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越嘮叨,孩子越不聽話?超限效應:你觸碰到了孩子的忍耐極限

父母越嘮叨,孩子越不聽話?超限效應:你觸碰到了孩子的忍耐極限

一,孩子反感父母嘮叨,說教!

“你煩不煩人,說了多少遍了,我都說知道了,囉嗦!”一個7、8歲的男孩不耐煩地說。

“囉嗦?我說了多少遍?那你都聽了嗎?馬上就要上課了,叫你快點,提醒你多少遍了,不要遲到!”男孩媽媽情緒激動的反駁著。

我路過培訓班的門口時,碰上了這一對母子爭執的畫面。媽媽責怪孩子不聽勸,孩子卻嫌棄媽媽囉嗦嘮叨,心生反感。

有一位心理學家曾在一所小學裡做過這樣一個試驗,讓這所小學的孩子寫出他們最不喜歡的家長的行為。結果,有80%的孩子都寫到了“嘮叨”這個詞。

孩子之所以很不喜歡家長的嘮叨,是因為家長嘮叨時,孩子的心理會產生超限效應。

父母越嘮叨,孩子越不聽話?超限效應:你觸碰到了孩子的忍耐極限

二,超限效應,會引起孩子內心極不耐煩。

1,在瞭解超限效應之前,先來看一個故事。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

剛開始,馬克·吐溫覺得牧師講得特別好,深受感動的準備捐款。大概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馬克·吐溫有些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一些零錢。但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仍在滔滔不絕,於是不耐煩的馬克·吐溫決定1分錢也不捐。牧師冗長的演講終於結束,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溫由於氣憤,不僅未捐錢,甚至還從盤子裡拿走2元錢。

為什麼馬克·吐溫會有這樣的反應呢?這就要用超限效應來解釋了。

2,什麼是超限效應?

心理學上,人在接受某種刺激過多的時候,會本能的出現自然而然的逃避傾向。這是自我保護性的一種心理反應。

這種刺激過多、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反抗的心理現象,被稱之為“超限效應”。

父母過多的叮囑,嘮叨,並不能起到預期的效果,反而會因為過於“嘮叨”使孩子感到不耐煩而聽不進去,或者聽得太多感到麻木,這都是因為產生了“超限效應”。

超限效應”提醒家長們:人的心理通常對外界刺激都會有一個承受的極限,如果超過了這個極限,就會朝相反的方向發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物極必反”。正如開篇的那對母子,就是因為媽媽過於嘮叨,超過了孩子的心理承受極限,從而引發了超限效應。

父母越嘮叨,孩子越不聽話?超限效應:你觸碰到了孩子的忍耐極限

3,生活中家長嘮叨,容易引發孩子內心超限效應的生活場景。

日常生活中,我們可能都做過“超限”父母。常對孩子說:“我都說多少遍了,你怎麼就是不長記性?”

場景一:

當孩子玩過玩具之後又不收拾時,很多媽媽會生氣,開始嘮叨。

媽媽:不是叫你收拾玩具嗎?怎麼還不收拾?

孩子:好,我知道了。

媽媽:你快點收拾!

孩子:我已經在收拾了。

媽媽:我跟你說了多少次,玩過玩具後要收拾,你不收拾的話,下次就別玩了,我把這些玩具都丟了!

孩子:不要丟,我收拾就是了。

媽媽:非要我催了才收拾,非要我發脾氣嗎?

孩子:不收拾要說我,現在收拾好了還要說我,一天到晚就知道說我,還不如不收拾呢。

很多家長都會催促孩子收拾玩具,卻不知重複嘮叨反而達不到想要的效果。瞭解超限效應後,避免嘮叨說教,不觸發到孩子無法承受的那個臨界點,從而避免產生超限效應。

父母越嘮叨,孩子越不聽話?超限效應:你觸碰到了孩子的忍耐極限

場景二:

孩子玩遊戲,媽媽催孩子準備睡覺了。

媽媽:別玩了,趕緊去睡覺了。

孩子:我知道了,讓我打完這盤。

媽媽:你怎麼還再玩,不是說了讓你去睡覺嗎。

孩子:快了快了,馬上就睡。

媽媽:要讓我說多少遍,別玩了,快去睡覺!

其實,孩子剛打完這盤遊戲準備退出了。但是媽媽不停的嘮叨,讓他感覺心煩,乾脆再玩一盤了。在遊戲裡放鬆一下,還能避免和媽媽爭吵。

孩子內心一旦產生超限效應後,容易引發逆反心理,反而會和家長的想法背道而馳。

4,當孩子內心產生超限效應時,會有怎樣的影響?

俗話說,過猶不及。教育孩子要把握好度。家長苦口婆心,嘮叨說教的方式,不但不能讓孩子心服口服,相反還會有一些不好的影響。

父母越嘮叨,孩子越不聽話?超限效應:你觸碰到了孩子的忍耐極限

(1),孩子“左耳進,右耳出”,根本沒有效果。

電影《小孩不笨》中,傑瑞和哥哥湯姆每天放學回家,爸爸媽媽,奶奶經常對他們進行說教。

而傑瑞的心聲卻是:“大人經常以為,和我們說很多話就是溝通了,其實那都是他們自己在講,而我們也都是假裝在聽。他們才不管我們到底有沒有聽進去。大人說那麼多話,為什麼不明白,多了就很難消化的道理呢?”

