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改電”政策是推進供給側改革的戰略性決策,具有“高起點、低落點”的屬性,即以能源替代為宏觀指引,以民生供暖為實現載體,與經濟由高速發展轉為高質量發展緊密契合,因此,此項政策將對供暖市場產生常態化、持久化、結構化的深刻影響,面對金融行業的投資熱情與原生行業的策略謀定,筆者從三個維度淺談市場變化為傳統供暖行業和電力行業提供的機遇與挑戰。
一、存量與增量:存量市場需求轉型,增量市場需求釋放
以吉林省為例,傳統的供熱方式為集中供熱,從基礎設施的規劃,採暖習慣的形成以及供暖行業要求穩定、可靠的基本屬性,無疑為“改”造預設了高額的成本,但一方面迫於政策壓力和履行社會責任的動力,吉林省規劃的清潔能源供暖面積由2016年的300萬平提升到2018的800萬平,一方面由補貼政策的引導,所以改在可行、改在必行;目前電供暖企業在存量市場中扮演著新進挑戰者的角色,同時也是優化服務者和改進謀劃者,可聯合地方政府和原有供熱企業進行方案規劃和落地實施。
隨著城鎮化的企穩,和棚戶改造的攻堅,增量市場潛在機會顯現。在增量市場上,用戶對供暖方式有了更大的選擇空間,需要創新、有力的引導,電供暖方式所具有的環保、可控、可靠的方案優勢已經得到了行業的認可,在運維成本上暫存階段性質疑。在增量市場中,用戶的理性選擇將為電供暖企業提供有效商機和施展空間,而電供暖企業將面臨產品和服務的市場深度選項,而傾向後者,為用戶分擔運營成本,是搶佔用戶和市場的有效舉措,同時把營銷工作前置到建築規劃階段,可為項目的後續推進節約營銷成本、降低風險。
與此同時,供暖市場採用非集中供熱,在遠期繳費機制也將面臨改變,將從統一定價轉變為按需收費,規模優勢將被削弱,對供熱企業而言,成本控制和內部管理將成為一項新的挑戰。
二、源端與終端:源端的結構優化,終端的方案成熟
源端是指供熱鏈條的熱源,目前電廠餘熱是在熱電聯產背景下的主要熱源,在煤改電的穩步推進下,通過電能替代燃煤,實現電能終端消費的佔比是國家層面的戰略目標,電力富餘省份存在結構不優,發展不協調的問題,制約了清潔能源的發展和潛能釋放。
風電與供暖在自然條件和生態關係上聯繫緊密,是具備科學性和可行性的組合,結合目前的電費政策和試點範圍,在推進風電供暖的過程中決心和力度可見一斑,風電由“棄”變“專”,實現專電專用,新能源領域的電力企業憑藉專業的項目操作能力和豐富的項目運營經驗,可在源端先試先行。
終端是指用戶端的專業設備和解決方案,即電供暖。電供暖方式的源端是廣義的電網和上游電廠,而電熱地膜作為能量轉換裝置成為終端,此項也是供暖市場產業格局發生變化的特點之一,電熱地膜的設計理念為緊密結合“削峰填谷”的用能指引,技術實現已經成熟,包括溫度控制,熱轉化效率等重要技術指標。技術應用的成熟將對市場格局產生深遠影響。企業在研發、優化的電熱地膜供暖技術將在終端市場的競爭中直面挑戰。
三、供側與需側:供給側競合交錯,需求側成本選擇
供暖方式由燃煤依賴轉變為電能替代,深刻改變的了產業格局,助推一批具有先覺意識的電力行業企業進入供暖市場,與市場原供給方開展競爭。另一方面,由煤到電,將對電力設施配套、電力容量增容改造,這就形成了原有企業與新進企業即是競爭也是合作的局面,追求共贏和能力互補將成為市場供給側的主流旋律。要求電供暖企業面向市場提供電力配套的設計、投資及運營服務的一整套方案。
在需求側,電力接入是電供暖行業面臨的技術和專業壁壘,加持了電力企業了稟賦優勢,同時在運營費用上,電價將與運營成本同頻共振。
綜上,電供暖行業的業務鏈條被拉伸延展,應建立“發、輸、配、售、消”的生態格局,全面覆蓋“煤改電”政策落地週期的各個環節,而各環節在市場競爭中將相輔相成,為順應市場變遷、分享政策紅利打下堅實基礎。
閱讀更多 中國供暖集團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