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街人的“上街”》

《上街人的“上街”》

邱榕木

《上街人的“上街”》

上街村口

福建福清市位於東南沿海,說是沿海,可是有個村子跟隨其陽下鎮而並不靠海,距離海邊還隔著一個鄉鎮,尚差幾十公里遠才能看到海,算是內陸的村子吧。這個村是個自然村,全村四五百戶人家,兩千餘人,它有一個聽起來並不古板也不落俗的名字,叫上街村。至於為什麼叫上街,猜想這裡的先民是不是覺得既然不在海邊,無法下海討生活,那就上街找出路吧,到城裡打拼去,往外面闖蕩去,“上街”成了人們的共識和願望,久而久之,最後約定俗成了這樣一個地名。這也許是我的瞎猜吧。不過,在那樣的年代,他們的“上街”願望並無法真正實現,直到近代才有機會真正去“上街”。

我認識上街人是在龍巖的“街”上。那是上世紀七十年代,我剛從學校畢業分配到龍巖地區養路段龍巖工區當技術員,就遇到了一批從福清“上街”到龍巖工區養路的上街人,他們屬於省調民兵,也即由省勞動部門下達指標,調動沿海各縣的富餘勞力,組建美其名曰“某某公社民兵連”到內陸地區參加各類建設,因此,龍巖工區也派駐來一個民兵連,叫陽下公社民兵連,說是以其陽下公社命名,其實都是上街大隊的人,僅有幾個外大隊人,民兵連負責人稱連長、指導員等,像部隊一樣的叫法,確實在那個年代地方事務也很時興軍隊編制和叫法,

我參加工作後第一次接受的工程任務是砌築擋土牆修復路基,而第一個與我配合的施工班組就是由陽下民兵連派出,負責人叫林仕佑,他與我年齡相仿,算是我接觸的第一位上街人了。二十多歲的林仕佑,是文革期間的老初中生,有些文化,寫字不錯,他已經來龍巖兩三年了,比我還早到工區。自接受擋土牆施工後,他帶著一班人,仔細挑選石料,認真砌築工藝,僅用一個星期時間就將擋土牆工程完成,當然,工程量不大,包工包料結算下來就三百多元,我暗自核計一下,他們每天的工錢可能就兩元多吧。也大差不差,我們那時候的技術員月工資也就三十多元水平。

自那以後,開始接觸上街人的機會和次數顯然多了,因為每個公路項目都是由他們民兵連來承擔的,比如首先得與民兵連林修偉、林修喜、林修仁、林明庭等幹部聯繫,他們原本就是公社或者大隊派出的。繼而具體承擔工程施工的負責人除林仕佑外還有林脩金、林修遠、林修德、林仕福等等清一色的林氏人家,奈何,他們全村均姓林,唯有明、修、仕等字輩之分。多年來,他們在公路上不管是鋪瀝青路、砌擋土牆、清理塌方、疏通邊溝或者架橋樑、修涵洞等樣樣都肯做都愛做;也不管是遠赴荒山野嶺、住在窮鄉僻壤、蝸居土房草棚或者來回長途跋涉等處處都能去都會去;更不管是終日風餐露宿、整天日曬雨淋、每頓粗茶淡飯或者經常晨炊星飯等每每都可受都願受,似乎在他們骨子裡天生就流淌著一種吃苦耐勞、節衣縮食、篳路藍縷的基因,直至後來他們承擔的工程項目越來越大,越來越難,以至於遺艱投大他們也都無所畏懼、奮勇拼搏,正因為有了這樣的精神和基因,時至今日,他們不僅在公路行業打開局面,而且勇闖其他行業,著實取得了不凡的業績。

