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二解史第30讲——为何说秦赵本共祖,赵马是一家!

赵二解史第30讲——为何说秦赵本共祖,赵马是一家!

关于赵姓 对于秦、赵、马等姓的血缘祖先,历来分为二派,主要是司马迁等人的颛顼说和司马贞等人的少昊说。认为是少昊的理由是,黄帝与其正妃嫘祖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叫玄嚣,玄嚣亦名少昊,名挚,号青阳氏,因修太昊之法,故曰少昊,少昊氏族东迁,他成为以凤凰为图腾的古代东夷部族首领,从而改称金天氏,他是上古时五帝之一,其后为嬴姓、偃姓。唐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中曰:“《左传》郯国,少昊之后,而嬴姓盖其族也,则秦、赵亦祖少昊氏。”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则说:“益,伯翳也,即秦、赵之祖。”他们认为少昊是赵姓的血缘祖先。而马姓是由赵姓分出来的,毫无疑问也是马姓的血缘祖先。

认为是颛顼的理由是,黄帝与嫘祖的小儿子叫昌意,昌意娶蜀山氏女子生颛顼,号高阳氏,他也是上古时五帝之一。历史学家对上古时期的五帝有几种说法,其中的3种说法都有颛顼,可见他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颛顼居帝邱(今河南省濮阳东南),相传颛顼的孙女就是女修,女修生皋陶(偃姓),皋陶生大费(伯益,嬴姓)。但女修是男是女?是否有其人?其夫君是谁?至今也只是有人在推测。我国历史学之父、大文豪司马迁在他的《史记·赵世家》、《史记·秦本纪》中明确指出:“赵氏之先,与秦共祖。”“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

司马迁之后,历史学界对秦姓、赵姓的血缘祖先是谁,从古至今都有严重的分歧,说法很多,还有的把神话与史实互相混杂。然而最早却是司马迁下的定论。仅目前所见到的历代汉族《马氏宗谱》来看,却都是奉颛顼为马氏的血缘祖先,倾向于司马迁的观点。但是这两派的共同点都归结到伯益,都承认伯益是秦氏、赵氏的共同祖先。究竟少昊、颛顼,谁是秦氏、赵氏、马氏的血缘祖先?有待于今后在考古发掘出土的铜铭器具、器皿、竹简、石刻等文物上的文字中能找到准确的答案,经严格的考证后才能下结论。

赵二解史第30讲——为何说秦赵本共祖,赵马是一家!

伯益是尧帝、舜帝时的大臣皋陶的长子,“伯”是爵称,名叫益,也叫大费,姓嬴,伯益是禹帝时的大臣。据《史记·五帝本纪》称:皋陶和伯益辅助舜帝。他们父子俩人都是尧舜帝的得力助手。据《史记·五帝本纪》正义说:“益,伯翳也,奉赵之祖”。《路史·后纪七》说他:“能训鸟兽,知其语言,以事服虞夏,始食于嬴,为嬴氏。”

伯益有两个儿子,长子大廉,又称“鸟俗氏”,次子若木。

赵二解史第30讲——为何说秦赵本共祖,赵马是一家!

关于秦姓

大廉的两个玄孙叫孟戏、仲衍。其中仲衍,做了商帝太戊的驾车大夫,他继承了祖辈驯服鸟兽的技艺,并一直传了下去。从此以后,中衍的子孙,每一代对王室都有贡献,也因为辅佐殷商的缘故,嬴氏多显达,而成为诸侯之一。

中衍的第四代孙中潏,商朝时在西戎守卫边疆,中潏生子蜚廉,蜚廉”善走”,具有”神行太保”奔走如飞的本领。蜚廉有两个儿子,其中一个名叫恶来,恶来天生力大无穷,其他人是无法比拟的。蜚廉、恶来父子效忠于商纣王,而且都因为有其“特殊功能”而受到商纣王的重用。如果父子两人在明君当朝时,发挥他们特长,就不失为国家之栋梁,流芳百世。只可惜两人是在商纣王统治时期效力,而商纣王在历史上又是个有名的暴君,在他当政期间,残酷至及,赋税冗重,百姓怨声载道,遂失去了人心,两人的才能被商纣王用在对内镇压各族人民和诸侯的反叛、对外出兵讨伐周边部族上,无异于背上为虎作伥、助纣为虐的恶名。蜚廉见此,预知商纣王统治的日子不会长久,就借口为商纣王寻找奇石,隐居到霍太山(今山西霍县东南)。果不如所料,这时周武王联合各地诸侯为推翻商纣王,发起了著名的”牧野之战”,结果商朝军队在牧野(今属河南省)前线倒戈,并和周武王的军队一起攻入商都城朝歌(今河南省淇县),商纣王见大势已去,就在宫中自焚而亡。恶来因助纣为虐,在周武王的千军万马中被杀。