孩子長期被父母嘮叨,在負面情緒的影響下,面對無法逃避的處境,就會啟動“選擇性失聰”來保護自己。如此一來,父母的教育也就不起作用了。

(2),容易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更加叛逆。

就像上文中收拾玩具的孩子,孩子原本是願意收拾玩具的,但由於媽媽過多嘮叨,產生逆反心理,下次再也不想收拾了。而玩遊戲的孩子,反而會再玩一盤遊戲來抵抗媽媽的嘮叨。

孩子被"逼急"了,容易出現"我偏要這樣"的反抗情緒。

父母越嘮叨,孩子越不聽話?超限效應:你觸碰到了孩子的忍耐極限

(3),破壞親子關係。

有時候父母面對孩子各種小問題時,往往不停地抱怨孩子,絮絮叨叨,不良情緒宣洩完了,親子關係也僵了,孩子又沒聽明白你到底要他做什麼。說教不光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還不能形成良好的溝通,長期下去,只會破壞家長和孩子之間的親子關係。

知乎上曾有人提問:什麼時候最反感父母?

高贊答案:父母嘮叨的時候。

家長三番五次的叮囑,勸說,換來的反而是孩子在心裡築起了一堵牆,從此再好的道理也傳達不過去。

父母和孩子之間隔著這堵牆,親子關係再也難親密。

三,在教育孩子過程中,家長該如何避免超限效應,達到有效溝通呢?

父母越嘮叨,孩子越不聽話?超限效應:你觸碰到了孩子的忍耐極限

1,不做嘮叨型父母。

很多家長或多或少都會有嘮叨的問題,因為愛孩子,為了讓孩子少犯錯、少遇到些挫折,常常忍不住重複提醒孩子。

比如:

變天了,你多穿件衣服。

你要多吃點,才長得高,身體才會好。

放學早點回家,不要忘了寫作業。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漸漸長大,他們是獨立的個體,已經有了自己的判斷。孩子確實需要家長的引導,但是卻不想聽見父母每天重複同樣的話。

父母越嘮叨,孩子越不聽話?超限效應:你觸碰到了孩子的忍耐極限

2,指令簡單明瞭,現實可行。

亮亮寫作業時總是拖拖拉拉,媽媽為此叮囑孩子:“寫作業不要分心,先把作業做完。”

不一會兒,媽媽發現孩子沒有好好寫作業,開始指責:“你書桌上亂七八糟,玩具和雜物不要放在桌上,手機也放好,趕緊把作業寫完。”

準備走時接著媽媽又忍不住提醒:“寫完作業才可以看你今天新買的課外書!”

媽媽這些指令,想起來就說一件,絮絮叨叨,沒有一次性很清楚的表明要讓孩子做什麼。

參考做法:

媽媽明確告訴孩子:“現在你的任務是儘量在一小時內把作業寫完,剩下的時間你可以看你新買的課外書。寫作業前,清理好你的桌面,不要讓自己受其他物品干擾。”

一次性說完,避免重複嘮叨。指令清晰,包含時間、任務和家長對孩子的期待,言簡意賅,現實可行。

3,少說多做,以身作則。

美國心理學家簡·尼爾森說:“如果父母能夠少說多行動,與孩子之間75%的問題很可能都會消失”。

有一段時間兒子晚上總是不願刷牙,刷牙時拖拖拉拉,走來走去,摸一下這裡,看一下那裡。我提醒了很多次,說了繪本中鱷魚不刷牙去看牙醫的故事,也還是沒有效果。

後來,我每次刷牙都讓他看見,並且告訴他,你看我這樣上刷刷下刷刷,牙齒白花花。兒子看著我刷牙,覺得很有趣,居然主動過來和我一起刷牙了。

我苦口婆心說了那麼多次都沒用的事,我做給孩子看,孩子就很容易的接受了。

永遠相信以身作則的力量。孩子或許不聽我們的,但是他們會模仿我們。

父母越嘮叨,孩子越不聽話?超限效應:你觸碰到了孩子的忍耐極限

4,給孩子留點空間,點到為止。

生活中,孩子可能會做出很多家長不滿意的事,當孩子犯錯時,孩子心理清楚自己做得不對,會感到內疚自責,第一次挨批評時,孩子一般不會感到厭煩,其實這就已經達到了批評的效果。

第二次批評就會開始感到厭煩。但如果家長兩次、三次,甚至四五次重複批評孩子時,會使孩子從內疚不安到不耐煩最後反感抗拒。

對孩子的任何指責都需要點到為止。理性看待孩子的各種小問題,不要對孩子犯的錯誤“窮追不捨”。適當給孩子留點“空白”,讓孩子自己去思考,去反省。

5,讓孩子承擔自然後果,勝過父母千言萬語。

父母還得學會適時放手,讓孩子體驗承擔錯誤的後果。

比如孩子不愛惜玩具,經常弄壞玩具。媽媽可以明確告知孩子:“玩具你不愛惜,壞了我不會再給你買了。”

如果孩子再不小心,以後只能玩其他的玩具。心愛的玩具再也玩不到了,孩子會意識到以後不珍惜玩具,就要承擔沒有玩具玩的後果,孩子會比以前更加珍惜玩具。給孩子上這一課,比重複嘮叨,叮囑更有效。

和孩子約好一起去看電影,孩子卻一直磨蹭,遲遲不出門。

事先提醒孩子出門的時間,如果孩子錯過時間,告訴孩子:“很遺憾,因為你的拖拉,我們遲到了,這次電影看不了了。”

雖然錯過一場好電影很遺憾的,但比起嘮嘮叨叨的說教,這個教訓對孩子會更有效。讓孩子承擔自然後果,勝過父母千言萬語的嘮叨。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要教育好孩子,就要不斷提高教育技巧。要提高教育技巧,那麼就需要家長付出個人的努力,不斷進修自己。”

超限效應告訴我們,教育孩子父母都應該把握好“度”,做到恰到好處,才能得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有時候,父母真的無需多言,或許“一語千金”的威力,更能收穫和諧親密的親子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