳的統帥人選。

白起判斷的非常清晰和透徹,但那只是他的想法。他的錯誤就在於,不考慮老闆或者集團的需要,不考慮自己是為誰服務的,挑戰到可老闆的底線。

現實生活中,白起這樣的,在單位里居功自傲,忘乎所以的人,比比皆是。最終失去工作機會的也有不少。

當然,現在是自由選擇的時代,如果你想跳槽,挑戰一下自己,也很正常,勇敢的轉身離開。如果不想失去眼前,那就不要像白起那樣,忘了自己是誰了,最好還是踏踏實實的服務你的崗位。總之,認清自己,是很重要的。


路遙lgy


從卑微小兵,到左庶長、大良造、武安君,為大秦立下汗馬功勞、一生殲敵近200萬的白起,結局極其悽慘:被范雎陷害,被秦昭襄王賜死。深入研究了這段歷史,我悟到了3條生存法則:

一、不要和決定你命運的人做對

白起的出身很低,是從小兵做起的,他的崛起第一個應該感謝的人是商鞅:商鞅制定的軍功爵制,給普通士兵的上升打開了一條途徑。白起的一步步上升,是用人頭堆積起來的,這是他後來弒殺的根源。

白起的快速崛起,引起了魏冉的注意。魏冉可不是普通人,他是秦昭襄王的親舅舅,是宣太后最得力的幫手,通過幾次觀察,他發現白起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將帥,他的傑出軍事才能、他的冷酷心腸,用好了,絕對是一把插向敵人心臟的尖刀。

伊闕之戰關鍵時期,魏冉舉薦了白起,白起不孚眾望,採用迂迴戰術,殲敵24萬,諸侯駭然。

之後二人緊密配合,伐趙、攻韓魏、淹郢都,威震中原。從政治角度上講,白起是魏冉的人,這為他後來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因為秦昭襄王前幾十年,是宣太后主政,秦王過的很憋屈,對跟隨她的人自然不放心、沒好感。

當邯鄲之戰不順,秦昭襄王打算讓他去的時候,白起拒絕了,雖說有一大堆的理由,但在秦昭襄王看來就是:白起不是自己的人,自己指揮不動他。

不管是文官,還是武將,一旦君王有了這個想法,註定就要倒黴了,再也挽救不過來了。

二、不要輕易耍脾氣,要學會防小人

白起拒絕出征的理由有:路途遙遠,後勤供應不上;趙國同仇敵愾,還會有援軍到來;秦國國內空虛,害怕其他國家趁虛而入……

理由說了一大堆,但秦昭襄王越聽越不爽,你白起一生功績累累、長平之戰都能打勝,現在連那些殘兵敗勇都打不贏?再往深裡追究,他肯定在為之前的事鬧脾氣、耍性子。

長平之戰後,秦軍一鼓作氣,白起親自率領大軍,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趙國指日可下。就在這個時候,趙國派出了能言會說的蘇代,一番巧言花語,秦國作出了一個錯誤的決定:撤兵!到嘴的肉飛走了,白起十分惱火,回國後就病倒了。

從邯鄲撤軍,是一個非常錯誤的決定,秦昭襄王半夜想起來,都有抽自己兩嘴巴的衝動。做錯了事,最怕什麼?怕別人提起,多沒面子啊。

秦王心裡憋了一肚子的火,恰在此時,卯這勁兒打算幹掉白起的卑鄙小人范雎,在秦王耳邊煽風點火,說白起家裡經常有高級軍官聚會。

這可要了命了,白起家裡常有軍官聚會,幾個意思,莫非要造反?秦昭襄王想到這裡,白起的死期也就到了。

客觀的說,白起是將軍,家裡有軍官很正常,討論一下戰情、戰報啊,互相交流切磋啊,都沒什麼。可自從魏冉被范雎陷害、自己被召回,白起看范雎的眼神就變了,充滿著仇恨與鄙夷,白起低估了這個小人的能量:在關鍵時刻,給秦王遞了一把刀。

三、不要把事做絕,要學會夾起尾巴做人

長平之戰,是白起一生軍事生涯的巔峰:殲滅趙軍主力,坑殺降卒20多萬。中國有句老話:殺降不祥,儘管白起有無數的理由,殺了那些降兵,但手段太殘忍了、太恐怖了。

在打垮敵人的同時,也把自己送上了絕路:秦國壓力倍減,有他沒他關係不大。司馬懿做得就很好,明知諸葛亮玩的是空城計,就是裝慫了,為什麼?要是滅了這個對手,魏王還會如此看重自己嗎?

