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增:千百年來廣為人知的謀士,其實出的都是餿主意(一)

有句俗話講:"盛名之下,其實難副。"有的人名聲很大,但其實是名不副實的。今天談到的這位,是一個千百年來廣為人知的人物,他以謀士的面目出現,出了幾個"奇計",但細細分析,他的計策並不出奇,更不高明。

這個謀士叫范增,被項羽稱作亞父,是項羽的重要謀士。他為項羽出謀劃策,結果是項羽烏江自刎,以悲劇收場。他自己呢,氣得離開項羽後,背上疽發而死。


范增:千百年來廣為人知的謀士,其實出的都是餿主意(一)

以結果論,他的計謀並不成功;以高低論,他的計謀都不高明。他之所以出名,一是因為他保項羽,而項羽儘管神勇,卻死得悲壯,讓很多人唏噓;二是因為漢高祖劉邦的一段話。劉邦當了皇帝后,與諸大臣討論漢取天下的原因,劉邦總結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劉邦從用人上分析得失原因,認為自己得天下主要依靠漢初三傑,項羽失天下是因為不能用范增。從一個成功者、一個皇帝的口中,范增不僅與張良、蕭何、韓信這三個出將入相、鼎鼎大名的人物相提並論,而且以一敵三,無怪乎後世的人們關注他,研究他,有人還為他感嘆。


范增:千百年來廣為人知的謀士,其實出的都是餿主意(一)

現在來看看范增出的幾條計策:

第一條計策,項梁起兵初具規模之時,范增為項梁軍樹立起一面政治旗幟,那就是勸項梁立楚懷王的孫子熊心為楚王。

這時是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四月,距離陳勝起義已經九個月,距離陳勝去世已經四個月。項梁軍已擴張到六七萬人,在楚地是反秦隊伍中最大的一支,駐在薛地(今山東滕州附近)。

范增立楚王后代的理由是:一是秦滅六國,楚最無罪。楚懷王入秦後沒有回來,楚國人一直憋著一口氣,因此有"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說法。范增的意思是,楚懷王這個旗號可用。二是陳勝最開始起兵,沒有立楚王的後代卻自立為王,其勢不長。范增的意思是,項梁不立楚王的後代,肯定也不會長久,因此楚懷王這個旗號必用。陳勝剛死四個月,這原因好象很有說服力。三是諸將都爭著歸附項梁,是因為項氏家族世世為楚國的將軍,肯定會立楚王的後代。范增的意思是,項梁如果不立楚王的後代,諸將就不會歸附,還可能散去。楚王這旗號也是必用。


范增:千百年來廣為人知的謀士,其實出的都是餿主意(一)

這三個理由聽著好象很有道理,不管別人信不信,反正項梁是信了。於是從民間找到了正在放羊的楚懷王的孫子叫熊心的,立為楚王。為了順應人們的同情心吧,仍然叫楚懷王。

我們看這條計策好嗎?其實不僅不好,反而有害。

其一,楚懷王這旗幟用處不大。反秦是人心所向,根本不需要樹起楚懷王這個旗幟。陳勝是個傭耕農,用現代的說法就是給地主家打工的,可以說是沒身份沒地位不知名,可是在大澤鄉揭竿而起,應者雲集。各地都殺其長官,以應陳勝。

項梁到達薛地時,楚地的沛縣有劉邦,東陽縣有陳嬰等等,趙地有武臣、趙歇相繼立為趙王,齊地有田儋立為齊王,魏地有魏咎立為魏王,燕地有韓廣立為燕王,已成並立之勢。大家為什麼蜂擁而起,是因為"天下苦秦久矣",是因為六國貴族後裔想要復國。起兵或自立為王的人,勢力大的自立,勢力小的依附於勢力大的,有時內鬥,有困難時也相互支持,但有一點,這些勢力並不以楚為尊,而是以強為尊,所謂西瓜偎大邊。項梁渡江以來,陳嬰、劉邦、張良都來投奔,就是因為項梁在這些勢力中,是比較強的。樹起楚懷王這個政治大旗,並不能吸引、收服所有反秦勢力,如齊田榮就不服從號令,後來的事實充分地證明了這一點。因此說,楚懷王這個旗幟是無用的旗幟。


范增:千百年來廣為人知的謀士,其實出的都是餿主意(一)

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寫過一首詩,評論道:"中原秦鹿待新羈,力戰紛紛此一時。有道弔民天即助,不知何用牧羊兒。"王安石一針見血地指出,反秦只需樹立替天行道大旗,弔民伐罪即可,根本不用找來一個牧著兒作楚懷王。

北宋蘇門四學士之一的張耒也作出了類似的評價:"君王不解據南陽,亞父徒誇計策長。畢竟亡秦安用楚,區區猶勸立懷王。"

其二,陳勝的崛起直接證明反秦不需要楚王的後代。陳勝從起義開始,就詐稱秦長公子扶蘇和楚國將軍項燕。讀史到此,也是讓人醉了。扶蘇是秦始皇的長子,項燕是楚國將軍,為秦將王翦所殺,扶蘇和項燕是敵國對手,被陳勝同時作為招魂幡使用,卻效果不錯,時間不長就聚集了數十萬人,聲勢浩大。可見,詐稱扶蘇也可,詐稱項燕也可,反秦大旗一舉,立不立楚王的後代都不影響應者雲集。

其三,陳勝之敗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是因為不立楚王后代。陳勝之敗,主要的原因在於,他派出的幾路人馬或不再聽眾號令(如武臣、魏咎、秦嘉等),或所任非人兵敗瓦解(如吳廣、周文等),勢力大削,而身邊人又不親附,以致被自己的司機殺死,令人為之一嘆。陳勝即使立了楚王后,那些稱齊王、趙王、燕王、魏王的人會聽眾楚王的號令嗎?肯定不會。項梁立了楚王后,就沒起到什麼效果。


范增:千百年來廣為人知的謀士,其實出的都是餿主意(一)

其四,立楚懷王為項羽後來殺宋義、負盟約、弒義帝埋下了伏筆,造成政治上屢屢失分。立楚懷王,等於為項梁頭上安了一個管理者,項梁(後來是項羽)從制人者變成受制於人。項梁戰亡後,楚懷王收了項羽的軍權,任命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到鉅鹿救趙。項羽不僅受制於楚懷王,而且直接受制於宋義。項羽無法忍耐,在救趙途中殺了宋義。這是項羽藐視懷王、以下犯上的一例,是項羽在政治上的一個失分,後來被劉邦拿出來數其罪過。

懷王與諸將約,先入關中者封為關中王。劉邦軍先入關中,項羽卻不封劉邦於關中,揹負背約之名,是政治上的又一失分。項羽自稱西楚霸王,無法安置楚懷王,於是稱其為義帝,又派人殺了懷王,這是項羽在政治上的又一失分。

清朝學者王鳴盛評論道:"六國亡久矣,起兵誅暴秦,不患無名,何必立楚後,制人者變為制於人。

可以說,范增之計立楚懷王,對項梁、項羽來說,不僅百無一用,而且貽害無窮。

大家說,范增這計策高明嗎?

PAGE

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