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你最深刻的一句上海話是什麼?

8888鵬程萬里8888


說起上海話中的《時髦》短句,倒是有一說,曰:(與時俱進)可以概括。



(外灘晨曦)

上海話,分年代不同,各有一些含混不清而包羅萬象的詞語,各領風騷七八年吧。


(煙雨曚曚的陸家嘴)

在文革時期,《懂經》,這兩字簡直就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其大概含義就是~~心領神會、絕頂聰明、知道行,勢、或者是指不入流的所謂(出道)。也可指對一件事情的應對非常善解人意。總而言之,它無所不包,無所不能。無論什麼類型的談話,都會夾雜著一個個的《懂經》。委實神奇至極。

八十年代初,可能是大街上的年輕人,因為多數肚子裡沒一星半點的真墨水吧,這十里洋場竟推出一句瘋狂的叫嚷作為城市的標記~~乓乓響!因為上海話的發音習慣,還得在後面加一輕聲的阿字。



(從浦東南路遠眺陸家嘴)

北方朋友應該可以猜到謎底的。對,它就是形容~好極了、沒說的、一級棒、等等等等,諸如此類吧。你能設想到這樣的場景嗎?一鍋油炸麻球起鍋了,掌勺的小夥子,扯起嗓子大聲吆喝:哎~模求阿,涅格阿,乓乓相阿!


(杭州灣跨海大橋上的海天一洲,此處離上海境還有不足五十公里)

實在讓人啼笑皆非。而人們在吆喝聲中,飛快地將麻球買完了。真香!不錯,是乓乓響!

(離家最近的十字路口,大廈是復旦大學新建的。)

到了九十年代,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下崗工人艱難度日,最早下海做生意的,都不大不小地發了點財。炒股票的,手提著MOTOROLA磚頭手機,神氣活現地揚手招來出租車~《察頭》揚長而去。一句《淘江湖》,上海話曰:道漿無。開始流行。



(上海新地標)

此語貌似簡單,其實深不可測。說者的含義可能包括著:得意、蔑視、豔羨、或者貶褒皆似。聞者意會,言者則更加滔滔。


(拍攝所在是蘇州河上的四川路橋上,鏡頭中的鐵橋是大名鼎鼎的外白渡橋)

甚至可以引申至不可描述之地。上海話的精準被含混地包裹得嚴嚴實實。

(八十年代初的江灣五角場,四十年彈指一揮間啊,XL,你還記得嗎?)

一別家鄉已經有二十年了,雖然說有事經常回去,鄉音也未荒腔走板。但畢竟沒有成天浸潤在日新月異的滬語環境之中。這可是有天壤之別的。



(華燈初上的外灘)

不知道現在的上海灘又有什麼時興短句象流行性感冒一樣,大肆橫行。真不領世面啦。


(雨夜的中山東一路)

現在的上海倒是已經真正成了全國人民的上海。同國際接軌自當司空見慣了吧?是否年輕人在自我解嘲時會脫口而出~~嘠布羅斯?

阿諾諾。


手機用戶崔永方


香俄林。鄉下人的意思。

這句話,是上海人對所有(注意,是所有)不是上海人的稱謂。可見當時的上海人多驕傲。連首都人都不放在眼裡。是因為上班是十里洋場嗎?還是上海的高樓大廈多。其實,我們家親戚也在上海,問了不少人,也說有親戚或朋友在上海。他的原來也都是上海以外的城市人。城市大小不同而已。

後來,在新疆和上海人分在了一個連隊。這下平等了。我曾經笑話了他們一下:儂也是香俄林了。也終於知道為什麼上海人將所有外地人都叫鄉下人。原來是覺得外地人土,沒上海我洋氣。

其實,他們的洋氣有時讓我們好笑。比如,那時候做衣服要布票的。上海人穿不同顏色的襯衫讓我們羨慕。有一次見到他們換衣服才知道那只是一個假領子。可見上海人要面子精到骨頭裡去了。

不過,現在確實讓上海人有資本驕傲了。上海完成國民總產值的40%。是長三角經濟發展的領頭羊。一帶一路的橋頭堡。

以前,我瞧不起上海人的小氣,現在我為他們的貢獻點贊!


荒山無泉


“一墨剎辣奇”,這句話是指贊,太平常的一句閒話,指掛件及擺放的東西的物品整齊劃一。

我是上海人,在上世紀90年代,到北京,出差乘特快列車,在臥鋪車時,我的同事,在列車上看女列車員在走道坐位窗上掛簾處,整理旅客毛巾的乾淨利索樣,一聲感嘆。差點引起那北京的列車員誤會,我立刻用普通話進行解釋一遍,這“一麼剎色啦奇”的意思是指你整理得整齊!她聽後,笑了。聽到時如烏雲布天要打雷,聽釋後如雨後彩霞。

所以上海閒話真的非常有內函的。外地人想融進上海,請多注意,不懂上海話,請勿亂說。慎重!