自古以來,君王最忌憚的就是將軍擁兵自重,白起被秦王貶斥後,還和軍中將領頻繁來往,毫不收斂,這在秦王看來,就是謀反的前奏。

總結:

白起的死亡,給了我們3個啟示:

首先,不要和領導作對,尤其是能夠決定你命運的人;

其次,不要得罪小人,對小人要保持警惕;

最後,凡事不要做絕,該裝慫時要裝慫。

關於這件事,你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討論。


小楊品史


白起,戰國時期傑出的軍事家。他指揮了大小70餘場戰役,沒有敗績。最後秦昭襄王將其賜死於杜郵(今山西省咸陽市任家咀村)

白起之死我們能悟到些什麼呢?

其一,功勞太高,容易招人嫉妒。長平之戰後,白起本想乘勝一舉滅了趙國。誰知趙國派使者花大價錢去賄賂秦相應侯范雎,對范雎是曉之以情,動之以理,三言兩語就說通了范雎。果不然范雎就在秦昭襄王身邊打起了耳旁風,秦王應允了韓,趙割地求和的請求。白起知道這個事後就跟范雎鬧不愉快了。

白起之死跟范雎多少有點關係,白起被秦王趕走,走到杜郵的時候,是秦王和范雎商議說白起不服管理,隨後就派使者給白起賜死。

我們現在在職場其實是有很多這種事情發生的,能力高,業績好的人很容易會招來同事的嫉妒,很容易惹來同事打小報告。

其二,功高震主,不會做人。秦昭襄王派王陵攻打趙國邯鄲,正好白起生病。而後王陵攻打邯鄲並不怎麼順利,損失慘重,恰好這時白起病剛剛好,秦王立馬就派白起去攻打邯鄲。白起知道邯鄲一時難打下來,不願意去就跟秦王講道理:邯鄲易守難攻,其他諸侯要派兵過來支援,要不了多久就能到,況且長平一戰,我們傷亡也比較嚴重,現在國內空虛。

秦王只能另派王齕去攻打邯鄲,結果是久攻不下,又被援軍攻擊,損失慘重。白起知道後親自去嘲諷了一把秦昭襄王:當初你不聽我的計謀,現在怎樣?

