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山望水,傾聽“守護長江清水綠岸”的美麗故事

看山望水,傾聽“守護長江清水綠岸”的美麗故事

從德清下渚湖的一抹氤氳清泉,到長興礦坑的一汪翡翠寶石,從湖州南太湖之濱的小橋流水,到嘉興南湖紅船之畔的碧波盪漾,蒼翠秀麗的山,流淌靈動的水,將浙江大地妝點得綠意盎然、生機勃發,描繪成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麗畫卷。

浙江地處長江三角洲南翼,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萌發地,也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發源地。

近日,《法制日報》記者跟隨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牽頭組織的“中華環保世紀行”採訪團來在浙江湖州、嘉興等地採訪,看山望水,傾聽“守護長江清水綠岸”的美麗故事。‍

浙江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李學忠向記者介紹說,“2005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吉餘村首次提出‘兩山’理念。多年來,浙江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認真探索人大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工作規律,依法履行法定職能,通過立法做好頂層設計,引領改革進程,推動綠色發展,注重發揮人大監督的法定職能優勢,切實把生態文明建設法律制度和重大工作部署落到實處,為推動美麗浙江建設提供法治保障。”

完善生態文明建設法治體系

浙江是法治中國建設先行區,生態環境領域立法亦走在全國前列。

據統計,浙江自2013年以來制定修訂的約70件地方性法規中,涉及生態文明建設的有10件,包括河長制規定、大氣汙染防治條例、綠色建築條例畜禽養殖汙染防治決定等。杭州、湖州市還專門就生態文明建設立法。

從事政策研究多年,熟悉基層實踐,浙江省人大常委會秘書長李火林的觀察體會是,“生態建設離不開法治的保障、引領和推動,生態建設起步早、建設好的地方,通常法治建設也走在前列,而法治建設得好,又能為生態環境建立長久穩固的保護屏障。”

湖州是“兩山”理念誕生地,目前已構建了“1+X”地方法規體系,即以《湖州市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條例》為龍頭,每年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需要就具體事項進行立法,已制定美麗鄉村建設、禁售禁燃煙花爆竹等相關法規,還將《湖州市河道管理條例》列入二類立法項目。

看山望水,倾听“守护长江清水绿岸”的美丽故事

金華、衢州、麗水等地還專門對水環境保護開展地方立法,共出臺了近20部相關法規,這些極具地方特色的法規豐富了浙江生態文明建設法治體系,為守護長江清水綠岸打下了良法基礎。

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生態環境廳廳長方敏告訴記者,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長江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指示要求,立足共建長三角美麗大花園,浙江出臺《浙江省參與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行動計劃》,制定《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浙江省實施方案》,堅決打好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協同推進高水平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法律法規要落地見效,就需要監督檢查的剛性約束。浙江省人大常委會先後組織事實監督議題19項,組織開展飲用水源保護相關法律法規、大氣汙染防治法等7次執法檢查及跟蹤檢查,創下監督方式,在治水、治氣、治廢等重大環保問題上,浙江採取省市縣三級統一部署、上下聯動的方式,營造人大監督的強大聲勢,務求問題解決。

嘉興市人大城建環資委主任鄔亞甫介紹說,今年嘉興人大對入海排汙口、入海河流(溪、閘)、飲用水水源等地進行了重點檢查,在肯定水汙染防治工作取得積極成效的同時,督促政府及相關部門補短板、強弱項。

創新社會治理確保長效治水

湖州地處南太湖之畔,河湖密佈,自古以來就是魚米之鄉,治水重鎮。

湖州市織裡鎮義皋古村有2000多年的治水歷史,坐落在村落裡的太湖漊港文化展示館,展示了獨特的治水文化,一塊重浚漊港善後規約的古碑,掩藏著治水“老家規”。

依漊傍水有人家,清流穿村而過,在古橋邊,遇見義皋村一家“四代治水”代表宋松元,他精神抖擻地說,“我父親曾靠運土塊、挑河泥,開挖引水,我接棒後,全村重新納管,水質變好,兒子負責學校河道清理工作,上小學的孫女也成了學校河道監督員隊伍的一員,將治水家訓代代相傳。”