商朝灭亡后,隐居在霍太山的蜚廉,为了报答商朝历代诸王对嬴姓子孙的知遇之恩,以表达他的一片忠心,于是在山上掘土筑坛,来祭祀商朝的历代诸王,在掘土时他挖到一只石棺,石棺上刻有文字,大意是:“上帝诏命处父(蜚廉别号),怜悯蜚廉没有参与商纣王的祸乱,念你对商朝的一片忠心,特赐给你石棺,以兴旺你的家族”。蜚廉读后很是感动,顿时大彻大悟,取消了为商纣王复仇的打算,下山去把恶来的孩子接上山来,由他和妻子来抚养。后来在山上其妻子又为蜚廉生了一子,取名叫季胜。

季胜归顺了周朝,季胜的儿子孟增,也是才华出众,深受周成王的器重,入朝为官,被赐予皋狼(今山西省离石县西北)之封地,孟增在此建宅造屋居住,被后人称之为宅皋狼。孟增生衡父,衡父生造父。

据古籍文献记载,造父在周穆王时得到宠幸,这时蜚廉长子恶来的后代,纷纷投奔到赵城,弃嬴姓而姓赵。其中恶来有一子名女防,女防生旁皋,旁皋生太几,太几生大骆,大骆生非子。大骆之时,造父已因功而受赐赵城,得为赵氏。大骆带子非子投奔造父,造父见非子长得聪明伶俐,很是喜爱,于是就把他留在赵城,由造父抚养,造父传授他驯马和养马的技艺,非子长大后,被周孝王任用在渭水之畔饲养苑马,结果周朝的苑囿中连年新建马厩,也装不下非子所养的马群。周孝王喜不自禁,他仿效先人的惯例,将秦地封给了非子作为封邑,号为“秦嬴”。这样,非子又恢复了嬴姓。后来非子的后裔在秦邑发展壮大起来,建立了秦国,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掉各诸侯国,统一了全国,建立了秦朝。《史记·秦本纪》曰:“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那时秦、赵两姓可以互换,所以司马迁说秦始皇姓嬴,叫嬴政;也姓赵,叫赵政。公元前206年,秦被汉刘邦灭掉后,嬴姓的子孙便以国为氏,为秦姓。

赵二解史第30讲——为何说秦赵本共祖,赵马是一家!

至此,伯益的嬴姓后裔,逐步演化出秦氏和赵氏,也就是嫡长子恶来的后代为秦氏,次子季胜的后代为赵氏,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秦兄赵弟”。这里主要说的是嬴姓秦氏的来历,当然还有其他秦姓,比如说有姬姓秦氏,还有少数民族中有秦姓的。但从历史上和有关资料来看嬴姓秦氏人数最多,影响最大。

赵二解史第30讲——为何说秦赵本共祖,赵马是一家!

关于马姓

众所周知,汉族马氏是由赵氏中分出来的,素来有“赵马一脉”之说,秦姓、赵姓、马姓同宗共祖。

宗法是中国古代社会血缘关系的一种原则,其主要精神是嫡长子继承制。自有夏以来,这种“家天下”中国社会特有的组织形式,一直延续了几千年,由一家之姓氏世袭掌握国家的最高统治权。到西周时正式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据《公羊传·隐公元年》中说:“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其最基本的一点,是大宗、小宗的区分,赵国是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国,自天子以下的各级贵族,仅嫡长子才能确立为宗子,即其国君是按嫡长继承的传统世袭的,他相对其他诸庶子来说是为大宗,诸庶子即为小宗,大宗在政治地位上是绝对高于小宗的。赵奢是赵武灵王的庶子,赵惠文王的同父异母哥哥,也就决定了他在家族中的地位。

就现有的文献记载,因赵武灵王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废长立幼,废掉了长子赵章的太子之位,却立幼子赵何为太子,从而引发了“沙丘之变”。最后赵章一派被杀,赵武灵王饿死在沙丘宫中。这个事件不能不说是赵氏家族非常惨痛的教训。之后,大臣李兑因平乱功,谋得赵国司寇之职,地位仅次于公子成,公子成不久去世,李兑开始独揽大权,大肆迫害赵武灵王近臣,赵奢当时参与了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也目睹了“沙丘之变”的始终,作为庶子,他一生小心谨慎,连后来带兵打仗也是不打无把握之仗。此时才有了他“奢尝抵罪居燕,燕以奢为上谷守”。避难到燕国,正好燕昭王招贤,因他是赵国公子,且有才干,因而受到重用,他一到燕国就被任命为上谷太守,古代时地方官军政合一,是具有带兵打仗的职责的。