就說林脩金,個子並不高的一位苦孩子,“上街”前,幾個兄弟姐妹就住在自己壘蓋的幾間低矮石頭房子裡,自從到龍巖後,憑著那種堅韌不拔、勇往直前的拼勁,在國、省道公路的養路、架橋到高速公路的打隧道、築路基;從公路轉到建造水電站;從電站又邁向開發房地產;近年挺進大自然生態保護事業,在安徽馬鞍山開闢一座野生動物園,投資數億元,據稱今年元旦即將開園。最近十年來還受到著名企業家曹德旺的賞識,在全國各地承擔施工了多處玻璃生產廠房基礎工程及其他一些基建項目,所有這些努力,為他奠定了人生輝煌,一步一步走向事業的高峰併成功轉型為頗有影響力的實業家。

《上街人的“上街”》

林脩金幾兄弟曾經住過的石頭房,當時還算不錯了。

還有一位“上街”後也得到發展的林修德,先養公路後建市區道路,最後在龍巖街上“滯留不歸”,兩個兒子在龍巖也從事市政道路事業而獲得成功。即便如前提到的林仕佑,雖然不算賺到大錢,但也積蓄了一些錢在廈門買了房子,安排了子女就業,一家人成為特區街上的永久居民並生活得其樂融融有滋有味。林鬱星也是一位腦袋聰明的上街人,“上街”到龍巖數年後轉到武夷山,以工程款換地皮,成為較早在大王峰下建旅遊賓館的投資者,收穫頗豐。像以上幾位成功的上街人還很多,甚至還有去外國打工賺到錢的,只是不能一一數來。

即使有些“上街”後沒有留在外面“街上”而返回家的人,由於“開拓了視野”或者“挖得第一桶金”,也不安於現狀,更有了擔當,成就了一番業績,也讓上街村舊貌換新顏,就如村裡的支部書記一職,不是曾經“上街”後回來的人擔任就是他們的子女擔任,就現任書記還是我曾經熟悉的阿胖林仕福的兒子擔任。每當走進現時已經別墅成群、小樓林立的上街村時,總覺得村裡每一條小路巷子,每一處房前屋後都乾淨整潔得讓人歎服,只是好多人把房子蓋了,而且蓋得非常漂亮,人卻常住各地的“街上”,只是逢年過節或者婚喪大事時,大家回來打掃屋子並聚幾天,然後又各奔東西“上街”去了。

幾十年來,他們能夠以如此方式“上街”外出謀生,走出人多地少的家鄉,離開寒耕暑耘的故土,在外面勵精圖治,艱苦奮鬥,臥薪嚐膽,從而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家庭的未來以及上街村的面貌,他們這一代人沒有枉此一生,造就了新一代和養育了下一代的上街人,真正告別了幾代人下來的貧困,這也許是上街人沒有預料的變化,更是他們林氏先祖們也未曾想到的日子,無疑,也是他們對其林氏祖孫作出的傑出貢獻。

如此上街人的“上街”很值得慶賀,當然,上街人理當要感謝這個時代,感謝改革開放的機遇,感謝新中國誕生的這70年。

《上街人的“上街”》


《上街人的“上街”》


《上街人的“上街”》


《上街人的“上街”》


《上街人的“上街”》

隨手拍的上街人現代住房 (以上照片均為林鬱星提供並值此向房主表示謝意)

《上街人的“上街”》


幾十年後,部分“上街”到龍巖的上街人與數位公路職工相聚在龍巖街上。

--------------------------------------

邱榕木 筆名:秋龍

福建省龍巖市新羅區溪南人;

路橋高級工程師 ;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

中華詩詞學會會員 ;

年輕時參軍在鐵道兵七師當戰士,現系鐵道兵《白浪情》之友。退伍後長期在縣、市、省級交通公路和城市建設部門從事技術和管理工作。曾任職於福建省高速公路建設總指揮部、福建省高速公路集團公司,現任職於福建省高速公路學會。

著有:長篇小說《中國路姐》《路魂》《鐵兵謠》

散文集《漫步地球村》《東水漣漪》

詩詞集《榕木詩詞選》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