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23为什么毁誉参半?

琅琊利剑


米格-23是米格设计局的第一款可变后掠翼超音速战斗机,在1967年7月的航空节中首次露面,还收放了几次后掠翼。

对于米格设计局来说,变后掠翼对于设计和制造带来很大挑战,在尺寸、重量和复杂性上大大超过以往,并不符合以往米格飞机简单、轻巧的传统。

当然为了降低技术风险,米格-23后掠翼角只有3个固定位置:16、45度和72度,而且这个不是按照速度、高度和机动性由计算机飞行控制系统自动设定,而是飞行员手动设定。

在不同的飞行条件需要不同的后掠角,起飞着陆和低速飞行需要小后掠角,高速巡航和空战需要中等后掠角,全速冲刺或者低空突防需要最大后掠角。同一时期的美军F-111飞机采用自动控制系统,不过系统可靠性较低、开发成本高、技术风险大。手动控制虽然可以达到自动控制大部分效果,不过增加了飞行员操作负担,这使得米格-23 的飞行极具挑战性。

还有一个突出问题就是飞机在大迎角侧滑容易进入尾旋,而且很难改出,这使得最初的米格-23过载极限只有4,毫无机动性可言,极大限制了空中格斗能力,直到米格-23MLD的出现。

1974年1月,米格-23开始服役,最初型号米格-23S,之后为米格-23SM。米格-23SM可以发射P-25(北约代号AA-7)空空导弹,成为了第一架具有超视距空战能力的米格战机。1982年,米格-23MLD服役。

冷战时代,米格-23击落敌机和被敌机击落的声称很多,不过相对图片证据很少。证实的有1989年1月4日美国海军锡德拉湾击落2架米格-23,1982年贝卡谷地空战以色列击落2架米格-23,,80年代安哥拉战争中1架古巴米格-23击落1架南非幻影F1。相对而言,未经证实的太多,最突出的就是1982年贝卡谷地以色列声称击落30架以上米格-23,不过大多数是米格-23BN战斗轰炸机;同样,叙利亚也声称此次空战击落6架F-16/1架E-2C、4架F-4E和1架F-15。

总体而言,这款飞机成本较高、系统复杂,可靠性和操纵性不如米格-21,再加上在冷战中总体表现不尽如人意,因此出口并不多,受欢迎程度远不如米格-21。


荣华之武器堂


毛子航电技术太差,米格-23全毁在三档手调可变后掠翼模式上

首先米格-23其实并没有说的不堪,他是前苏联空军由守势空军向攻势空军转变的标志。该飞机也是米高扬一生最后一个项目,于1967年首飞,1970年服役。该机(取米格-23ML型)长16.7米,翼展7.78米(最小)至13.9米(最大),空重10.5吨,最大起飞重量20.1吨。最高飞行速度2.35马赫,最大过载8.5G。

前苏联空军之前战斗机都是走轻巧灵活线路,米格-17(歼-5)、米格-19(歼-6)、米格-21(歼-7)都是此类。这些战斗机主要是解决空军的基本需求—防空任务,灵活性很强而且易于操作,非常适合弱势空军进行打了就跑的掠袭战术。但是这些飞机是以牺牲航程、作战半径、对地武器挂载等性能为代价来实现轻巧的体型和高推重比。

米格-23则是前苏联第一款注重航程的战斗机,其空重10.5吨,内部油箱容量为4300升。对比米格-21的5.9吨空重,内部油箱容量2750升有了较大提升。并且挂点多可以挂3个800升副油箱,而米格-21一般只挂一个800升的中线副油箱,所以米格-23航程可以达到2360公里,作战半径可以达到1160公里,而米格-21只有1470公里航程。

但对于其他国家已经习惯米格机轻巧思路的飞行员来说,这种风格上陡然变化让其难以适应。而最大的坑点则是,米格-23设计较早,毛子自身航电自动化水平较差。其可变后掠翼的后掠角度并非自动调节,其设置了三个不同档位(起降和低速状态用的72°;亚音速空战用45°;超音速状态用16°),需要飞行员在不同速度、高度情况下,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手动调整。而不同后掠角下,飞机操控性能截然不同,需要有足够的经验和技术才能做好,飞行员需要适应三个后掠角不同飞行模式才能熟练操控。米格-23三个档位示意

这就导致米格-23对新手来说极不友好,跟米格-21的傻逼也可以开好完全不同。特别是主要实战使用者,一票中东阿拉伯飞行员,本身水平差、智商不足、接近战五渣水平,又碰上这玩意自然头大。

