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篇文章幫你還原 1941 年日軍入侵關島的戰事(下篇)

大家好,我是馬利。

我今天繼續來聊聊日軍入侵關島的戰鬥,如果你還沒有了解關於關島 20 世紀 40 年代之前的簡史,推薦你閱讀我的上一篇文章:

1941 年 12 月 10 日凌晨 4 點,關島西海岸的寂靜被瞬間打破。

兩篇文章幫你還原 1941 年日軍入侵關島的戰事(下篇)

四、速戰速決:日軍精銳部隊突襲灘頭並結束了戰鬥

1941 年 12 月 10 日凌晨 4 點,關島首府阿加納北部頓卡斯海灘(Dungcas Beach)的上空出現了不明的照明彈,接著日軍舞鶴鎮守府第二特別海軍陸戰隊的第五中隊向灘頭髮起猛攻。同時,日軍第 144 聯隊的剩餘部隊分三大方向朝關島襲來。其中第 144 聯隊的第二大隊分別從北面的杜夢灣和東南面沿岸的塔拉佛佛灣(Talafofo Bay)登陸關島;第三大隊的登陸場則是從西南面的梅里佐地區(Merizo)進行兩棲登陸。在所有日方的進攻部隊中,海軍陸戰隊突擊的地點離首府阿加納最近。

兩篇文章幫你還原 1941 年日軍入侵關島的戰事(下篇)

▲1941 年 12 月 10 日,日軍登陸關島之態勢圖。西海岸南北的夾擊攻勢並未得到真正應用,戰鬥以美軍的主動投降而宣告結束。

圖源: 美國海軍陸戰隊官方戰史

4 點 45 分,日方的海軍陸戰隊與駐守於此的關島保衛部隊在阿加納廣場發生交火。因為關島保衛部隊的輕武器在火力上處於絕對劣勢,所以日軍將他們擊退後,便快速地沿著關島西海岸向南進發。他們推進到皮蒂之後,便直搗美國海軍陸戰隊在蘇美的營地。

從人數上來說,就算將關島所有的美國駐軍和當地部隊全部集結起來,也只是勉強壓過日方海軍陸戰隊的人員數量。但是出乎美軍意料之外的是,隨即到來的第 144 聯隊的第二大隊和第三大隊已超過千人,而且日方的武器裝備、後勤補給和士氣皆碾壓美軍,因此美軍在物理和心理上均沒有任何勝算。

兩篇文章幫你還原 1941 年日軍入侵關島的戰事(下篇)

江崎孝坪(Kohei Ezaki)的宣傳畫作。畫作中展現了南海支隊中的第 144 聯隊登陸關島的內容,但從真實歷史出發,日方只有特別海軍陸戰隊的士兵進行了決定性的戰鬥。江崎孝坪也是著名導演黑澤明(Akira Kurosawa)的導演作品《七武士》(Seven Samurai)的服裝設計。

圖源: 美國海軍陸戰隊官方戰史

官方編號: SC 301167

海軍上校麥克米林在意識到自身的窘境後,便決定放棄抵抗,以免自己的部下和當地的軍民遭受日方的毀滅性屠殺。當天早上 5 點 45 分,麥克米林向所有關島美軍下達停火命令。 15 分鐘後,美軍遂正式向日軍投降。由於麥克米林的命令未能覆蓋關島全境,因此一些零星地抵抗在關島的各地發生,不過截止到 10 日晚上,關島上的所有抵抗已全部停止。至此,關島成為了太平洋戰爭爆發以來,第一寸美國丟掉的土地。

在長達三天的戰鬥中,美國海軍陸戰隊共有 50 人的死傷,海軍則有 8 人死亡。關島的本土防衛部隊則有 4 人死亡,22 人受傷。但如果從真正的陸上作戰來統計的話,美國海軍陸戰隊則有 5 名士兵陣亡,13 名士兵受傷,而日方總共只有 7 人傷亡。在武器裝備方面,美軍擊落了一架日機,但是卻損失了所有的海軍艦艇。掃雷艦“企鵝”號和一艘魚雷艇 YP-16 成功地被鑿沉,油輪“羅伯特·巴恩斯”號和一艘魚雷艇 YP-17 被日軍俘獲。雖然美軍在投降之前引爆了彈藥庫,並燒燬了大量的航空燃料,但是日軍也繳獲了大量的美軍卡車。

從 1941 年 12 月 10 日美軍投降起,關島便在日後兩年半左右的時間中成為了日方的殖民地。日軍除了將部分俘虜遞送到亞洲的其它地方進行強迫勞動外,日方也動用了本土的原住民和美軍戰俘幫助他們修建機場。關於這些內容,我將在美軍重返關島的時候再作闡述。

兩篇文章幫你還原 1941 年日軍入侵關島的戰事(下篇)

▲1944 年 8 月 2 日,美軍偵察機拍攝到的日軍機場。日軍在佔領關島之後的第一時間便在奧羅特半島修建了軍用機場,並快速地投入使用。沒能撤走的女性除了護士外,也被迫加入了建築機場的工人隊伍。

