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世界的同时更要保护好自己

“This was our playground.”

“This use to be our playground.”

它曾是我们的乐园。

几经撤档危机的青春片《少年的你》终于走向观众,上映首日票房破2亿。这部电影首次将校园霸凌大尺度搬上荧幕,也许这也是它经历那么多次撤档的原因。

保护世界的同时更要保护好自己

陈念性格内向,是学校里的优等生,努力复习、考上好大学是高三的她唯一的念头。同班同学的意外坠楼牵扯出一连串不为人知的故事,陈念也被一点点卷入其中…在她最孤独的时刻,一个叫“小北”的少年闯入了她的世界…

大多数人的18岁都是明媚、快乐的,而他们却在18岁这个夏天提前尝到了成人世界的漠然。一场秘而不宣的“战斗”正在上演,他们将一起守护少年的尊严。

保护世界的同时更要保护好自己

面对欺凌,他们假装没看见,只有陈念选择报警。因为盖衣服,她成了下一个被欺负的人;因为报警,她遭到疯狂报复。袖手旁观的人平安无事,制止恶行却受到牵连。被欺负了没人管,欺负你的人死了马上就管了。受到伤害无法得到保护,犯了罪绝不让你少判一天。当初不重视你的遭遇,不了了之;如今却想尽快结案,让你接受法律制裁。人人都说可以帮你,其实没有人能帮你。

保护世界的同时更要保护好自己

她也试图寻求帮助,老师,警察,但是都无疾而终。

“校方想息事宁人,班主任怕担责任,家长感觉不是什么大事,警察苦于没有第二个人再站出来。学校和家庭,从来没有这方面的教育,甚至法律都没有对这些心智不成熟的未成年人产生约束”。

校园暴力的出路到底在哪?

没有人能真正帮助到他们,一味的忍让更引来肆无忌惮的羞辱,告诉老师、报警,只能维持表面的平静,之后是更深层次的风起云涌。

保护世界的同时更要保护好自己

魏莱来自一个富裕家庭,长得漂亮,成绩好,很受学生欢迎。

但是她的家庭对她要求极高,因为她的复读,她父亲一年没和她说过话。

她在学校成为一个欺凌者,从欺凌别人的“扭曲快感”中填补着自己心中那份不安。

这也是校园欺凌事件的普遍特征。有研究表示,学校霸凌事件,50%的施暴者都来自带有虐待倾向的家庭。

他们本身来自于一个充斥着冷漠、欺凌甚至暴力的家庭,从小就缺失了亲情建构的安全感,这让他们焦虑、恐慌,同时也可能对他人冷漠、敌视。

保护世界的同时更要保护好自己

如果说家庭是防范校园欺凌的第一道关口,那么学校是第二道,也是最重要的关口,因为学校是校园欺凌的发生地。《少年的你》对成绩压倒一切的教育体制提出隐晦的批评。

电影大量桥段呈现出了高考前整个学校压抑与鸡血并存的状态,人人都是高考机器上的一个螺丝,好像只要不影响高考,其他都可以暂时放在一边。

保护世界的同时更要保护好自己

在高度功利化的教育体制下,成绩是最重要的,对学生相关的道德教育、生命教育、法制教育可能也没有落到实处。校园一旦失守,校园欺凌便会蔓延开来。

受过教育不一定就品质高尚;没上过学也可以善良正直。说到底,这个世界很不完美,我们很难保证孩子不会受到伤害。

所以我们要未雨绸缪,告诉孩子们怎样面对那些威胁。

要对孩子进行底线教育

生而为人,没有任何人有权利可以随意欺凌别人。约束自己孩子的同时,也要学会保护好自己不受侵犯。因此,当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时,一定要采取行动,不能任由别人肆意践踏。

及时求助。

外面的刀枪剑戟再厉害,家庭始终是最坚强的后盾。假如有人欺负自己的孩子,我们家长一定要寻找最合适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勇敢回击

很多被欺凌者都是比较内向、胆子小的同学,他们害怕告诉家长会遭到更重的报复,因此选择了沉默。所以必要的反抗能够让他们觉得你是不会敢于受欺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