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回归路:三希堂国宝的回家故事

国家博物馆“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上,三希堂的《伯远帖》刚刚展出过了原件,《潇湘图》与《祥龙石图》的原件就接档亮相。在这场大展上,《五牛图》原件,《中秋帖》与《韩熙载夜宴图》(复制品)都先后展出,这些国宝回家的故事,也传为佳话!

文物回归路:三希堂国宝的回家故事

秘密组织的成员上演“谍中谍”

从流失到回归的经历,坎坷崎岖。这背后的故事,要从“香港秘密文物收购小组”说起。

建国初期,时任国家文物局长的郑振铎得到消息:解放前夕,很多国内私人收藏的古代书画、版本图籍等流往香港,于是在香港的市面上有大量的古代珍贵文物待售,其中有不少国宝级的稀有文物。这种情况,引来了不少的外国机构 、公私收藏家和国际文物贩子,他们携带巨款,聚集在香港或穿梭于香港与外国之间 , 不断打探觊觎, 随时准备将中国的这些国宝级文物攫之去。

1951 年春, 文化部为此打报告, 呈交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和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郭沫若, 正式申请从国家总预备费中拨出专款, 用于在香港抢救文物, 并申请在香港成立“收购小组”。周总理接到这份报告后 , 立即同意拨出专款抢救国宝 , 并同意在香港迅速建立一个 “ 收购小组” , 指示要 “ 秘密进行这一工 作”。

不久 , 国家文物局的 “ 香港秘密收购小组” 正式成立。 该小组由三人组成: 徐伯郊、 沈墉、 温康兰。 “ 香港秘密收购小组” 的负责人徐伯郊, 他是我国著名古文物鉴定专家徐森玉之子, 幼承家学,眼里极高。这时他还有着双重身份!既是著名的大收藏家,又是香港银行界的高级人员,还属于香港社会的上层人士, 与当时 的社会名流均有交往, 素来出手阔绰, 认识的人员众多, 消息十分灵通。 这一切决定了由他出面收购国宝 , 不仅方便, 还不致引起外界的猜疑 。

徐老板一出手就是“大手笔”

徐伯郊接到收购文物的任务后,最早的一笔“大生意”就是“二希帖”的回归。

“二希帖”是乾隆皇帝珍藏的“三希帖”中的两件。辛亥革命后, 清王朝倒台。“ 三希帖”中除了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 仍被收藏于故宫博物院之外, 王珣的 《伯远帖》 和王献之的《中秋帖》则流出了宫外, 被袁世凯的手下郭世五所藏。等郭世五死后,他的儿子郭昭俊因为缺钱,就把“二希帖”带到了香港抵押给了某家英国银行,靠贷款过日子,眼看着贷款即将到期,如果没有钱赎回,那么这两件稀世国宝就要按照国际惯例被银行拍卖了,国宝流至海外的可能急剧上升。

1951年10月,徐伯郊得知该情况,立刻报告了郑振铎,郑振铎又立即报告了周总理,请求拨款,收购“二希”。

郑振铎不放心,再三叮嘱徐伯郊 , 先稳住郭昭俊 , 等待国内的汇款。徐伯郊接到任务后 , 马上找 到郭昭俊,希望他把“二希帖”卖回祖国。郭昭俊见还债有望,自然高兴, 连连答应。

接下来,徐伯郊又利用自己在香港银行界的关系, 疏通了那家英国银行, 答应郭的贷款由他负责偿还, 并由自己出面担保, 将郭抵押在那家银行的 “ 二希帖” 取了出来, 然后同郭一起带着 “ 二希帖” , 按上级安排离港去了澳门。

周总理在得到郑振铎和徐伯郊的行动报告后, 立即会同有关部门商议,并指示一定要将“二希帖”收购回国, 决不能让外国人夺去 。遵照周总理的指示 , 国家派出了王冶秋、 马衡和已经担任华东局文化部文物处处长的徐森玉三人前往澳门, 对“ 二希帖”作仔细鉴定 , 确定了是真迹无误后 , 立即当场议价, 最后以53万元港币的价格成交。“ 二希帖”购回后, 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不足5平米的三希堂珍藏了3封信

文物回归路:三希堂国宝的回家故事

乾隆皇帝绝不是一个俭朴的人,但是他却有一间仅有4.8平米、非常著名的书房,叫做三希堂。这间小书房也是乾隆皇帝最爱的去处之一。三希堂的名字来源,就是乾隆所收藏的这三件书法——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三件都是希世珍宝(古文“希”同“稀”),因而起名“三希”。这三件书法作品可谓是乾隆的“心头宝”。它们原本都是只有单一页,乾隆常拿来题跋,没有位置写了,就加纸,就这样导致它们都变得非常的长长长!

文物回归路:三希堂国宝的回家故事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的创作者——书圣王羲之,创作的《快雪时晴帖》被乾隆看作三希之首。《伯远帖》的王珣其实是王羲之家的亲戚。从辈份上数,王羲之应该是王珣的“从伯父”,或者叫“从叔父”,王羲之则应该叫他“从侄”。再往上追溯,目前能找到的他们共同的祖宗叫王仁。

这“三希帖”其实就是三封信!其中《中秋帖》和《伯远帖》甚至都还不是完整的一封信。

文物回归路:三希堂国宝的回家故事

《快雪时晴帖》只有28个字,这28个字被誉为“二十八骊珠”:

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

用白话说就是:王羲之拜上。刚下了一场雪,现在又晴了。想必你那里一切都好吧。你拜托的事情,我没完成,我力量实在太弱小了,很抱歉。王羲之拜上。

《中秋帖》是:

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

文物回归路:三希堂国宝的回家故事

《中秋帖》这22个字没有断句,是因为这句话本来就不全,它是从《十二月帖》(又称《十二月割帖》)里面抄录的。

《中秋帖》并不是王献之本人写的。经后世研究,三希帖三件作品中其实只有《伯远帖》是真迹(同时也是晋朝王氏家族所存留的唯一真迹),而《快雪时晴帖》是唐代摹本,《中秋帖》是宋代米芾的临本。《快雪时晴帖》是“摹”本,而《中秋帖》是“临”本。

科普一下:在书法界,“摹”是用一层薄薄的纸蒙在原作上写,像复制粘贴一样,而“临”是指把原作放在一边,对照看着写。

文物回归路:三希堂国宝的回家故事

《伯远帖》的字多一些,内容更完整:

珣顿首顿首。伯远胜业情期,群从之宝,自以羸患。志在优游,始获此出,意不克申,分别如昨,永为畴古,远隔岭峤,不相瞻临。

简单的说就是:王珣很诚恳地拜上。伯远兄弟在事业正盛之时辞世距今已经一周年了,他生前深受众兄弟们的尊重,但一直以来虽然体弱多病,而他却一直想要过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当初事业刚刚有起色,就发生了这样的事,亦没能达成愿望。和他的分别好像就在昨天,而他却永久地作了古人,远远地隔着山道,再也不来与我相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