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將於2020年基本建成國際航運中心

針對國際航運中心建設,上海要在“高端服務能力”上取得新突破。

根據《國務院關於推進上海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意見》的要求,上海將於2020年基本建成國際航運中心。十年來,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在各方面均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隨著國內外環境的變化以及上海城市功能定位的提升,新時代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面臨新要求。


上海將於2020年基本建成國際航運中心


根據中共上海市委發佈的《中共上海市委關於面向全球面向未來提升上海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上海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功能建設要“面向全球、面向未來”(即“兩個面向”)。其中,針對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意見》明確指出,上海要在“高端服務能力”上取得新突破。

顯然,上海“航運服務”發展目標的核心定語已從“現代”轉變為“高端”,為2020年後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指明瞭新的目標與方向。這一變化,反映了十年來上海城市發展與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取得的紮實進展,順應了上海城市功能定位的升級——作為卓越的全球城市和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如果同時兼具國際航運中心功能,應該匹配與之相稱的高端航運服務能力。

從業態分工角度來看,現代航運服務業可分為基礎、輔助、支持等三類。基礎類航運服務業主要包括船舶運輸、港口裝卸等,輔助類航運服務業主要包括船舶代理、貨運代理、關檢申報、理貨、船舶供應、船舶維修等,支持類航運服務業主要包括航運融資、航運保險、航運爭端解決、航運諮詢、航運人才培訓等。

但是,何為“高端航運服務”,其內涵到底是什麼,一直以來眾說紛紜。傳統思路往往針對具體業態進行劃分,比如認為航運金融、航運保險、航運爭端解決、航運諮詢等就是高端服務,而船舶運輸、港口裝卸、船/貨代理等則不屬於高端服務。

在我看來,僅基於業態差別來對航運服務業進行高中低端劃分,沒有抓住服務業發展的基本規律,存在一定的侷限性。在“兩個面向”的大背景下,推進上海國際航運中心高端服務能力取得新突破,需要對“高端服務能力”的內涵進行再思考。

首先,僅考慮業態的“貼標籤”式分類方法忽視了服務的技術、質量及價值等因素。所謂“低端”的船舶運輸、港口裝卸等業態,如果充分運用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過程節能環保,質量穩定可靠,能產生高附加值,仍將其一概而論地視為“低端”,是否科學合理?同樣,所謂“高端”的航運融資、航運保險、航運諮詢等業態,如果程序繁瑣、效率低下、缺乏核心技術,是否還能冠之以“高端”之名?

其次,服務提供方(供給端)與服務接受方(需求端)是服務關係中缺一不可的構成要素。單純基於業態差別的劃分,忽視了服務接受方的差異。如果某船舶運輸或港口裝卸企業通過網絡戰略佈局,服務對象涵蓋工貿行業龍頭,服務區域遍及全球各地,而另一航運融資或航運保險企業僅能對所在區域內非常有限的普通客戶提供服務,孰為“高端”,孰為“低端”?

最後,在區分“高端”與“低端”時,還應充分關注服務提供者在價值鏈中所處的地位:是全局的控制者還是響應者、是資源的配置者還是分配對象,等等。因此,即便是同一業態下的不同企業,也極有可能存在雲泥之別。

“高端服務能力”具有豐富的內涵,除了傳統的服務業態(如航運金融、航運保險、航運爭端解決、航運諮詢等)劃分邏輯,還應全面考慮服務價值(是否具有高附加值)、技術含量(是否融合新技術或新商業模式)、服務對象(是否為高端客戶)、服務區域(是否有能力提供全球服務)、價值鏈地位(是否處於支配地位)等多重因素。只有對“高端服務能力”內涵有了精準把握,上海國際航運中心高端服務能力提升才能找到正確的突破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總體方案》的公佈,自貿新片區將建立以投資貿易自由化為核心的制度體系:實施公平競爭的投資經營便利、實施高標準的貿易自由化、實施資金便利收付的跨境金融管理制度、實施高度開放的國際運輸管理、實施自由便利的人員管理、實施國際互聯網數據跨境安全有序流動、實施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稅收制度和政策,這給上海國際航運中心高端服務能力取得新突破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歷史契機。如何藉助臨港新片區這個載體,為國際航運中心建設進行更多制度創新和實踐探索,將是一個重要而迫切的課題。

(作者為上海海事大學上海國際航運研究中心直屬黨支部書記、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