圖源: NHHC

官方編號: L40-11.07.01

其實嚴格來講,美日雙方在島上只交火了一個小時左右,而且這次參與在阿加納廣場的戰鬥並不屬於美軍的主力。雖然美國海軍陸戰隊確有參加,但是他們領導的是當地民兵。這些沒有經過嚴格訓練的部隊,卻碰到了日方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準備了數年的精銳部隊,確實是運氣不佳。關島之戰可以說是在整個太平洋戰爭的諸大戰鬥中,效率最高且頗為“剋制”的戰例。這裡的“剋制”是因為美國高層已經過早地看見了未來的結局,因此才及時地放棄抵抗,有助於減少軍民的死傷。並不是馬利不想展開,而是歷史上發生在 1941 年關島戰役就是如此之短。如果把篇幅故意拉長,其實就是在結構上扭曲了歷史,我可擔不起這個罪過啊。

兩篇文章幫你還原 1941 年日軍入侵關島的戰事(下篇)

五、拒絕妥協:美國海軍士兵臨戰逃脫日軍的追捕

在二戰之後,部分歷史學家開始質疑麥克米林的決策。他們認為,既然麥克米林知道日方在人員數量、武器裝備、後勤補給等方面碾壓美國的駐軍,那他為什麼還要指揮部隊進行戰鬥,在造成了部分傷亡後才打算投降呢?有人認為是麥克米林不想被人扣上逃兵和怯戰的帽子,所以才象徵性地進行了小規模抵抗,既能減少傷亡,又不會被人所詬病。

兩篇文章幫你還原 1941 年日軍入侵關島的戰事(下篇)

▲1941 年 12 月 10 日,日軍進攻關島的大致路線(圖中沿海白色箭頭)。日軍海軍陸戰隊在圖中左下方的沿海登陸,隨即在一小時內迅速地推進至圖中右方。

圖源: 美國海軍陸戰隊官方戰史

但不論怎麼說,當日方的特別海軍陸戰隊在 1941 年 12 月 10 日早晨迫使美軍停火投降之時,美軍中的某些士兵表達了他們的不滿。在日軍以武力手段從美國手中拿到關島管轄權的時候,美軍中的 6 位士兵拒絕投降。他們逃離了人口密集區而轉入叢林,打算進行長期的鬥爭。這 6 位士兵分別是:來自“企鵝”號的克朗普(L.L. Krump)約翰遜(C.B. Johnson),以及來自阿加納美國海軍通信處的亞博隆斯基(A. Yabolonsky)泰森(Al.J. Tyson)瓊斯(L.W. Jones)以及特維德(George R. Tweed)

特維德、泰森和另外一位當地的查莫羅人韋森特·格瓦拉(Vicente Guevara)共同搭乘了特維德的車輛逃離。格瓦拉在中途下車與他的家人團聚後,特維德和泰森便棄車遁入了叢林之中。他們兩人被一位當地的農夫

弗朗西斯科·奧戈(Francisco Ogo)所救,之後他們倆便在另一位當地農夫的農場中遇到了其餘 4 名美軍士兵。之後的幾天中,當地的查莫羅人給他們提供了食物和淡水,但是他們的生存境遇卻愈加艱難,因為日本人開始了掃蕩。

由於逃亡的美軍士兵經常在查莫羅人的農場之間互相穿梭,因此日本駐軍對他們的活動早有耳聞。查莫羅人不小心走漏風聲後,日軍便派出了了掃蕩隊伍。掃蕩隊伍由多達 200 名查莫羅人組成,日軍通過死亡威脅把他們當做炮灰,而自己卻走在隊伍後面。然而,類似掃蕩的最終結果並不理想,因為隊伍的動靜太大,美國人往往就早在很遠的地方聽見了隊伍行走的腳步聲而數次淡出了日軍的視野。

面對這樣的情況,日軍開始大幅逮捕查莫羅人,使用刺刀進行逼供,但許多當地土著頑強不屈,被砍了頭後也絕不供出美軍的藏身地點。部分查莫羅人在日軍強大的心理震懾下選擇了妥協,從最初好心地勸說美國人投降,到最後直言不諱地出賣美軍。這些原住民在經歷了長期的內心鬥爭和日軍的非人折磨後,仍然選擇了服軟。如此一來,除了特維德之外的其他 5 名美軍士兵相繼在一年之中被日軍找到並處決。

兩篇文章幫你還原 1941 年日軍入侵關島的戰事(下篇)

▲曼能貢山谷(Manenggon Valley)的照片。1944 年美軍反攻關島之前,日方動員了關島上幾乎所有的查莫羅戰俘,進行了長距離行軍。不管男女老少,不給飲食和水源,這次行軍可以算是日軍在關島上犯下的戰爭罪行的一個縮影。在這之前,日軍通過威逼利誘,收買了大量查莫羅人為其服務。

圖源: Guampedia

不過艱難且幸運的是,特維德最終活了下來。

兩篇文章幫你還原 1941 年日軍入侵關島的戰事(下篇)

