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有道不處”:待人溫和,避開“戾氣”產生的傷害

《道德經》“有道不處”:待人溫和,避開“戾氣”產生的傷害。

《道德經》“有道不處”:待人溫和,避開“戾氣”產生的傷害

在做人做事的態度上,大多數人最初信奉的都是“以強制弱”,覺得以強硬的態度去處理任何事物,可以很有效的去解決。

但是當經歷很多事情之後,才真正感受到,最好的方式是“以溫和待人”。

你的強硬存在著更多的戾氣,傷的不僅是對方,也包括自己,就如同在古代的時候,兩國之間挑起戰爭,一方強硬的壓倒了對方。但是結局也是殺敵一千,自傷八百,對於自己的影響和傷害也是非常巨大的。

把這一狀態引申到生活中,都是同樣的道理:在為人處事的過程中,要懂得外圓內方的一個道理,以圓潤溫和去化解彼此的矛盾,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這樣才能更好的存在於生活中。

《道德經》“有道不處”:待人溫和,避開“戾氣”產生的傷害

如果說只是一味的通過偏激強硬的方式去對待,不但難以解決問題,反而給自己招致災禍。

在《道德經》之中,老子就認為“上善若水”,如水一樣柔軟,便是最好的處世哲學。在“有道不處”這一篇章之中,就通過反對強硬,講述了不一樣的智慧。

《道德經》“有道不處”

夫唯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涖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道德經》“有道不處”:待人溫和,避開“戾氣”產生的傷害

《道德經》的這一篇章,就是老子對於戰爭的一個明確態度。

意思就是說:兵器啊,是不祥的東西,人們都厭惡它,所以有道的人不會利用它。君子平時居住左邊為貴,用兵以右邊為貴,兵器是不祥的東西,而不是君子的東西,不得以使用它的時候,也是內心平靜以淡泊為主。

即便勝利了也不會自鳴得意,如果自以為了不起,就濫用戰爭就不能得勝於天下,正是因為兵器是不祥的物品,有人憎惡他,所以有“道”的人,也不會依靠它。吉祥以左邊為主,凶兆以右邊為主。

軍禮的時候,偏將軍在左,上將軍在右,這就說明喪禮來對待打仗的事情,戰爭官兵被殺的眾多,要以悲哀的心情對待,戰勝了要用喪禮來處理,這個是勝利。

《道德經》“有道不處”:待人溫和,避開“戾氣”產生的傷害

這一篇章,延續的是《道德經》上一篇文章中的概念,也是老子對於戰爭所持有的一個態度,他反對戰爭,反對爭奪和兵器,認為兵器是不吉祥的東西。

《道德經》中的智慧,認為任何事物和人,都要保持一種溫和,即便是面對戰爭的時候,也要因迫不得已而去對待,不可主動的挑釁。

即便是勝利了也不要驕傲,也要保持一個謙虛禮讓的一個態度。

這就是我們在開篇中所說的“待人溫和”的一個道理,這更是以弱勝強的智慧。

待人溫和,能夠在保全自身安全的一個基礎之上來解決問題,而道家中的思想,這是以保全自我為主。

無論是淡泊名利還是以謙虛自居,目的都是防止自己招致災禍和不測,以保全自我的基礎之上施展自己的智慧。

《道德經》“有道不處”:待人溫和,避開“戾氣”產生的傷害

因為“萬物以自身為貴”,所以不以強硬反擊,正是避免了“強硬和偏激”給自己帶來的傷害。

本文由“國學書舍”原創,看了《道德經》這一篇章的智慧,您有什麼不一樣的感悟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