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項羽活活氣死的倔老頭——范增

雖然司馬遷在寫《史記》時,沒有單獨給范增寫傳,但在楚漢分爭的問題上,范增是繞不開的話題。

01 站錯隊

每次想到范增被項羽氣得告老還鄉,半路毒瘡發作而死時,我都特別心疼。心疼這位空有一身抱負卻未遇明主的倔老頭。

在家喜出奇計,在本該頤養天年,享受子孫滿堂之福的時候,他卻雄心未泯,毅然放棄安逸的生活,選擇投奔項梁,一心想把自己的智慧獻給反秦事業。

那一年范增七十歲。

項梁不幸戰死。范增成了項羽的謀士,被尊稱為“亞父“。這樣一位智慧老人,竟落得如此下場,除犯了智商高,情商低的錯誤外,還因跟錯人,站錯隊。

無論是古代,還是當今,當官最重要的是什麼?溜鬚拍馬?欺上瞞下?不,當官最重要的是站隊。千萬不能站錯隊。只要不站錯隊,大方向就算走對了。就像一個人走得快慢不重要,重要的是方向別錯了。如果方向錯了,走得越快,只會離目的地越遠

當初范增沒有選擇秦始皇或劉邦等其他什麼人,果斷地站到項梁這一邊,現在分析應該是正確的。當年陳勝反秦戰敗,范增曾建議項梁擁楚懷王的後代為王。

這是政治遠見,也為昭示天下。這種判斷能力,可不是一般人能夠有的。

范增有這樣的眼光,項梁也接納了。

自從跟隨項羽後,范增卻似乎成了古董在客廳裡擺設,只供欣賞,或充當門面,沒起實質性作用。也就是說他提出的建議很多沒被項羽採納使用。項羽英勇善戰,不按套路出牌,戰果累累。可是在玩政治手腕方面,卻比劉邦差遠了。項羽和范增在性格與脾氣上差不多屬於同一類人。

這樣的兩個人在一起打天下,能合作愉快嗎?答案是顯然的。他們像雞蛋碰到雞蛋,碰出了裂縫。

被項羽活活氣死的倔老頭——范增

02 計謀不被採納

鴻門宴上,范增建議項羽趁機殺了劉邦。項羽被劉邦“真誠”的態度所矇蔽,心慈手軟,放虎歸山。讓劉邦在巴蜀得到喘氣的機會,才有了後來韓信的“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劉邦殺回彭城,再戰滎陽。

滎陽之戰時,范增又建議項羽乘勝追擊,不要和劉邦議和。這個建議項羽只聽了幾天,很快就被陳平盯上這兩個有裂縫的“雞蛋”,利用離間計把范增給弄走了。這才有了項羽的烏江自刎,也成就了劉邦“大風起兮雲飛揚”的霸業。

一切都是性格使然。


被項羽活活氣死的倔老頭——范增

03 同行對比,人家活得好好的

提到范增,我們自然會把他和張良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同樣是謀士,張良能認清自己的位置,處世有方。開始當劉邦是朋友,自己的韓王死後,只把劉邦當君主。知道劉邦有不妥之處時,不會直接指出,而是採用婉轉的方式,讓對方接受自己的意見。

而范增性格直率,有想法時直接指出。如果對方沒有接受就發脾氣,或甩手走人。論政治觀察力和才智謀略,范增絕不遜於張良。

這樣的范增遇到恃才自傲,剛愎自用的項羽,才會讓劉邦和陳平鑽了空子,直至兩敗俱傷。

這老頭的倔脾氣不但表現在為人處事方面,還表現在選擇站隊上。他不像韓信、陳平、英布那樣見機行事,良禽擇木而棲,跑到劉邦手下成就一番事業。而是一站到底,永遠站在項羽這一邊。

這樣的忠心容不得對方一絲一毫的懷疑。當項羽被陳平離間,懷疑范增與劉邦有私交時,范增才徹底心寒地離開了。絕無二心的謀士,竟被項羽猜忌,鬱鬱寡歡,辭官歸裡,途中氣病死,真是可敬、可悲、可嘆。

就如司馬遷不以成敗論英雄一樣,范增是失敗這一方,是個倔老頭,但他仍然讓我敬佩。

被項羽活活氣死的倔老頭——范增

04 千里馬與伯樂

我身邊不少像張良這樣,說話滴水不漏,做事進退自如的人,也有像范增這樣黑白分明,直言不諱的朋友。如果論做事我可能願意和前者一起,但做朋友我選擇後者。

說實話,我挺怕與說話、做事滴水不漏的人相處。因為太完美了。完美得只能遠觀,不能接近。完美得讓人覺得不真實,不可信,不可靠。很多時候無法分辨真實的想法和意圖。就像看一個黑漆漆的無底洞,不知底部藏著什麼。

范增走了,帶著世代後人的痛心與警示,也帶走了楚王朝。世間還有不少范增,願有與之相伴的伯樂懂得去珍惜。

有民間傳說范增是詐死。實際上他已經乘船來到浙江省天台山的九遮山,隱姓埋名居住在山洞中,為民治病,造橋鋪路方便行人。依然關心國事的他,聽到項羽自刎烏江後,痛哭道:”豎子不聽吾言,終有今日!”於是人們知道他就是范增。

他卻一臉淡漠地說:“范增早死彭城,哪裡會到這裡來!”不久人去洞空,不知所終。

我更願意相信這傳說,起碼讓我知道他最終能像張良那樣:徹底放下,隱居深山, 過一段清心寡慾的晚年生活。這才是作為一名傑出謀士,范增該有的選擇。

被項羽活活氣死的倔老頭——范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