秦王聽到這話勃然大怒,強令白起出兵。白起稱病不從。范雎也去請,還是稱病不去。後來秦王老是聽到打敗仗的消息,更是遷怒於白起,最後也是被秦王賜劍自刎。

這一點從現代社會一樣可以得到印證,不管你個人能力多強,但是寄人籬下,該向老闆低頭的時候就要低頭。往往會做人的人職場才會混的更開。

以上都只是個人觀點,個人所悟。如果你也贊同的話,點個讚唄


魚多又


說二句,白起將軍是秦國名將,素有戰神之稱。秦昭王即位時,是有母親垂簾聽政,有舅舅魏冉作丞相,扶政於秦昭王。白起是有丞相魏冉推薦做了大將軍。白起英勇善戰,破城無數,殺人如麻。在六國上下,都享有最高榮譽。特別是在當時秦國,名響威震八方,上下唯命是從,是據外安內的利劍。朝中有丞相魏冉主持。二人同心同志,無人不敬無人不仰。這對於秦國的一把手秦昭王之言,心中很是不悅。在心腹範謀士的鼓動下。首先,打破了垂簾聽政,產除魏冉的丞相和朝中勢力。由於白起掌握著秦軍,一時沒有動他。時間不長,秦昭王朝政羽滿,又武裝了軍中之軍。在此,助長了侵伐六國之心,再拿趙國開刀。命白趙老戰神掛帥出征。白起,因年世己高,不能出征為由,謝絕了秦昭王之命。此舉接二連三,都未能勸說白起出徵。作為一國之君的秦昭王,其不是面子失盡。為此新賬老賬一起算。割去官職,收回奉祿,直至賜死。可謂,忠烈一世不為君,丟官擺職又為誰?可憐人生命苦短,高官厚祿也往然。道理有三,一是,功在高不能吃本,要立新功。二是,唯命是從才是為將之道,可知軍中無戲言。三是,皆黨營私新黨破舊,為人要為國為民顧大局為重。否則,你會死於非命。淺談白起之死。個人觀點不足指正。





手機用戶烏龍


公元前兩百年,一位嬴姓、白氏、名起的孩子在中國歷史舞臺誕生了,當時的大秦,經過商鞅變法後已經強大起來,而秦昭王更是一個野心勃勃的霸者,志在滅六國統一天下,當時更是推行商鞅變法政策,推行軍功爵制,提拔平民人才。

白起順勢而起,經過長時間行伍鍛鍊,白起嶄露頭角,於秦昭王十三年擔任左庶長攻打韓國新城。

十四年,秦昭王誘使孟嘗君為秦國丞相,剛到秦國便被監禁,逃回齊國之後,便憤怒的聯合其他諸國攻打秦國,當時齊、魏、韓、趙、宋一同攻打,秦國節節敗退,割地求和。

正是在這個背景下,已經沒落很久的韓、魏才會聯合攻打秦。秦國國勢危機,這時候丞相舉薦白起為主將抵抗韓魏聯軍,這是白起真正意義上的崛起在歷史的舞臺,在伊闕,這個年輕人大敗韓、魏聯軍,是役,斬首韓魏聯軍二十四萬!活捉聯軍統帥公孫喜,奪五城池而還!升任國尉。

十五年白起任大良造,發兵攻魏,奪魏城池六十一座,為秦東出崤函奠定了基礎。三十四年,白起率軍攻打救援韓國趙、魏聯軍,破敵於華陽,斬首十三萬!溺趙兵兩萬!四十三年,攻打韓國陘城,斬首五萬!

四十七年,萬眾矚目,趙秦兩國頃全國兵力於長平,廉頗任趙國統帥,秦國主將王齕,兩軍相抗三年,未分勝負,兩國後方國力皆空虛。在這時,趙王換主將趙括,秦國換主將白起!

白起使用了自己最為擅長的分割圍殲戰術,示敵以弱,誘敵深入,以正兵引誘趙軍進秦軍構築的袋形埋伏圈,然後白起派兩支奇兵奇襲趙國最後一道防線百里石長城,這是一處十分重要的戰略點,前方通往長平前線,後方通往國力空虛的趙國大後方。

白起這兩支正奇兵可謂用的出神入化,戰略上劃被動於主動,不明就裡的趙軍首領白起領軍深入秦軍包圍圈,另一白起奇兵從後方包圍,徹底讓趙軍陷入囹圄。

九月,趙軍斷糧四十六天,軍心動要,白起,去吧!人生最輝煌的時刻到了!

此刻的趙括,不得已親率精兵,準備衝出包圍圈,被被秦軍一一射殺,此戰,趙軍打敗,四十萬人投降,白起知道,為將著,當為國家除後患,這個惡人,我白起來做!

趙軍四十萬,殺!這是白起人生巔峰,卻也是衰落的開始。

九月,秦又發兵攻趙,此時白起知道,此戰不可打,於是和昭王言明,昭王不聽,派王陵攻打邯鄲,秦軍大敗,這時候昭王又一次找到白起,白起怒對昭王,當時不聽我意見,現在如何?昭王大怒!