但在优秀王牌飞行员手里,米格-23是非常危险的武器,包括苏联驻东欧部队、东德空军、巴基斯坦(给中东国家当教官和雇佣兵)都给予相当高评价。不过前提是这些优秀飞行员能活到最后,因为米格-23属于单发战斗机,本身碰到发动机故障就要坠机,复杂可变后掠翼系统机械故障率居高不下,更坑的是45度后掠角情况下,升力重心后移,配平力不足,低空低速极容易陷入危险的失速尾旋,所以平时训练坠机率一直相当高。米格-23玩的好是可以很可怕,比如最大后掠角模式超低空性能可以非常突出,可以这么玩……

相比较下在60-70年代可变后掠翼流行潮中,大部分机型是作为对地攻击机使用,例如美国的FB-111、欧洲狂风、苏联的苏-7等。这些飞机对于机动性能要求低,固定档位调节没有太多问题。唯一以战斗机姿态为主且取得巨大成功的则是F-14 雄猫,不过雄猫的成功则是归功于美国优秀的航电水平。

F-14的航电水平在70年代完全是领先一个时代水平,其使用了早期飞控技术,机翼后掠角由机载计算机自动控制,飞行员只需要想怎么飞,计算机自动进行调整,从而拥有当时可以说是为所欲为的超强机动性能。再加上当时牛逼的一塌糊涂的AN/AWG-9雷达系统和AIM-54不死鸟超远程空空导弹,F-14属于远战肉搏都很强力水平。


F-14雄猫飞控系统,甚至可以让其做出两边机翼不同后掠角进行飞行。

而苏联一直到80年代初,才在米格-23MLD上实现机翼后掠角交由计算机自动控制,不再需要让飞行员进行头大的手动调节。但时间太晚了,前苏联自己的米格-29,苏-27都马上要服役了。如果米格-23MLD早十年登场,那么可以有较好表现机会,但是走电子管死胡同路线的前苏联航电水平,只能说臣妾做不到啊。
米格-23MLD性能不错,但生不逢时,迟到太久了。


五岳掩赤城


米格-23“鞭笞者”算差吗?走轻型战斗机路线的米高扬公司,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终于推出出此款中型机,最大起重达到了20吨,在“冷战”时代里,使用F-4和幻影飞机为主的北约,面对它,心里还是蛮忌惮的。贝卡谷地遇袭后,苏联人痛定思痛,在电子技术相对滞后的情况下,精心对其改造后,发布了长达几百页的使用说明,只是用者自好,不善使用者,犹在为它头痛的变掠翼发愁。弄不好就要摔呀,直摔得肝疼心颤,不得已退回到米格-21时代,以为至少有简单皮实耐用的特点,作战半径和雷达性能也差,好在一学就会。国际市场遇冷后,甚至影响对苏联飞机的技术信心,外销开始下滑,为此,米高扬人经过数年辛苦努力,终得把米格-23重大升级,记作:米格-23MLD,只是时间已来到八十年代,大多都没有兴趣再玩下去,升过级的印度米格-23,威风一时,在九十年代再也无法忍受,只得退役了事,剩下不多的米格-23升级版米格-27,到今天一直说退役,退了没有用的,正在连连摔机。知道米格-23好的朝鲜,今天正在国际上四处淘换。如此一说,该怎样评价米格-23呢?

一款性能不错的飞机

米格-23在今天,技术上当然嫌得沉旧落伍。在彼时自有截击和对地攻击双重作战效能,不过,同样做为截击和攻击之能的美国F-14,自奉为三代,很快便认知到变后掠翼技术的过时。不少人犹自念念不忘,特别是那些使用此型号的舰载机飞行员们。他们觉得性能非常之棒,没有什么不好。只是定义为三代机,还是觉得过份了,再者使用刚刚驾轻就熟就退役,不舍不忍也不觉得技术过时。美国海军是对的,因为凭着技术先进性,他们尽早入手,研制出F/A-18这般优秀的舰载机,才是三代舰载机真正王者,正可以以自家电子优势,走得更远,它是信息的,也是未来的。

