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蒙战歌》:曾有这样一支基建工程兵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地处中国西南部云贵高原上的乌蒙山,因为

毛泽东这句长征诗而声名远播。但很多人未必知晓的是,这里还藏着一支特殊部队的“征战”故事。

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为了国家大三线建设的需要,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煤炭部队应运而生。煤炭部队是基建工程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基建工程兵中所处环境最恶劣、任务最繁重、条件最为艰苦的部队之一。从1966年成立到1983年撤消的17年中,这支中外建军史上极为特殊的煤炭建设大军转战全国8个省市的11个大矿区,先后建成20座大中型煤矿,其中就包括贵州盆县地区的大型煤矿建设。

《乌蒙战歌》:曾有这样一支基建工程兵

“用贵州的煤炼四川的钢,让盆县的煤炭保证攀枝花钢铁生产基地的需求。这支特殊部队的指战员们,也有自己的梦想与追求,有自己的爱情与渴望,更多的,是为国家建设不悔的付出,是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经受严峻考验,在完成战备施工任务的同时,也把自己锻造成为一支劳武结合、能工能战、以工为主的新型人民军队。”国务院参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樊希安的长篇小说《乌蒙战歌》,讲述的就是这支特殊部队在特殊年代执行特殊任务的故事。

《乌蒙战歌》:曾有这样一支基建工程兵

这部小说在客观上弥补了基建工程兵文学创作的空白。它是第一部关于新中国大三线建设的长篇小说,也是第一部关于解放军基建工程兵煤炭部队的长篇小说。作者樊希安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煤炭部队的一员,有十年军旅生涯,其中前三年在乌蒙山区度过。写作这部小说是出于对部队煤矿建设经历的怀念,也是出于为基建工程兵近50万将士立传的责任。

小说从一个引人入胜的“逃兵事件”开篇,将读者带入那个年代。有趣的是,这里的“逃”,不是叛逃的“逃”,而是忠诚的“逃”——以夏志武为首的一群新兵,因为一时间不接受以煤炭部队为自己宿命的战士,一心想着去往真正的前线为国杀敌,于是胆大地跑向边境,准备迎接真正的战斗。

《乌蒙战歌》:曾有这样一支基建工程兵

作者用了不少篇幅来介绍国际国内形势和乌蒙山区的工作生活环境,特别是施工生产第一线的紧张激烈和危机四伏的状况。同时又从一个个具体的人物着手,从建设过程中的具体事件,甚至是“琐事”入手,来描绘煤炭部队的多位战士与军官,仿佛就是我们的身边人——事实上,当年多位老兵,在部队解散之后,也一直奋斗在改革开放的各个领域,尤其是改革的前沿深圳。

《乌蒙战歌》:曾有这样一支基建工程兵

在作家王树增看来,《乌蒙战歌》是典型的“中国故事”,“中国那段历史,包括‘文革’,‘三线’这些词汇都是中国特有的。

那个时代也是中国特有的,全世界都没有,也不可能有,将来也不可能有。书写下来,记载下来就是填补空白。”他同时认为,这部书不要成为这代老人读来津津有味,更大的意义是深入年轻读者的心,“让年轻人捧起来读这段历史。”

《乌蒙战歌》:曾有这样一支基建工程兵

在21世纪的中国,基建工程兵早已成为过去,但它不该被忘却。重读那段历史,或许就是对那些在和平年代为国家建设而献身的英烈们最好的祭奠。

《乌蒙战歌》:曾有这样一支基建工程兵
《乌蒙战歌》:曾有这样一支基建工程兵

《奋进的时代》

《乌蒙战歌》:曾有这样一支基建工程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