六、韜光養晦:特維德兩年半的隱居生活

特維德為什麼能活下來?這件事兒除了有運氣的成分之外,更重要的還是查莫羅人的積極配合和大力協助,但我認為最關鍵的是少數查莫羅人的守口如瓶。在長達兩年半的“隱居生活”中,特維德轉移的地點成了兩位數,但是數百查莫羅人因為特維德“逍遙法外”,從而成為了日本駐軍盯梢的對象。在具體講述他的故事之前,請允許我簡單地介紹一下特維德的背景。

特維德在 1902 年 7 月 2 日出生,1922 年進入美國海軍服役。在服役期間,他主要負責無線電通訊這一技術領域。他在戰前被派遣到了關島的海軍部門,擔任當地無線電通訊處的通信兵。1940 年他的家屬從當地返回美國本土後,他就一直在關島服役。在日軍入侵關島之時,特維德雖不具備大量的實戰經驗,但至少也已經 39 歲了。年長的特維德顯然比其他士兵更為老道。

兩篇文章幫你還原 1941 年日軍入侵關島的戰事(下篇)

喬治·雷·特維德(George Ray Tweed),生於 1902 年 月 2 日,1989 年 1 月 16 日死於意外車禍。他是唯一一位在日佔關島期間,未被日方逮捕和處決的美軍士兵。

圖源: stationhypo.com

在逃難期間,查莫羅人給他提供了一部發電機以及一臺收音機。在日軍佔領關島的 4 個月內,特維德通過收聽美國的廣播新聞,逐漸延續了當地的報紙:關島之鷹(The Guam Eagle)。由於他本人能力和時間有限,又必須躲避日軍的搜索,因此新版本的報紙每份就只有一頁紙的內容。他自己謄寫了 5 份報紙,並讓報紙的復件在當地原住民中廣泛傳播。特維德預計美軍最遲會在 6 周之後嘗試奪回關島,但他並未料到事態的發展會如此緩慢。儘管日軍一直沒有搜到特維德下落,但是出版報紙和傳播報紙的風險不容小視。比如,其中有一位查莫羅人名叫本·潘格利南(Ben Pangelinan),他在給當地另外一名原住民傑奎因·利姆提亞科(Joaquin Limtiaco)傳遞報紙時,正碰上日軍的搜捕。潘格利南情急之下,便將“非法的”報紙迅速衝入了馬桶的下水道中才躲過了一劫。類似緊急的瞬間還有很多,而這也是特維德頻繁在原住民的農場間轉移的原因之一。

兩篇文章幫你還原 1941 年日軍入侵關島的戰事(下篇)

▲1947 年 2 月的“關島回聲”報紙(Guam Echo)。“關島回聲”的前身是“關島之鷹”(Guam Eagle),是美國海軍在 20 世紀 30 年代出版的官方報紙,然而所謂的“關島之鷹”,其實是當地巨大的飛行蟑螂,具有遍佈範圍廣、威脅指數高的特點。

圖源: Guampedia

1942 年 10 月,特維德被當地的兩位查莫羅人轉移到了另一位原住民的住處。這位原住民的名字叫做

阿泰戈•伊戈(Artego Yigo),他給特維德提供了一處異常隱秘的洞穴。特維德並不知道,這一處狹小的洞穴陪他度過了一年半的時間,直到美軍在 1944 年 7 月反攻關島之時,特維德才離開了這一住處。阿泰戈•伊戈在這一年半的關島日佔時期,近乎無償地給特維德提供食物。特維德有一次為尋找收音機,不得不離開洞穴外出,但是他在除此之外的大部分時間中都一直待在這個清幽的住處。阿泰戈•伊戈行事非常謹慎,除了他的父親、妻子和弟弟知曉特維德的存在之外,其餘任何人(包括他的朋友以及送特維德到來的查莫羅人)都不瞭解特維德的真正下落。日軍在特維德逃亡期間,一直在派遣部隊參與搜捕。他們毒打了大約上百名查莫羅人,而被折磨的原住民中,有些是真的不知道,有些則迅速或者逐漸地成為了日本人的走狗,比如之前我提到的利姆提亞科就在 1944 年成為了勸降的“積極分子”。

兩篇文章幫你還原 1941 年日軍入侵關島的戰事(下篇)

▲1942 年 10 月~1944 年 7 月,特維德就一直待在隱秘的洞穴中。該圖為“海景房”入口的美麗景色。

圖源: Guampedia

有一天,利姆提亞科帶著日本人交給他的任務來到了阿泰戈的住處。利姆提亞科欺騙阿泰戈,說日本人已經知道了特維德的藏身處,他希望阿泰戈能夠“見好就收”。聰明的阿泰戈拖延時間,等利姆提亞科再去找他時,他已經把全部的家人轉移到了特維德的洞穴,但是他們發現特維德已經離開了住處,並留下了一張字條,因為現在局勢的天平已經導向了另一方。關於之後發生的故事,我將會在未來寫到美軍重返關島時,再次揭開特維德離去的面紗。

兩篇文章幫你還原 1941 年日軍入侵關島的戰事(下篇)

非常感謝你閱讀這篇文章,關於 1941 年關島戰役的主體部分,這篇文章就算是收尾了。我將從下一篇文章開始,講述日軍入侵威克島的戰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