当年歼-9

米格-23飞得欢实日,我们也没少琢磨了这事,于是上马一款歼-9,参照第三方得来的米格-23,深度做了研究分析,把变后掠技术掌握得十分彻底,就在印度奉为神器大为得意的时候,我们的思考相当明白。如果战斗机只沿续平台本身优秀的思路一路飞奔,信息技术下的前沿空战,又将体现在何处?战斗机飞行再出色,只不过做为一个小小的节点平台在使用,无助于取得空战优势,何况制空有问题,对地攻击也大有毛病。因而在洞悉了前沿科技发展后,果断将即将研制成功的歼-9下马了,这是对的。不知魂舞大漠这样说,是不是能带给网友们有益的思考?期待大家批评。


魂舞大漠


米高扬公司

2006年,米高扬、苏霍伊、伊柳辛、伊尔库特、图波列夫合并成立新的“联合航空制造公司”,曾经主导苏联战斗机设计的米高扬公司成为历史。米高扬公司风风雨雨数十年,既有辉煌强盛,也有失败落寞,设计的米格系列战斗机威震全球,其中的米格23战斗机是极富争议的一款飞机,特别是它糟糕的实战表现让其收获不少差评。

米格23战斗机

米格23是米高扬公司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制的战斗机,是为了满足苏联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需求而研发的。米格23在设计要求上是一款兼顾防空、对地轰炸的多用途战斗机,但实际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米格23高空性能不突出,中低空机动性较差;作为卖点的可变后掠翼设计也因为手动装置操作的复杂性成了鸡肋;最要命的是在高速飞行时容易失控,出现严重的左右摇摆、侧滑现象,用苏联试飞员自己的话说:“我们能做的事情就是尽量多造这种飞机,然后送给我们的敌人,这样他们在飞行的时候就死光光了。”

作为苏联空军的主力战机之一,米格23也被大量出口到国外,主要是东欧、非洲及中东地区,但是实战表现不佳。比如叙利亚有大约146架米格23,但历次中东战争中对战以色列空军一直落于下风,甚至在以色列的宣传中出现了12:0的战绩;利比亚有130架米格23,1989年利比亚的两架米格-23被两架F-14击落;1991年海湾战争,伊拉克空军被击落6架米格23MF,而只击落了一架美国F-16。

毁于二战战火的苏联城市

米格23战斗机有很多缺点,但是依然成为了超级大国苏联大规模装备的主力战机之一,必定有其过人之处,符合苏联的军事需要,毕竟苏联军方不是傻子。

二战时期,苏联作为对抗纳粹德国的绝对主力,损失惨重,伤亡2700万人(占苏联总人口的九分之一),1710座城市、7万多个村镇几乎打成一片废墟,全国四分之一的财富毁于一旦,因此二战后的第一个十年,苏联处于全力恢复战争创伤阶段;等到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之后,为了追赶美国,集中全力发展核武器以及火箭、卫星等太空领域,又开始消减常规武装经费,总之在1960年之前,苏联空军处于经费短缺状态,只能将有限的钱用在刀刃上。

米格23战斗机

冷战初期,苏联空军的任务不是进攻,而是防守,和平时期防备美国侦察机对苏联国土的侦查骚扰,一旦爆发战争防备美国轰炸机携带原子弹轰炸苏联,因此咱们看米格系列战机的早期型号米格9、米格15、米格21等等,都是追求高空高速截击、空中格斗的轻型截击机,不追求对地攻击能力,可以说米格23是二战后苏联研制的第一款多用途重型战斗机。

按照一般的武器发展思路都是先进行技术积累,再进行大规模生产,但20世纪60年代正是美苏冷战对抗最激烈的时候,苏联需要一款立马投入实战的飞机去抗衡美军,以实现全球争霸战略。二战中美国获取了大量利益,本土没受到影响,新武器的研发工作一直没断过,苏联从零开始要跨越近20年的技术差距,只能使用大量没经过检验的新技术,比如全新的气动结构、不成熟的新发动机等等,最终弄出了米格23这款纸面数据强大的二代机,某些性能甚至能媲美三代机。但悲剧的是米格23大量新技术带来了高故障率,再加上美国技术积累雄厚,很快推出了三代机F-15战斗机,造成了其难看的战史。

美国空军中将罗伯特·邦德

另外苏联是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才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依靠人力和资源优势,在工业总量上迅速成为世界第二强国,但在高新技术、精密加工等领域与欧美还是有差距,表现在飞机制造就是发动机技术、航电系统的落后。因此苏联设计飞机更多的考虑飞行高度、航程、速度等硬指标,对于飞机的易操作性、舒适性、安全性是忽略的,出现问题靠经过严格训练的飞行员去克服。

