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博弈」淺談美元面臨的“特里芬難題”

我們在上文說到了第三世界在興起之後給美國和蘇聯帶來的共同困境,下面我們將分別來說一下他們各自面臨的獨特困境都有哪些。我們首先來看一下美國面臨的獨特困境。

「大國博弈」淺談美元面臨的“特里芬難題”

美國地圖

對於任何一個盟主來說,它的普遍主義理論想要順利著地,那麼就必須得在現實中形成一種超越於所有國家之上的經貿秩序的安排。但是在美國和蘇聯這兩個東西方盟主的體系裡面,又都面臨這一些極為獨特的困境。

首先就美國來說,支撐美國自由貿易體系的,除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作為世界貿易組織前身的關貿總協定這三大經濟組織之外,還有美元作為統一的貨幣基礎,即“世界貨幣”。但是,美元作為世界貨幣也同樣會遭遇到一個困境,我們通常將這個困境稱作“特里芬難題”,即是有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特里芬提出來。

「大國博弈」淺談美元面臨的“特里芬難題”

特里芬注意到,因為美元是世界貨幣,各國在進行貿易的時候都願意用美元來結算,所以世界上其他國家都會有動力去積攢美元,於是美元就會從美國大量的流出。如果流出過多,那麼美元就會因此貶值,而只要貶值得厲害了,那麼就沒有人願意去接受美元了,這樣一來,美元的世界貨幣地位也就會變得搖搖欲墜了。這個時候美元已經遭受到了兩難的困境,如果美元不流出美國,那麼美元就無法成為世界貨幣,但如果流出的規模過大,那麼就會導致美元大幅貶值,它也就難以繼續保持世界貨幣的地位。

美元流出的規模太大了,慢慢地超出了黃金儲備,一旦出現大規模的國際波動,人們想要拿著更加保險的黃金,都來兌換,那美聯儲無疑很難招架。果然,到了1971年的時候,美國終於扛不住了,尼克松總統宣佈美元跟黃金脫鉤,不再以黃金作為擔保。但這個時候,新的問題又來了。既然拿著美元不能再隨時兌換成黃金,那人們憑什麼還會願意去持有美元呢?所以這時候,美元馬上就找到了另外一個“隱性擔保物”——石油。因為全世界的石油都是以美元為單位來計價的,只要你手裡握有美元,那麼就相當於是握著石油一樣,如此一來,美元仍然可以被人們接受為世界貨幣。

「大國博弈」淺談美元面臨的“特里芬難題”

美元

在這個過程中,美國跟產油國之間慢慢地就會浮現出一系列特殊的利益關係。首先來說,美國必須要確保自己對產油國的有效控制,否則就無法保障美元的穩定性。於是,中東在美國的國際戰略之中就有了一種特殊的地位,但這絕不僅僅是因為美國需要石油而已,實際上美國自己也是能生產石油的,更重要的是因為美國對美元的貨幣穩定性的強烈需求。

美元跟石油的擔保關係沒有落實為一種成文的承諾,而是一種帶有隱形性質的關係,所以從法律上來說,美元是不以任何實物作為擔保的,這也就改變了人類的貨幣演化邏輯。此外,在美元跟黃金脫鉤之後,美元從本位貨幣轉化為了信用貨幣,美元的價值不再以貴金屬來作為擔保,而是以美國的國家信用為擔保。其他國家的貨幣又或多或少地跟美元掛鉤。而這種變化帶來的結果就是,貨幣對於國家信用的需求,尤其是對美國的國家信用的需求,就會變得前所未有地高。值得一提的是,這是人類貨幣史上從未有過的巨大變化,同時也構成了美國能夠繼續作為世界霸主的一個基礎。

「大國博弈」淺談美元面臨的“特里芬難題”

美元

從本位貨幣到信用貨幣的變遷,還有一個重要的效應。由於國家發行的貨幣數量不再受制於貴金屬的儲備數量,而是可以按照自己的政治需求來投放貨幣,只要大家仍然認可信用貨幣背後的國家信用就行了。這樣一來,國家就可以通過控制貨幣投放的數量,讓經濟保持一種溫和而又穩定的通貨膨脹狀態,這可以刺激經濟的成長,而國家也能因此獲得一種新的經濟政策工具。

再進一步來說,信用貨幣的出現也讓類似於1929年的那種經濟大危機不大可能再次出現了。因為在本位貨幣的時代,政府受制於貴金屬儲備的限制,基本上是很難利用貨幣政策的手段來解決金融問題的,可一旦轉化為信用貨幣,新的政策工具也有隨之出現了。關於這一點,我們對比一下2008年的經融危機就會發現,一開始的時候,人們感覺它的風險並不小於1929年,但最後的結果是,2008年的金融危機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被化解掉了,這也就是因為整個貨幣的邏輯發生了變化。

所以,美國雖然面臨著特里芬難題,但這個難題還是能用各種辦法來應對的,美國甚至還會在應對的過程中發現更多新的機會。但是相比之下的蘇聯就不一樣了。那麼蘇聯面臨的困境又是什麼呢?篇幅有限,我們下文再說!

參考文獻:

  1. 施展-《樞紐》
  2. 《國際政治學》
  3. 《世界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