赵惠文王十三年(前285)后,李兑死去,李兑专权的时代结束。翌年,赵惠文王亲政,此时,受李兑集团迫害的武灵王时期的大臣们陆陆续续回国,赵奢任“田部吏”。战国时期,赵奢是八大名将之一。早在公元前280年,赵奢就率军攻占了齐国的麦丘(今山东商河县西北),这在《史记》中都有记载,而“阏与之战” 发生在公元前270年,已是10年之后,这期间他曾率兵征战过,只是史书未留下详细记载。他的“狭路相逢勇者胜”的作战思想,是根据地形、地物,以及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提出的战胜敌人的作战方针。事实也证明了赵奢的军事思想确实高人一筹。唐朝史学家杜佑在《通典》153卷中称之为“示缓及先据要地”取胜的战例。

在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子孝成王即位。不久,赵奢也去世了,但他在临终前留下遗嘱,请求赵王不可用其子赵括为将。但赵孝成王还是中了秦国的反间计,公元前262年,秦国派兵攻打韩国的上党,赵国派廉颇率军援救,驻军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在秦军强大的攻势面前,廉颇采用固城的战术坚守,秦军虽然屡次进攻,但一直没有取胜,就这样,两军在长平相持了三年之久。

赵王认为廉颇胆怯,十分生气,几次派人督促和责备。秦军屡次进攻长平不能取胜,秦相范睢想出一条计策。派遣间谍到赵国四处散播流言,说:“秦军最怕的是马服君的儿子赵括统帅赵军,廉颇容易对付,眼看就要投降了。”

赵孝成王听信间谍的谣言,就派赵括去代替廉颇为将。那时,蔺相如正患重病,他见赵王说:“君王只听赵括的名声就派他为将,就象胶住了瑟的调音的弦柱来弹瑟。赵括只不过是读读他父亲的兵书,而没有任何的作战经验,不懂得随机应变,不可派他为将。”他在病中竭力劝阻赵王,可赵王根本不听蔺相如的意见,还是任命赵括为大将,率赵军四十万前往长平。连赵括的母亲进宫见赵孝成王谏阻都未能奏效。“长平之战”中,赵括率精兵突围时被乱箭射死,留下了“纸上谈兵”的成语。赵奢有两个儿子,赵括是长子,次子叫赵牧,时任赵国的偏将军,居住在邯郸。赵牧儿子叫赵兴,也是赵国的将军,握有兵权,而且这一支力量很强大。与赵王室同宗共祖的秦王嬴政,早就有并吞六国、统一天下的大志,在秦国的迅速发展中,他文武并用,一方面派遣口若悬河、巧于谋略的官员携金银珠宝,收买各诸侯国权贵;另一方面派出大军压境,攻城略地。公元前222年,秦灭赵国后,翌年扫灭了六国,统一了天下。为管理疆土,充实关中一带的经济实力,削弱六国贵族的反叛势力,秦始皇采取了如下措施:严令天下百姓,不得私藏武器,把六国兵器收缴后集中于咸阳全部销毁,铸造成钟鐻、铜人;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修驰道、定车轨;焚书坑儒;拆毁全国各险要地方的城堡、关塞、堤防等设施,使之无险可守,无塞可依,以防止六国旧部死灰复燃,危及社稷;把六国贵族大姓和富豪十二万户迁徙至京城咸阳,以便就近监控,以防止他们滋事反叛,这其中就有赵兴这一支。这些措施,在当时功效显著,对后世影响深远。在有关古籍文献和正史及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郭沫若、翦伯赞等人分别主编的《中国通史》等书籍中都有记载。这时的赵兴远离故土,赵兴因伯父赵括打了败仗,感到耻辱,不愿再姓赵,就以其祖父赵奢的封爵马服君,改名为马服兴,先姓“马服”,后改为单姓“马”,叫马兴,马兴就是汉族马氏的改姓祖。马兴被迁徙到秦都咸阳后,秦始皇为了安抚马兴,封马兴为武安侯(武安,赵地名,在今河南省武安县南)。因马姓由赵奢的封号而来,所以,后世汉族马氏都奉赵奢为始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