米格23操作上有多不人性化呢?曾经将一位几十年实战经验的美国空军中将吓到崩溃,操作失误致其死亡。美国对于苏联战机的发展一直非常关注,通过第三国获得了十几架米格23用于研究以及飞行员训练用。1984年的时候,美国空军中将罗伯特·邦德去基地视察,看到米格23之后一时技痒就想飞一下,按照正常程序飞米格23是有一套训练课程、资格考核的,邦德中将仗着自己300多次作战任务的丰富经验直接就驾驶飞机上天了。

邦德中将驾驶米格23升空后,要表现一下技术,飞行高度12000米,飞行速度2马赫,持续高速下飞机机身开始左右摇摆、剧烈震动,邦德没见过这阵仗,还以为飞机失控、要解体了,错误的选择了高空弹射跳伞,被2倍音速的气流直接打折颈椎骨死亡。但当飞机坠毁后,美国技术人员进行检测,米格23并没有失控、没有系统故障、没有解体,靠飞行员的正确操作完全可以解决。你想想美国的老牌飞行员驾驶米格23都能出问题,那些小国的菜鸟飞行员能不出事么,这也是米格23大量出口后,战绩不佳的重要原因。

米格23战斗机

任何一个强国都是自主研发武器,就是因为武器的发展要符合本国的军事战略。苏联一切都是为了大战做准备,武器就是消耗品,要求制造简单、成本低廉,至于使用寿命是无所谓的事,米格23完全符合苏联要求。在苏联空军手中,米格23在与美国F-15等更先进战机的对抗中,成功保卫了苏联领空十几年,还有啥可强求的。


当狗容易做人难


米格-23航电系统过于落后,操作过于原始直接,在自动档时代用手动档操作。如果是地面跑的车子还好办,可这是一架在天上可以超音速飞行的战斗机,纯手动调整三种后掠翼档位,不知道在实战中还有哪位飞行员能淡定换档。

正是这种飞控方式,再加上为实现可变后掠翼造成的死重,严重影响了米格-23的飞行品质。来一段总结:学会飞米格-23,等同于学会三种机型,包括起降、巡航、冲刺,简单而又暴力。


米格-23“鞭挞者”战斗机是苏联时代一款超音速喷气式二代机,1970年服役。采用那个时代最流行的可变后掠翼设计,高空时最大飞行速度可达2.35马赫,用于低空突防、高速拦截以及攻击后快速脱离。

米格-23高空性能并不突出,中低空机动性更差,转弯半径过大。好的一面就是对地攻击型号武器载量大、航程远,低空突防速度大,在地攻击方面实力较强。性能和美制F-4水平差不多,造成米格-23名声不好的原因,除了上述飞控航电性能外,更重要的是生不逢时。

米格-23诞生时,世界主流战机已经在向三代机过渡,造成一款二代机必须面对三代机的事实,压力不点。再加上米格-23大量出口中东各国,战绩实在不理想(跟苏联一贯出口猴版装备也有点关系)。两者一叠加,米格-23绝对是最悲剧的战斗机之一。

上世纪70-80年代,叙以交战中双方各有胜负,叙方米格-23被以色列击落12架。再往后米格-23在实战中呈现一边倒的结果,1989年,利比亚两架米格-23被F-14击落。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伊拉克米格-23MF被F-15C击落6架。2014年3月23日,土耳其F-16战斗机击落一架叙利亚米格-23战斗机。

一款研制时还算先进,服役后开始落伍的机型,没办法只能和领先一代的三代机对决,结果就是时不时往下掉。最悲惨的结局莫过于埋骨黄沙,可怜的鞭挞者。



河东三叔


这个完全是从俄罗斯米格31的战绩的角度说话吧,其实呢,米格三23岁真正的问题就在于生不逢时,出生的时候太晚。

一个23为米格设计局,在米格21之后研发了一款前线歼击机,虽然它的设计风格比米格20有很大的区别,采用了上世纪60年代非常流行的可变后掠翼设计,这确实给他带来了性能上的很多提高。

但是这款型号的研发并不是很快,上世纪60年代末才首飞,地上在上世纪70年代才真正大量服役,这就造成一个问题,那就是以西方的三代机相比,没有提前多少。当时美国现在你已经在60年代末完成首飞,上世纪70年代几首录音,所以这实际上,仅仅别看相差几年,实际上形成了一个代差,这对米格23非常不利的。

米格23入役之后,实际上他面对的是西方三代以内的挑战,这个有点不利,而且,他在早期输出的指示一些经过简化的信号,实际性能并不是很理想。所以早期的空战表现并不好,而且,他在服役没多久,更先进的第4代战机就已经开始入役,米格29, 苏27等也开始出现,这就造成了米格23处于一种生不逢时的状态。


雷神之锤


米格23不是毁誉参半,就是毁!

