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摸通川:探尋紅色梓桐

梓桐鎮位於通川區北部,距達州市主城區60公里的梓桐鎮青山環繞,綠水相擁,不僅擁有優美的自然景觀,更蘊含著豐厚的革命歷史文化和獨特的紅色旅遊資源。

觸摸通川:探尋紅色梓桐

這裡是革命先烈曾經戰鬥的場所,也是中國“紅色第一聯”誕生的地方。重溫歷史,致敬英雄,讓我們開啟一場紅色之旅,在梓桐找尋歷史的蹤跡。

觸摸通川:探尋紅色梓桐

紅三十軍政治部舊址

紅三十軍政治部舊址位於通川區梓桐鎮,背靠壘城山,面臨周家河,佔地12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620平方米,是一座具有川北農村特色的四合大院。

1932年8月下旬,紅三十軍解放了梓桐鄉,軍政治部就設在此處。為了慶祝勝利,由當時的鄉蘇維埃主席何永瑞書寫了對聯“斧頭劈開新世界,鐮刀割斷舊乾坤”,被稱為“紅色第一聯”。

觸摸通川:探尋紅色梓桐

當年10月,紅軍戰士把它刻在石朝門的立柱上,並刻下“紅三十軍政治部”七字橫幅。石刻對聯原件現陳列在“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內作為國家一級文物徵集收藏。

1934年7月,紅三十軍政委李先念同志曾住在這裡,指揮了著名的何家山、壘城寺戰役,殲敵數百人,為粉碎四川軍閥劉湘的“六路圍攻”起了重要作用。

觸摸通川:探尋紅色梓桐

何家山紅軍駐地:現存有紅軍生活用過的石碾石磨。

何家山戰役遺址:大梁上、柑樹埡有石寨門、戰壕等多處遺址。

紅軍石刻標語:散見於英龍、寶泉、天生、呂城、兩河等村。

紅軍烈士陵園(洞溝村):金華寨戰役犧牲的散葬紅軍烈士墓。

觸摸通川:探尋紅色梓桐

觸摸通川:探尋紅色梓桐

金華寨戰役遺址(呂城村):金華寨戰役主戰場在平昌泥龍鄉,但在呂城村化磨灣、荒田灣、打兒洞灣、穿孔子和洞溝村有戰壕、石刻標語、散葬紅軍烈士墓等。

戰鬥堡壘陳列室(兩河村1社):兩河村支部自有黨員(紅軍時代)開始到現在80餘的黨建歷史資料、物件展示。

觸摸通川:探尋紅色梓桐

觸摸通川:探尋紅色梓桐

打兒洞

自然旅遊景觀——湊米山

湊米山森林覆蓋面廣,富氧粒子豐富,空氣清新。視野開闊,可以觀遠景、看雲海,歷來有“湊米養千口”的說法。梓桐鎮山地丘陵相間,小溪河流縱橫,平川大壩與山地交錯,是一片鍾靈毓秀的神奇土地。高山縱橫的阡陌間,產生了充滿詩意的雲端梯田美景。春秋季起霧天,站在呂城山上看梅家溝、車家溝、寶泉河全被白霧罩住,人如在天上,飄飄欲仙。

天生橋(天生村6社陳家塝)長約15米一天然石樑橫架於10米寬的溝壑上,形如橋,橋的東北面是溝壑上游,西南面為懸崖,從懸崖看,天生橋很壯觀。

石生柏(天生村1社梓泥路邊)鄰河豎立一巨石,石上除苔蘚外長有一棵柏樹,高不足丈,徑不足握,已是近百年,依然活著。

打兒洞(呂城村4社)路邊一岩石,上有兩洞,近看岩石如人頭,眼、鼻、口齊全,傳說想生兒者背向岩石,手握石子投進右邊洞中即能生兒。

朱家洞(呂城村8社)山下一巖洞,內空20*18左右,最高處有2.5米左右,最矮處不足0.5米,洞內可能有暗溝,因為巖上滴下的水沒有從外邊流走。

觀母嵌(呂城村8組)山上巖洞,長50米,寬未知(灌木叢密集,無法進去),與雲端梯田相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