學詩聖聲遠振聲才


96年,作為剛北佬初到上海灘,想去城隍廟白相,外灘附近問路,一個老太太:落上海門路要付銅鈿額。是我聽懂的第一句上海話,我驚愕之餘,旁邊的老伯伯用手指偷偷的指了指路。後來,認識的上海人朋友多了以後,給他們講起這樣的經歷,他們說我變相的在罵人,上海人沒有那麼壞,那個老太太可能也是外地來滬人員……


王登軍周易預測


我是上海人,我爸爸爺爺都是。

我最感興趣的上海話是夜壺蛋,打樁模子,斯不林,鷂子。。。等等我能聽出是上海話,有些不懂,有些知道是泊來語,但我終究生出隔膜來的母語。語言首先是工具,又必然有時代地域隔膜。熟悉的陌生,亦如我們的人生:)

說鄉下人的,不懂江北(蘇北)人的梗:)比我年長的上海人還是會叨叨江北(蘇北)人。我也不知道他們的確切說法:)

說上海不包容的,不懂包容。存在本身不需要包容,因為已經在那裡:)


吳琬君JessieWu


上海話是我的母語,雖然現在已經說的不太流利了,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是三個字“小棺材”

那是八十年代中期,十來歲吧,在南京到上海的火車上,忘了為了什麼事,總之被老媽一頓臭罵,最多就是這三個字,感覺特沒面子,後來還是一個列車員阿姨過來安慰我。這一晃就三十好幾年了。


Dennis118


好了,現在上海佇已經失去許多優越感了,優質的上海人早在改革開放出國潮中都出去定居了,留下來的就是守住自己老公房等拆遷可以發點橫財,二三百萬退休職工除了原來是公務員工資高點,其他人日子都過的緊巴巴,經過幾十年的改革開放,上海海納百川,已經是全國優秀人才的重要舞臺,老上海人已經邊緣化了,我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佇,講的都是當前上海的真實寫照,對閥?


Lisa143554226


關儂啥事體。

上世紀90年代,有幸與大上海(他們自己說的)人相處過一段時間。感覺他們上活挺精緻的,無論什麼時候,都收拾得清清爽爽,褲縫燙得筆直,而且非上海話不開口,哪怕你再三提醒聽不懂。

可能是因為見多識廣,所以,對我們江北人多用批評口吻,喜歡指點江山,善用諷刺文字。但你不能問他不願意回答的問題,比如:你家住多大房子?平時家裡來親戚朋友了,是去飯店呢還是在家裡燒菜……等等。看到他吃飯時,老是喜歡說“麼掐鍋”,然後不顧別人地狂伸筷子,如果你問他:大上海買不到這些菜嗎?他會非常生氣地回答你:關儂啥事體。這是我對上海人印象最深的一句話,體現了他們的自以為是,精明小氣,己所不欲,偏施於人,雖有無數無奈缺又死要面子的小家子氣。

也難怪,他們老祖宗畢竟是幫洋人當下人的,驕傲和自卑的複雜心理代代相傳,可以理解。但最讓人無法理解的是新上海人……太噁心了,不說了


用戶59638439014


上海話中令我印象深刻還代有時代印象的是‘洋徑浜’‘派司’‘司不林’‘水門汀’‘打樁模子’‘結棍’‘老卵’由於20世紀初上海有英美公共租界於是老上海人在與英美人打交道中就學會了些英語,可是說的不連貫雜著上海話口音的英語就被稱為洋徑浜,後來被人稱為說話不標準的意思,洋徑浜在20世紀初是黃浦江旁英美租界上的一條小河後來被填平成為現在的延安東路,因此說到洋徑浜老上海人就會想到那段歷史,但曾經看過那條洋徑浜河的上海人可能已沒有了,派司,司不林,水門汀這三個詞是英語‘通行證件’‘彈簧’‘水泥’的意思在現在65歲以上的老上海人的記憶中派司是證件,行,和撲克牌的意思,司不林是老式彈子鎖的意思,水門汀是水泥地的意思,打樁模子意思是在街頭倒賣外囯香菸,電影票,有價證的小商販,如同電線杆似的站在街頭燈影下,結棍是厲害的意思,老卵是牛逼的意思,這兩個詞能見詞生意,結棍見字就能覺得此人厲害如棍,老卵見字就覺得此人有點歲數的老江湖了,上海人是由於天南海北的人組成融合的,因此形成的語言習慣性格很有意思,是中國最有特色的一個城市。


棲雁林


我單位是上海內遷廠,從學校分配到單位,人生一夜之間就象進入一小小上海人天地。

歲月長了,人在那座山,唱那山歌,講那山方言,所上海"拉吳話"也一般會互通互聊起來,帶點南昌腔。

單位上海師傳們常吊在嘴邊是:"儂佬靈光的。"也為說"佬嘞色":拎得清,恰價。反之:十三點,豬囉,小豬頭,岡頭,阿三,小癟三…這些都不算罵人話,如同南昌開口言方:咯只扇頭…

上海話"儂佬靈光"尤為南昌方言"伍好厲害",普通話講:你好聰明,圓滑,有本事,可解決一切問題,什麼事都擺得平。

佬靈光,也為讚許表揚,同為互敬,互邦,互愛的一句心裡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