米格23是苏联根据越南战争经验,针对米格21的缺点改进,增加雷达提高超视距和全天候作战能力,采用变后掠翼增加航程。

但是变后掠机翼布局不适合空中格斗。而苏联的技术落后,不能像F14那样用计算机控制变后掠机构。加上变后掠机构重量很大,降低了机动性。

变后掠机翼适合远程对地攻击机和轰炸机,以及远程截击机。这几种作战剖面简单的机型。变后掠有助于缩短起降滑跑距离,降低巡航期间油耗,进行高速作战。

比较成功的变后掠翼飞机都是轰炸机、攻击机和截击机。图160、逆火和B-1。狂风、苏-24、苏-17-20/22、苏-27、F-111。米格23适合做截击机。F-14也是美国海军舰队防空用的远程截击战斗机。其作战战果除了和机动性更差的苏-22.进行格斗,其余都是用导弹拦截命中。

米格23作为前线战斗机是不合适的。它的主要败绩——贝卡谷地之战,面对的是新一代制空战斗机F-15。别说米格-23,英法瑞典的战斗机绑在一起也干不过鹰。与米格23同级的是F-4。但是米格-23服役以后,基本上没有机会和F-4交手。而且在互射导弹方面,苏联的R-27确实不如美国的麻雀。


一叶枫流灵似舞妖


米格-23是苏联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土防空部队的主要装备,华约组织各成员国曾经列装过,是苏联著名射击时米高扬最后一个亲自设计的项目,所以还是很厉害的。

每一代战机的标准都不一样,同代战机还包括英国的闪电,美国的F-8,F-404等,二代战机能力要比一代战机更加优质,米格-23采用了变后掠翼设计,他的外翼是可以活动的,飞行员可以使外翼通过转轴带动内翼的方法来调节后掠翼的角度,解决了战机低速和高速飞行之间的矛盾。



一般战机在高速飞行时为了让飞机的阻力更小,通常会使用大后掠角,而在低速飞行时,因为飞机的机翼展弦很大,因此要使用小后掠角来保证飞机在起落时的安全,当然,变后掠翼也不是完美的,这种结构会让战机的结构更加复杂,而且因为苏联对这方面了解不是太多,没有达到西方无级后掠角调节的能力,所以造出来的东西不利于飞机的安全,不过航程倒是增加了不少,作战半径增大。

除了结构上的变化,战机的战斗能力也大幅度提高,开始使用Aim7麻雀等制导导弹进行视距外的攻击,拥有五个外挂架,可以携带空对空导弹,火箭等武器,导弹可以单发发射,也可以进行连发。



不过在操作的时候太复杂,当西方国家在战斗机武器技术中有了下视下射之后,米格-23系统就有点落伍了。

不管怎么说米格的性能,还是需要实战才能说明问题,在叙利亚和以色列的战争中,从1974年4月到十月,叙利亚使用米格-23击落了17架以色列战机,而以色列从六月到十月击落了叙利亚12架战机,咋安哥拉战役中,米格-23更是击落了多架幻影,取得了制空权,看起来米格-23存在很多问题,但是打起仗来好像很有能力。不过这些都是个案,大部分时候米格23在中东战场上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可以说是血泪和辉煌并存。

米格-23的销量可以说是乏善可陈,多数时候都是打折促销卖出去的,在向叙利亚出售时,苏联把米格-23夸的天花乱坠,结果到货后发现苏联有点吹过头了,可是也没办法,只能接受,不过在使用初期就出现了很多问题,米格-23也坠毁了不少,比被击落的还多。

由于叙利亚和以色列之间的冲突不断,叙利亚决定对以色列进行最后的“超级攻势”,双方之间的冲突更加严重,双方损失了大量的战斗机。上面谈到叙利亚击落的以色列战机,其中有部分是靠飞行员的机智和能力,所以米格虽然也有战绩,但也让人流了不少血,所以米格23是让人又爱又恨啊。


