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希堂”和《三希堂法帖》,原来是这三件希世之宝

何为“三希堂”

乾隆皇帝把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视为三件希世之宝, 将其珍藏于养心殿内的西暖阁,此阁原名温室,因藏此三宝,易名“三希堂”。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三希堂”和《三希堂法帖》,原来是这三件希世之宝

王献之《中秋帖》▼

“三希堂”和《三希堂法帖》,原来是这三件希世之宝

王珣《伯远帖》▼

“三希堂”和《三希堂法帖》,原来是这三件希世之宝

他亲笔书写的“三希堂”匾额,至今还悬挂在墙上,匾额两侧有对联:“怀抱观古今;深心托豪素”。▼

“三希堂”和《三希堂法帖》,原来是这三件希世之宝

乾隆皇帝胸怀古今、博览群书、勤政亲贤。他曾说:“吾今之名此堂,谓之为希贤、希圣、希天之意”。爱贤,重德,顺法天地自然的治国之道才是乾隆奉行的“三希”真意。▼

“三希堂”和《三希堂法帖》,原来是这三件希世之宝

何为《三希堂法帖》

乾隆十二年,乾隆皇帝令人,从内府收藏的历代名家书法中,精选名帖,聚集众工,将其模勒上石,镌刻成帖。因为帖中有三王之作,故称《三希堂法帖》,又称《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所谓“法帖”,即是把名家书法集而成册, 供他人效法之帖。

帖中的字,是如何传神的镌刻在石头上呢?

刻碑要先书碑,古代书碑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书丹,就是用笔蘸朱砂,直接在石头上写字以备镌刻;另外一种就是模勒上石,《三希堂法帖》制碑就是用这种方法。首先用透明的纸,附在原帖之上,钩勒出字的轮廓,再在钩好的纸的背面,用朱砂再次反钩出轮廓,故称为双钩。然后覆于备刻的石头, 以纸数层叠放于摹纸上,永石均匀砑磨,使朱砂粘于石面之上,据此镌刻,而书家的原墨迹也得以完整保留。《三希堂法帖》摹刻精良,卷帙浩繁,堪称巨制。制作过程,非能工巧匠不可胜任。

完成后,乾隆皇帝仅精拓数十本赐与宠臣,可见对其爱怜之至。

其后,乾隆十七年,又从宫中藏品中再次精选历代名人法书五卷,摹刻上石。至此,始成完璧。但直到清末,才广为流传。

故宫藏《三希堂法帖》清拓本▼

“三希堂”和《三希堂法帖》,原来是这三件希世之宝

“三希堂”和《三希堂法帖》,原来是这三件希世之宝

“三希堂”和《三希堂法帖》,原来是这三件希世之宝

目前,《三希堂法帖》原石共495方,均嵌于北京北海公园阅古楼壁上,阅古楼平面为半月形,上下两层,中间是天井。

阅古楼外景▼

“三希堂”和《三希堂法帖》,原来是这三件希世之宝

《三希堂法帖》里面有啥?

法帖共分32册,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书法丛帖,集历代书法精品之大成,共收集自魏、晋至明末一百三十五位书法大家的作品,以历史顺序编纂,囊括了当时宫廷所能收集到的所有名家名作之墨迹珍宝。▼

“三希堂”和《三希堂法帖》,原来是这三件希世之宝

阅古楼内石刻明亡之后,许多宫室旧藏流于民间。清康熙后,多次下诏搜讨,乾隆时尤甚,致使历代名家墨宝多罗致于宫廷。故此,王羲之、王献之、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孙过庭、怀素、柳公权、苏轼、黄庭坚、米芾、宋徽宗、赵孟頫等历代书法大家真迹都有集于此。

可以说研读完《三希堂法帖》,对于了解中国书法历史,就有了比较全面的基本认识。

《三希堂法帖》系清乾隆十五年敕令大学士、书法家梁诗正编刻的一部大型书法丛帖,规模之大、水平之高前无古人,共收自魏晋至明末一百三十五位著名书法家作品,几乎囊括了当时清廷所能收到的所有名家名作墨迹珍品;自魏晋至明末书法大家的名帖尽收其中,按年代顺序编次的一部书法通史。▼

“三希堂”和《三希堂法帖》,原来是这三件希世之宝

“三希堂”和《三希堂法帖》,原来是这三件希世之宝

“三希堂”和《三希堂法帖》,原来是这三件希世之宝

作为我国古代最高艺术成就的精品,《三希堂法帖》是我国古代书法家为我们留下的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书法艺术的瑰宝,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朵奇葩。我们既可以从中欣赏到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的高古神韵,又可用作临摹、学书。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鉴赏价值、史学价值、实用价值。

看完上面的介绍,诗小编严重怀疑自己买到了一部假的《三希堂法帖》。

历任三部尚书并编写《三希堂法帖》的梁诗正书法▼

“三希堂”和《三希堂法帖》,原来是这三件希世之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