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仵海洲:從大仵營村走出的玉雕大師

從靠天吃飯到玉雕專業村,鎮平縣石佛寺鎮大仵營村先後走出了近代著名琢玉工藝家仵永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仵海洲等玉雕大師,他們不僅對玉情有獨鍾,也見證了“玉雕之鄉”的產業發展歷程。

南陽仵海洲:從大仵營村走出的玉雕大師

走進玉雕大師仵海洲的工作室,他正在精心設計一件玉雕作品,每天以玉為伴已成為他的生活習慣:“幹我們這一行必須幹到老學到老,哪一天不跟玉接觸接觸,總感到心裡空落落的。還總想有塊料把玩把玩,這塊料我想幾天了,沒有想個題材,或者兩三個方案,但是都感覺不理想,最終能給它設計個好的方案,這我心裡就踏實了。”

人磨玉質,玉磨人質。精美的玉雕作品都是磨出來的。磨,是個耐心活兒,琢磨好一件玉品,必須要磨透許多日子,磨去許多的心血和汗水。仵海洲的雙手有六七處疤痕,這都是他從小打磨雕刻玉器留下的印記:“我們做玉的手上都有疤痕,這都是做玉的時候用的工具不對了,甩掉了打住手了,雙手上都有。這個苦是肯定吃過,過去全部是手工,我上小學回去用車蹬的,沒有電,用腳蹬著,用紅砂來回蹬。這些年都是用鑽石、金剛砂,方便多了,早些年就是淘的紅紗。你想我們剛進廠的時候,7噸重的大碧玉那都是人工,中間是個鐵條,添點砂一直拉,一塊料能拉兩三個月。現在都是大設備,石頭不用動,設備像一根繩,隨便拉,方便多了。”

南陽仵海洲:從大仵營村走出的玉雕大師

1957年,仵海洲出生在石佛寺鎮大仵營村一個玉雕世家。這個村曾走出了近代著名琢玉工藝家仵永甲、當代“全國水晶雕刻第一人”仵應汶等多名玉雕大師,“仵氏家族”是“玉雕之鄉”鎮平縣的一張名片。仵海洲:“很多人一說做玉的,都和姓仵的有關。60年代以前,我們村裡就有個玉石鋪,大隊有大隊的玉器廠,我們村裡四個隊就有四個玉石鋪,每個玉石鋪有兩間房子,都是青年人在那做。我都是小學放學回去,就在家裡做。”

萬戶柴扉內,硃砂琢玉機。大仵營村素來就有玉雕加工的傳統,村民們放下鋤頭之餘,或做玉貨,或跑玉料,或拉客戶。一家、二家,十家、二十家,一直到現在的2000多家。村民王金安說:“現在村裡在屋裡做活的少了,都去街上做生意了,做玉肯定要比種地收入高,就因為有了玉,做玉器村裡變化可不小。”

70年來,大仵營村從玉石加工開始,逐步擺脫傳統農業村模式。村民們一步一步融入玉雕市場的經營主流,形成產、購、銷一條龍服務,他們將生意做到新疆、廣東等全國大型玉器專業批發市場。仵海洲:“改革開放,我們嚐到甜頭了,土地承包,多勞多得,人們積極性也提高了,現在村裡四五千人,有兩千多人從事玉產業。”

憑著玉雕的名氣,大仵營村不僅成為一個現代化的新農村,而且在一代一代玉雕大師的引領下下,形成了玉雕專業村特有的生產加工銷售體系。仵海洲:“我乾的好了,我又帶幾十個人。過去那些記憶的東西還要把它展現出來,結合現代的技術融在一起,這樣咱們的玉雕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南陽仵海洲:從大仵營村走出的玉雕大師

玉因“雕”而聞名,鎮平玉雕人才輩出,玉雕大師更是層出不窮。1975仵海洲開始進入石佛寺玉器廠工作,從車間主任、廠長到鎮平縣玉雕局副局長和中華玉文化博物館館長,再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鎮平玉雕)代表性傳承人,仵海洲始終不忘初心,肩擔玉雕文化傳承重任。他認為,儘管現在的電腦雕刻、網絡直播等新型發展模式的出現能促進玉雕產業的發展,但是南陽玉雕產業要想引領市場,必須要有精品做支撐:“我從藝有四十多年了,感覺玉雕也是在與時俱進,還在不斷地發展著。我作為玉雕傳承人既是榮譽也是責任,特別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大慶的時候,把我們過去有成績的地方總結總結,儘量突出我們自己的長處,主要還是體現到一個‘雕’字,還是在‘雕’字上做文章,注重培養我們的下一代,讓他們認認真真的,擇一事終一生,踏踏實實的在‘雕’字上下功夫。”

如今,走進鎮平縣石佛寺鎮大仵營村,寬敞的水泥路通到每一家小樓前,一個個玉雕加工門店前停滿了小汽車。村民們富裕了,住在村裡集中規劃建設的小樓內,現代化設施一應俱全,加工玉雕和居住於一體。大仵營村被稱為“鎮平玉雕第一村”,也成了遠近聞名的“玉雕專業村”。仵海洲:“主要是以石佛寺的大仵營、小仵營、榆樹莊,沿著玉雕灣河西這幾個莊,做玉的比較普遍。所以說玉雕村、大師村這個品牌要好好的創創。”

(南陽臺記者王科暘、鎮平臺記者鄭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