琅琊利剑


米格23是前苏联米高扬设计局研制研制的单座单发变后掠翼截击机,是米格21的后继机。当时研发背景是为了加强前线航空兵战术攻击力量的指导思想下发展的机型。63年设计,70年入役。北约称它为鞭挞者(Flogger)。随后该机大量生产,共约4000架,86年停产。米格23装一台P-29-300双转子涡喷发动机,最大推力为81千牛,加力为123千牛,起落架后机身两侧可装助飞火箭实现短距起飞。装23口径双联机炮,可携带AA-7,AA-8空空导弹。最大速度M2.35,作战半径1160公里。从上述性能来看,米格23不失为一款优秀的截击机。但五十年代末,苏联军事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将核大战提到了首位,强调先发制人。所以优先发展中远程核导弹,反导系统。战役纵深也由常规战争时的400公里延至1600公里,因此对前线歼击机的作战半径要求极高,米格23航程近3000公里,很明显是核大战思维下的产物。为顺利完成截击低空高速突防的美核攻击飞机的任务,米格23的近地速度达到1350千米/小时。但米格23生不逢时,在前苏联要导弹不要飞机的战术思想下,米格23较同时代的F-4要晚上十年。为了满足各方面性能要求,鞭挞者采用变后掠冀,两侧进气,较大的推重比(0.80)使米格23中低空机动性优于F-4。近距格斗也强于后者,但冷战思维和核战争的阴影让鞭挞者英雄无用武之地,一代名机,毁誉参半,不能不说是苏联航空界痛心疾首的憾事。



教导队炊事员


作为苏俄战斗机史上的二代机的代表之作,米格-23战斗机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生活在毁誉参半之中。虽然说它是作为米格设计局的第一种重型战斗机出现的,但是由于在中东战争和海湾战争中表现不佳,不但比不上F-15战斗机,也远远低于F-16战斗机。所以一度声名狼藉。不过由于苏俄新式战斗机的面世往往落后于美国同一水平的战斗机,所以在苏-27和米格-29战斗机服役之前,米格-23战斗机依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不但装备苏俄空军、防空军,也大量出口国外。只是米格-23战斗机有着难于维护、使用等缺点,所以在1991年冷战结束后各国家进行的含泪大甩卖中,米格-23战斗机的销量简直不值得一提,远远不如比它落后的米格-21战斗机。

尽管不值一提,毕竟说明还是卖出了一些出去。那么,面对当时质优价低的战斗机大甩卖,都有哪些国家坚持自己的选择,购买了米格-23战斗机呢?首先,作为继承自东德的遗产,德国将大量的苏式武器出售、转赠。这其中就包括米格-23战斗机。例如美国就在1991-1993年间得到了9架米格-23BN和5架米格-23ML战斗机用于技术评估和假想敌部队。而作为米格设计局的新主人的俄罗斯,尽管在米格-23战斗机上推出了多种改造套餐,但是销售业绩一直善乏可陈,能够得到证明的只有在1996年向安哥拉出售的6架米格-23ML战斗机。至于说安哥拉购买这批战斗机的初衷,明显还是因为的俄罗斯的清仓大促销。

当然,作为冷战结束后米格-23最忠实的客户,安哥拉并没有把订单全交给俄罗斯。在1999年,他们还从白俄罗斯购买了7架米格-23ML/UB战斗机作为自己原有米格机队的补充。而白俄罗斯也是所有销售米格-23战斗机的国家中销售业绩中最好的。因为在2008年,它曾经向叙利亚提供了33架米格-23MS战斗机。不过后来有消息指出,这批飞机如果不是全部,那么起码大部分是叙利亚原有的米格-23MS交给白俄罗斯进行现代化升级的,而不是单纯的购买。相对于白俄罗斯,另一个卖家利比亚则要鲜为人知的多,它手里的这批米格-23战斗机是上世纪70年代进口的。在2002年前后分别向乌干达和津巴布韦出售了2架。

如果单单从销售数量,而不考虑金额的情况下,冷战结束后米格-23的销售冠军其实要数乌克兰。在那个疯狂促销打折的年代,乌克兰在2000年到2006年间,先后向斯里兰卡以极低的价格出售了12架米格-23的变形机——米格27攻击机。具体包括8架米格-27M和4架米格-27K。另外还有1架教练型号的米格-23UB。不过在经过多年的战争使用之后,斯里兰卡的这批米格飞机大部分已经退出了现役。现在在斯里兰卡的空军博物馆分别有一架米格-23UB和一架米格-27K展出。目前,我们知道的米格-23的后一笔交易发生在2003年,是保加利亚向科特迪瓦出售了2架米格-23MLD战斗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