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

近日,汽笛长鸣,中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

缓缓驶离深圳邮轮中心码头,正式开始了自己的首次南极之旅。

揭秘中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
揭秘中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

今年的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任务,它将和“雪龙”号共同完成,中国南极考察“双龙探极”时代正式来临。

今年是我国开展南极考察活动的第35年,也是南极中山站建站30周年,昆仑站建站10周年,泰山站建站5周年……长122.5米,型宽22.32米的“雪龙2”号首航南极,也被人们寄予厚望。

被爱称为极地科考的

“最强法宝”的这条新船

到底有哪些与众不同?

小新今天带大家看个究竟!

揭秘中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
揭秘中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

出色的破冰能力

揭秘中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

出色的破冰能力

是“雪龙2”号的看家本领

1994年,“雪龙”号作为中国唯一一艘能够在极地冰区航行的极地科学考察船投入使用,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 但由于破冰船是比较小众的品种,雪龙号的原设计是一艘冰区运输船,后来改造成科考船,这就让它的能力有些“先天不足”。

和“大哥”相比,“雪龙2”号就有劲儿多了!“雪龙2”号船长介绍,“雪龙2”号具备全回转电力推进功能和冲撞破冰能力,可突破极区20米当年冰冰脊,能以2节~3节的航速在冰厚1.5米外加0.2米雪的环境中连续破冰航行。

而“雪龙2”号采取船艏船艉双向破冰船型设计,以往只能船头破冰,在浮冰密集的地方,掉头可能就需要12小时,现在可以直接尾向破冰航行。

揭秘中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
揭秘中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

在今年的36次南极考察任务中,“雪龙2”号就承担了给“大哥”开路的任务,成了名副其实的“开路先锋”。今年11月下旬,两艘船预计将抵达中山站附近,到时候,“雪龙2”号将走在前面,为“雪龙”号开出冰道

揭秘中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
揭秘中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

↑“雪龙2”号配备了“雪鹰301”直升机。一旦破冰船遇到特别密集的浮冰,还可以出动直升机侦查探冰。

小新了解到,更强的破冰能力,意味着科研人员能更早进入极地、更晚离开,延长科考作业的时间窗口、扩大科考作业的范围,弥足珍贵。

而在另一方面,更强的破冰能力,也意味着“两兄弟”都能更靠近科考站,从而

大大提升物资运输能力。“雪龙2”号轮机员介绍,今年他们计划把中山站1000吨的历年积存垃圾都运回来,让南极科考更绿色。

全身都是新装备

除了“有劲儿”

“雪龙2”号还是一条“聪明”的船

全身都是新装备

揭秘中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

据介绍,“雪龙2”本身,就是一条名副其实的

智能化船舶。船体内部有很多传感器,主要来监测船体结构的震动、温度等,根据这些数据,就能计算出破冰的时候对船体有没有损害

揭秘中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揭秘中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

↑舰桥上的子母钟,左边的母钟一个是国际标准时间,一个显示的是船舶当前所在时区的时间,因为“雪龙2”号要频繁跨时区作业,只要调节母钟,全船所有的钟就会跟着改变时间。

但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

“雪龙2”在科考能力上

也有了巨大提升

“月池”是个屡屡被船上科考队员们提及的陌生名词,走进甲板上的月池车间,看起来似乎只是平平无奇的一个吊车,下面是普通的地板。

所谓的月池,由上盖、底盖、防浪板、抽排水装置、除冰装置等组成一套系统。整套装置都由国内自主设计制造。地板一打开,就主甲板往下贯穿5层甲板,直通海底。过去在密集冰区,装备无法下放和回收,现在就可以避开海冰进行作业。

揭秘中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

↑地板打开,直通大海,这就是“雪龙2”号的月池系统。

另外,“雪龙2”号还配备了一系列包括物理、低温、恒温等专业实验室和大量的通用实验室。在通用实验室中,仔细观察,会发现所有试验台都配有脚轮。

“雪龙2”号实验室相关负责人介绍,这就是为了保证实验室的机动性,可以按照每次科考任务的不同重新布置。

揭秘中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

此外,小新还了解到,仪器设备使用的是50赫兹的交流电,但其实普通发电机直接发的电,频率上会有一些误差,因此,

船上还专门配备电动发电机对发出的电进行整流,保证误差只有0.0几赫兹,这样精密设备就不会受到影响。

揭秘中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揭秘中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