看山望水,倾听“守护长江清水绿岸”的美丽故事

湖州歷來的治水傳統,變成了社會治理創新——河長制。

2013年,浙江率先在省級層面探索推行河長制。

2017年,全國首個專項立法的河長製法規《浙江省河長制規定》出臺。

織裡鎮人大主席薄國欣,也是義皋港吳興區段鎮級河長,每個月至少要來巡河3次,他告訴記者,“現在我們治水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對河道繼續進行清淤整治,目前每三年清淤一次,每次大約清除35萬立方米的淤泥,保障河道的功能和河水的清澈。”

河長制、養殖尾水治理、河湖健康體檢,“互聯網+治水”等創新手段,讓治水更智能長效。德清首創了河湖健康體檢,從今年5月開始,對全縣200條河湖實施健康大體檢,每條河都建立個性化健康體檢檔案,根據體檢結果,提出具體改進建議,為“一河一策”提供依據。

看山望水,倾听“守护长江清水绿岸”的美丽故事

在黨的誕生地、紅船精神起航地——嘉興,處於長三角杭嘉湖平原腹地,河湖眾多,但受運河水系和產業結構的影響,水質基礎較差,嘉興市為此全面推進“五水共治”“五氣共治”“五廢共治”,如今,環境治理成效喜人,地表水劣五類、五類水體比重降到2.7%,劣五類水實現清零,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從五年前的2.4%提升到了77.3%,生態環境公眾滿意度提高了43%。

想讓水清,必須保證岸綠。2017年,嘉興市啟動“五廢共治”三年行動,投入80個億建成46個固廢處置項目,多部門統籌推進生活垃圾、建築垃圾、工業固廢、農業廢棄物、醫療廢物等“五廢”管理,構建一般工業固廢信息化監控系統,依靠信息化監管手段實現對固體廢棄物全生命週期的有效管控,實現對水汙染的源頭管理

嘉興港區開展無異味企業和無異味園區創建工作,平湖市人大代表曹躍平是一名中學化學老師,同時擔任化工園區“民間聞臭師”,參與園區巡查,對廠界進行異味評價打分,他說,“鼻子是老百姓心中的標準,大家參與進來,對企業進行監督,倒逼企業改變,就是我們工作的意義。”

引導公眾參與共護綠色生態

近年來,浙江建立了黨委領導、政府負責、人大政協推動、部門協同、社會公眾參與的生態環境保護大格局,做到上下同欲、共建共享、接力傳承、久久為功。

支持代表履職,推動群眾參與是人大建設生態文明的一大優勢。浙江創新性建設了人大代表監督治水信息化平臺,全省各級人大代表安裝App應用,應用推送河道清理整治、水質數據等信息,記錄代表巡河情況,幫助代表運用信息化手段監督治水。

打開手機上的德清公眾護水平臺,系統會顯示附近是否有河道,隨後就是拼手速“搶單”巡河;巡河時發現問題只要拍照上傳,很快就會有街道保潔員前去處理……這是湖州市人大代表駱苗娟的工作日常,作為村級河長,她每天都巡河,而令她驕傲的是如今人人都能當河長,大家都在發揮各自優勢,帶動更多人參與治水。

看山望水,倾听“守护长江清水绿岸”的美丽故事

碧波盪漾、綠樹紅花、白鷺低飛……德清下渚湖畔,水清岸綠的美景,吸引了四面八方的遊客。

德清縣下渚湖街道辦事處主任陳國松介紹說,為了動員群眾參與治水,我們首創生態綠幣激勵舉措,河長參與治水活動,可以領取生態綠幣。攢夠了綠幣不僅能兌換盆栽、生活用品和電子產品,還能按綠幣數量獲得5萬元到30萬元的信用貸款,極大地調動起全民參與的積極性。”

據統計,開通生態綠幣平臺以來,近5萬公眾參與,發放生態綠幣200萬枚,銀行放出低息生態綠幣貸款9200萬元。

看山望水,倾听“守护长江清水绿岸”的美丽故事

“垃圾分類”成了全民流行。在湖州市翰林世家小區內,一塊大型“垃圾精準分類公佈牌”,記錄小區所有住戶垃圾分類參與情況,每月更新一次。居民每分對5次,就能獲得一顆星星,每分對50次就有一個笑臉,每個樓道內分得最好的住戶就能獲得一面紅旗,每月進行公示。

湖州把垃圾分類融入精神文明建設大環境,形成了“文明領航,制度創新,跟蹤輔導,天天督導,專業運作”的分類模式,培育居民垃圾分類意識,引導居民生活垃圾分類行為,共同守護綠色生態環境。

看山望水,倾听“守护长江清水绿岸”的美丽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