白起稱病不起,昭王命不奉,丞相範范雎勸無果,昭王大怒,強制讓白起出兵,到杜郵時,丞相於昭王曰“其意怏怏不服,有餘言”,昭王聽後以為然,派使者賜劍白起自殺,一帶大將自此落幕。白起的一生可謂轟轟烈烈,斬殺人頭百萬,可最後為何會落得這個下場?

原因大概有三,其一,范雎,將相失和,和范雎不和其實早已有之,當時白起之所以能起勢,大半得益於魏冉,可魏冉恰巧就是被范雎用計殺的,所以白起和范雎不和早已有之,最後死於范雎。長平之戰之後,范雎利用白起不聽王命認為白起心有怨氣,恐有變數,於是對昭王言明厲害關係,促使昭王殺掉白起。

其二,秦昭王,這起案件中,他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首先聽信了范雎的意見,讓六國有戰後喘息的機會,錯失一通六國的機會,其次邯鄲一戰秦國敗之後,白起對他嘲諷,昭王非常生氣,其實這本就是他自己戰略失誤,被白起說出,反而惱羞成怒,為殺白起埋下伏筆。

其三,白起,其實這點最好說,白起是一個難能可貴的將才,卻不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他沒有正確處理和和范雎以及昭王的關係,雖然長平之戰後,白起知道此刻不易攻打邯鄲,秦國需要休養生息,而這時候趙國因為四十萬人被坑殺全國同仇敵愾,戰力不可小覷,白起明明知道這些,卻沒有和昭王細說。

總而言之,人無完人,一代戰神這樣死去,算是為自己戰之罪道歉了。


夠愛001


白起的死只有一個原因:與當權大臣應侯範睢有仇!但是白起鬥不過範睢,最終被他害死。

白起推辭圍攻邯鄲主將之職,不足以獲得死罪。

範睢趁白起剛激怒秦昭王,緊接著在背後給他穿小鞋,這才導致昭王怒而誅白起。

昭王對誅殺白起之事一直覺得後悔。

白起是穰侯魏冉那一派的人。

我們都知道,範睢是靠著給魏冉穿小鞋,幫助秦昭王扳倒魏冉,才獲得信任,成為國相的。

《資治通鑑·周紀四》載:韓公孫喜、魏人伐秦。穰侯薦左更白起於秦王以代向壽將兵,敗魏師、韓師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級,虜公孫喜,拔五城。秦王以白起為國尉。

從那之後,白起獲得秦王信任,多次擔任主將之職,開啟了開掛般的用兵人生。

  • 周赧王四十六年,範睢入秦。

  • 四十九年,秦昭王逐穰侯,廢太后。
  • 五十五年,白起打贏了長平之戰。
  • 五十六年,白起準備攻打邯鄲,一舉滅趙。範睢怕白起滅趙後地位會比自己高,就說服秦昭王與韓、趙簽訂割地合約。白起從此怨恨範睢。
  • 五十六年,九月,秦再次伐趙,白起當時有病,王陵擔任主將。
  • 五十七年,王陵兵劣勢,白起病癒,秦王想用白起。白起認為秦軍必敗,繼續裝病。
  • 五十七年,年末,魏、楚派兵救趙。白起私下說:“如果大王早點聽我的計謀,會走到這種地步嗎?”秦王怒,強行讓白起做主將,白起堅決稱病不行。
  • 五十八年,白起被貶為普通士兵。“王與應侯群臣謀”,賜白起死罪。(《史記》載:已而與武安君白起有隙,言而殺之。)白起的死和範睢脫不了干係,但是沒有史書將這件事詳細記載下來。

範睢推薦鄭安平當將軍,鄭安平進攻趙國時被包圍,帶領手下兩萬秦軍投降。

秦昭王臨朝而嘆息,範睢問其原因,昭王說:“之前武安君白起死了,現在將軍鄭安平又投降,國家沒有好的將軍,外部卻有許多敵人!”

《史記》載範睢聽到這話的表現是:“應侯懼,不知所出。”

範睢害死白起這件事,很難發覺。但是其中一些微妙的東西,可以看出來。

所以說,急流勇退,千萬不要和老大信任的人鬥,你絕對吃不了兜著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